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立德教授作为一位美国的清史学者和新清史学派的领军人物,在这本《乾隆帝》中也将新清史的一些观念和研究成果带入其中,从而塑造了一个新清史学者视野中的乾隆形象。
全球史的叙事角度。
作者将乾隆时代置于18世纪这个在世界史中具有独一无二性的“革命时代”的历史情境下来观察和分析,将乾隆朝与其他前现代帝国进行比较,能够促使我们换一个新的角度,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待乾隆乃至有清一代的性质,分析乾隆朝产生的各种问题的原因。
通过本书可以大致了解美国近年关于中国清史研究的成果。
通过本书,我们可以大致了解美国学界对于乾隆帝乃至乾隆所处朝代,所着重关注的是哪些方面,在哪些方面有重要的被公认的成果,有哪些比较重大的争论,又有些什么时下最流行的议题和面向。可以为中国研习史学尤其是清史的年轻学者,提供一个了解美国中国学研究的途径。
使乾隆皇帝更加人性化。
乾隆统治中国的时间相当漫长,至其驾崩之时,其形象已经日趋神化。作者尽力将所了解到的乾隆个人生活及其性格的种种方面展现给大家,希望可以更多地表现出乾隆皇帝作为凡人的一面:非惟他的成功,还有他的缺点和不幸。
《乾隆帝》一书为美国著名清史学家、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欧立德2009年出版的同名英文著作的中译本。作为“新清史”学派的领军人物,欧立德教授写作此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让读者对乾隆这样一位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发展中都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中国古代帝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将18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历史潮流联系起来,对流行的“清代中国是对外封闭的”这一观念提出了挑战;与此同时,作者利用大量的中文原始文献,解读乾隆生平的每一个细节,准确地还原了这位曾竭力将自己“神化”的古代帝王的真实面貌。《乾隆帝》既忠实于历史文献而具学术深度,又不乏生动的叙事与巧妙的结构安排,从而立体地、全方位地塑造了一个新清史学者视野中的乾隆形象,对于重新理解乾隆皇帝及其时代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论是普通读者,还是清史研究者,都应该能从中获益匪浅。
一、登基
让时光回到1735年。4月,乔治国王最喜欢的作曲家乔治?弗雷德里克?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创作的歌剧《阿尔西纳》(Alcina)在伦敦的考文特花园(Covent Garden)首次公演。9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的第11个儿子约翰?克里斯蒂安(Johann Christian)出生在莱比锡,他后来成为莫扎特(Mozart)的老师。就在小巴赫出生后不久,瑞典著名的自然学者林奈乌斯(Linnaeus)在荷兰莱顿出版了他的伟大的分类学著作《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的第一版。在费城,年轻的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正在忙于撰写《穷查理年鉴》(Poor Richards Almanack)中的新篇章。在江户(今东京),德川幕府的将军统治下的植物学家成功地进行了培植甜土豆的农业试验,解决了日本长期的食物供应危机。而在那年10月的北京,世界上最富有且人口最多的国家的统治者雍正皇帝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帝王之死
经年累月的过度劳累给这位57岁天子的身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雍正四年时,他已积劳成疾。然而,雍正身边的大臣仍然难以说服他松弛紧凑的日程来休息一下。通常,雍正每天清晨五点钟开始第一次朝会,午夜时起草最后一份谕旨。现在,他又出现了不适的症状。起初他还能在病榻上处理国事,但在24小时后,他突然变得非常虚弱,除了接见他的两个已经长大成人的皇子(其中一个是宝亲王)外,无法处理其他任何事情。他的两个儿子整天都焦虑地陪伴在他身边。夜间,他的情况进一步恶化。弥留之际,雍正帝在其居住的圆明园召他的两个兄弟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至寝宫。没过多久,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领侍卫内大臣丰盛额、讷亲,内大臣、户部侍郎海望等五人也被召至这里,这些人都是朝廷重臣和皇亲国戚。雍正告诉他们,他该宣布继任者了。
在清朝这样一个不正式公布合法继任者的国家,权力的传承是一件可怕而又不可预测的事情。清朝的满洲统治者不像前代王朝的汉人统治者那样,自动立长子为皇储,而是以与其政治传统相近的蒙古和突厥人的方式来解决权力的继承问题:一个统治者死后,他的至亲与上层贵族一道,召开会议来决定在皇帝之子或其他男性亲属中谁最有资格成为继任统治者。尽管这种方式有爆发争斗之险,但也有利于确保领导权落入能人之手。雍正帝之前的所有清朝帝王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被推选登基的。但是,雍正除外。
多年以前,雍正之父康熙帝背离了满洲的这种传统。他宣布立其嫡长子允礽为太子。但因为太子的暴虐无道和滥用职权,这一权力继承方式以悲剧而告终。太子的命运遭到了巨大的逆转,康熙不仅下令废除其太子之位,还将其逮捕并圈禁起来。康熙帝幡然醒悟,痛苦地发誓他再也不会建储。而在康熙帝于1722年驾崩时,对于20多位皇子中谁会继位存在很多猜测。因此,当时北京的气氛非常紧张,在继任者成功浮出水面之前实行了一周的军事管制。直到今天,这一权力承继事件仍然存在很多不解之谜。这个继任者就是康熙帝的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当时一些人认为雍正的即位存有争议。因此,雍正登基后,首要任务就是找到解决办法,以免将来再出现同样的风波,同时也可以避免因公开建储而产生的诸多问题。雍正想到的解决方法是秘密建储,即由他自己而不是由八旗旗主会议共同选出继任者,然后将其立储这一事实公之于众。但是对继任者的确切身份予以保密,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潜在的继承者之间的争斗。在雍正即位的第一年即1723年9月,他在紫禁城召集众臣,告知他们他已选定继承者,并将他的名字书于密诏,密封于一个小的锦匣内,然后将锦匣置于乾清宫中。但绝非随便放在一个地方,而是置于十米多高的宫中最高处、王位之上的“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群臣皆知锦匣所置之处,也知道匣内所放何物,但是,时辰未到,谁也不能开启锦匣。
P1-3
中文版序
本书主要针对美国和欧洲的读者而作,目的是向他们介绍乾隆皇帝这样一位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人物。我所面临的问题是:绝大多数欧美读者对于乾隆本人的事迹一无所知,甚至连其名号都不知晓。那么应该从何着手?
中国读者可能会感到诧异,像乾隆皇帝这样著名的人物竟然在西方鲜为人知,然而现实就是如此。可以说,与二三十年前相比,或许如今西方人对于乾隆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这并不是因为看了大量有关乾隆的畅销小说和影视剧(欧美国家通常是无法看到这些作品的),而应该归功于在很多博物馆举办的清代宫廷文物展览,它让以前对于17、18世纪的清朝缺乏感性认识的很多人了解到其丰富多彩的艺术品与陈设。尽管如此,中国人所熟知的康、雍、乾三代君主,对于外国人而言依然较为陌生。作为历史学者,我很难接受这种情况。我相信,人们若想要了解今天中国的崛起,以及思考中国如何重返世界强国之列,首先应该重新审视与思考中国上一次拥有这样的世界地位的时期,而这恰好指向乾隆的时代。因此,我写作这一传记的目的之一就是给盛行的“中国崛起”论提供更好的历史剖析。
这部有关乾隆本人及其时代的历史研究的目标之二,是让读者们对18世纪的中国如何适应全球历史潮流获得基本的感知。人们(甚至包括很多中国人)总是认为,在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爆发前,清代中国是对外封闭的。而我期望此书能够消除“长城隔阻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这一荒诞说法,并试图向人们展示,乾隆治下的清代中国事实上通过诸多方式在经济、文化、政治层面以及某些学术领域内都很好地参与了全球历史的发展。我还想证明清朝在很多方面与近代早期的世界各帝国很相像(当然也存在差别),通过将清朝的扩张、王朝政策以及制度与同时代其他帝国的形成进行比较,可以加深我们对清朝的理解。另外,作为历史学家,我们也必须注重中国本土的编史传统。在中国史研究中,我们主要依赖的显然是汉语原始文献,而对于清史研究而言,还包括大量满语及其他非汉语的一手文献。总之,我希望通过这本书告诉人们,中国的历史无疑是独特的,但绝不是“独一无二的”。虽然每一个国家都有其特殊“国情”,但我认为,在21世纪,重要的是在全球的背景下去研究中国历史,而不是盲目地去重复一些陈旧的叙述,把中国置于与世界隔绝的孤立状态。
写这本书的第三个目标在于使乾隆皇帝更为人性化。乾隆统治中国的时间相当漫长,至其驾崩之时,其形象已经日趋神化。为了确保自己留给后世的完美形象和良好声誉,乾隆在世时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这就使得学者们很难从这种表象之下发掘出乾隆的“真实”面貌。我本人也并无把握是否可以洞穿这层坚硬而耀眼的外壳,只能尽力将我所了解到的乾隆个人生活及其性格的种种方面展现给大家。希望我的论述可以更多地表现出乾隆皇帝作为凡人的一面:非唯他的成功,还有他的缺点和不幸。
拙著英文版出版后,承蒙许多同行告知,这本书在他们给本科生开设的中国史课程中很有用。但据我所知,本书在学术界之外的传播尚属有限。因此,我非常欣慰本书的中文版本即将发行,因为这意味着我在书中所塑造出来的乾隆形象如今可以呈现给更多的读者。同时,我也预料到这会是一个要求更为苛刻的读者群,因为中国人对于乾隆皇帝及清朝历史普遍都了解颇多。所以,我必须请求中国读者对本书中出现的一些似乎并不必要的阐释给予理解。即便书中的很多内容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已经较为熟悉,我仍希望本书提供的独特视角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
最后,我想对本书的译者王惠敏博士、吴玉廉博士、邢新欣博士、邱源媛博士、汪润博士以及贾建飞博士表达我的真挚谢意。我尤其要感谢贾建飞博士,他主持了本书的翻译工作并审校了全部译稿。我本人也逐字逐句认真审阅了全稿,并做了进一步的校正和修改,因此,书中如果存在任何错误,责任自当由我承担。此外,我也要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编辑们在本书出版过程中所付出的辛苦劳动。
欧立德
2014年1月2日
译者后记
正如欧立德教授在本书中文版序言中所说,乾隆这样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对于绝大多数西方人来说却是完全陌生的。因此,欧立德教授这部英文著述的出版发行,有助于欧美读者认识和了解乾隆以及那个时代的历史。欧立德教授作为一位美国的清史学者和新清史的领军人物,在这本著述中自然将新清史的一些观念及研究成果贯彻其中,从而塑造了一个新清史学者视野中的乾隆形象,可以让熟知乾隆形象的中国读者从另外一个角度重新对乾隆进行审视。正如新清史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清史研究一样,《乾隆帝》一书的问世对于重新理解乾隆皇帝及其时代的历史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英文版出版后,承蒙欧立德教授惠赠,我即得以拜读,颇为这一既忠实于历史文献,且具有学术深度,又不乏小说叙事之生动的乾隆传记所吸引,书中所塑造的“天之骄子,世之凡人”的乾隆形象给我留下了颇深的印象。
欧立德教授希望出版该书的中文译本,并请我作为译者。当时我正参加一个以新清史文献为主的阅读小组,遂将此事告诉大家,众人皆对翻译这本书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且得到了定宜庄教授的大力支持,我便欣然应允,组织大家开始着手翻译。所以,本书的翻译是集体合作的结果,具体分工如下:
中文版序:贾建飞
英文版序:贾建飞
第一章:贾建飞
第二章:邢新欣
第三章:吴玉廉
第四章:汪润
第五章:王惠敏
第六章:贾建飞
第七章:吴玉廉 第八章:邱源媛
第九章:邢新欣
结语:贾建飞
参考文献及索引:贾建飞
全书译稿审校:贾建飞欧立德
2011年末,译文初稿完成,我对全部译稿进行了审校。当时正值我在哈佛大学访学,其间我与欧立德教授就译稿中的问题进行了多次的交流,让我对欧立德教授在书中所表现出的学术思想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我的审校工作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审校完成后,欧立德教授又逐字逐句进行了二次审读,他不仅提出了很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还补充了译稿中缺失的很多原始引文。
翻译期间,欧立德教授的高足谢健(Jonathan Schlesinger)博士也给予了很多帮助。在此谨对各位译者、欧立德教授、定宜庄教授和谢健博士表示诚挚的感谢。
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辑们的辛苦工作,使得这本书的中译本得以顺利出版。另外,欧立德教授在本书中文版版权问题的解决中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翻译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往往难于原始创作。由于译者能力有限,其中难免存在错误,译者自当承担全部责任。
贾建飞
2014年1月7日
“通过这部作品,欧立德完全将乾隆和他的王朝放置于世界史的范畴之中……他对这个世界史上异常重要的人物做了简单明了、极为有用而又真实动人的再评价。”
——詹姆斯·比蒂,怀卡托大学(James Beattie, University of Waikato)
“欧立德将散落于各种专业论文的研究成果整合到这部具有高度可读性的著作里,并将自己的洞见和让人信服的关联融入其中。得到的便是这个作为军事领袖、艺术爱好者、满洲传统捍卫者、冷酷统治者和充满热情的旅行家的画卷式的乾隆帝形象——一个自视甚高但又企盼向子民证明自己‘中国’身份的君主。”
——《亚洲华尔街日报》(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