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冷场的人生:把偶遇变成机遇的聊天术》是一本你闻所未闻的“人生技术派”沟通书。你将发现,沟通不只是搞定某个人、拿下某个订单,而与你的职场际遇是否通达、感情之路是否悲催、人生运程是否多舛息息相关。让青春不再因沉默而错过,让加薪不再因羞涩而溜走,将偶遇变成机遇,少碰钉子、多遇贵人,让人生不再冷场。
最会唠嗑的心理学家张心悦,讲糗事犀利无比,给忠告掏心掏肺,动情时感人至深。作为古典“新精英”职业生涯规划导师团队的一员,她亲自坐堂,看方抓药,从沟通的心理和技巧出发,帮你找准病根儿,秒杀无语,让沉默沉没,让你真正进入“聊天把人聊到high,好运机遇纷纷来”的高级境界。
不会聊天=不走运+没人帮衬+备受冷落+沦为笑柄……
找不对位置的人,很难说出合乎时宜的话:说话无法掷地有声,一定是因为内心缺乏对自己的确认和志在必得的勇气;
如果对自己都无法欣赏,又怎么可能欣赏他人呢?
人与人之间的鸿沟不仅源于沟通技巧的缺乏,也和内心的力量息息相关;人生际遇的千差万别,不仅是机遇和能力的错位。找不准交流的频道、说不出该说的话、无法共情他人的感受,往往才是让人错失良机、难逢贵人的直接原因。
《永不冷场的人生:把偶遇变成机遇的聊天术》作者知名心理学家张心悦,作为古典“新精英”职业生涯规划导师团队的一员,从沟通的技巧出发,逐层深入地探索沟通的过程,以及“找准频道好沟通”的秘密,从而将沟通和人生结合起来。
《永不冷场的人生:把偶遇变成机遇的聊天术》是一本“人生技术派”沟通书,它告诉我们,沟通的目的不是搞定某个人、拿下某个订单,而是着眼于人生的发展,帮我们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在人生中少碰钉子、多遇贵人,让人生不再冷场。
前言 调对频道,好沟通
技巧篇 明白人一线藕丝牵大象,糊涂人千斤大锤抡苍蝇
1 相似好吸引,沟通有捷径
“内外”兼修,“共鸣”分分钟搞定
拿对“范儿”,沟通条条路通畅
2 说,是为了收到
说得少而精,对方才能收到
说别人听得懂的话
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说话
说对别人有用的话
此处无声胜有声,沉默也可以收到
3 听,源自能够放下
放下自己,听出真相
用心倾听,听懂他的世界
4 问,方可尽在把握
好事都是问出来的
好问题,直指人心
提问是个技术活
高手从来不给答案
情绪篇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5 别拿“情绪”不当事儿
没有情感的推动,道理走不远
对症下药,找对“情绪”的按钮
6 聊天即是“调情”
有时候,别太较真儿
人们因为好情绪而记住你
7 化解“不招待见”
那些给人添堵的人
补充招人待见的正能量
以退为进,避免负能量袭击
8 “拒绝TA”不等于“得罪TA”
“不”在心里,有口难开
把不开心的话,说开心
信念篇 人与人不同,花有几样红
9 碰什么,别碰价值观
人各有志,冷暖自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跟你不一样,也能相处好
10 “煞风景”竟然是身不由己
“不煞风景会死星人”
求同模式VS求异模式
遇上求异型人怎么办
求异型人想改变怎么办
11 不跟轴人使蛮劲
天下轴人都一样
轴人到底咋回事
顺势而动,以柔克“轴”
给自己松松绑,轴人变牛人
12 放下你的评价
评价、观点、感受、事实
万用的沟通法则
我们为什么都爱做评判者
从头脑回到内心
角色篇 相由心生,境由心转
13 你在跟谁说话
张嘴之前先想“我是谁”
时刻掂量“他想做谁”
更需思量“我想成为谁”
沟通是一种角色的互动
14 世界源于你的假设
把别人变成你想要的样子
把自己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天堂地狱,自己一手搭建
获得世界的爱,从爱自己开始
15 不冒犯别人,不舍弃自己
你的自由以他人为界
礼貌与坦白的双赢
中国式“暴力沟通”
沟通的进退需要学习
16 要聊天还是要“肉搏”
世界变了,我们近了还是远了
依赖技术,还是依赖彼此
“自控”成了“失控”
聊天还是不能放弃“肉搏”
说对别人有用的话
说话之前,有三个筛子:真实、善意和价值。真实和善意比较容易理解,而“价值”却总是被很多人忽略。那么,怎样才能说出有价值的话呢?
说出有价值的话,要经过三关。在脱口而出之前,你需要仔细考量。
第一关:你说的,一定对吗
记得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我放弃了会计专业,不打算去银行工作。父母很担心,他们认为银行是个铁饭碗,说:“女孩子,还是要找一个稳定的工作。”
后来,我辗转奋斗了10年,进入百度公司,成了一名职业经理人。在父母终于觉得算是稳定的时候,我又毅然辞职,进入心理学领域,成为一名自由培训师。父母从没有听说过这么一个行当,充满了不安,对我说:“你要谨慎,自己创业不是那么简单的。心理学是什么?千万不要误入歧途啊。”
2013年春节,我在自由培训师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又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去北京大学学习心理创伤治疗和危机干预。这个时候,父亲说了一番对于我特别有价值的话:“你说的这个专业,我们也不是很懂啊。不过我们相信你的决定。既然你选择了,就要好好地、认真地去做,要对得起你自己的选择。”这番话,有分量,有温情,也有价值,给了我无穷的力量。
我们都是在用自己有限的经验衡量别人的人生。我们所了解的别人,也都只是别人的一个片段。即使是父母,都在感叹长江后浪推前浪,自己过的桥还真不一定赶得上今日孩子走的路。那么,作为管理者的你,作为专家的你,作为朋友的你,真的确认,你认为“对”的,对于别人来说,一定是“对”的吗?你的句句“肺腑”之言、苦口婆心,你的那一句“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是真正为了别人好,还是为了自己的期待?
第二关:你说的,他真正关注吗 你遇到过口若悬河、夸夸其谈,却丝毫无法打动客户,甚至把客户“吓跑了”的销售人员吗?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式的沟通,总是难以击中人心。因为,你说的真的未必是他所需要和在意的。
聪明的销售人员,即使同一个产品,也会找到不一样的卖点。同样是一盒补品,对头一次拜见丈母娘的新姑爷,他会说“这个给老人拜年最合适了,体现孝心,还显档次”;对于给父母拜年的孩子,他会说,“这个品质有保证,补钙效果特别好,特别适合老年人”;如果来了位老奶奶,准备买了自己吃,他还会跑前跑后地跟着比对,“您看,这个最实惠,还是大品牌,有保证。我再送您点赠品”。说中对方真正关注的,才是有价值的话。
想判断你说的话是否是别人关注的,一点也不难。当对方关注你说的话时,他往往会有这样的表现:
·密切关注的眼神,瞪大眼睛;
·向你微微前倾的身体;
·放下手中的活,认真地听;
·表情会根据你讲述的情境发生变化;
·开始沉默,思考。
如果你的沟通对象频繁提问,接过话题滔滔不绝,反而未必是关注的表现,那也许是表明,他更关注自己。
第三关:他信任你吗
咨询师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不是药物和治疗技术,而是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也就是说,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对于治疗的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获得了病人的信任,医生说的话,才能起作用。
如果不信任,即使说了再多有道理、有意义的话,对方心里也会打上一个问号。就算表面上言听计从,背后恐怕仍是“我行我素”。只有真正信任你,你说的话,对方才会觉得有用、有价值。
对于信任的感受和判断,每个人都不一样。这个还需问问你自己的心。
过了上面的三关,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你可以开口说一些有价值的话了。不过遗憾的是,基本上这三个问题过后,很多话,已不必说了。
此处无声胜有声,沉默也可以收到
有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叫做“留白”。
在国画中,白是空出来的,尽显无中生有的曼妙情境:山欲高,尽出则不高;千里江面,不必都画满了水,唯有留白,方可感受到无边无际的远。
在音乐中,也有很多空拍。静静的休止,或是表达出欢快愉悦之跳跃,或是传达出难以承受的沉重。
在京剧中,舞台简单到了极致,一案一椅一空地,千军万马已走过。开门不见门,骑马不见马,给观众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在沟通中,也要使用留白。俗话说:“我们花两年的时间学会说话,却要花一生的时间学会闭嘴。”所以,“话到嘴边,常留半句”,很多时候,语言的分量不如沉默的力量。
留白,让“思考”飞一会儿
向客户介绍产品,对方不说话了,怎么办?担心冷场,“客户可别走了啊”,于是滔滔不绝地继续介绍,或者连珠炮似地继续追问,“你到底怎么想的啊”。其实,沉默是思考,是在整理思路。这是需要等待和陪伴的。你可以微笑着陪客户一起看资料,或者去给客户添一杯水,总之,未必一定要使场面一直热着。太热情的人就如桑拿天一般,会让人受不了。
在我们提问并给出建议以后,需要有留白,让别人的思考飞一会儿。而在我们自己被问及重要的问题之前,也需要留白,让自己的回答显得更加的正式和持重。留白,让情绪平复一下
项目的进展出现问题了,伺事们各执己见。这个时候,沉不住气的越说越来劲,直到拍桌子瞪眼睛;容易妥协的,不愿意面对冲突,干脆放弃了。留白的人,则会给自己时间,也给别人时间,耐得住这个“对峙”的过程。他甚至会说:“咱们要不都冷静冷静,回去想想再沟通吧。” 受到了质疑、和别人的观点不一致、面临冲突争执不下的时候,也需要留白,让情绪平复,恢复理性。留白是一种润滑剂,能够使双方都留有后路,进退自如。
不说,不说,一说便错
客户来投诉了,叉着腰说个不停,你有没有觉得,自己一定得说点什么,自己必须得解释呢?其实,面对指责和抱怨,未必需要解释,解释了对方也不一定能听得进去。不说话,并不意味着你错了、你懦弱、你不占理。此时的留白,既是一种风度,也是一份体谅。
很多时候,我们会无以言表。语言显得乏力而多余,再多的解释也是越描越黑。此时,不妨留白。语言从来不是沟通的全部,两个心心相印的人儿,留白里也有诉不完的表情。
胡思乱想太多,生命就失去了意义;胡言乱语太多,语言也就失去了重量。说,是为了收到。
P22-26
调对频道,好沟通
我们不得不面对,沟通的真相。
那就是:
绝大多数的表达,不过是由“我”发起的“自说自话”;
绝大多数的倾听,不过是借别人的故事,揣量着自己的心思;
绝大多数的提问,不过是毫无目标的胡乱“发飙”抑或自我防卫。
人与人之间最远的距离,不是海角天涯、生死相望;
而是,你站在我面前,咱俩,不在一个“频道”。
没在一个频道上的沟通,每天都在上演。
我们经常感叹,别人没在我们的“频道”上;
我们经常说,没有共同语言,说了多少对方都无法理解。有人曾经歇斯底里、咆哮追问,怎么我心中的感受,你就是不能明白?很多时候,也难免鸡同鸭讲、对牛弹琴,感叹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同样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对不准”别人的“频道”:
我们常常不能了解对方真正的用意,阴错阳差、南辕北辙了,自己还不一定知道。面对别人的质疑,我们也会无辜地感到“莫名其妙”,想“你这人可真够逗的”。多少人在深深地困惑,如何才能读懂最在意的那颗“心”。
辗转尝试之后,我们把这些沟通的问题归因于地域文化差异、专业局限、性格问题、隔行如隔山……甚至反复思量不得其解以后,只能一声叹息:没有缘分。
其实,这一切都只是因为在沟通中,没有调对“频道”。
调对频道容易做到吗?和所有人都能“同频共振”吗?
答案是:肯定。
在沟通中,想要流畅的互动、体贴的理解、心心相印的感觉,无时无处都可以做到。跟任何人,都可以达成。
调对频道,好沟通。
人的频道,不是无线电,也不是电磁波,而是举手投足、情绪感受、思想态度和内在的巨大能量场发出的信息。
每个人都像是一座冰山。不同层面,蕴含着不同的信息。
如果你曾了解人的“意识冰山”,你便可以理解,在人与人的沟通中,我们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和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受到我们内在潜意识层面的情绪感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自我意识的影响。前者可以轻易看到、听到、体会到,后者则“看不见、摸不着”。这些水面以下的部分,深刻影响和决定着我们的沟通过程,并呈现为各种各样的沟通言行。
沟通的鸿沟来自于没有调对“频道”:
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鸿沟,不仅取决于行为、技巧层面的影响,更取决于冰山水下内在层面的>中突。如果,我们自我角色不清晰、内在力量不足、无法处理人和人的差异、不能共情他人的感受,自然会在沟通中,陷入与他人“各说各话”的困境。
“调频”,便是跨越沟通中“鸿沟”的过程,是从内到外地与他人达成共振与和谐。
本书,尝试用身边的故事,轻松浅出地和大家一起,从技巧、情绪、信念、自我四个层面,逐层深入去探索沟通的过程,发现沟通中“调频”的秘密。这也是一次奇妙的自我探索之旅,一次与自己深入沟通的过程。阅读本书,你将获得对沟通的全新认识,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
用正确的方法,靠近他的频道(1—4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沟通中,技巧是我们的“兵器”,能否用上好的兵器,很重要。
沟通的技巧无外乎迅速建立关系,看、听、问、说是我们与他人互动的基本能力。这些在技巧层面的“调频”能力,帮助我们建立起基本的沟通关系,不断达成沟通目标,是有效沟通的开始。
然而,“好兵器”未必用得出好效果。你研习了“3分钟搭讪成功”的技巧,却未必能真正走进他人的世界;你期待看一本书,就能达到“5句话说服他人”的境界,实际操练起来,却发现困难重重;你可能反复训练自己“10分钟拿下订单”的谈判技能,一“比划”才发现,根本抵挡不住客户的巨大气场。
技巧的发挥,终需依赖“内功”。
心理学家说,知识和技能,这些冰山水面上的部分,虽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培训习得,但它不能把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而内驱力、信念、动机、个性态度等潜藏于水下的深层部分,才是区分“高手”和“普通人”的关键因素。技巧与“内功”的关系,用一句话体现得最为精妙:
明白人一线藕丝牵大象,糊涂人千斤大锤抡苍蝇。
没有情感的推动,道理不会走得很远(5~8章)
要练“调频”的内功,最基本的修炼先要从“情绪”开始。在情绪和情感上,与他人共鸣,便调准了对方情感的“频道”。牢牢把握对方情感的“频道”,是成功沟通、和谐关系的关键。
情绪的共鸣,往往是无意识的。情绪可以传染,本能、感性的情绪尤其容易产生情绪的共振。拥有相同情绪的人,特别容易产生投脾气、对频道的感觉,从而走到一起。酒逢知己千杯少,讲的便是一种情绪共鸣的感受。这是调对了频道的典型反应。同样,话不投机半句多,则反映了情绪“调频”一旦失败,人们所面临的沟通障碍。这种障碍甚至不受“理性”控制,会让人身不由己。
人的情感处理中心在边缘系统,由杏仁核和海马组织等重要器官组成。当一个人情绪很激烈的时候,杏仁核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让他的大脑皮质(负责思维、理性的部分)停止工作或者工作起来非常“简单粗暴”。在情绪面前,理性往往不堪一击。在沟通中,我们其实都会有意无意地被情绪所控制。情绪深刻影响着沟通关系,左右着沟通的结果。一段关系的维护和保持,依赖于持续不断的情感经营。
开机之前,请先读懂“说明书”(9~12章)
每个人的大脑就像一台计算机,彼此配置不同。在“硬件环境上”(先天生物特性),有的灵活一些,有的僵硬一些;有的速度慢,有的速度快;有的程序复杂,有的程序简单。在“软件方面”(后天神经系统发育),不同的人由于家庭环境、后天经验教育等影响,其安装的“应用软件”也不尽相同。
对于人的大脑来说,电脑配置就是:价值观系统、信念观点、思维模式、防御机制等。这些先天、后天综合形成的配置,会通过程序、运行(沟通中的语言表达)显现出来。
所以,熟悉他人的电脑配置,方能驾驭沟通的过程。一旦使用不当,系统运行缓慢、强烈的不兼容感、甚至死机,都有可能随时发生。
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也没有完全“配置相同”的两个人。在配置层面的“调频”,考验的是我们是否能真正读懂他人的“配置”,接纳和兼容他人的“配置”,这种兼容要求我们超越年龄、性别、地域、国籍,超越观点、价值观、人生态度,甚至超越信仰。唯有不断拓宽自己的频道,增加各种“信号”通过的可能性,适应不同沟通对象的需要,才可能实现“兼容”成功。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能够成为君子的修行,定是一个不断拓宽自己“频道”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顺人”亦不“失己”的过程。
心对了,沟通就对了(13~16章)
沟通中最难的,还不是能够接纳和包容完全是两个频道的人。调频的最高境界,是全然地接纳自己,在内心深处,达成自我的和谐。
人最难的,就是理解和接纳自己。我们和他人、世界的沟通,其实,不过只是与自己沟通的一个缩影。
找不对位置的人,很难说出合乎时宜的话;无法掷地有声,一定是因为内心缺乏对自己的确认和志在必得的勇气;如果连自己都无法尊重并欣赏,那又如何能够自然流露出对他人欣赏的可能?
“沟通”是面镜子,照出你真实的样子。
沟通就是这样一个不断调整“频道”的过程。
沟通亦是一个不断理解他人,欣赏他人的过程。
沟通更是一个不断走入自己的心灵深处,了解和接纳自己的过程。
“境由心生”,你把自己的心的“频率”调对了,条条道路都将无比畅通。
沟通于我,是一种生命的态度。这些文字,送给所有热爱生命、追求快乐生活的读者,送给我4岁半的宝贝女儿雯雯,也作为我对所有至亲至爱者的祝福。
心悦
2013年6月于北大艺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