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以撒原著的《古典幽梦》引导阅读者在寻找真实中确立自我与环境、社会的关系。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吸收了在读高中生的参与,这些市重点中学的学生的阅读体会往往更贴近一般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切合中学生的阅读实际。在栏目设置上也颇具匠心,比如书中有“师生推荐的N个理由”,帮助同学迅速、全面地把握每部书的阅读价值;书中按一定的梯度组合成几个主题单元,设置“单元导读”和“单元链接”,引导同学们快速领悟每单元的重点,了解扩展阅读的线索;每篇文章都有精彩语句提示及相关点评,使同学们在多层阅读、多重激发中最大限度地获取阅读快乐。
朱以撒原著的《古典幽梦》中对艺术的追寻……都将充实同学们的精神世界,带给同学们许多益处。本书是一本影响你高中时代的一本好书,帮助中学生朋友学会读书、提高读书能力而编写的好书。《古典幽梦》获得过首届冰心散文奖,该书将引导阅读者在寻找真实中确立自我与环境、社会的关系。本书由特级教师倾力推荐、帮你提高语文素养与考试成绩。
幽梦之“真”
复旦大学附中 李郦
读完朱以撒先生的《古典幽梦》,掩卷而思,头脑里面唯余两个字——“真实”。
朱先生是专门从事书法艺术研究的学者,在今天这个用电脑打印机代替纸笔的年代里面,这样的研究方向本身就值得我们尊敬和赞叹。选择是一种志向,坚持则除了毅力之外,还要有一份对于古代书法艺术和翰墨文化的热爱。在我们这个浮躁满溢的社会里面,书斋里的朱先生在研究之余却兴致勃勃地做起幽梦来,这梦里洋洋洒洒、五色斑斓,却无一处不透着刻骨的“真实”。
这“真实”来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关照。我们有多久没有仰望苍天,去欣赏那蔚蓝天边的云卷云舒?我们有多久没有走进田野,去感受那黑色大地的包容万千?我们有多久没有洗耳倾听,去体会自然界的瞬息万变?我们有多久没有赤足而行,去接受大地源源不断地供给我们的营养?我们的鼻子是否在嗅到乡村的酸菜味时皱起了眉头?我们的耳朵是否在听到乡野的歌唱的时候表情木然?除了那些镁光灯下的欢呼雀跃,我们还会不会把目光投向那些低微地掩藏在世俗的尘埃里面的真实美好?——于是,有了那些文字来引导我们屡屡返璞归真。
这“真实”表现为沧桑变幻之后的坦然残破。杂草丛生的古塔犹如一枚锈迹斑斑的钉子,古宅的木结构房梁正在被白蚁无声地侵蚀,透过古桥桥板的空洞感到逝者如水,古寺的围墙虽然剥落坍塌却还是与外界竖起了一道清静的界限,落尽绿叶的古树佝偻弯曲却把人生的根牢牢扎住。谁还能见到积累在烛台上的百年烛泪,遥想当年西窗烛下的温书夜谈?谁还会触摸粗糙古厚的千年瓦当,回忆起那气势磅礴的汉代宫殿长乐未央?谁还对那沉没在历史长河里的古船满怀悲悯,希望它再一次回到大海的怀抱?每一件古物,每一处古迹,都是活生生的一段历史,我们如何爱它本来的面目,将它回放到历史和自然当中?——于是就有了那些文字来提醒我们处处古物沧桑。
这“真实”破除了人们迷信成说忽视体验的思维定势。孔子为后世声名所累,生前又有谁向他投去理解的眼光?屈原被怀王所逐最后投江,人们在赞美他爱国的时候究竟有没有搞明白他究竟把爱投向了何处?王羲之书名雄冠天下,谁能够捕捉住片言只语间的清逸之气直上九霄?南朝清谈风盛,服药风靡的时候,谁又能不再嘲笑北朝的粗糙,于那一尊尊石佛间拈花微笑?李白振袖走出了长安,谁又能在那激扬背后读出些许失意和无奈?朱耷为僧,王铎变节,历史风云变幻,谁能够抛却政治评价的言谈,以字读心?李叔同晚年出家法号弘一。谁又能瞬间割断那凡尘俗世化作满眼慈悲?对于前人,我们究竟了解了多少,是听取别人的意见,还是去追逐他们的文字和脚步?——于是就有了那些文字来劝慰我们时时重读前人。
这“真实”唤起了人们追寻古典寻找自我的精神要求。铺一张雪白的宣纸在书桌放牧,据一管灵性毫羽信手泼墨,目见法书,心听天籁,一次一次的重复中感叹着书道之深,却始终不舍从现实此岸到艺术彼岸的漫漫求索。甲骨金文,是对天地和人类的宣告文字;竹简汉帛,是对官府和世俗的真实记载;宣纸书册,是对世界和内心的尽情表达。只有心中无碍,笔下才能流畅;只有心中无尘,笔下才能飘逸;只有心中无虚,笔下才能真实。微笑与哭泣,豪迈与感伤,激扬与中庸……谁说只有文章才能载道?谁说只有史书才能记人?那些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龙飞凤舞,难道不都是一场场古典的牵挂?——于是就有了那些文字来为我们留下道道书痕屐履。
学生刚刚开始高中学习生活的时候,我们给他们一个作文题目叫做《面对真实》。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一脸茫然。他们在字典里面找答案,他们转前转后交头接耳。“真实”两个字,在字典里面的解释只是短短的一句话:“跟客观事实相符,不假。”面对这样的解释,他们是否能够展开思维的翅膀,交出一个精彩的答案呢?
在学生们步入成人的阶段和他们谈“真实”,似乎就好像整天对着他们讲童话一样,不被能他们所理解。真话与谎话,十几岁的孩子自信还是分得清的,所以也懒得听老师的说教,心想着无非就是凡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或者隐瞒。
但是“真实”这个词语真的就这么简单吗?在这个世界被虚假蒙住双眼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无意识地说着假话。一个人知道自己在说假话,或许还有回旋的余地,可怕的是人们把假话当做真话来说,语气却还很真诚。
是时候来重新定义一下“真实”的意义了。在确立一些东西之前,我们需要一些文字来开启心智,摧毁包裹在我们心头的虚假外壳。相对于课堂上苦口婆心的说理来,《古典幽梦》更直接,更可触摸,更容易被读者所感受。
学生刚刚开始高中学习生活的时候,我们给他们一个作业内容,叫做“练字”。面对这个作业,很多学生都不以为然,他们随手拿一段文字抄写了事,他们把字写得龙飞凤舞、潦潦草草。“练字”两个字,从字面上讲并不等于写字,但是他们是否能够体会出这两者的差别,平心静气地写下每一个笔画?
在写字写了这么多年之后再来和他们谈“练字”,似乎就好像整天叫他们如何用筷子吃饭一样,不能被他们所理解。
P3-5
一个中学生的精神成人,少不了自主阅读。学会读书,养成读书习惯,提高读书能力,积累精神资源,一言以蔽之,读书做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而如今,基础教育已陷入了一个误区:一切为了升学,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只知读课本,做教辅,对课外读物很少问津。其结果是,我们的学生即使进了一流大学,仍然缺乏应有的人文素养,缺乏文史知识,缺乏怀疑精神,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从严格意义上说,他们还不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
在这一点上,美国的基础教育值得我们借鉴。复旦大学附中学生汤玫婕作为交流学生去美国西法威尔中学高二就读一年。回校后,与我谈起在美国整整一年中的语文学习。那里的教师要求他们每天读40页书,一周200页,然后师生在课堂上共同交流阅读体会,发表不同意见,进行热烈讨论。当然,书目是由教师开的。就这样,在短短一年中,学生不但外语阅读能力大幅度提高,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思辨力、论辩力,培养了怀疑精神、独立精神、自由精神,而且还直接了解和积累了世界文化史的第一手资料,为将来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是不是应该借鉴这样的读书方法呢?
答案是肯定的。其实,这种学习方法,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本来就已经存在。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自己把它抛弃了。当然,目前要恢复这一传统,要我们的学生大量阅读,还不现实。于是,怎么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读一些好书,这个问题就显得非常突出。
那么,读些什么书呢?虽然,当今图书市场相当繁荣,书刊多如牛毛,但其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这就需要教师作相应的指导。
“上海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影响我高中时代的一本好书”正是为帮助中学生朋友解决这一问题而编写的一套系列丛书,这套丛书大体上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贴近学生阅读实际。这套丛书是作家、教师、同学三者通力合作的结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编写过程中,吸收了在读高中生的参与,这些市重点中学的学生的阅读体会往往更贴近一般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切合中学生的阅读实际。在栏目设置上也颇具匠心,比如每部书都有“师生推荐的N个理由”,帮助同学迅速、全面地把握每部书的阅读价值;每部书都按一定的梯度组合成几个主题单元,设置“单元导读”和“单元链接”,引导同学们快速领悟每单元的重点,了解扩展阅读的线索;每篇文章都有精彩语句提示及相关点评,使同学们在多层阅读、多重激发中最大限度地获取阅读快乐。
二、知识性与趣味性。这套丛书中的每一本书都曾以其丰富的知识和浓厚的趣味吸引着阅读者。《寂寞圣哲》中关于诸子及先秦历史、文化知识,《怅望千秋》中有关唐诗的产生、阅读、传播及欣赏的故事、趣闻,《夹缝中的历史》中的种种历史趣事及评价,《古典幽梦》中对艺术的追寻……都将充实同学们的精神世界,带给同学们许多益处。
三、文化性与思想性。毋庸讳言,并非每部来自中学生阅读现场的著作都具有文化性和思想性,相反,有很多恰恰缺少中学生所必具的文化与思想高度,而是迁就部分同学的低龄化阅读趣味和文化享乐心理。而这套书在选择推荐书目时,就着眼于文化品味,以提升同学们的文化与思想高度。
这里有两点必须说明:
一是这套书所推荐的书目,并不是十分完美的。事实上,对每一个读者群,都不可能有完全适合的读物。阅读从根本上说是个人化的行为,无论别人开出怎样贴近读者阅读实际的书目,最终还是要靠读者自己去阅读、去体会,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扩展,最终形成自己有个性的阅读面。
二是读书与应试不应该是矛盾的,更不应该是对立的。我们深信,学会读书,爱好读书,养成读书习惯,不但能使人享用一辈子,而且对于学生面临的各种应试也是有用的。那种天天做习题的应试方法,其实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方法,看似有的放矢,却往往弄巧成拙,事与愿违。只有从根本上提高人文素养,才能在考试中高屋建瓴,应付裕如,稳操胜券。
愿“上海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影响我高中时代的一本好书”能成为广大中学生朋友人生童要阶段的良师益友,愿所有阅读这套丛书的同学能收获良多。
是为序。
只有从根本上提高人文素养,才能在考试中高屋建瓴.应付裕如,稳操胜券。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黄玉峰
我们需要一些文字来开启心智,摧毁包裹在我们心头的虚假外壳。相对于课堂上苦口婆心的说理来,《古典幽梦》更直接,更可触摸,更容易被读者所感受。我们需要一些文字来揭示美感,警醒占据在我们心头的轻视观念。相对于课堂上苦口婆心的说理来。《古典幽梦》更直接,更可触摸,更容易被读者所感受。
——复旦大学附中语文教师 李郦
这就是一本具有大海意象的书,作者把象征大海的代表性品类介绍给了我们——无论是钟鼎碑帖、笔墨纸砚,还是历史风云、自然人性。在高中生活时读到这本书,是一种幸运。
——复旦大学附中 陈文华
我从这本书中,得到了心灵的释然。在这本书的影响下,我的高中生活不再是一段可有可无的记忆。
——上海市进才中学 吉乃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