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世界正开始像一部悬疑惊悚片那样,展开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身在暗处、不怀好意的人将恶意软件植入我们的电脑。他们将这种软件悄悄塞入电子邮件;他们通过互联网将它传送出去;他们通过不安全的网站感染我们的电脑;他们将它植入其他程序;他们将它设计为能在笔记本砲脑、闪存、智能电话、服务器、影印机、音乐播放器、游戏机等设备之间转移,直到它进入我们电脑的核心系统。因为即使是与外界隔离得最好的电脑系统,也需要定期输入新指令、新数据或某种维护工作,所以任何系统都可能被感染。
这种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在潜伏数月或数年之后,不用接收任何指令,恶意软件就会启动。它可以禁止紧急措施启用,使工厂生产出不合格产品,使炼油厂和输油管道发生爆炸,使饮用水受到污染,制造医疗事故使患者死亡,让发电机发生故障停止运转,抹黑银行系统使之信誉扫地,让飞机停飞,使火车相撞,以及使我们的军事装备调转方向对我们自己发起攻击。
许多政府官员现在都意识到,必须采取行动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把对隐私和公民自由的担忧放到一边,提出了庞大的政府方案,来搜索我们的计算机核心系统,并对所有进入这些系统的信息数据进行扫描。
但在这一步时,事情变得复杂起来了。实际上,我们并不知道如何扫描恶意软件。我们不能阻止恶意软件,因为我们找不到它,即使看到了,我们也未必能认出它来。
就像惊悚片中的角色不知道该相信谁一样,网络安全专家开始筛选这些方案。我们能够通过识別其特征来辨认出恶意软件吗?不能,因为每一款恶意软件都可能是不同的,并且能够不断改变外观。我们可以通过传播恶意软件所需的工具来识別它吗?不能,因为恶意软件也许是通过别的人或工具插入的一个有效载荷。
我们能否在恶意软件的一些可能藏身之处找到它?不能,因为它可以藏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比如我们无法看到的内存中的某个区域,或者我们从来也不知道的存储器的某个组件。甚至在我们寻找它时,它还可以四处躲藏。恶意软件可以自我复制到我们刚刚查看过的地方,并在我们将要查看的地方将自己擦掉。
我们能否通过逐步查看每个程序的每一行代码以确保其无害,从而来创造一个安全区?问题是,我们可以直接查看恶意软件的每一行代码,但却辨认不出恶意软件。有时,某一行代码的一个微小改变也可能会导致糟糕的后果。有问题的代码并不需要在单独的行里。恶意软件的恶意内容可能是操作顺序,它导致一个正常的指令恰好在错误的时间被执行。
如果所有其他方法都失败了,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恶意软件的行为来识别它吗?这个方法也没用。恶意软件可以控制所有显示内容、消息框、图形或文档。它能确保你只能看到它想让你看到的东西。如果你设法在它正在千坏事时抓住它,那可能为时已晚。在某个恶意程序第一次启动,将导弹调转方向射向你自己,让发电机烧毁或使你的炼油厂爆炸时,通过其行为倒是将它识別出来了,但是却无济于事了。
我们真的不能相信任何东西。我们正在用来搜索恶意软件的电脑,可能是正在传送它的传输工具;我们的认证系统可能正在验证被恶意软件感染的程序;我们的加密系统可能正在给恶意软件加密。即使我们设法建立起了一种有效的隔离手段,我们还是不知道恶意软件有没有被隔离在外。
这正是许多网络安全专业人士目前所在的世界。我们正在阻止大多数恶意软件、一直如此。但是,我们却没有一个可靠的解决方案,而拥有这样的方案却可能是最重要的。美国及其盟国一直擅长子在紧急关头及时拿出解决方案,而我们现在就需要一个解决方案。
P115-117
我很欣赏《科学美国人》,因为它把世界科学更广泛地介绍给了读者。
一一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科学美国人》精选系列.专栏作家丈集”将一些极具个性的专栏作家针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撰写的优秀科普文章,分们别类结集成册,能帮助业余时间不多而又热爱科学的读者高效地获取自己特别感兴趣的科学前沿新知以
一一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新智
科学和艺术一样,都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绚丽多彩,愿享誉百年的《科学美国人》传播科学精神,影响更多人。
一一著名钢琴家 理查德·克莱德曼
《环球科学》 (《科学美国人》中文版)我每期必看,它非常奇妙,止人入迷,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通往前沿科学、通往想象的大门,它是这个时代非常珍贵而难得的一个奇迹。
一一著名科幻作家 韩松
科学奇迹的见证者
陈宗周《环球科学》杂志社社长
1845年8月28曰,一张名为《科学美国人》的科普小报在美国纽约诞生了。创刊之时,创办者鲁弗斯.波特(RufusM·Porter)就曾豪迈地放言:当其他时政报和大众报被人遗忘时,我们的刊物仍将保持它的优点与价值。
他说对了,当同时或之后创办的大多数美国报刊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时,近170岁的《科学美国人》依然青春常驻、风采迷人。
如今,《科学美国人》早已由最初的科普小报变成了印刷精美、内容丰富的月刊,成为全球科普杂志的标杆。到目前为止,它的作者,包括了爱因斯坦、玻尔等151位诺贝尔奖得主一一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在成为《科学美国人》的作者之后,再摘取了那顶桂冠的。它的无数读者,从爱迪生到比尔.盖茨,都在《科学美国人》这里获得知识与灵感。
从创刊到今天的一个多世纪里,《科学美国人》一直是世界前沿科学的记录者,是一个个科学奇迹的见证者。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当他带着那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机器怪物在纽约宣传时,他的第一站便选择了《科学美国人》编辑部。爱迪生径直走进编辑部,把机器放在一张办公桌上,然后留声机开始说话了:“编辑先生们,你们伏案工作很辛苦,爱迪生先生托我向你们问好!”正在工作的编辑们惊讶得目瞪口呆,手中的笔停在空中,久久不能落下。这一幕,被《科学美国人》记录下来。1877年12月,《科学美国人》刊文,详细介绍了爱迪生的这一伟大发明,留声机从此载入史册。
留声机,不过是《科学美国人》见证的无数科学奇迹和科学发现中的一个例子。
可以简要看看《科学美国人》报道的历史: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科学美国人》马上跟进,进行了深度报道;莱特兄弟在《科学美国人》编辑的激励下,揭示了他们飞行器的细节,刊物还发表评论并给莱特兄弟颁发银质奖杯,作为对他们飞行距离不断进步的奖励;当“太空时代”开启,《科学美国人》立即浓墨重彩地报道,把人类太空探索的新成果、新思维传播给大众。
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迅猛,《科学美国人》的报道因此更加精彩纷呈。新能源汽车、私人航天飞行、光伏发电、干细胞医疗、DNA计算机、家用机器人、“上帝粒子”、量子通信……《科学美国人》始终把读者带领到科学最前沿,一起见证科学奇迹。
《科学美国人》也将追求科学严谨与科学通俗相结合的传统保持至今并与时俱进。于是,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科学美国人》及其网站当之无愧地成为报道世界前沿科学、普及科学知识的最权威科普媒体。 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美国人》也很快传向了全世界。今天,包括中文版在内,《科学美国人》在全球用15种语言出版国际版本。
《科学美国人》在中国的故事同样传奇。这本科普杂志与中国结缘,是杨振宁先生牵线,并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热心支持。1972年7月1曰,在周恩来总理于人民大会堂新疆厅举行的宴请中,杨先生向周总理提出了建议:中国要加强科普工作,《科学美国人》这样的优秀科普刊物,值得引进和翻译。由于中国当时正处于“文革”时期,杨先生的建议6年后才得到落实。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前夕,《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开始试刊。1979年,《科学美国人》中文版正式出版。《科学美国人》引入中国,还得到了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以及时任国家科委主任的方毅(后担任副总理)的支持。一本科普刊物在中国受到如此高度的关注,体现了国家对科普工作的重视,同时,也反映出刊物本身的科学魅力。
如今,《科学美国人》在中国的传奇故事仍在续写。作为《科学美国人》在中国的版权合作方,《环球科学》杂志在新时期下,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全新的通信、翻译与编辑手段,让《科学美国人》的中文内容更贴近今天读者的需求,更广泛地接触到普通大众,迅速成为了中国影响力最大的科普期刊之一。
《科学美国人》的特色与风格十分鲜明。它刊出的文章,大多由工作在科学最前沿的科学家撰写,他们在写作过程中会与具有科学敏感性和科普传播经验的科学编辑进行反复讨论。科学家与科学编辑之间充分交流,有时还有科学作家与科学记者加入写作团队,这样的科普创作过程,保证了文章能够真实、准确地报道科学前沿,同时也让读者大众阅读时兴趣盎然,激发起他们对科学的关注与热爱。这种追求科学前沿性、严谨性与科学通俗性、普及性相结合的办刊特色,使《科学美国人》在科学家和大众中都赢得了巨大声誉。
《科学美国人》的风格也很引入注目。以英文版语言风格为例,所刊文章语言规范、严谨,但又生动、活泼,甚至不乏幽默,并且反映了当代英语的发展与变化。由于《科学美国人》反映了最新的科学知识,又反映了规范、新鲜的英语,因而它的内容常常被美国针对外国留学生的英语水平考试选作试题,近年有时也出现在中国全国性的英语考试试题中。
《环球科学》创刊后,很注意保持《科学美国人》的特色与风格,并根据中国读者的需求有所创新,同样受到了广泛欢迎,有些内容还被选入国家考试的试题。
为了让更多中国读者了解世界科学的最新进展与成就、开阔科学视野、提升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环球科学》杂志社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展开合作,编辑出版能反映科学前沿动态和最新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与科学理念的“《科学美国人》精选系列”丛书,包括“科学最前沿”(已上市)、“专栏作家文集”、“诺奖得主文集”、“经典回眸”和“科学问答”等子系列。
丛书内容精选自近几年《环球科学》刊载的文章,按主题划分,结集出版。这些主题汇总起来,构成了今天世界科学的全貌。
丛书的特色与风格也正如《环球科学》和《科学美国人》一样,中国读者不仅能从中了解科学前沿和最新的科学理念,还能受到科学大师的思想启迪与精神感染,并了解世界最顶尖的科学记者与撰稿人如何报道科学进展与事件。
在我们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编辑出版“《科学美国人》精选系列”丛书,无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展望未来,我们希望,在《环球科学》以及这些丛书的读者中,能出现像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家、爱迪生那样的发明家、比尔·盖茨那样的科技企业家。我们相信,我们的读者会创造出无数的科学奇迹。
未来中国,一切皆有可能。
《对苹果设计说不(科学达人的技术笔记)》是刘芳、章思英、褚波、刘晓楠主编的“《科学美国人》精选系列·专栏作家文集”丛书系列其中一本。“《科学美国人》精选系列·专栏作家文集”精选白全球顶尖的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其收录的专栏作家文章视角独特,蕴含着思辨的光芒,有益于启发思想、提供灵感,引导读者从科学的层面看待问题。
《对苹果设计说不(科学达人的技术笔记)》收录了《科学美国人》杂志《技术档案》和《科学评论》两个专栏的內容,以广博、深刻的视角,睿智、诙谐的语言,探讨众多日常可及的科学与技术,或者针对当今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事件进行评判,引领读者体验现代科学技术的魅力。
《科学美国人》不仅仅是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关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动态的重要刊物,也是科学记者或科学作家了解美国和欧洲科学的优秀读物。由刘芳、章思英、褚波、刘晓楠主编的“《科学美国人》精选系列”集合了该杂志里最好的作品,通过精选、编辑、再创作呈现给读者,《对苹果设计说不(科学达人的技术笔记)》就是该系列其中一本。
本书既是大众科学文化创作领域的教科书,也是供中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在撰写大众科普文章时参考的极具价值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