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漫道南国真如铁(西南漫游记)/民国人文地理丛书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侯鸿鉴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漫道南国真如铁(西南漫游记)》是带有“穿越”性质的历史人文类旅游图书,它通过选编著名历史学家王桐龄、著名教育家侯鸿鉴、著名民族学家田曙岚、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等民国名人所写的十二部游历考察游记,带读者“穿越”七八十年前的民国时期,看当时名人笔下新疆、陕西、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广西、海南以及东北等地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名胜古迹,视角独特,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叙述详尽,不仅具有较高的旅游参考价值,更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内容推荐

《漫道南国真如铁(西南漫游记)》为“民国文人地理丛书”的一种,是我国近代教育家侯鸿鉴1933年为考察教育,漫游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诸省,出越南,再到香港的游记,主要记录了上述各地的教育行政及中小学教育状况、风土人情、山水风景等。

读者从侯鸿鉴专著的《漫道南国真如铁(西南漫游记)》中不仅可以了解当时各地的相关状况,而且还可把它当做一本不错的旅游指南。

目录

卷一

第一章 漫游前之杂记

第二章 江行琐记

第三章 九江学校及风景并杂志

第四章 南昌之参观及游览并杂志

第五章 南昌续志

第六章 自南昌至九江

第七章 庐山记

第八章 甘棠杂记

卷二

第一章 湖北

第二章 由汉口至宜昌

第三章 宜昌一瞥

第四章 由宜昌至巫峡

第五章 自巫峡至重庆

卷三

第一章 重庆

第二章 北碚之游

第三章 由重庆至成都

第四章 成都

第五章 由成都至嘉定

第六章 嘉定之游

第七章 蛾眉之游

第八章 由峨眉返嘉定

第九章 由五通桥至叙府

第十章 宜宾

第十一章 自宜宾至重庆

第十二章 重游重庆

第十三章 由重庆至宜昌

第十四章 宜昌

第十五章 由宜昌至汉口

第十六章 重莅汉口

卷四

第一章 湖南长沙

第二章 湖南教育

第三章 南岳

第四章 由长沙至汉口

第五章 归程

试读章节

第七章庐山记

十月二十六日记

庐山为江西胜地,即《禹贡》所谓敷浅原也。崇山峻岭,面积占八百方里。古今骚人雅士,登览是山者,无不欣赏其峰峦幽秀,烟云变幻。而夏秋之间,风景尤佳。是以四月至九月,游人往来不绝。其终年居住此山之人民则不多。自光绪二十年(1894年)后,欧美人之建筑房屋,为避暑计者日多,牯牛一岭,遂为租界。民国以来,中西士女来游者日增,工商事业亦日见需要,故建筑方面,多崇栖高阁之别墅工程,固日新月盛。而治安方面,应行办理之事,亦日见其多。此庐山管理局,所以不容不设立以为治理庐山各种事项之中枢也。余自宣统二年(1910年)七月偕郏君勋伯来游一次,当时由警局长王君招待之。今日到此,管理局袁若庸秘书,以江苏同乡之谊,招待甚殷。回首廿三年前之情状,庐山之繁荣景象,固大胜昔年矣。(一)道路之修筑,(二)工商之发达,(三)公安、卫生之讲求,(四)学校之成立,凡此数点,皆余一到庐山,即感觉今昔不同者。迨抵管理局,偕袁秘书面谈后,又可一一分述之如下:

(一)小学教育。庐山小学,余偕袁秘书、吴校长同到校中,参观各教室及阅各种记录等。觉此校优点甚多:1.吴校长颇有干才。到校未久,在此种特殊区域中,办理学校,有此成绩,殊非容易。2.教员六人,每人月薪三十元,均能合作。3.设备方面,应有尽有。4.各种簿册记载均详。5.学生壁报,得教员指导,颇能引起兴趣。6.各教员授课,态度均从容,学生反应亦可。7.联络家庭,有相当之研究。8.不收学费。此优点也。(按:此校经费每月二百八十三元。学生则夏秋多而春冬少,最多时九十余人,最少时七十余人,分四教室。一年二年均单式,三四年与五六年均复式。)此外,英侨办小学一,美侨办小学一,名匡庐小学。学生均西人及教会中子女,每校学生仅二十余人。各处私塾有十数处。余见一杨姓私塾,均读四书《女儿经》等,非设法取缔不可。

(二)社会教育。管理局已拟于最短期间,设平民小学一校,夜学一校。俱乐部、民众茶园、阅报社等次第推行。约需经费四千余元,正在筹划中。

(三)管理局之组织。局长周象贤,兼扬子水利委员长、黄河水灾委员主任,故局务由袁秘书负责代行。分设两课:第一课,掌管财政、公安、工务、总务。第二课,掌管教育、土地、公用、卫生。全局职员,目前不满十人,事烦职重,治事非易。袁秘书处理有方,成绩颇著。

(四)警务。共分四区,警士一百二十人,每日操练两次。倪署长、陈督察员及各分局巡官等,对于公安卫生,种种职务,固甚尽力;对于训练警士尤为注意。

(五)管理局之经费。常年收入二万五千九百元,支出四万九千七百元,收支相抵,不敷二万四千元,由赣财厅补助之。预计三年后,可以收支适合。目前因不敷支出,故七折八扣,惟警费教费,不折不扣。即此一端,可见袁秘书精于会计,治事有方矣。

(六)工商业。工则石工、木工、轿夫、挑夫居全山人民三分之二。商则旅馆、饮食店、杂货店、书店、木器用具店等(旅馆中国人六处、西人三处、日人一处)。本年旅馆业,颇为发达,惟米粮柴炭,均由山下运上,价昂物贵。山居生活,程度甚高。

(七)人民户口。调查终年住居山上之人民,约四千人,共九百户。暑天最多时,约达二万二千余人。

(八)习俗。风俗之最佳者,娼妓绝对无。有鸦片赌博,禁令亦严。惟迎神赛会之风则甚盛。

(九)气象及温度。晴多雨少,雨多雪少。每年统计二十年度,晴天一百九十五,阴天五十五,雨天九十,雪天二十五。湿度之最高时,八十七度,为七八月间,最低时二度至五度,为十二月至一月间。

(十)住民种类。人民复杂,有军人,有达官,有富翁,有隐士,有普通人民,有苦工,有穷人,可见民性之高卑强弱,贫富贵贱不等,知识程度相差太觉悬殊。法律观念,普通民众,大觉缺乏。所以管理局欲推行一切事宜,殊为不易。

(十一)税务之征收。正税以住屋捐、铺屋捐、芦林特区地税(俄人所……

P60-61

序言

山河与岁月的惊叹

伍立杨

在出版选题策划方面,辽宁教育出版社向称老辣、新锐。“老”在其选题的深远与重量,“新”在其眼光总能超人一筹。

现在付梓的这套《民国人文地理丛书》,同样能在眼花缭乱的出版界秀出班行。其实,该社上世纪九十年代推出的“新世纪万有文库”,里面就有属于该选题的书目,譬如《缅边日记》等等。

今之地理笔记,可谓已呈泛滥之势,参团者、自驾者、徒步者、穿越者、探险者、专题考察者,不一而足,且多有文字表现之,不仅在网络布满博客、论坛,仅以纸媒类报干U出版而论,即已达海量之势,而《中国国家地理》月发行量已高达百万份之巨。

较之民国地理的从容、静谧、高华,今之地理文字的浮华、浮躁、肤浅、肤泛,端的是神马都成了浮云。

论交通条件,现今已大不同。民国时期的交通条件,处于古代车马徒步和今天交通发达之间,真正处于转型的关节点上。它较之古代增加了速度,比之今日则又多了停留和抚摸。当然也有例外,譬如徐志摩的飞来飞去,就和今人无甚区分,而傅斧樵的《松潘游记》记其赴任的道途,其艰难险阻,与远在秦汉唐宋的古代,就没有任何区别。但交通条件的改善并不是造成当下人文地理书写衰败的原因。民国时期的游记,或谓人文地理文字,葆有用心、深情、与大自然深相契合的本质特征,故其观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论表达方面,其所描绘事物辄具抓住事物精神核心的本事,今人则不得要领,其下之下者,文字吐属大类排泄,观之令人头皮发麻,嗒然沮丧。再加以今人思想与眼光远逊,思考与眼界阻滞,而其连篇累牍的文字却试图表现这方面的心得,结果形成强烈的反差。

现在旧版书系尤其是民国图书的翻印整理,已在各出版机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但就纯粹的人文地理丛书而言,则尚属空白。现在辽宁教育出版社独具只眼,推出这套《民国人文地理丛书》,可谓恰逢时会。其中《西北望——陕西新疆旅行记》收录了《陕西旅行记》和《新疆游记》,《漫道南国真如铁——西南漫游记》收录了《西南漫游记》,《匹马苍山——黔滇川旅行记》收录了《黔滇川旅行记》《松潘游记》和《峨眉游记》三部著作,《滇康道上——滇康旅行记》包括《滇康道上》和《入康记》两种,《邕乡处处——广西旅行记》收录了《广西旅行记》,《乡愁东岸——东北江浙海南岛旅行记》则由《东北游记》《江浙旅行记》和《海南岛旅行记》三部游记组成。

这套丛书的作者均为一时之选,既有民族学家田曙岚先生,民国闻人卢作孚先生,史学重镇王桐龄先生,知名学者曾绍抡先生,以及报人、教育家段公爽、傅樵斧、侯鸿鉴先生等,也有海外地理学家萨维·汉丁。

其中有白话作品,如曾绍抡先生的著作,明白如话,滋味深永;也有浅近文言作品,如傅樵斧的《松潘游记》……文言文是中国文人内心的东西,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使文言文中产生了许多漂亮的句法和表达方式,思之无尽,味之无穷,是当下文字泛滥时代不可多得的珍馐佳肴。

深山大泽,流峙终古,乃天地法象示人之自然文采,其中有真意,有大美,然而雪泥鸿爪转眼云烟,百年之期若瞬,一更兼手足之力有限,故陶写胸次,莫过于纸上的风景。《庄子》日:“虎豹之文来田。”是因炳蔚之文采,招来田猎之祸。可见文采,无论自然天成,还是心灵所造之文字,确有一种牵动心目的本质内在力量。况今日后工业社会,人类自夸文明,而种种排泄污物、浊秽、雾霾、垃圾、尾气……重吨如山,却悉数加诸自然之身,土地羞蒙,山川变色,疮痍满目;净土灵境,实已至难寻觅。故培养出尘之胸襟,赏会山水之心情,亦唯余纸上逍遥一途了。而在这方面,民国的人文地理即为一种最佳的选择。其人各各下笔又俱有呼风唤雨、撒豆成兵之真本领,或慷慨苍茫,或缠绵悱恻,兼有长风振林、微雨湿花之美。其文章通体健旺,榫卯清晰,且其人博稽深思,对于大自然体认甚深。其人本来富于经邦济世的学问和抱负,转化运用到地理事务中,自然养成其根基丰厚博大、别具一格的观察结论。

顾炎武当年遍游西北和华北,以骡马载书籍,是本真意义上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仅就西北地理而言,若遇与典籍不符者,立即校勘求证,由是构建其传世之作《日知录》。

民国时期这些不同身份的考察者,论条件似已超乎古人,但是另一番辛苦奔波,却又不在前人之下。他们动辄驰驱千里、万里,大至星汉日月,长城绝塞,小至花蕊蜂翅,飘风流萤……大漠孤烟、连绵群山、石鼓篆鼎、蛮荒僻壤,到处都留下其恳切踏实的足迹,为其以多重的、复合的眼光重新打量、解读。山川要塞,土俗民风,以至鸟兽虫鱼,奇怪之物,耳目所及,无不记载。在寻常“参团”旅游想象不到的艰险劳顿中,惨淡经营他的发现之旅,是河道、冰川、山峦、高原、辐辏繁盛之区、民俗社会,大地与生存、大地与人文,交织而成的世界;若就细部而言,那种生命多元化的呈现,则繁复丰富得令人眼花缭乱。他们笔驱造化,细意熨帖,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间,可谓从肺腑流出,无一字空设,描述得确凿深稳,文字、词汇的贴切妥善,复制复活大地的精神景况、地理特征,满含生命骀荡的律动,其观察方式,既饶有一针见血的深刻贯穿,也不乏冰雪聪明的机趣附着,端的是无以复加,甚至因其与山川的逶迤磅礴合二为一,取得较影片记录更为震撼的效果。

地上的人文风景,心中的感怀观感,面临修复重建,故而不独知识本身的浇灌多维须加强,而肝胆良知的培育丰饶,更是题中应有之义。这就不但需要向“前”看——把握今后长远之未来,也更要向“后”看——向从前的历史重温求取,尤其是去今未远的民国学者的文字心史。饮水思源,盖遗泽在人也。

世俗生活的毁人,生趣的消弥,是惊人的。曹寅说“驾驭气每厉,驰驱乐久无”,即感此意而发。这时候翻阅民国人文地理之类著述,大可释怀。仿佛春山雨霁,满鼻皆新绿香,而策杖独行,随流折步,意态闲闲,培养胸中的山水,求诸故纸已很可宝贵了。

是为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0:4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