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守旧与更新(精)/科学人文书系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葛剑雄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怀疑和想象是创新的前提》;《范进中举与高考状元》;《大学该不该有这些“围墙”》;《大师之外有大楼》;《廿八年华正当时》;《传统节日的基础是信仰》;《保存记忆沟通心灵》;《“大年”的意义》;《入“人类非物质文化》……葛剑雄创作的《守旧与更新(精)》涉及城市、社区、大学、考试制度、传统节日、方言、风水、籍贯、地名以及古今名人、名著和名城等话题。

内容推荐

《守旧与更新(精)》围绕“守旧”和“更新”的主题,从发表的文章中选辑了34篇,涉及城市、社区、大学、考试制度、传统节日、方言、风水、籍贯、地名以及古今名人、名著和名城等话题。

《守旧与更新(精)》的作者是葛剑雄。

目录

总序科学无界,人文有仁

城市的历史与未来:守旧与更新

城市品性

什么样的城市能使居民的生活更美好

不同的文化应学会相互欣赏

《超越乌托邦》序

怀疑和想象是创新的前提

范进中举与高考状元

大学该不该有这些“围墙”

大师之外有大楼

廿八年华正当时

传统节日的基础是信仰

保存记忆沟通心灵

“大年”的意义

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为了保护

为什么中医不能在“韩医”前申遗

如何看待汉唐雄风

汉字是一个整体

方言的“传”和“承”

礼失何以求诸野

信仰缺失风水盛行

纪录片能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吗

一本使我的人生转折的书

《沧桑河山》总序

风物长宜放眼量

你是哪里人

更改地名之忧

淮安真的恢复了吗

《上海一角》前言

《张乃燕画传》序言

别开生面的重读

沧浪之水源远流长

曹操墓能成为新的摇钱树吗

试读章节

每一座城市都有历史,哪怕是像上海这样一座不满200年的新城市。从城市开始建筑就形成了自己的历史,而历史对每一座城市、对全人类都是非常宝贵的。这些历史要通过具体的方式才能够记录下来,比如说一座城市必定有其内部的布局、主要的建筑形式和重要建筑物、城市的景观和风貌、城市形成的本土文化以及传承这些文化的人,如果离开了这些具体的内容和方式,那么城市的记忆就成为空话。

在物质条件得到比较充分发展的情况下,人们越来越多地重视精神生活。一般来说,物质的积累是可以逐步增加的。在现代化的条件下,我们的物质生活会越来越丰富,各种设施越来越完善,机器的速度越来越快,操作越来越方便,效率会越来越高,肯定能不断进步,一代胜过一代。但是精神是不能简单积累的,精神文明未必能日益积累,更不一定越来越进步。人类在以往达到过的某一个精神境界,可能很多年以后都没有办法超越。以往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去学习和继承,完全可能毁于一旦。在这个方面,并不一定是后人高于前人。前人在城市建设和维护方面的智慧,我们今天未必能理解。记录这些智慧的文献记载多数已不复存在,有的原来就没有文字记录。传承这些智慧的人也已经找不到了,大多断绝已久。唯一的希望就存在于城市的实际,只要城市还在,遗址、遗物还在,或许我们或后人能够被唤醒记忆,激发起灵感,悟出先人的智慧。如果我们轻易地更新了,实际就是将旧的都破坏了,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这个损失不是一座城市的,是我们整个人类的,而这样的损失已经产生了不少。

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也不是所有旧的城市设施都必须采用彻底消除的办法才能够更新。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守旧并使它保持原来的样子或者是保持原来的模式,那恰恰是一种比较有利的发展方针,恰恰是符合今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觉得在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应该给旧的留下一定的空间,应该审慎地对待我们以前曾经称之为保守落后的观念。

另一方面,城市也必须创新,因为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总是在发展和变化的。今天,即使让居民生活在完全旧的建筑里面,也不可能让他们停留在这座建筑所属的年代。如果旧建筑、旧城市不进行任何改变,不增加必要的新的生活设施,绝大多数人是不愿意住的。应该承认,任何城市和建筑物,无论当时曾经多么先进,多么辉煌,都无法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和现代化、城市化的要求。如果不创新,一座城市就不能进步,就会丧失活力,就会被大多数居民所抛弃。

一座城市应该怎样创新,起决定作用的是其管理者,当然他们应该得到居民的授权,而不是外界,也不是哪一位专家学者。一座城市只要能够承担它对周边环境、对国家、对人类的义务,不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对资源的过分消耗,就应该由居民自己来决定它的发展方向、模式和途径,包括他们想要采取的城市更新手段。有些人希望旧城区永远停留在原始的、落后的阶段,以便让他们看到所谓“原汁原味”的生活,我认为这是不人道的。任何人无权要求城市居民停留在以前的生活,或者让他们拒绝现代文明。但如果的确是他们自己选择的话,旁人也应该尊重。P7-9

序言

这是一个热爱科学的时代,又是一个废弃科学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一方面,科学无处不在,你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水、站立的土地、沐浴的阳光,都被彻底科学化了;另一方面,“仁者爱人”的科学又常态化缺席,当你呼吸的空气成了被PM2.5浓缩的毒霾,当你饮用的水成了被DDT混合的毒液,当你站立的土地成了被重金属绑架的沙粒,当你沐浴的阳光也早已被水泥森林夺走了生命的温度……你就会深刻感受到人类在“自作孽不可活”之后的束手无策。尽管,这一切都是借科学之名,又都因科学而产生。

所以,很多人相信这样一句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又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又是一个充满绝望的时代。

为了拯救这个时代,更为了拯救这整个世界,于是,人文再度登场。之所以说“再度”,是因为人文一直都在,只是在这个时代中全速奔跑的人们,已经将它落在了身后,并且遗忘了它。这些全速奔跑的人们,把奔跑当成了生命的全部,甚至当成了生命本身,却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奔跑。跑得太快时,往往就会忘记等待自己的灵魂。就算偶尔想起灵魂已经远远落在了后面,也不愿意停止或者放慢自己奔跑的脚步,仿佛只要一停下来,世界就会停止,自己就会死去。慢慢地,奔跑的人们就成了科学时代的机器,无血无肉无灵魂。

很多人总是将“人文”一词挂在嘴上,似乎不说出这个词语,就显得自己不够时代,不够文明,不够有素养,不够有深度。然而,“说”与“做”在行为中的割裂,却又使这种把“人文”挂在嘴上的行为,一下子变得做作、虚伪、恬不知耻。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到底什么是“科学”,又到底什么是人文”,它们之间又有何联系,对我们每一个人,对我们整个的时代、社会与世界,究竟有什么价值。

因此,我又常常感叹,这是一个热爱人文的时代,又是一个废弃人文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文”两个字只是廉价的装饰物。

事实上,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所谓“人文”都有两层意义:一是“人”,二是“文”。前一层意义,是指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后一层意义,是指培育这样的“人”和“人件”所需要的内容。

 在希腊人看来,理想的人、真正的人,就是自由的人。因此,整个西方的人文传统自始至终贯穿着“自由”的理念,不少与“人文”相关的词组,就是由“自由”的词根组成的,比如“人文教育”(1iberal education)、文科(1iberal art)等。事实上,正如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国盛所说,希腊一西方的人文理想是“自由”,人文形式是“科学”和“理性”,科学一开始就是西方的人文,是自由的学问。

在中国人看来,“人文”就是《易经·贲》中所说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汉语中,这是最早出现“人文”一词的地方。显然,这里的“人文”就是指教化。那么,教化的核心又是什么呢?那就是“仁”。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人也,人者仁也”,两者互训互通。而仁的实现方式,即“克己复礼”,也即“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明白了“人文”的这些意义,再来回望与观察今天的时代,以及在这个时代里所发生的一切,你也许就会进一步理解这两句话的深刻含义:这是一个热爱科学的时代,又是一个废弃科学的时代。这是一个热爱人文的时代,又是一个废弃人文的时代。很遗憾也很悲剧的就是,在很多时候,我们不但没有用科学造福于自己,反而常常用科学造祸于自己。在有意无意之中,我们用科学的左手,砍掉了人文的右手,最后我们自己也被埋葬,或正在被埋葬的过程中。

没有人希望一出生就死去,被埋葬,而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一出生就风华正茂。作为一群思想者、写作者、表达者,“科学人文书系”的作者们无力让每个人一出生就风华正茂,却希望通过自己有限的观点表达,点点滴滴地改变这个因为科学变得美好,也因为科学变得丑陋的世界,让那些已经出生了的人,不会遭遇一出生就被埋葬的悲剧性命运;至少,能够少一分绝望,多一分希望,还愿意相信每天醒来推开窗,依然能够看到正在升起的太阳,以及太阳下正在盛开的花朵。所以,我们相信、呼吁并倡导:科学无界,人文有仁!

科学是自由的学问,人文是自由的灵魂,而所有的自由都应该也需要以“仁”为核心,仁及每一个人,仁及万物生灵。所谓“克己复礼”,在今天这个时代,“克己”也许就是要合理控制自己的欲望,既不能让无限膨胀的欲望毁灭了自己,也不能让它毁灭了我们所身处的世界;而“复礼”也许就是要尊重自然,尊重常识,尊重传统,从温故而知新中获得新文明的种子,并让它在古老的土地上扎根、发芽、开花、结果。因此,尽管作者们的观点不尽相同,有的甚至针锋相对,但是,本套书系所收录的每一本书,都围绕着“仁”展开,也都试图通过作者的所思所想所述,实现每个作者心中的“仁”,并期待这种“仁”能通过文字的力量与路径,抵达更多人的心中,并在清新的空气、温暖的阳光、甘洌的泉水、洁净的土壤的哺育下,长出更美的芽,开出更美的花,结出更美的果。毕竟,大地不拒绝任何一粒种子的自由生长,而我们的社会也不应拒绝任何一种思想的自由表达。

在组织本套书系的过程中,作者们都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在此,作为本套书系的总策划,我要感谢:葛剑雄、杨东平、信力建、田松、汪永晨、蒋劲松、李多钰、李侠、郭鹏。作为本套书系的第一批作者,他们中的每一位都是探路者,也都是“抛玉引玉”者。此后,还会有更多作者陆续和读者见面,共同继续探索科学之精神,人文之魅力。因此,更需要感谢每一位读者的支持,你们每花出购书的一分钱,就是向科学与人文投去一张智慧的选票,而你们所选的必将是美好,所弃的必将是丑陋。为了让我们所处的时代成为最好的时代,请投出你们珍贵的那一张张智慧选票吧。

请记住:不绝望,就永远有希望!

(本文作者系“科学人文书系”总策划)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2:5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