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证史,以魂著记
王立群继《大风歌》后再次缔造通俗史学之经典范本
《追问大历史(史记可以这样读)(精)》讲述了:汉武大帝天汉二年(前99年)的一场飞来横祸,成了司马迁内心深处难以湮灭的历史印记。这一年,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率区区五千人马,配合汉武帝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讨伐匈奴。在居延一带,李陵与匈奴八万主力大军相遇,李陵率部奋战八天,“矢尽道穷,救兵不至(《报任安书》)”,兵败投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追问大历史(史记可以这样读)(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王立群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以心证史,以魂著记 王立群继《大风歌》后再次缔造通俗史学之经典范本 《追问大历史(史记可以这样读)(精)》讲述了:汉武大帝天汉二年(前99年)的一场飞来横祸,成了司马迁内心深处难以湮灭的历史印记。这一年,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率区区五千人马,配合汉武帝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讨伐匈奴。在居延一带,李陵与匈奴八万主力大军相遇,李陵率部奋战八天,“矢尽道穷,救兵不至(《报任安书》)”,兵败投降。 内容推荐 《追问大历史(史记可以这样读)(精)》中王立群依旧用现代人的视角解读《史记》,诙谐幽默的笔法、广博的知识、独到的解读,让《史记》这本大部头的书活泛起来,让没有时间沉下心来研读《史记》的历史爱好者,能很好的了解《史记》。这本书按照《史记》中的行进脉络来进行讲述,抽丝剥茧地勾勒出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所示现的智慧更是当下人们可以拿为所用的金科玉律。王立群编著的《追问大历史(史记可以这样读)(精)》是一本集合了详实史实知识和读史心得的佳作! 目录 序言 风云气多 儿女情长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刘邦的心声 哥不是个传说 人非别后 心许生前 君主勿戏言 为达富贵 不近人情 冲动的惩罚 这个打闹不一般 鹤综狗综蛐蛐儿及其他 等一下杀我 我先系好帽带 驾车的人 你伤不起 男人的背后 旷达哥范蠡 一杯肉羹引发的灾难 慈母纵子乱 赵氏孤儿 陈涉的失诺 生得传奇 死得离奇 萧规曹随的人事纠葛 不折腾相国 分肉与治国 虎落平阳遭狗欺 夷齐的气节 友谊与棉花糖 慧心者多结巴 祸福无常的弥子瑕 形貌本无事 世人自扰之 淡定哥的舌头 超越时代的悲哀 他是一个人在战斗 李斯的哲学 知遇感恩“被谋反” 耿介的周昌 郁闷死的丞相 郦食其之死 治国与齐家 与时俱进的叔孙通 三朝恩泽冯唐老 谦恭驶得万年船 忠厚长者直不疑 性格与命运 不以裙带论英雄 被扭曲的心灵 吃鱼的故事 为官当自律 直者汲黯 郭解的江湖 邓通的发迹 酒的功能 跋 试读章节 在一般人的印象之中,项羽是个披甲执锐、嗔目而叱、斩将刈旗、东西驰骋、南北征战的一世英雄豪杰,但是,人们大多忽略了他也是一个性情中人。 项羽的重情,莫过于对虞姬了。“霸王别姬,,的故事因此千古流传。 司马迁记载,陈平投奔刘邦的时候,曾经向刘邦解释自己为什么会背叛项羽,原因在于项羽任用的不是自己的同族兄弟,就是他妻子的兄弟,从这里可以推测项羽是有妻子的,虞姬可能只是他的妾。但是,经常伴随在项羽身边的女人就是这位虞姬,可见虞姬在项羽心目中的位置。项羽既爱江山,也爱美人。因为爱江山,他才南征北战,纵横驰骋,陶醉于西楚霸王的宝座;因为爱美人,虞姬才行军之中一直跟随,依依不离。 垓下被围,四面楚歌。项羽夜起饮酒,慷慨悲歌,这首著名的《垓下歌》中充满了英雄末路的万绪悲凉,而“虞兮虞兮奈若何”更是透出了霸王项羽对美人的万般柔情。 《楚汉春秋》中记载,项羽悲唱《垓下歌》后,虞姬接着和唱一首,歌词是:“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研究者都认为虞姬这首和歌是后人的伪作。但不论这首歌的真伪如何,项羽行军之中一直带着美人虞姬,确是不争的事实。 正因如此,历史上才留下了这段英雄美人的悲剧。 高歌数遍后,项羽,这“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流泪了。他不仅是个英雄,而且是性情中的英雄。数行眼泪中包含着对虞姬的悲怜、对虞姬的难舍、对虞姬那刻骨铭心的爱;包含着霸王护惜战马、体恤将士的柔情悲怀;包含着日暮途穷、英雄末路的无奈。众将士闻之也都感极而泣,潸然泪下。 后来的班固在《汉书》中把“泣数行下”改成了“泣下数行”,顺序一调整,神气大失。“泣下数行”只是静态的描述,“泣数行下”则是一个动态刻画,更能倍加传神地渲染出项羽英雄末路时无声的悲壮气氛。 古之英雄流泪者多矣,然未有如项羽般如此动人心魄者。 把项羽逼得日暮途穷的刘邦也能哭,也哭过,并且很会哭。 汉二年(前205年),刘邦一出关,就立刻为被项羽害死的义帝熊心举行隆重的葬礼,大哭一场。“哭”的程序完之后,他立刻举起为义帝复仇的大旗,东伐项羽。项羽乌江自刎以后,他又立即以鲁公之礼安葬了项羽,在墓前又大哭一场。刘邦为什么会哭项羽呢?是英雄相惜,是内心有愧,还是大功告成喜极而泣?没人能猜到刘邦内心想的是什么。然而,刘邦哭项羽,总给人这样一种印象:就像多年以后,据说是他的后代的刘备摔孩子那样。要知道,刘邦哭项羽是有一个背景的。当初,楚怀王封项羽为鲁公,项羽死后,楚地全都投降了刘邦,只有鲁地迟迟不降,鲁地是最后一个投降的。 在古代汉语里,哭与泣是有区别的。有泪有声叫哭,有泪无声叫泣。刘邦的哭,是必须带声的,是哭给人听的;要哭得响亮,是秀给人看的。项羽的泣,是无声的,是内发的,是不愿被别人看到的,是内心悲凉与无奈的真实流露。 什么是悲剧?鲁迅先生给出了一个定义,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今天安徽灵璧县城东、宿泗公路南侧,四季常青的一片树林里,沉睡着一座古墓——虞姬墓。墓碑横额刻有“巾帼千秋”四字,两旁对联是:“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 千载之下,我们对红颜薄命、生死不离的虞姬欷歔不已,对风云气多、儿女情长的本色英雄项羽感喟不已。 乌江的水啊,依旧湍流,它带走了楚汉的风云,目睹了一个英雄的末路,见证了一种凄美的情愫,咆哮着一首悲情的挽歌。P2-4 序言 汉武大帝天汉二年(前99年)的一场飞来横祸,成了司马迁内心深处难以湮灭的历史印记。 这一年,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率区区五千人马,配合汉武帝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讨伐匈奴。在居延一带,李陵与匈奴八万主力大军相遇,李陵率部奋战八天,“矢尽道穷,救兵不至(《报任安书》)”,兵败投降。 李陵兵败投降的消息传至长安,汉武帝大为愤怒,前几天还交口称赞李陵的满朝文武马上转变阵营,对李陵痛加指责,纷纷列举李陵的种种罪恶。作为太史令的司马迁生性就痛恨察言观色、趋炎附势的人,又恰逢汉武帝询问他对李陵事件的看法,司马迁知道自己应该拨乱反正、塞睚眦之辞了。司马迁从前代前辈身上所学到的秉笔直书、直言敢谏的良史精神让他说了一番足以改变他命运的慷慨陈词,他从李陵平时的为人以及作战双方的具体情形分析李陵投降可能是权宜之计,是在寻找机会报答汉廷,言说之间不无对贰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职的旁敲侧击。 司马迁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无能的李广利,也是在暗示自己的用人不当。于是,司马迁被冠以“诬上”的罪名下狱。这一案件落到了臭名昭著的酷吏杜周手中,或许杜周自感领会了“领导”的意思,对司马迁施以各种酷刑,司马迁始终没有屈服。后因传闻李陵帅匈奴军队攻打汉朝,汉武帝盛怒之下将为李陵辩护的司马迁判以死刑。按照汉朝律令,死刑可以钱自赎;无钱可以宫刑替代免死。这本来是一线转机,但是命运没有眷顾司马迁,左右亲近无人敢替他鸣不平,旧交好友无人愿为他行御前营救。万般无奈之下,家贫无以自赎的司马迁,只得自请宫刑,忍辱苟活。次年,司马迁平静地接受了令家族蒙羞、让世人不耻的“腐刑”。 真正的勇敢不光是因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有时还应包括因为某件事而“卑贱”地活着。支撑司马迁坚持活下来的是他的史官家族的责任,是完成他父亲司马谈遗愿的孝心,是他成就一家之言的不朽志向。 李陵之祸摧残了司马迁的肉体,然而并没有摧毁司马迁的人格、理想,反而激发了他发愤著书的斗志。就这样,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煌煌历史巨著诞生了。 三千年的风云变幻、世事沉浮,三千年的金戈铁马、刀光剑影,三千年的帝王将相、贩夫走卒,三千年的草莽英雄、文弱书生,三千年的人生沧桑、怨愤郁结,经过司马迁满怀豪气、不平则鸣的浸染,最终凝结在五十二万余字、一百三十篇中。 这位精神贵族用生命写就的一家之言,后人称之为《史记》。 一部史家绝唱,梳理了一个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记忆;一部无韵离骚,饱含了一个痛苦灵魂的满腔愤懑。汉武帝以他的专制刀剑阉割了司马迁的肉体,然而,他阉割不了司马迁的思想。超越精神与身体的双重苦难,司马迁用他文直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却饱含血泪之情的笔墨,将这一大汉盛世天子钉在了历史的光荣榜与耻辱柱上。 此后,司马迁的事迹就湮没不彰了,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忽然没入了厚厚的尘埃,无声无息了。他死于何时,怎样死的,都成了考证不清的谜。记录历史的人,却被历史忽略,这是命运对他的捉弄,还是他的生命就此戛然而止? 当他写完最后一句“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迄,百三十篇”时,司马迁应该是投笔四顾、内心茫然的,他的愿望实现了,他父亲的愿望实现了,他史官家族的愿望实现了。他可以了无牵挂了,他可以无憾而去了。他的一生应该定格在了那一历史时刻。在从传说中的轩辕始祖到当朝汉武大帝的一场文字狂欢中,司马迁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诠释了一种个体的生命精神,在倾情再现了波澜壮阔、纵横捭阖的历史画卷后,他的一生已然无法超越,他的生命走到了极致,也就走到了尽头。 司马迁走了。但是,透过光怪陆离的刀光剑影,感受着激情澎湃的鼓角争鸣,和着伯夷叔齐的吟唱,走出婉蜒清淑的龙门山,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位气宇轩昂的长者,似乎要向我们说些什么。 后记 这是一本小书,是一本与《史记》有关的小书。在此交代一下此书的缘起。 2008年,《中学生阅读》的主编王险峰女士约稿,要求为中学生写点关于《史记》的小文章,把这个专栏定名为“《史记》经纬”。因为每篇篇幅不是很长,所以就答应了。 随后,断断续续地写了一些,《中学生阅读》连续刊载了两年,总共二十四篇。前些日子,王女士又打电话说,这些小文章很受学生的喜爱,建议将这些小文章集中起来,出一本小书。 当初约稿的时候,杂志社给出了每篇文章的固定格式,要求一段《史记》引文,然后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以此为由头,简单写点随笔之类的文字,字数限制在一千字以内。将这么短小的二十四篇文章汇集成书,总觉得内容有点少。于是,通读了一遍已经刊发的部分,稍微增加了一些文字,然后,按照已经成稿的文章格式,又写了二十六篇。因为后写的部分没有字数的限制,所以都比原有的稍长了点,但也没有过度延伸,以免整体风格不够和谐。就这样,总共凑成了五十篇文字,大致按照《史记》的篇章顺序进行了排列,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样子。 因为最初的阅读对象是面向学生的,所以新增的部分还是尽量贯彻了这个思路。中学生朋友平时课业任务很重,要他们抽时间阅读《史记》全本恐怕不可能,但对于《史记》这部著作还是需要有一点了解的。因此,有点引文、有点解说、有点引申的形式比较适合。 对中学生朋友来讲,阅读这本小书,不仅可以了解一些《史记》篇目的内容,增长一点见识,还能够获得一点写作的素材,至少也能给繁忙的学习增添一丝放飞的心情。 希望中学生朋友能够喜欢这本小书。 王立群 2012年6月22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