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小学生量身定做的《中小学课本里的名人传记丛书》,皮波人物国际名人研究中心历经数年精心打造!
秉承伟大与成功的话题,从教育与成长的角度诠释平凡与伟大的差别。“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狄更斯——伟大的坏蛋。
《狄更斯》记录了狄更斯由少年到成年的成长过程,详细记述了他的生活经历,并对人物的成长和性格进行了透彻分析,尽可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讲述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本书文字流畅,内容扎实、准确,对人物的叙述和评价客观公允,写作风格统一。
皮波人物国际名人研究中心编著的《狄更斯》为《中小学课本里的名人传记丛书》之一。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注重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他的作品深刻地反应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至今依然盛行,对英国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狄更斯》为读者讲述了狄更斯的一生,他幼年时生活艰辛,当过鞋油工厂的勤杂工、做过速记员,还尝试过舞台演出,丰富的生活经验是他写作灵感的主要来源。艰难的生活并没有压垮真正的强者,狄更斯一直笔耕不辍,终于成为一代文学巨匠。希望青少年读者从他的故事中得到人生的启迪。
第一份工作
在这种气氛里,狄更斯度过了12岁生日。两个礼拜后,狄更斯家出事了。父亲因为40英镑的债务被捕入狱。整个家庭马上陷入混乱。狄更斯暂时放下工作,四处奔走,乞求别人借点钱给他,哪怕一点点也好。这时候的狄更斯只不过是一个可怜的男孩,看着父亲被带走,他觉得世界末日就在眼前。
不过福祸相依,老狄更斯被关进监狱对狄更斯一家最明显的影响就是不再有债主来纠缠了。而且,在当时的英国,犯人的妻子可以和丈夫一起住在监狱里。狄更斯的母亲也正有此打算。她把较小的孩子带在身边,另外替狄更斯找到了住处。这种奇怪的现象今天看来有点难以理解,在《大卫·科波菲尔》里有过类似的描述。
狄更斯的新家依然在坎登镇,那是一个专门提供给小孩子的宿舍,由一个女人掌管——一个其貌不扬、脾气恶劣的女人。她有一张像斑驳的大理石一样的面孔,鹰钩鼻,一对冰冷的灰色的眼睛,不带一点人性的慈善和悲悯之情。
狄更斯的生活来源成了最大的问题。这时候,詹姆斯拜访了他。他看到狄更斯的境况之后,提出一个他认为最合理的建议,他邀请狄更斯到他的工厂里工作,并尽其所能地教他一些会计的基本技能——虽然他自己懂得也不多。他还保证会有薪水,虽然并不是很多,但总比什么都没有要好。在那个年代,男孩子一般到了12岁就要出去工作,赚钱以补贴家用。詹姆斯的提议是个不错的选择,可是对狄更斯而言,这个建议似乎永远抹杀了他梦想中的未来:一旦变成工厂的学徒,就不可能再有受教育的机会了。
在那家鞋油工厂,每天必须工作12小时。狄更斯这样形容它:那是一栋“疯狂的、就要倒塌的老房子,紧邻河岸,老鼠猖獗”,它有着“甘蔗板隔成的房间、腐蚀的地板和楼梯”,“那群灰鼠就拥挤在地窖里,不时发出吱吱的叫声以及扭打的响声”。
狄更斯的工作就是在鞋油罐子上贴标签,再把罐子装进纸盒,使它们看起来漂亮一些。起初,他在一楼办公室里有一张桌子,归詹姆斯管辖,有个男孩从地下室带材料给他,指示他该做什么。狄更斯注视着这个男孩,他贫穷、粗俗、服装不整,和他在贫民窟看到的流浪汉几乎没有两样。自己将来也会变成这个样子吗?那一刻,狄更斯觉得自己的未来没有希望了。
狄更斯幼年立志,一直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但是现在,他必须听从一个他觉得远不如自己的男孩的指示。这个男孩穿着又破又脏的围裙,戴着纸帽,一个字都不认识。这一切令狄更斯难以忍受。可是同时,他发现,这个穷困潦倒、不识字的男孩远比他做得好,他的标签贴得端端正正,纸盒也摆放得整整齐齐,既迅速又干净。而他即使竭尽所能,也不能做到这样,他感到非常羞耻。 詹姆斯坐在玻璃隔板的后面,面前摆着账簿,他看着狄更斯笨拙地摸弄着标签、纸盒,觉得他实在反应迟钝。
几天以后,狄更斯的桌子被搬到地下室,和其他男孩一起工作。他的那种“小绅士”的态度引起了其他人的仇视。不过他还是有一个朋友的,他叫鲍伯,是后来教狄更斯如何贴标签的男孩。
鲍伯对狄更斯有一种单纯的欣赏,因为他能读能写,而且看起来总是整齐干净。狄更斯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不过从鲍伯身上他第一次认识到粗俗与顽劣的区别。前者是因为生活艰难、缺乏教育所致;后者则是那些他所惧怕的街头混混的特征,他们已经习惯了充斥着犯罪和暴力的生活。
有一次工作结束后,狄更斯表演了他过去深深喜爱的朗诵,并且还加上了手势和姿态。可是原来能取悦大人们的才能现在却不能让他获得认同,他被轰下台,很多男孩子公开表示出他们对狄更斯的厌恶。这件事在狄更斯心底留下了深刻的创伤,以至于后来他成名之后还常常梦到,并且浑身冷汗地从梦中惊醒。他一直没有向别人透露这件事情,直到他开始创作《大卫·科波菲尔》。
狄更斯在新的宿舍里和另外两个男孩共用一个房间,他必须用自己的薪水买食物,完完全全地自己照顾自己。他觉得没有人愿意和他说话——也许是因为他必须比别人起得早,一到晚上他又累得要命,除了吃饭和睡觉,什么都不想做。
狄更斯每天早上先买好一天的食物,包括牛奶、面包、乳酪等。早饭是一块面包和一杯牛奶,晚饭也一样,最多加一片乳酪。至于午餐,他常常到廉价食品店,花几个便士买一个用肥羊肉或肥牛肉蒸成的糕饼。他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出去吃下午茶,假如身上没钱,他就到市区的水果市场,凝望着那些成堆的水果;假如还有能力的话,他就到咖啡屋喝一杯咖啡,吃一片奶油面包。他老是觉得饥饿,每天去工作时,看到沿路摆在外面减价出售的发霉糕点,便受到很大诱惑。可是,今天买了它们,明天甚至以后的很多天就得挨饿。为了勉强维持生活,狄更斯不得不把一个礼拜的薪水分成六份,分别用纸包起来,每天取一份。
监狱和家
每个星期天早晨,狄更斯到音乐学院去接芬妮,然后和她一起到监狱里,与家人共度周末。那时候,芬妮各方面都发展得很健全,而狄更斯的前途却一片黯淡、毫无希望。姐弟俩在前往监狱的路上会说些什么呢?没有人知道。不过,狄更斯很可能会掩饰起真实的情绪,装出快乐的样子,因为他总是把困难留给自己。
当他们从监狱的大门进去时,狄更斯什么都不想,他只是渴望看到更多监狱里的生活方式,他想要知道父亲母亲过得是不是愉快。
其实狄更斯的担心是多余的。这些因为债务问题而被收监的人,因为不算是破坏法律的罪犯,所以还能享有某种程度的自由,只要花些钱,就可以住进提供热水和炊具的小寓所里。寓所的舒适程度完全取决于犯人可以提供多少现款。老狄更斯因为有固定的薪水,生活得非常舒服。现在,不再有索债人紧跟着他,他不用付房租,也不用想办法还债,只是身为犯人不能离开监狱罢了。
老狄更斯生活得很愉快,愉快得让那些老犯人们耳目一新,甚至有点莫名其妙。他们带着欣赏的神情围绕着他,而他也非常漂亮地表示自己的谦虚。很快地,他成为监狱里最受欢迎的人。
老狄更斯优于其他犯人的地方就是他是监狱中最有钱的一位。他总是表现得好像坐牢完全是出于自愿,就像在一个俱乐部里备受礼遇的贵客。每当儿女们来探望的时候,他都和蔼地招呼,并把他们介绍给他的同伴们。他很健谈,有雄辩家的姿态,偶尔话题接不下去时,他就咳嗽一声。其实他的讲演并没有多大意义,可是,就连狄更斯也赞赏他的声音,而他的同伴们则成了热忱的倾听者。
狄更斯的母亲也很健谈,不过谈论的都是没有目的、漫无边际的事情。她还善于模仿当地有名的怪人,常使得孩子们哄堂大笑。
P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