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另一个视角看美国/美国侨报时评精粹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作者 一娴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写时评,不仅要有批判的胆略,还要有自省的勇气,尤其是对华人自身问题进行自省的勇气。以反歧视为例,不仅要反对他人对华人的歧视,还要反对华人对其他族裔的歧视。

一娴提出,应思考“如何在平权原则和多元化之间找到某种平衡”,这无疑是站在了一个高点上,观察和解读就不同了。

这就是另一个视角看美国的例子,一种客观的、高远的,而非狭隘的、平面的视角;这也是《另一个视角看美国》一书的价值所在。

内容推荐

《另一个视角看美国》由一娴著。一娴时评的第一个主题是华人。2012年以来她所撰写的时评,或是标题上出现华人,或是内容谈论华人。为华人立言,不仅是身份使然,更是使命使然。

华人来到美国这片土地,立即会对“我是谁”这个最简单的问题产生最深刻的困惑。网上流传一个笑话:“进校门的时候被门卫拦住,居然连续问了我三个哲学上无人能解的终极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其实,这些问题在美国就不是笑话了。

作为华人,要有一大批的立言人,对“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这样的终极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另一个视角看美国》作者一娴,就是正在做这件有意义事情的一名优秀作者。

目录

序言 这一个作者与另一个视角

一、2012年1—6月《侨报》专栏文章

 参政遇阻,华人需冷静

 略说华人参政心态一二

 移民回流,只因“美国梦”不再美好

 中国影响日增,新华侨华人族裔认同加深

 2012年移民改革前景不乐观

 制止军中欺凌,华人应大声疾呼

 “廖梓源案”的疑虑

 “和”文化助华侨华人成中美桥梁

 赶留学大潮,要警惕假洋文凭

 学简体还是繁体,这是个问题

 美国大学招生的平权问题和多元化问题

 华人异族通婚的文化同化问题

 华人参政从政,应舍小利逐大义

 健保案争议对华人影响几何

 少数族裔之间的歧视,不是同根相煎吗

 南加大血案当引华侨华人反思

 遭遇文化差异,华人应人乡随俗

 警惕忧郁症伤害华裔新移民

 通过“排华法案”致歉案,华人还需努把力

 华人争取权益要讲策略

 华人参政,要热情也要谨慎

 华人会支持“第一位同性恋总统”吗

 同属少数族裔华裔何苦歧视非裔

 华人是否应投票给华裔候选人

 “排华法案”道歉案有遗憾

 华人靠什么崛起

二、2011年《侨报》专栏文章

 华裔老人遭虐,中华传统文化不可丢

 申请一胎化政治庇护的前景黯淡

 中美结合的教育方式才是最理想的方式

 华人选区划分应因地制宜

 春节是华侨华人的精神家园

 新的一年,留学生在美就业压力大增

 华侨华人如何为“十二五”作贡献

 美国为何迟迟不对“排华法案”道歉

 “四海同春”展示中国软实力

 和谐侨社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在美华侨华人期盼侨务新政

 加州地方选举:华人的参政空间仍有限

 美国国籍对华人的吸引力在变化

 面对“以华制华”,华人要淡定

 留学生刺母,多重因素叠加致悲剧

 移民大辩论,华人要发声

 “反语言歧视案”对华人意义重大

 中国“海归”潮与美国移民改革

 华人月子中心不应游走于灰色地带

 刘弘威案凸显两党意识形态争斗

 警惕留学美国黑中介

 划分选区:多元化还是美国化

 移民欺诈害人害己

 来美生孩子的近忧和远虑

 同性恋问题,华人心态纠结依旧

 海归们为何脚踩中美两只船

 家庭暴力报案华人应谨慎对待

 美中大学毕业生创业精神之比较

 华人精英上下位:修身方能齐家治国

 骆家辉学中文:一堂不可少的课

 华人的国会议员情结

 美中孝道不同,华人很纠结

 华人应珍惜与重视选区划分的有利因素

 华人应如何看待言论自由和仇恨犯罪

 如何顾全大局考验华人参选智慧

 中国留学生应“入境问禁”

 华人家长在中文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华人在美国送礼应人乡问俗

 反对禁售鱼翅,也应遵守法律

 华裔军人需防种族歧视

 在诚信社会做一个有诚信的人

 模范族裔光环下的华裔群体

 在美华人的性教育和种族歧视

 警惕华人选举中的负面手段

 华人从政任重道远

 “黑色星期五”与中国人的购买力

 从美议员提案看中美人才大战

 身份成高校录取障碍,亚裔学生应积极提诉

 为何许多华人英语能力有限

 从陈果仁案到陈宇晖案的思考

三、2010年《侨报》专栏文章

 2009年美国华裔参政的欣喜和遗憾

 人口普查十分钟,何乐而不为

 华人应提升法规意识

 海地救援中的两岸情

 期待中国大陆出生的候选人诞生

 美中若交恶华人恐尴尬

 假护照案折射移民欺诈积弊难除

 春节文化传统的魅力

 “假护照案”余波:华人无须惧怕在美打官司

 不宜戴着意识形态眼镜看孔子课堂

 华裔新移民妇女遇家暴当自强

 移民改革,华侨华人需踊跃行动

 华侨华人是医改法案的受益群体

 频遭暴力攻击,华裔要积极发声

 从刘弘威的提名听证看美国“党同伐异”

 华人竞选中的“黑函风”须刹住

 华裔受攻击,经济因素还是种族因素

 华人应挺身反对移民苛法

 抗议移民苛法,华人参与度不够

 亚太裔传统月后,华人更应发声

 族裔和解才是减少暴力事件的根本

 国会何时就《排华法案》向全美华人道歉

 在美华人保姆切莫忽视维权

 应对诈骗,华人当勇于拿起法律武器

 华人赌球是小赌怡情吗

 中国强大,华侨华人可挺起腰杆维权

 发挥桥梁作用,华人社团应当仁不让

 留学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亚利桑那州移民法若实施,华人要学会自保

 亚裔学生堪称“模范族裔”,中华文化传统功不可没

 亚利桑那州新移民法仅部分生效,对华人是利好

 卫生问题太多,中餐馆形象堪忧

 华人看“出生公民权”之存废

 美中“带孩子上班日”各有千秋

 纽约建清真寺之争,华人希望变通解决

 美国国会中期选举在即,华人应“选人不选党”

 反对大麻合法化,华人要站出来

 中国留美学生大增,利己利国

 佛寺风波:美国宗教歧视仍存

 “梦想法案”闯关失败,移民改革艰难

 美国“安全社区计划”的不安全因素

 华人非法移民的困境难以改善

 中期选举,华人渐受主流社会重视

 首例华人市长辞职事件:华人参政空间未必受压

 中期选举,华人选票投给谁

 美国中期选举:华人的收获和遗憾

 美国第一位华人女市长当选的启示

 “梦想法案”十度闯关胜算几何

 美国恐惧华人移民潮全无必要

 中国能否对美籍华人发放“华人证”

 “梦想法案”是否对合法移民不公平

 奥巴马的妥协未拯救“梦想法案”

 美开放福建人组团旅游背景分析

四、2009年《侨报》专栏文章

 北京护航善意与台湾迂回回应

 骆家辉掌商务部华裔身份不可过分倚重

 猪流感对经济及在美华人群体的影响

 堆擀稳昂曲董垡人当团结发声

 华人不会说中文太可惜了

 侨社建设要民主,也应要团结

 从大选看美日华人的不同地位

 合情不合法的标会应尽量避开

 中文简繁之争的意识形态因素

 华人应理性对待族裔冲突

 华人的诺贝尔奖情结

 华裔法官的荣誉

 偷渡、非法移民及其代价

 谈华人选举的佳绩与不足

 从警方扫荡盗版CD说华人素质和形象

 美国华人乐见奥巴马对华态度变谦

 新移民融入当从恶小改起

 大学招生中止平权原则对华人有利

 岁末华人须加强防盗抢

 美国身份:得之不易,弃之也难

 华侨华人要把握机会,积极支持移民改革

试读章节

参政遇阻,华人需冷静

美国华人媒体近日联合评选出了2011年纽约十大社区新闻,占据头条的是纽约市华裔主计长刘醇逸陷入“捐款门风波”事件。

从媒体已披露的信息来看,刘醇逸涉及的这件公案并不复杂,刘醇逸的募款人之一潘姓华人11月被联邦调查局(FBI)指控通过20名“空头”捐款人,将来自一名FBI卧底的超出法律规定捐款上限(4950美元)数倍的1.6万美元纳入刘醇逸的竞选资金,并借此获纽约市竞选相对补贴基金。

刘醇逸对潘案的回应是,他因此“感到痛心”,并称他的“竞选团队未被告知真相”。事件发生后,从《纽约时报》到纽约本地主流媒体,都大幅、反复地报道及评论该事件,《纽约邮报》最近还发表文章,称针对刘醇逸募款丑闻的联邦调查近日再度升温,开始聚焦刘醇逸本人。

由于主流媒体尤其是本地主流媒体的反复报道,此事件的延伸效应被凸显出来,以致很多华人甚至其他少数族裔都认为对刘醇逸的调查是对少数族裔的不公平对待。更有人认为这是族裔歧视的表现,为的是把亚裔小区的政治希望之星刘醇逸拉下竞选舞台。

不言而喻,FBI的多方调查和主流媒体的大仗阵,对亚裔尤其是华裔社区来说会有负面影响,甚至产生寒蝉效应,毕竟身为少数族裔身份的华人对政治的热忱一向不是很高。有评论说,此事件可能使华人参政热情更加减弱,调查结果如果对刘醇逸不利,倒退数年也未尝可知。

事实上,FBI关于这一事件的调查还在继续。因此,从刘醇逸到华人民众都应该冷静对待、配合调查这一事件。如没有确切的证据,慎言种族歧视话题较为妥当。

“种族歧视”有时会成为双刃剑,虽然此话题在美国很流行,但在某种程度上已被认为是属于比较敏感且易被操弄的政治正确一类,美国主流社会其实对此颇有看法,甚至某些美国人对此也有反弹心理,对任上的少数族裔政治人物带有“不是凭真本领”的习惯性印象。

对媒体的各种报道,我们也应以正确态度对待。媒体不是具有法律效用的调查机构,但在美国,媒体有权发布各种消息和评论。另一位辞职的前华裔众议员吴振伟评论此事件时就坦言“政治圈冷酷”,他以自己的遭遇为例,谈到很多时候“媒体根本就没有注明确切的来源,而其他媒体就以此为基础来报道。可是政治就是这样……”这番话为媒体与政治作了一个注脚。

主流媒体报道和评论产生的广泛效应,短期内会对刘醇逸和华人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但对刘醇逸和华人支持者来说,只能接受和面对。

华人作为少数族裔,要想在政治上崛起,遭遇各种挫折、走弯路、犯错误甚至付出重大代价都是不可避免的。这是近年来美国华人在政坛上崛起后应冷静思考和面对的。寄望新年伊始,华人参政逐渐走向成熟和兴盛。

2012年1月4日

略说华人参政心态一二

引人注目的爱荷华州共和党党内总统候选人初选近日结束。对于这次初选,许多选民热情高涨,然而相当多的华裔选民仍持“事不关己”的态度。目前爱荷华州300万人口中华人只有1万左右,其中约5000人有公民身份和投票资格,共和党的支持者约2500人,但真正出来投票参选的预计只有1000多人。

如果只看数字,爱荷华州共和党华人选民的参与比例还不算低。综观近年各处的选举情况,不少地方的华人参政比率还达不到爱荷华州华人的水平。

经过长期的努力,美国华人参政越来越成就斐然。刚刚过去不久的旧金山市长选举,说明伴随着华人经济实力的成长,政治力量也在壮大。由于旧金山是排华法案的始发地,因此旧金山出现华人市长被认为是华人参政到了“旧金山时间”。但无可讳言,华人的参政热情还亟待进一步提高。

传统上对华人参政热情不高有许多解读,例如由于数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华人历来养成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习性;还因为华人在美处于边缘化的少数族裔身份,对主流社会政治很少关心;还有很大部分,尤其是早年来美打拼的打工族,有的连语言问题都没能解决,更谈不上关心政治,等等。

除传统解读,近年来笔者注意到一种现象,许多在美华人,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及以后从中国大陆来美的留学生一族,经过20多年的努力,大都事业有成、家庭安定,比较成功地融人了美国主流社会。他们对美国社会的政治相当了解,在爱荷华州选举期间及之后,也可以在网上看到这部分华人的关注程度很高。但目前这部分人中还没有一个人出来参与竞选,并成为华人的代言人。

个中原因当然很多,传统的影响也不是没有。此外,这部分人多半在青少年时代经历过“文革”,这种历史烙印可能使得他们即使关心美国的政治生活,愿意参与投票,也未必就愿意从政,且能否从基层点滴累积做起,也是一种考验。

在政坛上,一个人取得的成功对其所在的整个族裔群体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参与政治活动对个人而言是个风险高且收益不确定的投资,但对一个族裔群体而言,却是个风险可控、收益巨大的投资。因此,华人参政议政不仅需要华人群策群力,不断推出自己的政治代言人,也需要更多优秀的有志之士出来做代言人。随着中国大陆留学生和移民的不断增多,期待有一天可以看到优秀的有中国大陆背景的华人代言人出现。

2012年1月10日

P3-6

序言

序言 这一个作者与另一个视角

之一

本人与一娴女士并未谋面,只是从照片上看到,一娴是一位端庄而智慧的女性,遵嘱写序不免有些诚惶诚恐。钱钟书先生在他的短篇小说《灵感》中有这样一段话:“至于大学生们,自己早在写书,希望出版,等人来买了。到了大学教授,书也不写了,只为旁人的书作序,等人赠阅了。比大学教授更高的人物连书序也没工夫写了,只为旁人的书封面题签,自有人来把书敬献给他们了。”自忖自己还不到著书立说的份上,怎么能够跨越到写序的阶段。最近尤其对“跨越式”发展过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读书的跨越式学习,人生的跨越式前行。其结果,有的值得夸耀,有的却垮掉了。

一娴的邀约是无法拒绝的,因为她是《侨报》笔阵中一名骁勇的女将。她的评论经常占据着言论版的头条或其他重要的位置。最新的一个例子,就是今年6月18日,美国众议院通过对“排华法案”致歉案,本人撰写的社论标题是“破除隐性歧视华人还任重道远”,是从美国社会的角度阐发致歉案的通过,并未根除对华人的歧视与成见;而次日,一娴的评论文章“‘排华法案’道歉案有遗憾”发表在言论版的头条“侨报眼”位置上。该文是从美国政治的视野抨击美国政客的狭隘与偏见,尤其是从“道歉”(Apolog)r)与“遗憾”(Regret)在文字上的区别,透视其背后体现出的对华人态度的巨大差异。同事们议论,一娴的文章与《侨报》的社论正好互为补充。仅此一例,就说明了一娴文章的分量。

之二

一娴女士是写时评的自由撰稿人。写新闻难,写评论更难,写时政评论更是难上加难。新闻这一行的悲剧是,辛辛苦苦作出的新闻,一天后就成为旧闻。在网络时代,变旧的时间更是以秒计。时评也是一样,唯有包含思想深度的时评才能行之久远。新闻的最高境界是有真相,而评论的最高境界是有思想。其实,新闻的最高境界也是有思想。问题在于,当今世界上,真相是奢侈品,思想更是奢侈品。多年前,本人曾写过一篇短文“生命与新闻的圆心”,文中提到:“如果说真相是社会的一种客观存在,批评则是媒体人主观意识的产品。新闻以客观为依归,与评论主观能动,应是媒体的一体两面,或者说是一个同心的圆。”“媒体除了拥有传播真相的使命,还拥有批评的使命。批评的武器的威力,源于思想的力量。思想,是媒体的真正灵魂,也是新闻的真正圆心。”

时评之难,要拥有充分的资讯,直达事件的真实,更要拥有锋利的思想,刺穿世俗的迷障;本人长期撰写时评,越写越觉得心虚。不是因为担心资讯的缺乏,而是因为恐惧思想的枯竭。在网络与iPhone的时代,在谷歌与百度的时代,资讯就在指尖上,就在掌上,不唾手都可得,但思想还如人类最初的状况那样,要经过细密的观察与有时是痛苦的思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是诗人眼中时评人的潇洒,但在更多情况下,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痛苦。

因此,如同一娴这样的时评人,源源不断地出鲜活的思想,出独特的观点,其中甘苦,唯有自知。

之三

一娴时评的第一个主题是华人。2012年以来她所撰写的时评,或是标题上出现华人,或是内容谈论华人。为华人立言,不仅是身份使然,更是使命使然。

华人来到美国这片土地,立即会对“我是谁”这个最简单的问题产生最深刻的困惑。网上流传一个笑话:“进校门的时候被门卫拦住,居然连续问了我三个哲学上无人能解的终极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其实,这些问题在美国就不是笑话了。  提出“文明冲突”论的美国大思想家亨廷顿的遗世之作就是《我们是谁》。亨廷顿对在移民大潮的冲击下,美国国家特性的演变忧心忡忡。他没有点出的话是,文明的冲突正在美国国内上演,美国正打一场盎格鲁一撒克逊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战争,其激烈与严重程度并不亚于国际上的文明冲突。

同样的问题,来美华人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对原来不留意的肤色、语言、文化的差异,华人会变得分外敏感。族裔间相互打量、相互评论、相互融合,也相互发生冲突。

美国号称“民族熔炉”,本人来美之前,将其理解为各民族和睦融合;来到美国后才发现,“熔炉”背后有文章,在保守势力眼中,熔炉就是将你原来的文化融化掉,留下的只有盎格鲁一撒克逊文化。比方说提出“独尊英语”等;来到加拿大,本人又发现加拿大提倡的是“文化拼盘”(或是文化马赛克、文化沙拉),力求保留移民的文化特性。因此,华人在美国,如何与主流文化对接,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特性,成为避开不了的问题。

因此,作为华人,要有一大批的立言人,对“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这样的终极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一娴,就是正在做这件有意义事情的一名优秀作者。

之四

移民到异国他乡,遭遇到的问题无非是生存与发展。具体到美国华人,主要存在于社会领域与政治领域。

首先是反歧视问题。对华人的歧视,有历史的根源。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也是直到今天才刚刚由国会两院致歉。

在一娴的文章中,有大量的为华人鼓与呼的内容,首先就是反对歧视,要求公正。一娴说:“种族歧视是某些人对某个族裔群体的偏见,在反种族歧视已成为‘政治正确’的美国,依然存在公开的或者隐性的种族歧视。”“华人社区应对此高度重视,改变软弱怕事的缺点,学会保护自己,遇到袭击要迅速报案,千万不要怕麻烦。华人社区要团结起来,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让全社会知道华人的吁求,从而切实保护自己的利益和整个群体的利益。”

在求发展问题上,一娴关注华人参政问题,撰写了许多篇关于华人参政的文章,从呼吁、期待到建议、批评都有。如“华人参政从政,应舍小利逐大义”等,在“略说华人参政心态一二”一文中,一娴说得很诚恳:“在政坛上,一个人取得的成功对其所在的整个族裔群体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参与政治活动对个人而言是个风险高且收益不确定的投资,但对一个族裔群体而言,却是个风险可控、收益巨大的投资。因此,华人参政议政不仅需要华人群策群力,不断推出自己的政治代言人,也需要更多优秀的有志之士出来做代言人。”事实也是如此,中国人说“朝里有人好做官”,美国则应该是“朝里有人好办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华社呼吁美国当局就《排华法案》道歉已经多年,直到来自洛杉矶的赵美心在当选联邦众议员后奔走呼号,《排华法案》致歉案才在国会参众两院通过。

除了赵美心的成就以外,近年来华人参政可以说是成就斐然,如华人参政进人“旧金山时间”、“奥克兰时间”,在当年《排华法案》的发源地,出了华人李孟贤、关丽珍市长。一娴却观察到,迄今为止,有大陆背景的,尤其是留学生一族鲜有人出来参与竞选。她热切期待大陆出生的候选人诞生。

移民改革也是如此。移民改革是少数族裔非常关注的问题,但正如在“推进移民改革华人当团结发声”一文中所指出的,与西裔不同,华人的侧重点不在于非法移民合法化,而在于亲属团聚问题:“在移民改革中,确保移民家庭团聚应是移民法体系的核心。”同时,还要放宽职业移民:“华人中有众多高端人才,在美国科技和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对此不应设置过高的门槛。”

之五

写时评,不仅要有批判的胆略,还要有自省的勇气,尤其是对华人自身问题进行自省的勇气。以反歧视为例,不仅要反对他人对华人的歧视,还要反对华人对其他族裔的歧视。《围城》中提到大学里各系学生的一种连锁歧视现象,不幸的是,这种现象在美国社会中也存在。华人被别人歧视,也歧视别人。如华人常被白人歧视,却歧视非裔、西裔。一娴在“同属少数族裔华裔何苦歧视非裔”一文中提到,在美国,华裔和非裔虽同属少数族裔,但是近年来,彼此之间的隔阂和偏见似乎在不断加深。华人社会中存在“两怕”的传说,其中一怕就是“怕女儿嫁给黑人”。在“少数族裔之间的歧视,不是同根相煎吗”一文中提出:“少数族裔之间要去除互不信任、互相对立,因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华人应理性对待族裔冲突”一文中提出:“族裔问题是现实存在的,但不必过分强调。当遇到有关族裔问题或者族裔间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理性对待,就事论事,不应该把重点放在族裔背景上,或借机攻击其他族裔,这样只会令族裔问的关系更为紧张,于各方都不利。”

在这些问题上,一娴的视角超越了狭隘的华人视野,或者是“华人至匕”主义。例如,她指出在华人参政问题上,华人除了政治冷漠,还有眼界狭隘、善于内斗等毛病。她在“华人是否应投票给华裔候选人”一文中提出:“作为华人来说,应该呼吁华人多支持华裔候选人,同时也应该尊重作出其他选择的华人。”这就比那些“华人就该投票给华人”的说法高了一个层次。“华人竞选中的‘黑函风’须刹住”一文则批评“华人之间的互相攻击与倾轧,散布黑函谣言,选风不正,以致选票分散,不仅最后惨败,使华裔整体形象减分,而且影响了主流社会对华裔参政的观感”。

另一个例子是《平权法案》。《平权法案》是美国社会最具争议的法案之一。公立大学招生时,要为少数族裔留下一定名额。该法案的本意虽是照顾少数族裔,但副作用是成绩好的白人,尤其是华裔学生受到了限制,因而被攻击为“反向歧视”。如果从狭隘的华人视角出发,就会反对《平权法案》,但从社会多元化、社会公义的角度出发,则应该作第二种思考。一娴提出,应思考“如何在平权原则和多元化之间找到某种平衡”,这无疑是站在了一个高点上,观察和解读就不同了。

我想,这就是另一个视角看美国的例子,一种客观的、高远的,而非狭隘的、平面的视角;这也是《另一个视角看美国》一书的价值所在。

萧冬

美国《侨报》执行总编辑

2012年7月于洛杉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0:5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