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方编著的《中国人的病与药》阐释了一些媒体上常见的问题,陈列了中国医院的制度,并向公众澄清了关于医生的种种误解。在强烈的人文视角关注下,对一些就诊误区,如感冒、医疗浪费等做了解释,其中涉及对疾病、对痛苦的思考,并开拓了国际视野,如医学生的培养制度等,介绍了一些医学常识,最终达到了社会对医院、医学的宽容和解。
王一方编著的《中国人的病与药》是一本有关中国的医院、医疗制度、医疗技术水平与病人的百科全书。抱着“大医治未病”的愿景,《中国人的病与药》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解析,在深刻而不乏温情的剖析中,力图帮助国人真正了解自己的身体,懂得爱护并且知道如何爱护自己,让国人真正掌控自己的身体、命运和生活的方向,不再受到无谓的伤害。
医患关系只是健康问题的冰山之尖。冰山底座,对医生来说是医学观,对老百姓来说是疾病观,可怕的是,我们常常将劲儿用错。原本我们可以感同身受的健康,正在被技术化的正常指标和流行的错误观念所取代,专家不断制造技术方言来制造隔膜,医学与公共理解越行越远。市场经济之下,花钱就想购买一切健康权利、一切生命的可能性,这样的专制,也让健康迷失。持科学主义立场的病人,也同样会对辅助康复抱以无限想象,期待华佗再世妙手回春,期待医疗四两拨千斤,生命及医疗代价意识相对单薄。这份病与药的认知底色既容易给形形色色的骗局留下空间,也容易给我们各种心理暗示提供温床。
病与药的选择不仅是科学话题,也是文化习俗。对健康、疾苦、生死、医疗的病与药的命题需要人们更多的彻悟。或许有一天,中国人对于疾苦与救疗的信念与信条将被赋予新的合理性,我们的关于病与药的观念、行为也会逐步高明起来。所谓,人在病中,心窍全开。
序 中国人的病与药
导言 进医院干什么?
第一章
医院怪现象
一、临床蠓蚴恰昂谜绞俊甭穑?
二、医学家能否扮演上帝?
三、“这个时期最好的治疗,就是不治疗”
四、“陌生的医生”能治好我的病吗?
五、专家的“方言”我听不懂
六、听诊器的前世今生
七、为什么医生只相信机器?
八、机器会说谎吗?
九、小病大诊、轻病重药的误区
十、向低技术致敬
十一、药片、刀片、嘴唇片
十二、“红包悖论”
第二章
有关医院的精神分析
一、瞧,这帮“鬼”病人
二、病人是被制造出来的
三、我们需要一场病人权利运动
四、“三好病人”
五、医生的眼神
六、医生也许是最差劲的病人
七、画布中的医院
第三章
为什么满是愤懑?
一、周国平的“痛”
二、梁启超为何不告“协和医院”?
三、医生,快跑
四、医生一半是天使
五、绝望是一门哲学课
六、找证据与讲故事
七、药品经历了 29次降价之后
八、一张挂号单
九、看病能实现共产主义吗?
十、不富裕的社会如何养活医院?
十一、一碗“坚硬的稀粥”
第四章
医院突围,有戏吗?
一、生命是一个技术事件,也是精神事件
二、护士困局
三、医生治病背后的神奇模式
四、医院,实在伤不起
五、医学生的沮丧
第五章
因为痛,所以叫生命
一、“梦里搂着一个美女,醒来发现自己的结石已经排出落在床单上”
二、“我的职业是生病”
三、克隆可以解决衰老问题吗?
四、生命是有故事的旅行
第六章
中国人的病与药
一、避孕药的革命史
二、“感冒”阴谋
三、传染病改变世界
四、一种怪病的由来
五、西洋“伟哥”传奇
六、一根针,一把草,能做什么?
七、癌症是一场人文休克
第七章
说说那些出格的医生
一、白求恩大夫何时脱离了“低级趣味”?
二、医生为何要虚构美好?
三、德国医生
四、日本军医实验
后记 为了理想的健康,要学会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