《千古桃源梦(陶渊明的故事)》由高民著,本书分19章解读陶渊明及其桃源梦。本书讲述陶渊明的身世和人生故事;讲述他朴实无华诗歌中体现出的崇尚自然、尊重人性、宁静淡泊、摒弃虚荣、怀抱理想、不吝躬耕的美德;解读他用诗歌艺术地塑造出的桃源梦的由来和“天人合一”的境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千古桃源梦(陶渊明的故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高民 |
出版社 |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千古桃源梦(陶渊明的故事)》由高民著,本书分19章解读陶渊明及其桃源梦。本书讲述陶渊明的身世和人生故事;讲述他朴实无华诗歌中体现出的崇尚自然、尊重人性、宁静淡泊、摒弃虚荣、怀抱理想、不吝躬耕的美德;解读他用诗歌艺术地塑造出的桃源梦的由来和“天人合一”的境界。 内容推荐 《千古桃源梦(陶渊明的故事)》由高民著,主要内容:陶渊明提出的“桃花源”社会理想,为苦难的中国人民设计了一幅美好的社会蓝图,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境界的体现,“桃源梦”也因此成为千百年来华夏子孙共同的梦想,更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栖息地。本书通过讲述陶渊明的故事,赏析陶渊明的诗文,表达出对人类生命的高度尊重,对建设人类和谐社会的真诚祝愿。 《千古桃源梦(陶渊明的故事)》的作者在完成初稿后突患绝症,在生命火花即将熄灭之际,她用最后的力量修订完成此书,奉献给读者,这是她最后的心愿,也是她生命的绝唱。 目录 第一章 历史星辰 第二章 家世渊源 第三章 纯真少年 第四章 初入仕途 第五章 官场蹉跎 第六章 宦海浮沉 第七章 彭泽辞官 第八章 躬耕自资 第九章 田园诗宗 第十章 亲友情深 第十一章 琴酒谐趣 第十二章 哲理诗人 第十三章 隐士不隐 第十四章 乱世忧思 第十五章 桃源梦境 第十六章 夕阳晚照 第十七章 坦然归去 第十八章 余音绕梁 第十九章 陶潜精神 作者致谢 编者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历史星辰 在中华民族漫长、广阔、深邃的历史天空中,闪耀着无数颗星辰。正是他们的光芒,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正是他们的精神,润泽着中华民族万代子孙的心田。本书所要介绍的陶渊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天空中算不上是最明亮的一颖星。事实上,也没有谁敢说,天空中哪一颗星最大、最亮,只有繁星满天,相映成辉,夜空方能星光灿烂。但是,陶渊明绝对是中国历史天空中一颗璀璨夺目、光耀万代,而又别具一格的巨星。 或许,在本章的开首,简单地陈述一下陶渊明的生平,不失为一种开门见山的方式。究竟,陶渊明何许人也?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出生于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东晋开国元勋,死后追封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早死。陶渊明的青少年时代,生活贫困,但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博览群书。29岁起,陶渊明出仕,为江州祭酒,后赋闲;继而为荆州刺史桓玄属吏,后因母丧辞职归家,在家乡浔阳开始躬耕;后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继而转任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再任彭泽令,仅80余日即辞官回家;41岁后,归田躬耕,直至63岁贫病交加而死。而陶渊明无论是做官,还是务农,都始终笔耕不辍,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直接影响到唐代及其后的田园诗派。其现存作品包括诗125首、文12篇,最重要的作品有《桃花源记并诗》、《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20首、《归园田居》5首等。 这样的一个晋宋之人,个人仕途断断续续,文学作品百十来篇,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惊人之处,他可堪“一颗璀璨夺目、光耀万代,而又别具一格的巨星”这样的评价吗?事实上,我之所以敢于如此高度地评价陶渊明,是基于干百年来历史的结论,是古今中外无数学者、专家和百姓大众的共识。从陶渊明出现到现在,光阴荏苒,已经1600多年了。在这1600年间,几十代人对陶渊明进行了无数的研究和思考,绝大多数人都给予他极高的评价。不仅在中国,就是在全世界,陶渊明也得到了国外学者的充分肯定。所以我认为,对陶渊明的高度评价应该说是一个历史的公论了。可是,在最近的几十年里,对陶渊明这个伟大的人物、这个民族的骄傲,我们不是过于拔高他了,而是对他冷淡得太久了。这种状况应该予以改变。 那么,陶渊明是怎样的一颗巨星呢?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获得了怎样的评价呢?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在陶渊明评价方面一些耐人寻味的情况,以便在介绍他的一生经历之时,我们能站在一个应有的高度之上。 1.地位不高却引人注目 首先,在一般人眼里,陶渊明可能只是一个诗人。他不愿意当官,最后归隐田园,回家种地去了,所以是一个无职无权的平民诗人、普通诗人。梁启超先生甚至说:“他不过是庐山底下一位赤贫的农民,耕田便是他唯一的事业。”①就是这么一个平民,一个农民,一个普通的诗人,他活着的时候,社会地位肯定是不高的。可是与他同时代的人无论职位高低都想结交他,和他做朋友。有的人为了结交陶渊明还煞费苦心。陶渊明死后,更多的人关注着他。历代研究陶渊明的人不可胜数,其中不乏知名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或大诗人,比如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唐代的李白、杜甫、自居易、王维,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朱熹、辛弃疾,清代的龚自珍,近现代的王国维、梁启超、胡适、鲁迅、朱光潜、朱自清、陈寅恪、林语堂,等等。这些人物都非等闲之辈,而他们都对陶渊明推崇有加,下了很大工夫进行研究。这是为什么?绝非偶然。 我们这个时代的众多学者,也对陶渊明情有独钟。且不说在思想改革开放的今天,各个图书馆中都可以看到研究陶渊明的专著每年接二连三地出版,就是早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光明日报》就开展过对陶渊明的大讨论。1958年12月到1960年3月这长达15个月的时间里,《光明日报》的《文学遗产》副刊以陶渊明为主题,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学术大讨论,连篇累牍发表学术文章,后来这些文章中有代表性的篇章被结集出版,即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的《陶渊明讨论集》。对一个古代的平民诗人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讨论,而且观点针锋相对、情绪剑拔弩张,在有关中国古代诗人的讨论中,除了陶渊明,还没有第二个人能获此殊荣,可见陶渊明的不同寻常。 P001-003 序言 几年前的一天,我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组海选,试讲《千古桃源梦》。此次活动激发了我进一步研究陶渊明的浓厚兴趣。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我阅读资料,思考问题,越来越被陶渊明的伟大人格与精神所吸引。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我按照讲座方式写下了一些笔记和心得,遂有了这份文稿。 2012年5月,我感觉双手无力,动作渐渐困难,9月,被确诊患上了“运动神经元病”。这是一种慢性、渐进性的不治之症,身体的各项运动器官,包括四肢以及消化和呼吸系统的生理功能,都会慢慢减弱直至完全停止。自知余日不多,这时,我想起了我写的《千古桃源梦》文稿,虽然不算成熟,却也有点滴之见。于是,我开始用无力的双臂,慢慢地、艰难地敲打键盘,希望能将这个稿子整理成一本书。这本书最终若能出版,我此前的研究和劳动也算没有白费,也算是我人生最后的一次拼搏和奉献。而且,我在得病之前和之后,对人生、对社会的体味,也大大不同了,我愿意将这些体味融化在这本书中,留给后人。多数读者在读到这本书时,恐怕我已不在人世,但我愿把美好的祝福借着这本书奉献给所有爱我和我爱的人,奉献给所有企盼人类幸福美好并为此而努力的人们。也许这只是我心中的一个梦,但为梦而努力是每个人的天性。但愿,梦能够实现。 令人欣喜的是,当我把这个心愿告诉我的中学同窗好友之后,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响应。她们认真阅读了我的初稿,纷纷提出宝贵意见,有的帮我查材料,有的帮我打字,有的帮我策划插图,还有的帮我联系出版事宜。无论这本书能否出版,我都能体会到涌动在朋友们心中那热烈而诚挚的心意。大爱不言谢,但这份真诚令我感动不已。 说到梦,每个人心中都有梦,梦就是人们心中懵懂的愿望。其实每个人都活在梦中,没有梦就没有了希望。夜半的梦常常让人们见到自己难以见到的亲人,或者去到一个神奇的地方。偶或,梦中情景也会把人吓醒,那是强烈的担忧所致。不管文化高低,绝大多数人都信梦,为什么?因为谁都知道,梦是人心灵的伸展,是人心中对现实生活的期望或忧念的折射。那位举世闻名的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不是也讲过“梦是欲望的满足”、“梦是心灵的高级错综复杂活动的产物”这样的话吗?①夜半的梦常常奇形怪状,但夜半的梦恐怕都是从白天就开始做的。白日梦才是人们心中真的梦。夜半梦与白日梦并没有本质区别,所有的梦都来自心灵。 每个人生活环境、经历、状态以及对生活的感悟不同,梦自然会呈现出缤纷绚烂的色彩。可是有些人却在做着共同的梦,甚至一个梦会世代相承、绵延不绝,这就是民族的梦,人类的梦,是在许许多多人心头萦绕、挥之不去的理想的梦。 在中华大地上,“桃源梦”就是这样的一个梦,它在许多人心头掠过或驻扎。1600多年了,这个梦散不去,挥不开,一代代传承着。这是一个美好的梦、简单的梦——在桃花林的深处,人们安宁地生活着,躬耕自给,彼此帮助,平等友爱,和睦相处,生老病死,顺天应时,一切都是那样自然而然、顺理成章。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战争和饥荒,没有高低和贵贱,有的只是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普普通通的人。这梦看起来过于平淡,过于简单,但为了这个梦,许多人一生奋斗或一生守候,直到今天它还是中华大地上许多人难以忘怀或难以企及的梦。无数人把这个梦藏在心底,每当失意不平之际,桃花源的图景就会浮现于脑海,人的身心就会暂时地进入到桃花源的梦境之中,心境也因此暂时脱离现实的苦闷而得以感受片刻的舒适和宁静。正是为了这份舒适和宁静,人们千百年来不断地做着桃花源的梦,这个梦也因而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梦。 我们应该感谢,至少不应该忘记,“桃花源”的首创者——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正是他,设计了桃花源的美好社会。桃花源的出现,绝不是他的偶然所为或无意随笔,而是他一生所思所行的不断追寻。 桃源梦能实现吗?过去不能,现在没有,将来恐怕更难。但它依然是人们心中的一个目标,一个美丽到几乎无法实现的目标,就像所有最美好的梦一样。但是,人们不因为梦不能实现而不再做梦,也不会因为梦的超现实的美丽而讥笑它。相反,越是难以实现的美好的梦,越是让人们千百年来魂牵梦绕,成为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祈求。 本书就是想讲一讲桃花源的设计者陶渊明的故事以及桃花源的由来,让人们重温这个中华民族共同的梦,或许,也能启发人们思考,为了实现或至少接近这个梦,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高民 2013年2月 后记 我国著名的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提出的桃花源,为苦难的中国人民设计了一个美好的社会蓝图,桃源梦也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社会理想,成为普天下人们心中共同的梦。1600多年前,陶渊明归隐田园、躬耕自资、种豆南山,自然而平淡。他用诗文记录人生,表达思想,思考问题,抒发对生命的热爱和眷恋。一千多年来,后人对陶渊明诗文的学习研究,从未中断,桃花源梦也世代相传,不少中国知识分子已把桃源梦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栖息地,国外也不乏陶渊明的研究者和崇拜者。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句脍炙人口,它们的魅力究竟何在?陶渊明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思想和精神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和借鉴的意义?这些正是本书力图讲解的内容。 本书分19章解读了陶渊明和他的桃源梦。讲述了陶渊明的身世和人生故事;讲述了他朴实无华诗歌中体现出的崇尚自然、尊重人性、宁静淡泊、摒弃虚荣、怀抱理想、不吝躬耕的美德;解读了他用诗歌艺术地塑造出的桃源梦的由来和“天人合一”的境界。 陶渊明给我们的启示是:回归自我,回到内心,节制无限膨胀的欲望,简单生活,人与人、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这正是当今人类求得继续生存的必由之路和找到持续幸福的关键所在。了解并认同陶渊明的思想不仅对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对全国人民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复兴中华的伟大梦想也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以上正是我们出版本书的目的。 本书作者高民为重病所困,在病魔无情吞噬她生命的同时,她为完成这部著作倾尽了全部心血。她的精神感动了身边所有的人。 我们接到书稿后,一口气读完了它。我们深深地为书中所讲述的陶渊明的故事所吸引和激动,同时更为作者忍受着身体的巨大痛苦,为传播陶渊明精神而做出的坚持不懈的努力而深深感动。 在出版社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们夜以继日地进行着编辑出版的全部工作。在这里我们也要感谢高民的同学们,她们为本书的尽早面世给予了我们无私的帮助。 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千古桃源梦——陶渊明的故事》这本书,是作者心血的凝聚,愿读者能从书中得到启迪和帮助,这也是作者最大的心愿。 责任编辑 2013年3月15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