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源流
周代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今天已难以考察。所幸留存下来的《周礼》,让我们得以了解周代选士的大概情况。
周天子统治的核心区域,被划分为6个“乡”,每乡设乡大夫1人,掌管政令教化。其工作任务之一是每年调查属民的德行、道艺;每3年举行—次“大比”,选拔德行道艺优秀的人才,以郑重的礼节将其推荐给天子。
《周礼》原书当在东周最终成型,其中制度完备缜密,又能与考古相印证,当是取之于周室典籍,并非诸子百家学者所能伪造。
稍晚成书的《礼记·王制》中,对周代人才选拔制度的介绍更加详尽:政府在中央与地方设置学校,乡大夫自乡里选拔“秀士”入中央,司徒自其中选拔“俊士”入国学,大乐正自国学中选拔“进士”献于天子。这样层层的选拔,如果是经过考试,那么科举的结构可谓已成型。
与《周礼》的历史典籍不同,《礼记》是儒家创作的学术作品,其内容可能在根据周制之外更有自己的发挥。但认为其记载都没有依据也过于武断,而且周代地方上设置有学校,是已得到证明的事实。
就整体而言,在周代,贵族政治才是主流,其人才选拔制度也从属于贵族政治。在教育贵族化的时代,这样的情形相当正常,与西欧的中世纪时代,正可相比。
春秋时期开始的学术大发展与文化普及,改变了东方文明,平民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到战国后期,平民经由自我学习而取得卿相之尊,已成为寻常之事。
贵族政治的反复
汉帝国兴起之初,便积极招募人才,以共治天下。其采用的主要方式是设定“贤良方正”等科名,命各地推选相应人才,这种方式后来被称为“制科”,是科举的一种类型。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皇帝亲自出题对入选的贤良方正进行笔试,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考试选拔。
制科是两汉时期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但其时间、人数并不固定。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皇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下令各郡每年举孝、廉备1人,孝廉科自此确立,并成为汊代人才选拔中的常科。此后孝廉科又不断完善,各地推选人数按人口进行了调整,并对入选的孝廉进行考试。
孝廉科与制科合称察举制度,逐渐成为汊帝国的主要人才选拔途径,改变了传统的贵族政治局面。然而察举制度的选拔更多是依靠官员推荐与个人声誉,容易受到备方面的影响,因此还不能算作完备的科举制度。经汉末大乱之后,贵族政治复兴,察举制度逐渐成为贵族政治的辅助。
南北朝后期,贵族政治又再度渐渐隳坏,察举制度则历经演变,其选拔、教育、考试等方面都逐渐接近后来的科举制,新的时代已在萌芽。科举制度的兴起完善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改革察举制度,设进士等科,命各地选拔人才统一考试,因此这一年被视为正式科举制度的开始。隋帝国很快便大乱而灭亡,其制度的最终确立完善是在大唐帝国的初年。
察举制度最重要的孝廉科本是用来举荐有德行之人,后来因要求通过经学考试,故被取消。唐代成型后的科举制度,大致包括秀才、明经、进士、明字、明法、明算6个常科以及各种临时的制科。6个常科中,后3科的影响相对都很小。
明经科取代了此前孝廉科的地位,成为科举早期录取人数最多的科目,考试范围主要是背诵、理解儒家经典。秀才科和进士科的考试范围则主要都是写文章,要求有好的文才。此外秀才科更对实际政治能力有高要求,因其门槛过高导致出现冷门化,最终被并入进士科。
进士科人数虽少于明经科,但其实际地位逐渐将明经科远远抛下。至盛唐以后,科举皆以进士为重,进士成为人才选拔制度的核心内容。
宋帝国建立之后,重文轻武,科举制度得到更大的发展。宋代科举相比于唐代,其内涵上最大的区别有二:一是重实学而轻浮华,二是重考试而轻名望。其制度上最大的区别也有二:一是人数大为扩充,二是评判更加缜密化。
宋代逐步使用糊名(遮盖考生名字)、誊录(由专人抄录考卷副本送阅)、禁止大臣向主考官推荐考生、对所取考生进行殿试(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等办法,大大提升了考试的公平性。同时,由于宋代教育普及,科举所录取的人数也空前膨胀。
宋代的科举制度在备个层级都逐渐完善,中央级别的考试年限从唐代的每年1次变为宋代的3年1次,进士考试的内容也由以文才为主转向经学、文才并重。
科举的魔力同样影响到辽、金、高丽、西夏等国,备国都先后设立了科举制度,并在其政府中发挥重要作用。
蒙古灭金后,也有人建议要求开设科举,但蒙古人汉化很浅,对此并无兴趣。
P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