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克凡在《爱情刀(津味小说)》这部小说集里,怀着复杂的情感,写了从前的天津。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引车卖浆,贩夫走卒……体现了作家的独特风格,对我们了解民国时期天津的风土人情有不可替代的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作者对民国时期的天津风俗了然于胸,又有较高超的文字驾驭功力,令人信服地描绘了上世纪前半叶天津世俗社会的风云变幻、小民的喜怒哀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爱情刀(津味小说)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肖克凡 |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肖克凡在《爱情刀(津味小说)》这部小说集里,怀着复杂的情感,写了从前的天津。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引车卖浆,贩夫走卒……体现了作家的独特风格,对我们了解民国时期天津的风土人情有不可替代的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作者对民国时期的天津风俗了然于胸,又有较高超的文字驾驭功力,令人信服地描绘了上世纪前半叶天津世俗社会的风云变幻、小民的喜怒哀乐。 内容推荐 《爱情刀(津味小说)》收入了著名作家肖克凡津味小说代表作八部,体现了作家的独特风格,对我们了解民国时期天津的风土人情有不可替代的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爱情刀(津味小说)》写利用爱情复仇(《爱情刀》)、天津的奇人奇事(《天津杂事》)、赌博大王的神机妙算及舍生取义(《赌者》)、畸形大户人家必然衰败的命运(《天津少爷》)、不成熟的地下工作者逐步成长并以身殉职的经历(《喜荣归》)等等。作者对民国时期的天津风俗了然于胸,又有较高超的文字驾驭功力,令人信服地描绘了上世纪前半叶天津世俗社会的风云变幻、小民的喜怒哀乐。八部作品都曾发表,有的还被转载或被购买了改编权,多数为首次结集。 目录 爱情刀 天津杂事 一条大河 赌者 香水·毒药 天津少爷 一九三五年的真相 喜荣归 后记 试读章节 爱情刀 公元一九四八年初夏,丧父之后的虞则平继承家业只有二十八天,那场官司便败了。法院判决虞则平搬家腾房,从此虞家大院改称郭家大院。郭震元成为这里的新主人,号称郭大少爷。 这座大院坐落在天津南城大费家胡同,规模不小,两进式,前出廊,后出厦,冬暖夏凉。风水先生说这座宅院阴阳平和气象吉祥,郭大少爷更高兴了,特意栽了四株石榴。他是一粗人,对阴阳之学十分信赖。他跟虞则平打官司往法院递状子,也选了黄道吉日。官司果然赢了。郭震元深有体会地说,我姓郭是一口锅,他姓虞是一条鱼,我请的大律师姓霍,他姓虞的跟我姓郭的斗,被我一把火熬成一锅鱼汤,哈哈。 鱼成了鱼汤,被人家给喝了。锅还是锅,铁打万年牢。郭震元胜了,摇身一变从穷小子变成了郭大少爷。 临近五月节,一天上午伙计小臭儿跑进书房禀报,说虞则平来了。郭震元不在书房里读书写字,反而养了两只绿毛龟。此时他正要给这两只宠物喂食,没理会。小臭儿又禀报一遍。郭震元寻思着说,我从虞则平手里收回这座大宅院,钱物已然两清了,他还有什么事啊? 大管家老查走上前来说,郭大少爷您怎么忘啦,您说让虞则平来这里做半年伙计。您还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噢,你不说我还忘啦。郭震元终于想起这件事儿,踱出书房朝着大门口走去。 事情是这样的。虞则平的父亲生前经商多年,他贪心不足,趁机侵吞了郭氏产业,有糕点厂和烧酒坊,还有这座大宅院。自幼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郭氏之子郭震元长大成人,八方奔走取得证据,延请律师打官司讨还公道,终于索回郭氏全部产业。江山易主,去旧图新,郭震元摘掉了糕点厂“正昌老号”牌匾。更换了新牌匾。摘下的“正昌老号”牌匾则扔在门外没人理睬,好像一块破烂木柴。它的旧主虞则平闻讯赶来,扛起这块老匾就走。可巧被郭震元一眼看见,就拿这位败家子寻开心。虞则平一介书生,辩解说这块老匾扔在这里风吹日晒没有用场,还是让我拿回去留作纪念吧。 一听说留作纪念,郭震元乐了。他平时为人刻薄,做事不留余地。既然虞则平如此看重这块破匾,他便提出苛刻条件,说这块老匾他不当不卖不租不赁,谁要想得到它必须到郭家大院充当半年伙计。 虞则平毫无办法,只得当场答应,表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扛着“正昌老号”的牌匾,走了。虞则平这一毫无血『生的举动,被市人传为笑柄,天津方言谓之“尿货”。 如今,尿货虞则平没有食言,来了。他身穿一件灰布大褂儿,手里拎着一只旧牛皮箱,背着一只帆布缝制的行囊,站在郭家大院门外。 郭震元踱出大门轻蔑地说,虞大少爷您有何贵干啊?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我扛走正昌老号牌匾,你要我来郭家大院当半年伙计。今天我来啦。虞则平不卑不亢说。 郭震元故作恍然醒悟说,哎哟,你看我还把这事儿给忘啦!虞大少爷你真是说话算话啊。当初要是令尊大人言而有信,恐怕也就不会吞吃我郭家的产业啦! 郭大少爷,虞家跟郭家那是老一辈人的恩恩怨怨,自有公断。今天我是来当伙计的,您莫提往事吧。 大管家老查嘿嘿笑着说,虞则平你家破人亡还敢跟郭大少爷叫板啊?好吧,我现在就领你到后院儿干活儿去。 虞则平表情平静,拎着皮箱背起行囊朝着郭震元点头示意,跟随着老查走进这座大宅院。这里的一切对虞则平来说实在太熟悉了。他自幼在这里长大,春天爬到树上摘香椿,夏天钻进后院儿逮蛐蛐,秋天搬来梯子采石榴,冬天猫在屋里听戏匣子。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记载着虞家历史。然而虞家大院变成了郭家大院。内心似火,表情似水,他不紧不慢跟着大管家老查朝大院深处走去。 走到影壁前面,老查将虞则平交给小臭儿,说这是新来的伙计小虞子,然后跟小臭儿耳语几句。之后虞则平跟随着小臭儿,继续沿着游廊走向后院。前面就是他当年的书房了。触景生情心头猛然一酸,不由得放缓脚步。冬去春来似流水,多少日日夜夜他坐在书房苦读,一连三年考试全校第一名。父亲守旧,非要子承父业不可,否则他已经考入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念书去了。虞则平的志向是做建筑工程师,亲手设计一幢幢摩天大楼。如今,这一切美好的期待都成了泡影。 虞则平跟随着小臭儿从当年的书房门前走过。房门敞开着,一只红色毛线团蹦蹦跳跳从房间里滚了出来。他没有思想准备一这只红色毛线团便缠绕在他的左脚上。他情不自禁沿着红色毛线团的线路将.目光投向屋里。 一位眉清目秀的年轻女子坐在屋里,一身朴素装束,手里握着红色毛线团的另一端_—很显然她正在编织一件红色毛衣。她的目光与他短暂对视,便腾地一下红了脸颊,低头不语。 虞则平也腾地一下满脸通红,急忙放下行囊蹲下身子伸手择着缠绕在自己左脚上的红色毛线团。这正是天津出产的著名的“抵羊牌”毛线。虞则平低头拆解着,这时一册书籍从他的帆布行囊里滑出掉在地上。那女子起身目光投向这册书籍。 你懂洋文?那女子脱口问道。他连忙点头,伸手将这册滑落而出的《高级英文教程》放回帆布行囊里,表情很窘。 P1-3 后记 少年时代读小说,比如老舍先生写的北京(当然也叫过北平),赵树理先生写的山西(好像是晋东南地区),以及吴有恒、黄谷柳先生的广东,还有孙犁先生的河北(主要是冀中地区),感觉很新奇。在这些前辈作家小说里,我仿佛走进北京,来到山西,到达广东,前往河北,一部部极具地域色彩的小说,使我的心灵抵,达肉身尚未造访的地方,开了眼界,长了见识,知道世界很大,有许多许多我难以拜谒的地方。 长大成人,我到了北京,到了山西,到了广东,到了河北,那里的方言、风情、接人待物、衣食住行……记忆被唤醒了,竟然觉得这是到了曾经到达的地方。 这种记忆,正是文学阅读的记忆。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学作品的阅读。使我误将他乡为故乡,好像一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随了人家的文学籍贯。 当然,我的这种说法有些夸张。我毕竟不是北京人不是山西人不是广东人不是河北人。我生活在一座名叫天津的城市里。我与那些中途移栽天津的作家不同,我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这里,有我的根系。 一个土生土长的天津人从事写作,未必以天津为写作背景。尤其那些了不起的作家,他们的写作往往是以世界甚至宇宙为着眼点的,时刻肩负着强烈的人类使命。这样的作家的写作应当是面对全球的,你从他的作品里几乎难以读出任何地域特征,没有北京没有山西没有广东没有河北,只有全人类。这样的作家很可能成为世界公民。 早在经济全球化尚未进入中国之前,这种作家的这种写作,可不可以说是文学的全球化呢?我很惭愧。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写作,基本没有全球意识,也很少思考全人类问题。我只写了自己能够感受到的东西,仅此而已。 公元一九八七年我发表中篇小说《黑砂》,随后一篇文学评论文章将我列入“天津味儿”写作,我很意外。这是一篇描写工人生活的小说,我在写作过程中并未刻意构筑什么本埠味道,可是“津味儿”就这样出来了。 寻思了寻思,终于明白了几分原委。我是天津人,我的小说里或多或少会流露出身为天津人的“尾巴”。这“尾巴”便是你的文学代码。比如到了北京我说普通话,人家一听就知道我是天津人。这是我无法抹去的“地域标签”。然而天津人说天津话,这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不可能有人将你误认为唐山人。 进入中年,我渐渐对天津这座城市有了自己的理解。天津濒海却是一座内河城市。数百年间的漕运,使得这座城市融合南北文化,兼具东西性格,尤其百余年来,它成为华洋杂处的开埠城市,有了九国租界,清朝的北洋大臣常驻这里。西方文化、码头文化、商埠文化、来自直鲁豫皖的农业文明……在这座城市里交融碰撞。成为中国版图上独具特色的城市。它不像北京一也不像上海,我认为这天津的城市特质是难以抽象难以概括。它是一座复合型城市。至今,我也没有看到它的主流文化是什么。 一九七〇年海河废航,这条天津人的母亲河成为天津市的“水缸”。活水变成死水,沿岸没了拉纤的船夫,河里没了火轮的鸣笛,没了捕鱼的船帆,没了浮桥没了水上警察没了河漂子……总而言之,因水而兴以水为荣的天津卫没了活水,已然成为中国最为著名的缺水城市。 天津人的性格形成,从某种意义讲与水密切相关。没了水尤其没了活水,即没有天津。一条母亲河的废航,使得我们日常生活里,没了不舍昼夜奔流入海的浩荡,没了来自大沽口逆流而上的轮船,没了潮,没了鱼,没了很多很多东西…… 这种种变化似乎并未引起人们注意。航空业的发达,铁路干线的改道,河运的废止,码头成了河流的弃妇。人文地理特征的重大变化,天津人的性格也随之渐变。从海河废航意义讲,尽管依然在水一方,天津人已然不是真正意义的天津人了。天津人的性格,渐渐呈现华北腹地化特征。这正是一座城市的变迁吧。 我在《爱情刀》这部小说集里,怀着复杂的情感,写了从前的天津。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引车卖浆,贩夫走卒。我以为,从前的天津才是天津。从前的天津人才是天津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天津旧貌换新颜,天津与时俱进了。 于是,我好像钻进故纸堆了,写了一些老天津的人,老天津的事。但愿读者朋友们赏光读了我的小说,能够知晓原来还有这样的天津入这样的天津事。 最后我还要说,任何文学作品都有它难以磨灭的地域色彩,就好像大海渔歌与大草原牧歌,这是它们的生命特征。 当然,如果有作家以地域为小,用他世界歌喉来放声宇宙,我也愿聆听。 二〇一三年一月二十三日 津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