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舰涉猎的海洋、海军和海战知识丰富,是一座知识宝藏。航空母舰集中应用了现代科学技术,是高新科技的集中体现。航空母舰涉及现代军事科学的各个领域,集军事科学理论之大成。航空母舰的运用与诸多重大事件相关,是一部折射历史的百科。航空母舰已经成为当代军事爱好者学习、求知的对象;成为军事科学工作者探索、研究的目标;成为社会各界人士普遍关注的焦点。
李杰编撰的这本《航空母舰非战争运用面面观》首次向人们系统展现了航空母舰除了具备攻防兼备的打击力和防御力之外,其鲜为人知的非战争运用手段与样式,还向世人披露其超常的本领与特长。
李杰编撰的这本《航空母舰非战争运用面面观》力求从多个视角、多个侧面、多个层次,全景式扫描、全方位揭示航空母舰的相关知识,以帮助读者系统、全面、科学地认识航空母舰。
《航空母舰非战争运用面面观》首次向人们系统展现了航空母舰除了具备攻防兼备的打击力和防御力之外,其鲜为人知的非战争运用手段与样式,还向世人披露其超常的本领与特长,相信阅后定会对读者有所裨益与帮助。
第一章 航空母舰的神奇功能
1 不可匹敌的作战功能
2 出类拔萃的非作战功能
3 难以忽略的威慑行动
第二章 航空母舰非战争运用的概念与内涵
1 航空母舰非战争运用的概念
2 航空母舰非战争运用的内涵与外延
3 航空母舰非战争运用的重要意义
4 航空母舰传统与非传统运用的区别
第三章 航空母舰编队非战争运用的特点
1 航空母舰非战争运用的国际性
2 航空母舰非战争运用的综合性
3 航空母舰非战争运用的复杂性
4 航空母舰非战争运用的协同性
5 航空母舰非战争运用与战争运用的关联性
第四章 美国航空母舰战斗群的非战争运用
1 为受灾地区提供紧急救援
2 非作战使用的“特种功能”
3 参与反恐、反海盗及维和行动
4 参加大规模的海空威慑行动
第五章 其他国家航空母舰编队的非战争运用
1 英国使用航空母舰海上撤离国民行动
2 英国“海洋”号直升机母舰参与奥运安保
3 日本大隅级两栖攻击舰实施海上救援行动
4 印度航空母舰参与抢险救灾
5 韩国“独岛”号参加海上阅兵
6 泰国“差克里。纳吕贝特”号航空母舰参与抢险救灾
7 多国航空母舰角力叙利亚海
第六章 航空母舰非战争运用的时机
1 维护海洋权益的时机
2 保护海上交通线的时机
3 抢险救援的时机
4 海上军事外交行动时机
5 海上军事演习时机
6 撤离侨民难民的时机
7 海上缉毒行动时机
第七章 非战争运用航空母舰编队的兵力编成与运用
1 非战争运用航空母舰编队一般兵力编成、配置与运用
2 非战争运用航空母舰编队几种典型兵力编成与运用
第八章 未来航空母舰的非战争运用
1 威慑功能将进一步增强
2 抢险救灾能力将继续提高
3 反恐反海盗指挥能力将持续加大
4 撤离侨民、难民的行动将不断完善
附录1 世界各国现役航空母舰一览表
附录2 美国曾经服役和现役航空母舰一览表
附录3 海战史上损毁的航空母舰
附录4 1992年以来美国航空母舰参与的主要非战争运用
后记
太平洋战争中的另一场惨烈战争——塞班岛争夺战,则是不同于硫磺岛战争的早期美日海岛战。在这场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在登陆初期,受到了守岛日军各种火力的严重杀伤。尽管在整个过程中,美航空母舰舰载机始终在提供火力支援,但受制于日军对重要火力点的良好伪装,尽管来自空中的轰炸颇为猛烈,但对日军重炮火力点与炮兵阵地的杀伤却相当有限。此时,已经上岸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及时呼叫停泊在塞班岛近海的战列舰编队,并指引其火炮进行精确打击。最终,美军战列舰主炮发射重1200千克左右的炮弹,并在性能优异的舰载雷达与上岸士兵的精确引导之下,准确而有效地摧毁了日军阵地。由此可见,即使在舰载机的攻击领域,航空母舰舰队中的装有火炮的护航舰艇也完全有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冷战之后,全面战争状态可能性较小,但局部战争的任务多样性较之前者更为明显。不过,在航空母舰特混编队中,护航舰艇担任与舰载机同等重要攻击任务的情况,却只能出现在全面战争之中。而在小规模的局部战争中,如果护航舰艇也同舰载机一起参与打击任务,将可能出现局部优越,而整体低劣的窘境。这也就是在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将战列舰再次用于对岸上目标的轰击时(事实上,这也是战列舰“退位”后所从事的最成功的一项作战任务),尽管取得良好的战果,但在战争结束后还是迅速被封存,而后再未被使用。
将反潜战作为航空母舰编队的一项主要任务
美国军方经过大量的研究和计算后认定:即使面对潜艇的巨大威胁时,“空海一体战”依然是对付潜艇最好的方法,而航空母舰仍是其中的主体。
(1)潜艇威胁已上升到应由航空母舰介入的程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的“海狼教父”邓尼茨使用全新的潜艇“海狼”战术几乎获得了大西洋海战的胜利。但实际上,其本质与德国海军潜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做法并无区别,即通过无限制潜艇战,大量击沉尽可能多的英国商船,掐断英国的“主动脉”。同时,依靠自身良好的隐蔽性与巨大的杀伤力,去攻击盟军海军的作战舰艇,消灭其作战的有生力量。这些德国“海狼”在最疯狂时期每月击沉盟国商船吨位超过50万吨,包括“皇家橡树”号、“巴勒姆”号战列舰,“鹰”号、“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这样的大型战舰也没能逃脱厄运。严重的现实使得英国不得不以航空母舰与战列舰组成护航编队,来实施护航。航空母舰在反潜方面也有很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反潜飞机在探测与攻击方面的优势。尽管潜艇具有隐蔽性好的优势,但其与飞机相比,具有一些先天不足的缺点:必须定期上浮;对空中目标的探测和打击几乎为零;其航行速度远低于飞机等。航空母舰编队相对于潜艇的另一巨大优势在于,它可作为海空力量的指挥核心,指挥己方反潜飞机、反潜直升机、反潜水面舰船及己方潜艇,对敌潜艇进行海、空、潜的立体搜索与打击,具有较强的立体综合打击能力。正是这种超群的探索与打击效果,导致了“护航航母”这一航空母舰中的特殊力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潜战中战功卓著。
(2)只有使用航空母舰编队实施反潜,才最为有效
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美、英海军为代表的“护航航母”在反潜战中取得不小的战果,但战争结束后便“昙花一现”。尽管在拿破仑时代,以克劳塞维茨与若米尼为代表的一大批军事理论巨匠在诸多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在一个问题上却空前一致,那就是“除非具备足够的理由,否则不要进行任何形式的分散兵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大西洋海战场,“护航航母”编队用于反潜作战,成果显著,实际上就是包括舰载航空兵在内的各种兵力的有机组合,实施联合作战,从而规避了类似“皇家方舟”号这样的航空母舰竟被对方潜艇击沉的事件。尽管如此,作为海战主力的海军航空兵的力量分散依然十分明显。 潜艇固然常常被人们视作航空母舰的天敌,但潜艇如果要强大到足以对对方航空母舰构成严重威胁,其数量与质量还必须大幅提高。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潜艇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战前与战争中德国共建造了超过1000艘各型潜艇,其中损失超过800艘。显然,在战后的局部战争中,即使是大国海军,也没有必要将潜艇发展到如此规模;即使参战国家潜艇对航空母舰构成威胁,也远没有必要专门派出航空母舰进行反潜作战,只需动用己方编队中的反潜舰艇与潜艇来对付敌方潜艇的威胁。P7-9
与其他武器装备的研制与建造经费相比,航空母舰绝对称得上——“吞金兽”:不仅单艘航空母舰耗资颇巨,倘若加上舰上搭载的批量舰载机,以及编队中的其他护航属舰,必然要花上一笔极为可观的费用。如果再加上其整个服役期间的全寿命期费用(约为整个编队费用的4~6倍),恐怕更是一些中小国家军费所难以承受的。美国“福特”号航空母舰的研制与建造费用已上涨至近150亿美元,加上舰载机及属舰费用将超过250亿美元;粗算下来,其全寿命期费用将达1000亿美元左右。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说,费用高确实是目前全世界仍只有9个国家,仅拥有20艘航空母舰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若从综合效费比来衡量与比较,航空母舰编队所带来的巨大益处与诸多优长,是当今绝大多数兵器根本无法企及和替代的。首先,从世界大国迈向世界强国绝对绕不开航空母舰这个门槛,那些企图绕开或越过这个发展阶段,用其他大型武器来替代航空母舰的思维,必定要受挫和走弯路,到头来还得重新补课,继续走发展大中型航空母舰之路。俄罗斯、英国、印度等国发展航空母舰的反复与曲折,便是很有说服力的佐证。
其次,可大幅增加国家海洋方向的防御纵深。新中国成立前100多年列强对我国的海上入侵史,除了当时政府昏庸无能之外,也是国家海上力量凋敝,海上方向毫无纵深可言的缘故。我航空母舰正式入役后,将使我海空力量出现全面、质的飞跃和提高,从而使我海洋方向的防御纵深大幅往前推进和延伸。
航空母舰虽然被赋予“无敌海神”的美誉,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尤其是冷战结束之后,需要航空母舰“全情投入”的作战行动越来越少,而要航空母舰编队从事非战争运用的情况却越来越多,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航空母舰非战争运用功能,使之在未来海上行动中赢取最大效费比,就成为各航空母舰拥有国的重要思考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事实上,凭借其特殊的结构,多用途的本领,非凡的舰载机,以及超强的适应能力,航空母舰已不断在与自己“风马牛不相及”的非战争领域及多种任务中,展现出了极强的本领和作用。例如,海地、印度洋周边地区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美国的航空母舰、两栖攻击舰等大型战舰施以各种人道主义救援;在其他国家发生社会动荡或人道主义危机时,派出航空母舰、两栖战舰编队常能安全、快速、批量地撤出本国侨民;在本国海外航线受到海盗、恐怖分子的非传统威胁时,航空母舰、两栖战舰编队也能对本国商船进行有效护航,并对海盗进行有效驱离与打击;对距离本土较远的岛屿及相关海域进行巡逻等等一系列非战任务时,航空母舰、两栖战舰依然表现出与众不同、异乎寻常的本领与能力。
其他世界强国和地区大国海军,例如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及印度等国新建或新购或新改装的航空母舰,以及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新研制与设计建造的两栖攻击舰等,其所具有的作战效能和威慑力也都将会有明显的提高。但是,上述国家海军由于航空母舰数量有限,两栖攻击舰数量也不多,因此实际上并没有更多的大型战舰可供选择使用,很多情况下只能较频繁地动用有限数量的航空母舰或两栖攻击舰。不过,这样无形中,也就给这些国家航空母舰或两栖攻击舰以更多机会,可更频繁地参与抢险救灾、反恐维和、反海盗、保交护航等多种非战争任务。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性能的进一步提高,航空母舰今后所要执行的近海非战争任务日趋减少,更多的将是在近海之外乃至远离本土的海外执行非战争任务。因为在近海海域,使用中小型舰船及其他手段往往也能应对非战争任务;而在远海及海外大型舰船则能显现出航程较大、航速较快,并具有长时间无需补给的优长,同时还具备及时转换非战争和战争的两者功能。
在可预见的未来,世界上将会有更多的国家加入拥有航空母舰的行列,而由其组成的特混编队定将在反恐、反海盗、撤运侨民、抢险救灾、维护海上交通线等众多非战争运用中有更上乘的表现,甚至常令一些专司非战争军事任务的舰船也“大为汗颜”!
早在2010初春,我与海潮出版社社长荣新光、总编辑郑立法等领导在商讨下一步选题时,曾提出:航空母舰应作为海军全新的战略性兵力兵器而得到特有的关注和重视,并白告奋勇愿意策划一套具有全新视角、全新内容的航空母舰系列丛书。几位社领导当即拍板决定出版这样一套完全区别以往,绝不是资料拼凑,而是创新思维,能给人以全新知识和深刻内涵的航母“饕餮大餐”——《驰骋海空的巨无霸》丛书。在两年的具体运作过程中,我和图书编辑室王惠平主任、张慧编审等对每本书的撰写作者、具体书名、详细内容、体例框架、完成进度等,及时交换意见与看法,定期检查进度与质量,并给作者合理建议与督促,使多数作者能在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克服各种困难,不顾身体劳累,加班加点,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这个可谓“浩大”的图书出版系统工程。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美术编辑刘宇晗,以其独特新颖的视角,并在设计中融入了与众不同的审美内涵,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封面设计为本书增辉添彩。
本套丛书最大的特点在于,每本书的写法均针对具体内容有所偏重,因此每本书在撰写过程中都有相当的难度。其中,既有偏学术性的,也有偏知识性的,但全套丛书始终注重强调以准确、鲜活的事例、数据来支撑观点,都非常突出强调趣味性、知识性和准确性。广大读者通过阅读这套丛书,将能在海上“巨无霸”耗资颇巨的“吞金”过程,迥然各异的衣食住行,战争与非战争的具体运用中,得到无限的乐趣和享受,将能释疑解惑有所了然。
《航空母舰非战争运用面面观》首次向人们系统展现了航空母舰除了具备攻防兼备的打击力和防御力之外,其鲜为人知的非战争运用手段与样式,还向世人披露其超常的本领与特长,相信阅后定会对读者有所裨益与帮助。
因为是一项全新的尝试,所以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广泛参阅了许多报刊书籍,也引用了不少图片,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撰写时间较为仓促,错误疏漏在所难免,望广大读者发现后批评指正,也一并深表谢忱。
李杰
2012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