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正能量”风潮席卷中国的扛鼎之作,小旋风林书豪重返NBA第一感动推荐!
《正能量修习(吸引力的第一法则)》的作者奥里森·斯威特·马登出生于1848年的美国,马登感受到社会上很多人的浮躁心理,也看到了金钱对人们的虐待,于是在写作中他一直坚持精神上的成功是先于物质成功的,在书中他也一直在歌颂人类的精神,考虑到读者的需求,马登大多还是讲述了名人的事例。不过他在书中一直坚定人的价值,人不该被一些名利诱惑左右心智,做一个能够控制自我,拥有强大的内心以及良好的修养的人才是人真正的价值所在,只要做到这一点,人人都是成功者。
有了内心的修养,人们就不会再受名利成功的虐待,一般的平凡却有了百样人生。
引进这本《正能量修习(吸引力的第一法则)》的目的也在于讲述这个道理。本书的作者奥里森·斯威特·马登出生于1848年的美国,写作本书的时候已经到了20世纪初,那时的美国硅谷通过《宅地法》,经历了二次技术革命,一批成功人士应运而生,出现了很多富可敌国的实业家,整个美国都在摩拳擦掌,人人都想尝一口成功的滋味,这些其实与现在的中国十分相似。这位作者本人也是一位精英人士,他同那个年代的成功者一样凭着自身的努力从贫困中脱颖而出,不过一次事业危机让他看到了物质成功的局限性,转而从事励志书的创作。马登也能感受到社会上很多人的浮躁心理,也看到了金钱对人们的虐待,于是在写作中他一直坚持精神上的成功是先于物质成功的,在书中他也一直在歌颂人类的精神,考虑到读者的需求,马登大多还是讲述了名人的事例。不过他在书中一直坚定人的价值,人不该被一些名利诱惑左右心智,做一个能够控制自我,拥有强大的内心以及良好的修养的人才是人真正的价值所在,只要做到这一点,人人都是成功者。这是马登一贯的观点,这是《正能量修习(吸引力的第一法则)》得以畅销百年的原因。
言行举止是人类的第二语言,通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可以很好地判断出其素质高低、受教育程度,以及是否值得别人信任。礼貌的举止行为是一种教养,更是无形的财富,举止行为的好坏,除了对人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外,对人的心理状况也有着一定的折射。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的行为举止也是一种语言,它是无声的,但是,有时比有声的言语更富有表现力,是许多有声语言无法比拟的。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我们的言行举止会反映出我们自身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以及是不是真诚地与人交往,更是塑造我们自身形象的重要过程。如果一个人表情冰冷、行为懈怠、矫揉造作,那么他一定不会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因此也就无从得到别人的帮助。而如果一个人神态从容、动作潇洒、说话明快,那么他会给别人带来愉悦的感觉,人们乐于与之相处和合作。这样一来,他的人生之路就会越走越宽。所以,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往往可以影响他的事业、生活,乃至人生。
一批耶鲁大学的应届毕业生被导师带到华盛顿的国家实验室参观。坐在会议室里,学生们等待着实验室主任胡里奥到来。这时,一位秘书给大家倒水,同学们表情木然地看着她,其中一个甚至问道:“有黑咖啡吗?天太热了。”秘书说:“真抱歉,刚刚用完。”轮到一个叫比尔的学生,他轻声地说:“谢谢,大热天的,你辛苦了。”秘书抬头看了他一眼,虽然这是客气话,却让她感到温暖,因为这是她当时听到的唯一的感谢话。门开了,胡里奥主任走进来,打着招呼,不知为什么,会议室里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回应。比尔左右看看,犹豫地鼓了几下掌,同学们这才稀稀落落地跟着拍起手来,由于掌声不齐,显得有些凌乱。胡里奥主任挥了挥手,说:“欢迎同学们到这里参观。而我和你们的导师是老同学,这次,由我亲自给大家讲一些有关的情况。同学们好像都没有带笔记本,秘书,请你拿一些实验室印的纪念手册,送给同学们作个纪念。”
接下来,更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大家都坐在那里,一个个很随意地用一只手接过胡里奥主任双手递过来的纪念手册。胡里奥主任的脸色越来越难看,走到比尔面前时,已经快要没有耐心了。就在这时,比尔礼貌地站起来,身体微倾,双手接过纪念手册,恭恭敬敬地说了一声:“谢谢您!”胡里奥闻听此言,不觉眼前一亮,用手拍了拍比尔的肩膀:“你叫什么名字?”比尔照实作答,胡里奥点头微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早已汗颜的导师看到此情景,才微微松了一口气。
两个月后,在毕业生的去向表上,比尔的去向栏里赫然写着某军事实验室。有几位颇感不满的同学找到导师问:“比尔的成绩最多算是中等,凭什么选他而没选我们?”导师看了看这几张尚属稚嫩的脸,笑道:“比尔是国家实验室点名来要的。其实,你们的机会是完全一样的,而且你们的成绩还比比尔好,但是除了学习之外,你们需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礼貌便是重要的一课。”
后来,导师给全班同学留下了这样的临别赠言:“礼貌是很容易做的事情,也是很珍贵的事情。礼貌是良好修养中的美丽花朵,是通行四方的推荐书。礼貌无须花费一文,却能赢得许多。”
杰克是一名贫穷的铁路工人,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只身来到了繁华的芝加哥。他想,也许靠他那点能力,并不能让他马上拥有富足的生活,而眼下最迫切的是找一份能够养活自己的工作。
几经周折,杰克终于接受了一家牛奶销售公司的雇用,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向周围的居民送牛奶。同其他送牛奶的小伙子一样,杰克并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但是令人惊奇的是,一个月下来杰克的销售成绩居然居公司第一。他取得的这一成绩马上引起了老板的注意。后来经过耐心仔细的观察,老板发现,杰克虽然并无其他突出之处,但是他却穿衣得体,有着良好的言行举止。在送货时,他并不像其他的送奶员一样,用力敲打顾客的房门并大声叫嚷,反而他更像一名优雅的绅士,不仅轻轻敲门和耐心等待,而且和顾客们开心地交谈。
正是依靠这一点,杰克取得的成就越来越大,到后来他也有了自己的公司,而且他同样以良好举止为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员工。不用提,他的命运因为良好的言行发生了改变。
得体的衣着再配上良好的言行举止是人们获得成功的必备条件。对我们很多人来说,也许良好的穿着具有神奇的力量,当你打扮得体的时候你就会多考虑下自己,和别人交流时也会变得愈发自信。与此同时,良好的言行举止也同样重要,我们知道,一个人可以大公无私,也可以一毛不拔,但是如果他举止粗鲁,为人刻薄,那么周围没有人会喜欢他,大家都会躲避他。人们向来喜欢阳光,注重视听享受,自动规避那些引人恼怒和品位低下的事物。正因为这一点,我们也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衣着和言行举止。
军校以严格著称于世,他们对服装的要求同样严格。普通院校的学生一贯对衣着漫不经心,而军校则要求学生必须严格遵守着装规则,时时保持衣着整洁,而且要每一个人养成习惯。萨拉·格拉德认为,由于军校的严格要求,从军校毕业的学生比一般的毕业生要更加彬彬有礼,更加举止温和,更加受人欢迎。
经商的年轻人应该学习良好的言行举止,培养整洁的习惯,这样他的言行举止会是他内在的优雅和荣耀的灵魂的真实显现。
利沃摩尔太太是一位著名的演说家,在巡回演讲时,她有一个小癖好——喜欢观察旅途中碰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她认真地观察着他们的言行,努力了解他们的性格,然而她碰到最多并且让她印象深刻的却是那些商务人士。她说:“我清楚地记得那些出差公干的商务人士,因为他们说话的方式与一般人不同。他们动作非常粗鲁,喜欢旁若无人地大声说话,缺乏最基本的礼貌,坐车时他们争相抢占好的座位,吃饭时要占据餐桌上的最佳位置,并且嚼东西时也会大声和同行的人讲个不停,这一切都让人感到厌烦。除此之外,他们还经常在旅馆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借酒滋事。虽然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情况在近几年有很大改观,现在的情况是:如果你不了解这个人的底细,你就很难将这个身为商务人员的人与其他有着良好教养的游客区分开来。”P3-8
当我们谈人生时,“成功”二字往往是避免不了的,而我们谈成功时,我们谈些什么呢?大概多是某某成了企业高管或者某某创业成功,现如今腰缠万贯。这种事情一般人听到了心里难免堵得慌,同样是人,为什么自己就只能朝九晚五地上下班,别人能占据社会的绝大部分财富呢?更有甚者,产生仇富心理,心里念着北岛那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认定了那些成功者背后一定有一些违背良心道德的交易,前者是“怨”,后者是“恨”,合在一起,很容易蒙蔽人的双眼,使其看不清前方的路。
这其实是单纯的追名逐利而不得带来的恶果。
市面上有很多的励志书,专门指点成功的也不少,但是带着急功近利的心思难以感受到成功的真谛,只能看到未来的空头支票。这种一味地追逐名利的思想,还使人遭到前所未有的贬值。眼下就是,平凡大众一面遭受着财富的虐待,一面承受着自身价值的压缩。
太多的时候,我们眼中只看得见那极少数的精英人士以及那些被他们占据的大部分社会财富,而忘记更为浩浩荡荡的平凡大众,以及他们所创造出来的价值。很多时候,我们将价值与钱等同,一天的劳动值多少钱,一个月的工资有多少,慢慢地,人就会成为钱的奴隶,就会忘记劳动本身给人带来的心理满足感,这才是对人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只可惜这些都被浮名浮利所掩盖了。
很难说清楚这种风气是如何形成的,但是在以前的中国,人们并非这样,大家追求的是另外一种东西。最近一部纪录片很火,它叫《舌尖上的中国》,片子讲述的事情也很简单,多是朴实的阿叔阿嫂在认真地生活、认真地做事,但是它打动了很多人,就是因为这部片子让人感受到了工作的价值。
中国人其实是最淡泊名利的,中国人的哲学是一种人生的哲学,在古人眼中没有“成功”这样的字眼,古人追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究的是_种个人实现,一种社会责任。还认为修身是本,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末。古人将“修身”列为第一步,并非因为它简单,而是这是一种普世的哲学,是一种生而为人的基本素养,它没有任何物质上的门槛,是每个活着的人都应该践行的事,它鼓励人们将实现自我的价值作为目标,它讲究的是一种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有了这些内心的修养,人们就不会再受名利成功的虐待,一般的平凡却有了百样人生。
引进这本书的目的也在于讲述这个道理。本书的作者奥里森·斯威特·马登出生于1848年的美国,写作本书的时候已经到了20世纪初,那时的美国硅谷通过《宅地法》,经历了二次技术革命,一批成功人士应运而生,出现了很多富可敌国的实业家,整个美国都在摩拳擦掌,人人都想尝一口成功的滋味,这些其实与现在的中国十分相似。这位作者本人也是一位精英人士,他同那个年代的成功者一样凭着自身的努力从贫困中脱颖而出,不过一次事业危机让他看到了物质成功的局限性,转而从事励志书的创作。马登也能感受到社会上很多人的浮躁心理,也看到了金钱对人们的虐待,于是在写作中他一直坚持精神上的成功是先于物质成功的,在书中他也一直在歌颂人类的精神,考虑到读者的需求,马登大多还是讲述了名人的事例。不过他在书中一直坚定人的价值,人不该被一些名利诱惑左右心智,做一个能够控制自我,拥有强大的内心以及良好的修养的人才是人真正的价值所在,只要做到这一点,人人都是成功者。这是马登一贯的观点,这是本书得以畅销百年的原因。
马登作为一个大众作家,一直将激励大众作为己任,虽然他拥有7科学位,但依然坚持用最通俗的语言向大众讲述最深刻的道理。另外,马登还是一位洋溢着激情的作者,这种激情也逐渐渗入马登的作品中,使阅读变得十分有趣,有一位评论家曾说:“阅读马登的作品不仅受益匪浅,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