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福克纳读本/外国文学大师读本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威廉·福克纳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威廉·福克纳,美国作家,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近百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喧哗与骚动》。

《福克纳读本》由国内福克纳研究专家李文俊先生精心挑选、翻译,收入福克纳最具有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散文作品。包括《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干旱的九月》、《福克纳诺贝尔文学奖致答词》等。

内容推荐

威廉·福克纳(1897—1962),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位南部作家,与马克·吐温齐名。《福克纳读本》选收福克纳最有代表性的创作精品,如《喧哗与骚动》(节选)、《押沙龙,押沙龙!》(节选)、《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我弥留之际》(节选)等,《福克纳读本》由国内福克纳研究专家李文俊先生精心挑选、翻译,并全面介绍福克纳的生平和创作成就,向读者呈现一部深邃隽永、耐人寻味的经典文学读本。

目录

前言

小说

 伊莱

 胜利

 拖死狗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干旱的九月

 烧马棚

 花斑马

 调换位置

 夕阳

 熊

 美人樱的香气

 喧哗与骚动(节选)

 去吧,摩西(节选)

 押沙龙,押沙龙!(节选)

散文、诗歌

 《福克纳读本》前言

 在卡罗琳·巴尔大妈葬仪上的布道词

 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演说词

 拉斐特县第二次世界大战阵亡者纪念碑铭文

 记舍伍德·安德森

 阿尔贝·加缪

 致美国作家联盟主席

 致马尔科姆·考利书

 “他生前的名字是皮特”

 评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我的墓志铭

附录

 福克纳访问记

 名家点评

 福克纳生平与创作年表

 推荐书目

试读章节

那拦着陡峭下去的悬崖的木栅看上去好像是一种小孩子的玩具。它像一条线似的环抱着那蜿蜒的山路,车辆飞驰而过的时候,就掠过着它的看不清楚的影子。于是它转弯抹角地驰行着过去,就像一把剪刀在剪着一条绷紧的丝带。

于是他们的汽车开过了第一个路牌,“到米尔城,六里。”于是伊莱心里很惊异地沉思起来了,“现在我们就要到了,现在已经太迟了;”她看着身旁的保尔,他的手把着轮盘,他的脸因为正在向前面注视着那疾奔而来的山路,而使她只看见了一个侧面像。她说:“哦,我怎么能使你肯娶我呢,保尔?”一边她想着:“刚才当我们穿出那些树林,保尔带着汽车驾驶衣,而一同坐进车里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在田里耕种的人注视着我们的。”她很沉静地想着,但稍微有一点神思不属,因为另外还有一些别的思想来把这种思想消灭了。“我倒忘记了那些可怕的事情了,”她看着路旁的很迅速地在增加起来的使米尔城愈走愈近的路牌,心里又沉思着。“停一会儿我就得记起那可怕的事情来了,”但同时她又很安静地高声地说:“那么我现在竟没有办法了,可不是?”

保尔依旧不回脸看她。“是的,”他说,“你是没有办法了。”

于是她记起了她所忘记的那些事情了。她记起了她的祖母,想着那聋耳的,眼光冷酷的老太婆正在米尔城中等候着,不觉得惊异而很失望了:“我怎么会忘记了她呢?我怎么会?我怎么?”

她是十八岁。她住在离米尔城二百里的杰弗逊地方,和她的父亲母亲及祖母同住在一座挺大的屋子里。这屋子有一座很深阔的露台,并且因为有繁茂的葡萄棚,所以露台上给遮阴得没有了光线。在这个幽荫里,差不多每一夜都和一个不同的男人凭倚着的——起先只是本镇上的青年人或中年人,但后来竟爱做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来到这地方的旅客,无论是由于宴会或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她,只要脸儿漂亮,她就把他带回来了。她永远不肯在夜里坐着他们的汽车,而他们也都自信是懂得这理由的,虽然他们都并不立刻就放弃了这个希望——直到那镇公所的大钟打了十一点,于是,或许再延长那么五分钟,他们(他们大都是已经沉默了个把钟头了)便会催促地低声说:

“你现在必须去了。”

“不,现在不去。”

“得去的,现在就去。”

“为什么?”

“因为,我疲倦了。我要睡了。”

“哦,我懂得了。这样吗,你没有母亲。是不是?”

“也许是的。”这时她在那幽荫里戒备着,很冷淡地一动也不动,心里偷偷地忍住着暗笑。于是他便会告辞了,于是她走进了那黑暗的屋子,抬头看一眼那照在楼上的走廊里的方形的亮光,于是人就完全改变了。现在她觉得很疲倦了,跨着几乎是一个老太婆式的步伐,她走上了扶梯,走过了她的祖母挺直地面对着楼厅,手里拿着一本书坐着的那间有灯光的房间。她在走过这个房间的时候,通常总是不去看一眼的。但有时也偶然会得窥看一下。于是在一刻之间她们便彼此显出了各人的感情:这老太婆是彻骨的冷酷;而这姑娘是疲倦,衰惫,她的脸上,她的张大着的眼睛里,都充满了无能为力的怨恨。于是她便走进了自己的房里,在她的房门上靠一会儿,不久便听得她祖母熄了灯,有时她就静悄悄地,绝望地独自个哭泣着,低声地骂着,“老妖狐,老妖狐。”于是就算了。她便褪了衣裙在镜子里看着自己的脸,审视着她的嘴唇,现在已经褪了胭脂,而被亲吻所压平了(她相信是这样的),萎损了,失去光彩了。她想着:“我的上帝,我为什么做这事情?我究竟怎么了?”又想着明天她又将怎样地必须显着她嘴唇上的像伤痕一样的昨夜的艳迹,怀着一种比被虐待时的忿怒更深的人生之空虚的情绪,去和那老太婆见面了。

于是在某日下午,在一个女朋友家里,她遇见了保尔·特·蒙谛尼。在他走了之后,只剩这两个姑娘在一处了。她们俩彼此沉静地从面纱中看了一眼,正像两个比剑手。

“你喜欢他了,是不是?”那女朋友说。“你已经尝着了异味了,是不是?”  “喜欢谁?”伊莱说。“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人?”

“哦,”那女朋友说,“那么你没有注意到他的头发。像一只绒绳结织的便帽。还有他的嘴唇。挺厚的,差不多。”伊莱望着她。

“你在说什么呀?”伊莱说。

“没有什么。”那女朋友说。她向大厅里望了一眼,于是从衬衫里掏出一支纸烟来燃旺了。“我关于这些事情本来是一点不知道的。我只是听人家这样说罢了。他的叔父曾经杀死过一个人,因为那人说他是黑人的血统。”

“你说谎。”伊莱说。

那女朋友喷着烟。“哦。那么去问问你的祖母看,她总明白他的家世的。她不是常常住在露易西亚那的吗?”

“那么你算什么呢?”伊莱说,“你把他请了到你家里来。”

“可是我毕竟没有把他藏在衣橱里,和他亲吻呀。”

“哦真的吗?”伊莱说,“也许你做不到这样。”

“无论如何,总不会给你看见。”那女朋友说。

当天夜里,她和保尔坐在那被葡萄棚所屏障而荫蔽的露台里。但到了十一点钟,倒是她先窘急而紧张起来了:“不能!不能!我请求你,我请求你。”

“啊,你怕些什么呢?”

“是的,我害怕。去罢,我请求你。对不起。”

“那么,明天成不成?”

“不能。明天也不能,任何时候都不能。”

“成,明天罢。”

这一次当她走过她祖母的房间的时候,她并不向里边望一眼。她也不靠着房门哭了。她只是喘息着,对着房门欣喜地高声说:“一个黑人。一个黑人。我不知道她假如晓得了这事情会怎么说。”P3-5

序言

时间过得飞快,1962年7月威廉·福克纳去世,倏忽间五十年已经过去,二十一世纪也已走过了十二个年头。如今再回首看看美国上个世纪的文坛,曾红极一时的一些大名鼎鼎的作家,大都身后寂寞,至今尚能跻身世界文坛大师行列的,还真是不多。似乎只有福克纳仍时不时为人提及。例如不少拉美作家都承认自己是老福的私淑弟子,又如不久前在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演说中,承认“福克纳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又如在2005年美国《时代》周刊上发表的“1923年以来一百本英语最佳长篇小说”名单上,福氏一人所著即占两本,为《八月之光》与《喧哗与骚动》。美国著名学者哈罗德·布鲁姆在他主编的一本评论福克纳的文集的前言里写道:“批评家和普通读者都普遍认为,福克纳如今已得到承认,被视为本世纪(20世纪)最强有力的美国小说家,明显地超越海明威与菲茨杰拉德,而且在包括霍桑、梅尔维尔、马克·吐温与亨利·詹姆斯——有些评论家也许会把德莱塞也算进去——在内的名家序列中占据一个与他们不相上下的位置。”(见其所编《威廉·福克纳:现代批评观点》一书前言①)美国福克纳专家克林斯·布鲁克斯在他专为1985年出版的《南方文学史》所著的《威廉·福克纳》一章的结尾处,用总结式的口气写道:“福克纳由于运用乡土素材获益甚多。这使他能用优越的手段来表现生活在激烈变化的世界中现代人的典型问题:但同时,也使他有可能坚持表现他心目中的关于极其古老、基本上不变的人的困境的永恒真理。运用他的乡土素材,他发现他能守在家乡同时又能处理带普遍意义的问题。”布鲁克斯接着说:“虽然福克纳的世界观从本质上说是传统保守的,虽然他往往只把自己看成一个讲故事的人,但他在形式与技巧上的创新都是令人兴奋的。他大胆和不倦地探索,而且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取得了成功。多样性与丰富性是他的特点。例如,他是美国最伟大的幽默作家之一,但是一次又一次地获得了悲剧的尊严和强度。他提供给我们许多细腻而深刻的心理分析,但是他笔底下也涌现出一整批各色各样的人物,往往寥寥几笔,只用上两三百个字,就把他们刻画得活灵活现。他充分吸收了从打猎篝火前、乡村小店前听来的龙门阵里的口头文学传统。不过他也敢大胆采用华丽的辞藻——矫饰的语言、强烈的抑扬顿挫以及精巧的想象。他是一个有独创性的人。在美国文学中能和他比肩的还没有第二个人。他在‘圣徒行列’中的地位是稳固的。”本书编选者亦曾不揣浅陋,在一篇文章里进而引申,做了个“总结”:“在福克纳逝世接近五十周年之际,倘若全面综览20世纪世界文学,可以认为,他(指福克纳)的作品,既有现实主义具象的逼真性,也不缺乏现代主义的想象力、穿透力与悲观主义,甚至还保留有西方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中对英雄人物与理想形象的崇仰与恋恋不舍之情。一方面,他的作品百科全书式地反映了美国南方近现代的历史与现实,揭示历史对现实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又在总体上刻画出西方‘现代人’的困惑与苦恼,对他们的异化感、孤立感表示出深切的关怀。此外他也尽可能在作品里塑造道德高尚的人物形象。在这方面显露出尊崇浪漫主义的倾向。在小说艺术上他更是多有创新,使现代小说艺术能在美利坚土地上发扬光大。在语言艺术上,他也显示出风格多样、挥洒自如的大师风范。若要试图用一句话来概括他总的思想倾向,笔者认为,归根结蒂,他是可以毫不迟疑地被归入到拥护宽容创新,主张人与人之间享有平等权利,赞成全人类相互理解与合作这样的一股人文主义大潮流中去的。”

下面,似应简单地介绍一下福克纳的生平与创作情况,老一代的读者,怕是早已对此耳熟能详了。

威廉·福克纳于1897年9月25日出生于美国南方密西西比州北部的尤宁县。他的曾祖父人称“老上校”,是1861—1865年美国内战中南方邦联军的一个团长。(其实是他自行拉起的一个地方民团,团长职务没当多久就因不够称职被别人取而代之了。)战后仍然是地方上一个有实力的“强人”,既是庄园主亦是工厂主。这位“老上校”后来被人枪杀,凶手即是他过去商业上的合作伙伴后来却反目成仇的当地另一“强人”。福克纳的祖父(人称“小上校”)延长了父亲所建造的铁路,当过州议员和本地银行的董事长。他不想卷人世代怨仇,便举家迁至奥克斯福镇。但他没有料想到,他的家世、这个小镇以及周遭的乡野、森林、大河(雄伟而狂放的密西西比河),竟成了后来成为作家的长孙笔下多部作品的历史与地理背景。他自己与相关的人物也成了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原型。而在作品中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县与杰弗生镇的,在实际生活中应是尤宁县与奥克斯福镇,也都成了文学爱好者心目中那幅世界文学地图上的有名景点了。

比起炬赫的祖辈来,福克纳的父亲默里可谓一代不如一代。他酗酒成性,在密西西比大学当过职员,开过骡马行,倒让长子威廉对大学生活与下层人民的语言与生活都有所了解。他也曾带儿子到大森林里去打猎。小比尔喜欢坐在篝火旁,大为过瘾地聆听边吃烧烤边喝酒的猎人讲形形色色的打猎故事。这忽明忽暗的光影,若真若假的猎绩,连同大森林的神秘气氛,日后都将一一进入他的小说创作。福克纳的母亲慈祥好学,能善待黑人仆佣。福克纳四兄弟都是由一位叫卡洛琳·巴尔的黑人大妈带大的。福克纳曾经描述黑人大妈是“自己最早记忆的一部分”,是“自己行为准则的一个源泉”。福克纳家中有不少藏书,他差不多都读了。他从小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发达,以至于他的一个表兄弟曾经说过:“发展到了这样一个地步,当比尔告诉你一件什么事的时候,你永远也不知道那是真的还仅仅是他自己编造出来的。”

福克纳正经上学只读到11年级。1914年夏天他结识了一位叫菲尔·斯通的耶鲁大学学生。斯通经常与福克纳谈话,也借新书给福克纳看,使福克纳对文学的认识从19世纪一下子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亦即现代主义文学的时代。

1917年,美国参加了当时已进入第三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福克纳是个“飞机迷”,因身材欠高进不了美国空军,只能在1918年考进了在加拿大的英国空军。但不久战争即结束,福克纳退伍回到家乡。人们见到的是一个留了小胡子、走路一瘸一拐、穿一套旧英国军官服的“伤残老兵”。他有一段时间吹嘘自己因参加空战脑部嵌有弹片,但是深深嵌人福克纳头脑的恐怕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情结,因此,他的一些短篇、长篇小说《标塔》与晚年所写的《一个寓言》,背景都是一次大战以及战后飞行员以飞行表演为生。他的小弟迪恩更是在他的怂恿之下当了一个飞行员而坠机身亡的。这事也在做大哥的威廉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

福克纳一边打工,一边开始小说创作。他也曾去欧洲,但是无法像当时别的作家那样在巴黎过“自我流亡”的生活,几个月后便回到了美国南方。似乎只有在这块“根据地”才能生活与写作。他在老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启发下明白,“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个地方作为起点”。他在1929年出版的《沙多里斯》便可说是一本“站在门槛上的书”。自此以后,他就越来越自觉地经营他那个“小小邮票”般的“约克纳帕塔法县”的世系了。

1929年6月,他与在上海租界当过律师太太、后来离婚的邻家女子埃斯特尔结婚。秋初,在当地大学发电厂当暖气锅炉运煤工时,他抽空写成《我弥留之际》。10月间,此前投寄出去的《喧哗与骚动》得以出版。不久后,《我弥留之际》与稍早写成的《圣殿》也都一一出版。但在美国文坛,他却并未得到应有的承认。在生活压力下,他不得不时断时续地去好莱坞担任不受重视、工资很低的编剧。1936年,他最复杂深奥的《押沙龙,押沙龙!》出版,仍未能在美国文坛受到普遍重视。倒是在法国,批评家与作家都极其欣赏这位地处美国边远南方一隅的有点存在主义气质的怪异作家。萨特早在1939年就撰文评介过他,1956年,加缪将他的《修女安魂曲》改编成剧本,搬上巴黎舞台。

1946年,著名批评家马尔科姆·考利开始注意到这一不公平现象,便在福克纳的支持下编成一本《便携本福克纳文集》并且出版,使福克纳受到了较大注意。由此时起,他被选人美国艺术文学学院,又于1950年获得1949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这才算是成了一个知名作家。此后他虽然还出版了几部长篇小说,但最佳的创作状态似乎已经过去。一般认为,1929—1942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最佳的代表作则是:《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圣殿》《八月之光》《押沙龙,押沙龙!》《野棕榈》《村子》《去吧,摩西》与《短篇小说集》。1933年,出版社大概因为他已经有点名气,也出版了他早已写成但难以出版的诗集《绿枝》。福克纳最初喜爱写诗,但后来经常自嘲是个“失败的诗人”。

从1956年起,福克纳被聘为弗吉尼亚大学的住校作家。自1958年起他交替在夏洛茨维尔与奥克斯福居住。他虽然年迈又经常喝醉,却仍然喜爱骑马,谅必是当南方老派缙绅的旧梦还在纠缠着他吧。1962年6月17日,他再次从马背坠下受伤,终于导致心脏病发作,于7月6日离开了人世。

下面把本书的几部分内容作一介绍:

小说部分。前面所列均为短篇小说。其实,它们的排列次序基本上就是福克纳作品译成中文介绍进来的次序。例如《伊莱》,早在原作出版后不久就发表在施蛰存先生主编的《现代》第五卷第六期上。该刊对译者身份未作说明。不过从赵家璧先生1996年赠予我的一本刊登了《伊莱》原文的1934年初版本《Doctor Martino and Other stories》看,载有《伊莱》的那几十页的内侧显然比其他地方多了些污渍,页间还偶能见到烟灰,想来是赵先生请熟人中的某位嗜烟的“蓝袜子”译了供《现代》用的。究竟是否如此,就难以考证了。该文译笔带有当时直译派的那种较为生涩的风格,为尊重历史,就不作改动了。接下来的《胜利》与《拖死狗》,则是多年之后,准确地说是1958年,我自己任《译文》助理编辑时选出后约两位先生译的。赵萝蕤先生为北大教授,《荒原》最早的译者,功底深厚。黄星圻先生则是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一位编辑,后来举家迁美,遂失去联系。

等到外国文学界再度想起应该介绍福克纳时,已经是改革开放后的事了。1979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创办《外国文艺》,主事者汤永宽先生首先决定介绍福克纳,约人译出了《献给爱米莉的一朵玫瑰花》与《烧马棚》等短篇小说,他当时亦曾向我征求意见,我说作品我就不译了,但似有必要向国人介绍美国人写的评论文章,便向他推荐了马尔科姆·考利的长文《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的故事》,此文终于一并发表了。这以后北京大学陶洁教授热情地投入了介绍福克纳的工作,与我一起编了一本《福克纳中短篇小说选》(1985),《花斑马》《夕阳》等便最初见于此书。作为短篇小说的《熊》,中译见于王佐良先生为中国青年出版社编选的《美国短篇小说集》(1980)。王先生在介绍中说《熊》有两种版本。(其实应该说是有三种版本。)最短的一种即是周珏良先生所译的那种,是福克纳专为能在大众刊物上发表的压缩本(见于1941年1月24日的《柯里尔》。)第二种是拙译《去吧,摩西》中的作为一个独立章节的那种,最长,牵涉到布克与布蒂兄弟通过账本上的留言而对种族园主的罪孽所作的揭露与批判,思想最为深刻。第三种则见于1955年出版的《大森林》一书,略去了“拷问”祖辈的内容,作为一个打猎故事来看最为完整。但是珏良先生所译那种,正如佐良先生所说的那样:“短的一版也有好处,故事完整,集中于孩子与大熊遇合这一情节,……这篇小说可以说是人的勇敢这一品质的一种探讨。”对于福克纳的散文风格,王先生也有精彩的论述:“他(指福克纳)这故事既实际又富于象征意义,而且他找到了足以传达这一切的散文风格。这是一种多层次的,复杂而又奇幻,有时几乎是‘玄学式’的散文,对于不善于运用的人是一种负担;福克纳则驾驭了它,使它既能讲故事又能描绘故事后面的情感的、道德的气氛。深刻的主题与相应的艺术手法,历史感加现实意义,创新而又不仅仅追随时尚——这篇小说只是福克纳的许多作品之一,然而它也可以多少使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称他为南方作家和现代美国文学里的巨人”(《美国短篇小说选》460页。中青社1980年版)。至于《美人樱的香气》,则见之于我为漓江出版社编的一本《我弥留之际》(1980)。从中可看出福克纳自己确是早就想摆脱旧南方沉重的历史包袱,绝非某些理论家较早期间所判定的那样,是旧秩序的殉葬者。

接下去的《灶火与炉床》是1942年出版的《去吧,摩西》中的一章。此书可以说是一部“系列小说”,书中各章均可独立存在。在这篇作品中,福克纳通过对路喀斯的刻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黑人混血儿善于斗智斗勇、精神上独立不羁的灵魂。福克纳一直认为黑人很顽强,他们是能够生存下去并且最终得到自由的。

编选这部《读本》,当然不应不收入最能体现福克纳成就的几部长篇小说。限于篇幅,这里只能收入《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部分”与《押沙龙,押沙龙!》的结尾。此二书的主要内容,我在译本序言中都有所介绍,这里就不赘言了。“昆丁的部分”在《喧哗与骚动》的标题是《1910年6月2日》,在这里,福克纳以意识流手法,写哈佛大学学生昆丁一天中的所思所想与所作所为,他终于因家庭没落(家中把牧场卖了才凑齐他的学费),思想上找不到出路而投河自尽。里面的“场景转移”超过二百次,一般认为这是“意识流”写法中最有代表性的范例之一。自杀前的他思绪混乱,生活中的种种回忆全都涌上心头。所以这样的写法也是合乎自然的。所选用的《押沙龙,押沙龙!》中的这个片断可以说是全书的“大结局”。里面写了罗沙小姐带着昆丁·康普生(那时他即将去上哈佛)坐了急救车去托马斯·萨德本的大宅。她原来的想法是去拯救病重垂危的外甥亨利,殊不知却被女管家克莱蒂误以为是警车来了,为的是要抓走藏在家中杀过人(自己的混血哥哥)的亨利(又是她自己的混血哥哥),于是便放了火将大宅烧得精光。就这样,还未过三代,一个暴发户家庭便从兴起走向没落,作为盛世宏业代表的建筑成了一个冒烟的瓦砾堆,人们能听到的仅仅是近处丛林里全家的唯一孑遗,一个白痴小混血儿,时不时发出的凄厉的号叫声。小说中,所有这些事都是昆丁在大学宿舍里一点点讲给加拿大同学听,读者自己再组装与添上想象,才逐渐变得清晰的。

写到这里,便应对本书所收福克纳小说之外的作品作些说明了。福克纳曾为自己的作品写过几篇序言。这里收入的是他为美国1954年兰登书屋出版的《福克纳读本》(《The Faulkner Reader》)所写的一篇前言。我想,收在这本同名的中文书里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好像多年前福克纳就已经预料到某个国家会要出版这样一个读本似的。文章告诉我们的只有一个中心意思:作家之所以写书,是为了要振奋人心。福克纳之所以要表示这样一个在我们看来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也是有其良苦用心的,因为在美国,即使在福克纳得到诺贝尔奖之后,舆论界仍然认为给错人了,《纽约时报》这样写道:“乱伦与强奸也许是福克纳的密西西比州杰弗生镇最广为流传的消遣方式,但美利坚合众国的其他地方可没有这类事情。”《纽约先驱报》的报道也很不热情:“对于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发情况,任何公开的争论都是不应该的,不过人们还是希望他们能选择一位对日趋黑暗的当今世界多一点笑容的桂冠诗人。”福克纳自己有时(特别是在早期作品里)故意装出一副“凶巴巴”的硬汉样子,其实他内心是很柔软的。

这一部分还收录了福克纳几篇有名的演说、几篇书评与回忆文章。其中回忆舍伍德·安德森的那篇总算是承认了自己的师承关系,并对早年间一度的傲慢无礼表示了歉意。从中,我们似乎隐约可以从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追溯到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县,然后再进一步寻根至安德森的《俄亥俄州的温斯堡》(1919,中译作《小城畸人》)。福克纳为自己的黑人老保姆办丧事,并亲自念了他写的布道词。此文声情并茂,充分表现了福克纳超越种族和阶级隔阂的博大情怀。

在这辑作品的最后,我还有意选登了福克纳的一首诗歌。福克纳常说自己是个“失败的诗人”,但也不能就此认为他所写的诗里完全没有佳作。这里刊登的一首还是很动人心弦的。这是他1933年出版的诗集《绿枝》里的最后一首,曾被他戏称为《我的墓志铭》。福克纳一辈子热爱美国南方土地,无怪乎在诗的结尾处,他会吟唱得如此深情:“我远行/紧抱着我的泥土自会让我呼吸。”在世界文学的大气里,我们岂不是仍能时时听到他的呼吸声吗?

李文俊

2013年元月写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在此之前,我一直还在按照我们小说教程上的方法来写小说,这样的写作是真正的苦行。我感到自己找不到要写的东西……读了福克纳之后,我感到如梦初醒……

——莫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8: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