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生死故乡/文化慢光丛书/明德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献平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杨献平的这本《生死故乡》是一部长篇散文,主要以故事和人物的方式,在虚构和纪实之间,就太行山南麓,即河北南部、山西东部、河南北部太行山区乡野人文历史、民间风习、乡村传统等诸多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切和真实的书写和呈现,堪称一方地域民众生活与精神的集体画像与北方乡村人群的当代世俗生存史。

内容推荐

杨献平的长篇散文《生死故乡》就太行山南麓,即河北南部、山西东部、河南北部太行山区乡野人文历史、民间风习、乡村传统等诸多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切、真实的书写和呈现,堪称一方地域民众生活与精神传统的集体画像与北方乡村人群当代世俗生存史。《生死故乡》自觉摈弃了旧有的抒情与浪漫、矫饰与伪饰的乡村书写惯性,以本真、白描乃至小说散文杂糅的书写策略,涉及当下农村现状和文化习性,通过人物行迹和他们的曲折命运烛照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目录

楔子:不是纪实,也不是虚构

如此坚韧,如此卑微

 张刘家事

 金戒指

 后事

 灰故事

生而仓促,瞬间之痛

 邻里之间

 南山记

 重述一桩过失杀人案

 张秀花

 嫁

 信神者

正在消失,正在流传

 贫贱的温度

 猫往事

 就像我和你,心和心

 在民间

 重回莲花谷

他者如我,众生在心

 听说老五妮

 轮换

 云亮

 天色微明

 奇遇记

故乡课(代后记)

试读章节

我找了一张小凳子坐下来,避开那双发散着刺鼻臭气的大脚。慕向中也找了一张小凳子坐下,看看我,眼睛里有征询的意思。我没吭声。他站起来,到炕前,大声喊二蛋叔二蛋叔,来人了,起来吧!还用手拉开那双大脚上方盖着的一条薄被单。这时候,坐在椅子上那人忽然开口大声说,二蛋二蛋你起来,当着人也好,你说咋办就咋办?二蛋闷着声喊说,我操你祖宗张和林,你日了老子老婆还敢这么大声给老子说话?话没完,就一个猛子从炕上蹦到地上,双手在灶台、墙角上乱抛找。

坐在椅子上那人也喊说,哥,哥,咱有啥话好好说,不动手了行不行?说着,起身来拉张二蛋。张二蛋一个甩手,那人脸上就是一声爆响,清脆得连灯泡都晃动了几下。那人摸了一下脸,带着哭腔说,二蛋哥,再打就打碎了!张二蛋骂说,你他娘的还怕打碎,你搞老子老婆咋不怕鸡巴毡碎成末末子?一直站在当地的慕向中也上去拉架,说二蛋、和林叔,都是自家兄弟,有啥事解不开,非要这样闹?张二蛋停了翻腾,转过脸,指着张和林的鼻子破着嗓子喊说,这狗日的搞到老子头上来了!

我站起身来,好久没动,不知道拉架对,还是闪出门好。慕向中停了手,对两个男人说,有话好好说,有事商量着办,别动手。俺先回去,下次再来。说着话,到门口拉了我一把,就急匆匆出了院子。

上到马路上,慕向中甩着一脸汗水,对我说,没想到他们还在闹,把你带去啥收获都没有,还闻了一顿臭气。然后看着我歉意地笑。我说我也看出门道了。慕向中说,这是村子里最近发生几件事儿之一。张二蛋智力有障碍,那个在他家的男的叫张和林,他们住一个院子。两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脑子有问题,天生的;可张二蛋姐夫当过乡长,十几年前,给张二蛋张罗了一门亲事,现在有儿有女。张和林家弟兄们多,傻的就他一个,弟兄姐妹都过得一般,他到现在还没娶上个媳妇。

我说我也听出来了,张和林趁张二蛋下地干活的空当,和人家老婆发生了不正当男女关系。慕向中一边走一边哈哈笑说,本质上就这么回事。又说,这事儿已经好多天了,当时人疯传,都笑得前仰后合,恐怕连正在吃奶的孩子都知道了,我原想,时间过了大半个月,他们三个早就化干戈为玉帛了,谁知道,他们还在为这事儿闹腾!

张二蛋和张和林住的都是老房子,两家父母先后没了,兄弟们分开单过,出嫁了的姐姐妹妹也很少回来。张和林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一开始,谁也没想到这三人之间还能发生点故事。半个月前,村上面的人家正端着碗吃饭,忽听到下面河沟一阵叫喊。有好事的张眼向下一看,听出声音来自张二蛋家。先是俩男人破着嗓子吼叫,再后来张二蛋老婆两手提着裤腰从门里蹿出来,急急慌慌去了茅房。

屋里继续争吵,声音把房顶的青石板都快震裂了。张二蛋姐姐就住在村上面,听到自己兄弟家吵闹很凶,急忙奔下去。二蛋见到姐姐,哭着说,狗日的张和林趁俺下地,和俺老婆搞那事儿。俺干了半天活,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回来,就想吃饱饭,谁知道,一进门就撞见他娘的张和林在炕上吭哧吭哧,还挺快活。说完,张二蛋手抄着一把剪刀,满屋追张和林,大声嚷着说,要把狗日的鸡巴剪掉喂狗!姐姐急忙上去拉住兄弟,从手里夺掉剪刀。张二蛋见自己亲姐姐这样对他,一时没明白过来,骂说,你眼瞎了,不帮俺还躲俺剪刀?

姐姐被骂也生气,大声说,你才眼瞎了,你把人剪了你的坐牢,没命了你还得赔人家命!张二蛋可能害怕了,看姐姐,再看仍旧缩在墙角的张和林,面无表情还一阵子,忽然又一屁股坐在地上,娘们儿一样双脚乱蹬,双手乱舞,放声大哭起来。姐姐转过身,对着张和林,唾沫乱飞骂说,你傻还知道做那事儿?你也不看看是谁的老婆,你瞎整,剪掉活该。看你以后再掂着个破毡玩意四处乱找事儿。

张和林人不高,脸黑,还有些麻子,眼睛却大得像核桃。见张二蛋坐下号啕,姐姐只是骂,猛地从墙角站起来,一个猛子就蹿出门外。他家就是这所院子的南屋,蹿到自家门前迅速打开门,闪电般反锁了。张二蛋见张和林跑了,眼睛只是扫了一下那个矮小的背影,哭声稍微停顿了一下,又眼泪巴巴、鼻涕满脸地看了看站在屋子中央的姐姐,一句话没说,就又咧开大嘴,拍着大腿蹬着大脚哭号起来。

P6-9

序言

不是纪实,也不是虚构

或许,我只是为了创造和“牢固”一个地域的名字,并将之以文学的方式,进行一厢情愿的推介和扩散。所有的地域都是人的地域,是人生存的自然依据。我个人所炮制的所谓的“南太行”,从地理上说,即太行山在河北南部、山西东部、河南北部的那一片庞大存在。而我所能及的,也就是这一片同气连枝的地域人群。若是从整个文化传统、生存方式和世俗表现等方面来看,这不仅是一个南太行,甚至可以辐射到整个中国北方乡野。

大致二十年前,我就开始用文学的方式,一次次对南太行及其人群进行常识性的书写与发现,但流于情绪化与促狭心理的多。这其中原因,大概是我生长于此,并由此去乡六千里之后,觉得它无比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在南太行的真切体验与个人遭际,乃至父母亲在那里的屈辱生活,都使得我对这个地域上的人群有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或者说仇视心理。关于南太行及其人群,尤其是极其熟悉的,我写了不下五十万字的文章,从题材上说,散文随笔居多。写的方式,也非常之多,有高屋建瓴式、个案式的,也有综合性的。返身来看,有一些尚可,更多的则自己也不满意。

这一次的书写,完全是新的,而且去除了个人偏见,只是写人,写那些在南太行乡野间卑微生存且有着蹊跷命运的具体的人。采取的方式也比较多样,其中我最满意的,是采用他者的方式去观察自己和自己熟悉的人,而那个他者,实际上子虚乌有,但却又是另一个自己。还有一种方式,是听说式的,有一些推理和臆测。而更重要的是,这些文章不唯纪实,也不是虚构。这些人以及他们的故事,都是确切的,有据可查的,并且能从南太行乡村大部分人口中得到证实。  这种纪实和虚构,是我一直以来最向往的。近来,我也忽然觉得,文学最能打动人心的,仅仅综述或者一厢情愿的表达和呈现都不足够,必须要有故事。故事是人心当中最丰茂与自由的物,一旦成型,就会四散奔逃,开花结果,还斜枝横移,叶片万状。这一个启发,源于《小说界》谢锦主编,或许她是无意的,而却对我有了鼓励。2012年6月,当我刚刚摆脱持续半年的身体不适之后,开始动笔写这一个系列。

长期以来,我一直对某些主流文学以及走红方式保持警惕。甚至觉得,我宁可做一个一败涂地的“这一个”和“我”,也不愿意跟随,成为他们中的一个,被列在某些人后面或者前面,像一个可有可无的螺钉或者可以随意置换的砖块,被人拎来扔去。具体到这本书中的文字,它们应当还是单独的,尽管其中也有由个人而到整个文化背景和传统制度,但可以肯定地说,它没有牵强地贴靠,也没有自作主张地红花绿叶。我说这话的具体意思是,大地上的每个生命个体,尤其是人,其实他们一生牵连太多,时代的影子会深入到他们的肌理和灵魂,但时代的手指却永远不会在一个无足轻重的人身上暂留片刻,甚或连被抚摸和光顾的想法都是奢侈的。

我固执地以为,在中国,无论哪一地域的人,其风俗的差别微小到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而人事人心人性,却总有着强烈的别异性与深邃感。我的这一些文字,首先是人的,而且关乎大时代下如草芥之人群的生存史和精神史。人世间的阳光雨露总是自然赐予他们的,而他们,在得不到任何尊重与尊严的卑微生存当中,却总是以各种方式对同类进行刀子一样的践踏与剜割。人自身的幽深、离奇、多样、繁杂,匪夷所思,也理所当然。我希望,我书写的,是一方地域及其人群的,也更是这世上每个人的。因为,世上最大的事情应当是人的尊严与生命的折断与自渎、确立与沦陷。

写作是需要动力的,尤其是理解和肯定。因为朋友的支持,而且是非文字中人的支持,使得我在写作这一系列作品过程中激越不已并铭感在心。不管这些文字是不是有着与其他文字不同的面目和内质,也不管这些文字会不会得到更多的同感与好评,写和还能写下去,对我来说,就是胜利。

后记

故乡课

1

回不回?开始很纠结。母亲打电话叮嘱我不要回,理由是都把钱都给了铁道部!我和妻子商议后,决定回。母亲越来越老,回去看她天经地义、人子本分。再者,按南太行乡俗,开始为父母做寿,就一年都不能隔过,否则不好。前一个原因通俗易懂,后一个明显带有地域乃至命运色彩。我以前对此没概念,相信人生于世,自然之外,科学第一,对民间之种种禁忌,是怀有抵触情绪的。而现在,尤其父亲于2009年春天去世后,我发现自己的某些惯性思维和文化心理,有相当一部分山贼一样浩浩荡荡杀回了故乡——南太行的传统语境当中。

8月9日中午,和儿子乘上从成都返乡的火车,熟稔的乡野气息忽然间凭空而来,又似乎自身体内部升起,以团团围绕的方式拥塞内心。记得2011年我和妻儿在老家,闲聊时提及母亲生日。母亲说,姥爷只是告诉她和小姨妈,一个是六月初五,一个是六月二十四,可哪一天是谁的,姐妹俩都没记住。小姨夫说,小姨身份证上写着六月初五。这才确认母亲的生日是六月二十四。听母亲说这番话,心里不免伤感,一个连自己生日都不记得的人,她的人生乃至命运是苦难且充满偏僻气味的。因此不自觉地想起2009年因病去世的父亲,他也是记不清自己生日的人。爷爷奶奶也都忘记了。直到父亲临死前,当年为他接生的大娘才说他是1946年3月14日生人。

车到绵阳因塌方滞留近四个小时,窗外是绿色横行的大地,乃至远处墨染般的群山峻岭。其实大地的形貌本质上没有差别,气候温润的川地与南太行乡村有诸多近似,如山川峭立,坡岭连绵;夏秋季雨多而使得到处都充满潮湿气息;人几乎靠山而生,靠匮乏的土地聊以度日。只是地理位置不同。二十多年前,我也只是山间一个与草木本质相同的人,以双脚在山路上与砾石、荆棘、蝎子、牛羊为伍,手掌和小腿不断与农具、岩石发生摩擦,最终以自己受伤而血痕隐约的方式存在,日复一日。四周的山峰将天空切割得如同一只边角残缺的馒头,我时常站在村庄最高处,踮着脚尖,朝山外张望,运用从书本上学到的星点知识,想象南太行外更为广阔的中国乃至遥不可及的世界。

而当我终于走出,并多年来暗自为出脱于南太行乃至乡村的笼罩而自感幸运之后,父亲的死却如刀子一般切断了我的那些沾沾自喜、自以为是,以及因此而产生的虚荣、自满和所谓的世俗骄傲。当父亲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方式宣告他和这个世界彻底决裂时,我发现在外地的自己就像是一个变形怪物,瞬间就被打回原形。第一次感觉到自己一直处在飘移状态下的精神和肉身结结实实地回到了故乡。

这种还乡的方式,看起来是精神的,实际上还包括了借以行世、承载灵魂、窝藏卑劣与良善的肉身——这是一个沉重的命题,我一向恐于提及。可从那时候开始,我觉得一切都开始敞亮了,像一个人在幽深的隧道里看到了光明遍布的岩壁与坦途,乃至周遭一些曾经晦暗不明的风景。我也始终觉得,男人在精神上区别于女人的重要一点,就是男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处在一种扎根和拔根的状态中。

临近傍晚,太阳骤然直接而猛烈。路过的汉阴、汉中、恒口、安康、襄阳等地,地名张力十足,给人诸多历史怀想。汉中为西汉龙兴之地;从襄阳而西川,是诸葛武侯并刘备入川的最初道路。躺在卧铺上,身子在晃动,之下是他人和钢铁,钢铁之下是大地。我倒觉得,人和大地的关系非常有趣味,总是想高于和凌驾,但每个人又离不开大地的怀抱。这种关系就像我——多年在外乡的人与生身之地的关系。晚上,列车继续摇晃,我睡了,儿子在另一张床铺上也睡着了。我竟然一觉睡到次日早九点半,醒来的第一感觉是,夜晚的列车就像摇篮。尤其对一个将要步入中年的男人来说,摇篮的含义更为丰富和多义一些。

2

那一晚,在列车上做了一个梦:我和儿子站在故乡——南太行山区莲花谷最高的一座山岭上,旁边有几棵粗如水桶的松树和一大片细像羊绒的草地。父子俩比赛谁爬树爬得快,又在草地上打滚。太阳就像是一个嬉笑不止的女孩,笑声使得松针暴雨一样下落。后来我和儿子一起往下跳,下面是红色的悬崖,一眼看不到底儿。我和儿子的勇气好像来自于潜意识认为下面毫无危险,跳下去后,会到一个非常美好的地方。我们想要的都有,想见的都在。所以,跳的时候,还放声笑着,手拉着手。醒来后,我回想许久,也不知道为什么做那样的梦,又为什么在列车的哐当与摇晃中睡得那么熨帖。

到邢台已是晚上11点多,下车,见到朋友,去小吃摊吃东西。他带着酒,我喝了约有三两,儿子在车上睡着了。凌晨到宾馆。睡了一会儿,就是早上了。邢台天空阴着,日光稀稀拉拉地照着这座煤屑和油烟、残破与新兴并存的北方小城。朋友车送,进入山区,路过的村镇在山峰沟谷之中,我都能叫出名字,说出渊源和早年间发生的故事。蜿蜒而陡峭的公路,在红色峭壁中央弓一样通向某处。

快到家时,看到小姨夫和小姨带着他们的大孙子,驾着一辆小三轮摩托缓慢地行驶。我知道他们要去我家,叫朋友停车,请小姨上车。小姨说,马上就到了,不用了。我对朋友说,这是我母亲在莲花谷最亲的人。两个舅舅,一个大姨先后去世,血缘最近、感情最好的,就是她们俩姐妹了。朋友唏嘘,内心肯定也觉得了时间的迅即与残酷,乃至人在大地上不可回转的宿命。等我到家,小姨抱着几斤鸡蛋也到了。这是姐妹俩表达亲近的方式之一,谁去谁家,都带些吃的,一个是亲戚间的礼道,一个是感情亲近的物证。

陈旧的房子,建于1982年。我八岁或九岁开始,替父亲到山上放羊,一个人驱赶着一百多只羊,山坡是青草、药草、蝎子、蚰蜒和羊们的疆场,也是风雨和大雪的袭击地与落脚点。父亲和母亲在后山撬石头,一个抡锤一个捉钢钎,两人合伙把一块块犬牙交错的石头修理平整后,再用架子车拉到房基地。两个冬天后,石头够了,再到远处买石板,和村人间以相互帮忙的方式,叮叮当当地把房子垒了起来。院子里大椿树和我年龄仿佛,是房子盖好后,父亲从后山找的野生椿树苗。现在,老房子已经有了的颓废与陈旧感。父亲当年肯定没有想到,他自己会在这座房子里与人世告别。

亲戚们都来了,其实也少得可怜。长辈中,就剩下小姨和姨夫,二妗子虽是二舅的发妻,但二舅去世后,两家关系也变得寡淡起来。姑姑也是。父亲生前,她和我们家也极少来往。父亲和姑夫先后辞世,这种来往就只限于过年前后,平素连门都不登。我知道这种关系看起来紧密,实际上也很松散,某个特定人的存留,时间乃至俗世利益交集,才是真正起作用的因素。干姐姐是父亲死前认的。我父母只生了我和弟弟,没姐也没妹,按照乡俗,老人去世是要有闺女披麻戴孝、送花圈、上各种白帐的。我父母没有,就由他人介绍一个并认作干闺女。

干姐姐老家四川,脾气大,说话声震屋梁,长得也结实。干姐夫是本地人,黑而结实,说话做事有板有眼。两个干外甥和外甥女也都来了。我想请姐姐做饭,而母亲早就准备了一切。我在树下和姨夫、姐夫说话,儿子伙同弟弟的女儿在院子里遍寻知了,并爬上草木密集的山坡,对着隐藏于沟壑之间的村庄发出尖嫩的叫声。我叫母亲坐下来,叫儿子回来祝福奶奶。儿子站在一边,对奶奶说:“祝奶奶生日快乐,健康长寿!”他那声音,竟使我潸然泪下。也觉得,儿子作为一个在非农村长大的孩子,不嫌弃活在乡村,苍老、土气、不懂疼孩子,甚至说话都难听懂的奶奶,已经是上天给我的福分了。

我和儿子帮着母亲切蛋糕分蛋糕,儿子说要把第一块给奶奶,奶奶是寿星;还要把写有“健康长寿”的那块留给奶奶。我也觉得儿子懂事,他知道对奶奶寄予什么,内心期望什么。这也是我带他回来的主要原因,一个孩子,无论他生活优越与否,对各色人等持有怎样的印象和看法,但平常心、平等心、团队意识、家族认同、亲情和真情应当是首要的品质。当我端起酒杯时,忽然想哭,那种哭犹如体内的龙卷风,到口鼻深处排山倒海。

3

那是一种卑微的温暖,还有卑贱的感动。我想到,我母亲,一个出生于1948年的乡村妇女,不识字倒在其次,她人生大半时间都在乡村挣扎。这种挣扎当中,不仅是她生而为人,处身物质资源贫乏的南太行乡村所经历的生存之苦,还经受了人与人之间种种类似于猫戏老鼠一样的恶的伤害。而今,她虽然还是一个于乡野之间继续以辛苦讨生活,用衰老之身为儿女谋福益的穷苦人,但在她生日之际,两个孩子都在身边,四个孙子孙女也都绕膝在侧,我相信她会感觉到一丝荣耀,甚至产生一种与其他同龄乡人优越的自豪感。

这一些,是我从母亲脸上看出来的。我想要看到的,也就是她这种表情和心理。尽管这种荣耀和自豪在偌大的中国连一根草芥都不如,但这应是平民的一种安慰,是草民在沉重的生活间隙自己对自己的一种犒劳、自爱和奖掖。这种场面,背景简陋得叫人心酸,老房子、沙土院子、大椿树、两边的草冈与鸟唱蝉鸣,以及孩子们的嬉笑与玩闹,大人之间的闲言碎语,东拉西扯。最动人的,应是母亲在院子里撒种的月季、芍药等花朵了,那是她从我以前的单位——西北巴丹吉林沙漠营区带回来的。

那些花也似乎有着我们儿子的心,高宅深院也盛开,鄙陋乡野也绽放。我带回一瓶白酒,但喝得极少。然后弟弟和姐夫、姨夫喝了点啤酒。在酒意之中,我仰头看了看枝杈纵横、冠盖庞大的椿树,再看看上中下三座房子,想说点什么,但不宜提及。只是在心里对自己说,倘若父亲还在多好!我可以坐在他对面,说话,劝他喝一点红酒;孩子们可以在他背上膝上攀爬。想到这里,我猛地站起身来,在院子里快步绕走了三圈,弟弟和干姐夫问我咋了,我擦掉眼泪,笑着对他们说喝多了点。

小姨一家和干姐姐一家都回去了,只剩我们一家人。弟弟,弟媳妇,还有我们各自的孩子。晚上,儿子感冒发烧,我带他去村卫生所输液,好转后回来。母亲还没睡。弟弟一家也没睡。就要休息时,母亲对弟弟说,你去和你哥做伴吧。弟弟嗯了一声。把睡熟的儿子放好,我和弟弟躺下来。他在屋子另一头,我和儿子在这一头。我关灯,却怎么也睡不着。想和弟弟说话,却听到了他的鼾声。

这是寂静的乡村夜晚,多年前,我在这样的夜晚醒来睡去,起于四野的虫鸣席卷清风明月与满天星斗,夜枭的叫声大都出现在深秋之夜。萤火虫从河沟乃至靠水的田里似夜晚的逃难者与寻路者。那时候,爷爷奶奶仍还健在,父亲睡觉从不打鼾。我未婚的那些年月,这所房子是我在南太行莲花谷娶妻生子的梦想之所,也是我个人对人生世事尤其是个人前途命运百般计算与瞻望的巢穴。等有了妻子和儿子,我们在这里住的很少,但满屋子都是温暖的生活气。而现在,家里少了一个人,虽然已经三年了,但我觉得他仍旧在家的某个地方。以至于我关灯后,总觉得床边有个人站着,不说话,只看着我;或者就坐在旧年的沙发上,恍然有所思。

我始终半醒半睡,潜意识好像没睡,实际上睡着了。醒来想拿手机看时间,又不想看。在南太行的禁忌中,午夜到凌晨五时是人最脆弱时刻。到最后,我干脆开着灯。睡着再醒来,天色大亮。弟弟早已起床,我也起来了。因为阴雨,到处都是湿气,被子也湿漉漉的。附近草木上露珠成群,在阴着的天空下,被绿叶衬托,显得娇小、素朴而又充满堕落的欲望。母亲在院子做饭,弟弟的孩子也着装整齐,在院子里玩。我再次深切地感到,南太行故乡也如川地一般潮湿,令人皮肤发黏,身上总是有一种被水贴附的轻盈感与清澈感。

村庄也早动起来了,人声遍布。远山苍翠,犹如天然水墨画。近村好像有些炊烟,大地的手臂一样不断扭动向上。遇到几个人,叔叔,大娘,嫂子,哥哥,等等,问我啥时候回来的,住几天;又问我儿子几岁了,说长得太高了,不像十岁的孩子等等。中午,天空阴了下来,既而大雾,乳白色的,像是一群姿态曼妙的女子,以柔和方式,先是占领了对面的山峰,再迤逦而下,遮蔽了村庄乃至一切人事物。继而下起了雨。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说话。孩子们到另一个房间玩去了,我和母亲,弟弟和弟媳妇在,说家里如房子需要翻盖了、侄女儿上学、邻里之间的关系和弟弟怎么样能挣钱等一些现实的事情。

4

母亲拿出一个黄布包,里面有我的团员证,以及宅基地证,还有母亲的节育证,分田地和荒坡、树木的合同等。我翻看,才知道,母亲现在住的房子建于1981年,1982年5月拿到宅基地证。分给我的那座建于1988年。弟弟那座1992年。我说房子确实老得不像样子了,外人一看,就知道是穷人家。母亲说,房子也是你们弟兄俩的脸面,四邻都盖了新房子,就咱没有。说罢一声叹息。我看看弟弟,弟弟不说话,弟媳妇抱着小侄儿杨汭博也低头不语。我说,房子要翻盖只能先动我名下那座,地势高。又说弟弟两个女儿的上学问题,我建议弟弟出去干活回家后,要去离家五里外的学校看看女儿,以父亲的名义和温暖去鼓励孩子。又说到与邻居的关系,各种各样,我建议弟弟要掌握一些与人交际的方法,尤其是处理好乡间俗事以及邻居亲戚之间的关系。

母亲又拿出奶奶临终前交给她的一个小黄纸包。我前次回家见过,知道里面是曾祖父杨万身当年购买田地、荒坡和树木的契约。最早的写于民国三十八年十一月八日,最迟的是1951年6月7日。一共有六七张。我惊奇。说曾祖父以前可能是个地主。母亲却说以前的人没有田地和荒坡树木之类的财产,都是自己花钱购买的。我念了几个立契人、见证人,还有财务股长之类的名字,母亲说她基本上都知道,还说他们的后代是谁谁谁,说到的,基本上我都认识。我惊奇于纸张的铭记功能,倘若不是这些契约,恐怕那些人的名字早就在时间中化作清风或灰土了。

雨住了后,我和弟弟去一岭之隔的姑姑家。姑姑还在睡午觉。醒后见是我,语气很惊奇。坐下说话,说她的身体,高血脂、血糖、血压,我表示关切和担心。姑姑还说,附近村里好几个人得癌症死了,高血压和脑血栓在南太行乡村多得数不过来。我说我知道这个情况,多年来,邢台沙河磁县武安永年等地成为癌症和脑血管病高发区,好像是人所共知的事情。我自己也分析和总结过,认为,过多地吃油炸食品,重主粮轻蔬菜,以及好滚烫饮食习惯,乃至农药的乱用和乱丢弃应当是主要因素。

姑姑还说到爷爷去世前的奇怪情景。那年冬天,爷爷在她家住了两个月之久,最后一个月,她家和邻居家的狗彻夜疯叫,三条狗滚在一起,一个劲儿地向马路东边追迫。姑夫半夜起来看了几次,除了风,什么也没有。还有一天中午,她看到爷爷晒太阳时在院子里睡着了,低着头,口水流了很多,后脖颈没了那条暴起的筋。回到我们村后,他们家和邻居的狗消停了,爷爷奶奶对面邻居的一条黑狗开始疯咬,连续六七天,毫不停歇。直到爷爷去世后,狗叫才消停。我听得头皮发麻,浑身发冷。我对乡间某些预兆或迷信说法,始终半信半疑,但姑姑说得有模有样,更增加了我的恐惧感。

晚上,儿子感冒好了,但我还是要求弟弟和我一起睡。儿子和奶奶及弟弟的两个女儿睡。和弟弟说了一会儿话,可能是有点累的缘故,很快就睡着了。醒来就看到了日光。此前,和邯郸、沙河、邢台朋友约好,要一起聚聚。桑麻兄的车子来接。原本我想带儿子和弟弟一起去,儿子却说愿意在老家和恬恬姐姐、萱萱妹妹和汭博弟弟玩,我只好请弟弟14号将儿子送到沙河或邢台。

在邯郸,与朋友中午吃饭,晚上也是,有点晕。到房间,又聊了一会儿天。送走桑麻兄,我没睡意,心里惭愧,说是回来为母亲庆生祝寿,只待了两天就去邯郸。回沙河后,又饮酒,聊天,然后转道邢台市,凌晨上车回成都。

这样匆匆来去,不符合乡俗人情和人子之道。又觉得自己没有错。其实是不愿意也不敢一个人在旧房子里睡。只有和妻儿一起才睡得安稳。父亲逝去后七天的晚上,妻子就对我说过,那是咱父亲,即使有魂灵,也不会害自己孩子。我想也是。可我就是怕。莫名其妙地怕。我也知道,其实是疑心,还有对父亲病故的不甘、不安与痛苦,是对生命之重痛,人生之大悲还没有明澈、本质和自然的认识和理解。

而最重要的,是消隐多年的乡野传统和文化习性再度泛滥的缘故。南太行乡村的人们虽然在世俗中崇尚权力、暴力,但心里也还有禁忌。他们没信仰,但是相信苍天有眼,人死有灵,甚至周遭都可能有一些看不见的神的监督。当晚,在邢台与诗人代宏杰、郑力、苏有郎吃饭,弟弟从别处赶来,然后在一家宾馆小憩,聊了一会家事,凌晨送我们上车。列车开动后,我忽然想哭,坐在黑暗的车厢里,看着灯火寥落的北方城镇,特别是生身的南太行莲花谷故乡,一次次来去,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可救药的宿命。故乡对于每个行踪不定的人而言,是生命的起点,也是终点;是灵魂始发地,也是休养所。在纷攘尘世中,对于故乡一次次念想、观察和体认,必定是外行者人生途程中时时参修和静悟的一门良心课和无字书。

书评(媒体评论)

断断续续读完《生死故乡》,脑海里出现了萧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我不能说这部书稿达到了萧红的水平,但是杨献平的眼光和境界已可以和她比肩。尤其是在中国文坛争先取媚邀宠的大背景下,这部书写出了这三十年的农村史,难能可贵。可以说这是一部新的《生死场》。

——著名作家 杨显惠

杨献平试图建立自己的文学领地。本书以简约、自由的方式,书写了大时代下偏僻乡野的芸芸众生,以及他们严酷生存环境当中的离奇命运遭际。

——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 裘山山

杨献平的写作一改抒情和诗意,对自身的文学性审视和周遭事物的艺术呈现,通过《生死故乡》,他进入到了真正的当代民间和苦难的底部。

——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 王宗仁

杨献平将灵思探入乡间,感应那些原生态的人与事,从中发掘底层社会人生的喜怒哀乐,尤其是那些哀伤、无奈和绝望。

——文学博士、批评家 王兆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5: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