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威原来不叫杨国威。他原来有一个文质彬彬的名字,叫杨习之。他怎么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要把自己的名字叫得这样响亮,而且这响亮,要以丢掉大片国土,葬送数十万同胞为前提……
值此钱塘江大桥通车75周年之际,杭州图书馆怀着对老一辈爱国者、建设者的崇敬之心和对钱塘江大桥的礼赞,以史实为基础,组织创作了革命历史小说《钱塘江大桥1937》。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钱塘江大桥1937/襟江书舍系列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杭州图书馆 |
出版社 | 杭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杨国威原来不叫杨国威。他原来有一个文质彬彬的名字,叫杨习之。他怎么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要把自己的名字叫得这样响亮,而且这响亮,要以丢掉大片国土,葬送数十万同胞为前提…… 值此钱塘江大桥通车75周年之际,杭州图书馆怀着对老一辈爱国者、建设者的崇敬之心和对钱塘江大桥的礼赞,以史实为基础,组织创作了革命历史小说《钱塘江大桥1937》。 内容推荐 值此钱塘江大桥通车75周年之际,杭州图书馆怀着对老一辈爱国者、建设者的崇敬之心和对钱塘江大桥的礼赞,以史实为基础,组织创作了革命历史小说《钱塘江大桥1937》。 作者以《钱塘江大桥1937》献给钱塘江大桥通车75周年;献给所有的抗战英雄们,特别是在淞沪会战中筑起血肉长城的抗战将士,因为他们的寸土不让,才使钱塘江大桥得以最后竣工,并承担起光荣的运输使命直至今日。 目录 第一章 知其不可而为之 第二章 钱塘空战 第三章 大桥为谁而建 第四章 五行缺火真来火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他巧妙地混过检票口,乘火车到了上海。之后,他又爬上了一辆货车,与一群猪仔混了好几个钟头,才得以赶到上海码头。然后,在月黑风高的深夜,他冒险爬上了一艘从上海开往宁波的轮船。最后,一位好心肠的舢板船船主把他带到了杭州…… 他不停地与查票员躲猫猫,无论在火车上还是轮船上,厕所总是他最安全的避难场所。在沦陷区与鬼子斗智斗勇,在后方与自己人斗智斗勇……他的人生,真就离不开一个“斗”字吗? 杨国威踏上南星桥码头,一阵沁鼻的香气扑面而来,把他的五脏六腑都柔柔地刺了一下——真不愧是人间天堂啊!天是蓝的,水是清的,空气是香的,阳光是灿烂的。硝烟弥漫,血流成河,烧杀掳掠……在这里似乎都属于天方夜谭,一般人多半不信。 这儿的山矮得让人不好意思称之为山,但它们偏偏都有很大气的名字,比如月轮峰,头龙头山,白塔岭……船未靠岸,就有人热心介绍着岸边的“峰峦”,但在杨国威看来,这些最多只能算浓绿的大土堆,好比画家兴致来时,饱蘸一笔绿色,很随意地泼洒在钱塘江两岸。那绿,真不是点缀,也不是装饰,而是这个城市的主体,苍翠浓烈,一片连着一片,一团接着一团,让人乍一看还以为走进了森林。 杨国威远远看到一座巍峨的宝塔,在团团翠绿的簇拥中,阳刚地屹立于钱塘江畔。杨国威暗自揣测,那应该就是如雷贯耳的六和塔吧,果然气势恢弘,名不虚传啊。他立马想象出六和塔下那奔腾的钱塘江大潮,正以雷霆万钧之势,滚滚东去,涤尽沙尘…… 若没有这整整五年的噩梦,若没有这悲惨的一路逃亡,他定会一头扑进这花团锦簇的天堂,醉倒在这既富柔情又弥漫着刚性的地方…… 正当他感慨万千的时候,突然间觉得脊背凉飕飕的,有些异样,他猛一转身,顿时傻了眼。一个从没见过的庞然大物在江面打着转,向码头直撞过来! 这庞然大物就像一座水泥平房,差不多有两层楼高。但它肯定不是房子,房子怎么会没有窗子呢?房子怎么会突然飘到水面上呢? “快跑!”杨国威大喊一声,拔腿狂奔。跑出不到50米,只听身后“轰隆隆”一声巨响,脚下的土地像地震一样剧烈摇晃了一下,杨国威惊恐地回过头。那庞然大物已经重重地撞上了码头,比日本鬼子的炮弹还准,还凶,还毒,码头的一角已被撞得四分五裂,好多人还被震到水里,大喊“救命”…… 没想到啊,一踏上天堂乐土,就天降奇祸。他以为亡命生涯从此结束了呢,不料死神却锲而不舍,紧紧追到杭州来了。 杨国威转身又往江面跑。虽然他是个旱鸭子,可是一听人喊“救命”,总是条件反射一般直往前冲。他与一个身穿白旗袍的圆脸妇女撞了个满怀。那女人居然扯定了他,拾到宝贝似的大叫起来:“儿子!我的儿子!”杨国威吓一大跳,这才发觉自己手中抱着个五六岁的孩子。没错,刚刚逃命时,他是看到一个孩子摔倒在地上,但他忘了他是怎么救的孩子,他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怀里还抱着一个孩子。 说时迟,那时快,杨国威一把将孩子塞给他妈妈,闪电般冲向残损的码头。落水的人大都离岸不远,纷纷挣扎着爬了上来。只有一个姑娘,被撞得飞了,离岸太远,被潮水迅速带往下游。她的同伴们一边顺着岸往下跑,一边哭天抢地:“涛涛!涛涛!……快来人啊,救命啊!救救涛涛!” 杨国威人高马大,跑起来就像“神行太保”戴宗,脚底呼呼生风,一下把所有人都扔在了后头,但他也只能跟着跑而已。不然还能咋的?跳进江里殉葬?他想象不出自己跳进江里会是怎样一副狼狈的样子,他还想留着小命“扬我国威”呢。 突然,他看不到那姑娘了。是他脚步太快还是江水流速太快?十有八成,她已经沉到江底,彻底没救了。她能撑那么长时间,时不时地露出脑袋,已经太了不起了。杨国威顿时泄了气。他很抱歉自己没有学会游泳。那么一条年轻鲜活的生命,说没就没了…… 就在这时,一个湿漉漉的脑袋慢慢地从水中钻了出来,连带一个湿漉漉的身子。正是那姑娘,她自己从水中走出来了!莫非她有神仙附体?看样子不像,岸就在她身边,但她并没有朝着岸的方向,依旧在水里胡乱摸索。原来是个瞎子! “这边,是这边!”杨国威赶快跑进水里,手忙脚乱地把她拉上来。姑娘浑身淌水,狼狈不堪。好一会儿,她才睁开眼,一脸茫然。也许她还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却清晰地记得杨国威拉她时那笨手笨脚的样子。他应该“扑通”一声跳到水里,一手把她托上来的。真是的,不会游泳的男人叫什么男人。 “等你救人,等死了人!”姑娘一边拧衣服,一边愤愤地瞪了他一眼,“我吃了一肚子水知道不?” “你不是瞎子?”杨国威很惊讶。 “你才是瞎子!”姑娘把眼睛睁得又大又圆,以此证明他的话有多荒诞。 “涛涛!涛涛!”姑娘的同伴们这才气喘吁吁地赶上来。后边还跟着一大帮素不相识的人。 “涛涛,你还活着!”他们直冲上来,一起拥住她,彼此抱成一团,“哇哇”地乱哭。有一个清秀得像贾宝玉的男生竞当场晕了过去。而另一个高个子长脖子看起来绝像长颈鹿的男生立即像提木偶一样把他提起来,甚至把他提得离了地面:“喂喂喂,太夸张了吧!何至如此?快醒醒!” 姑娘有个很阳刚的名字,叫许怒涛,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学生。她与同学一行四人,应桥工处处长茅以升的邀请,到钱塘江大桥工地实习,为期三个月。如果成绩优秀,还可能留在桥工处当技术员。这真是从天上掉下的美事儿!想想吧,在茅先生身边学习、工作,不成工程师也难! 他们满腔热情地奔赴杭州,以为这一去定是立身立名,白赚一顶“工程师”的帽子无疑。当然,这帽子并不是他们最稀罕的,建设钱塘江大桥,为中国人争一口气,才是他们最向往的。有志青年谁不想做成一两件流芳百世的事? 他们无论如何想不到,大桥工地竟以这种方式欢迎他们,“派出”如此的庞然大物——沉箱,出迎三四里路,真正是热情“要命”。 “涛涛,我以为……我以为……”长得像贾宝玉的那位叫郑小波,他激动得连话都说不出来,只是一个劲儿地哭。 “我们以为,江神爷留你做媳妇了。”“长颈鹿”陈君泽替他把话说了。他很看不惯郑小波那副婆婆妈妈的样子。 “幸亏江神爷嫌我丑,把我退回来了!”许怒涛虽然看上去颇有几分侠女的风范,却不失幽默感,她一边拧着头发,一边滔滔不绝地说,“他恶狠狠地一推,又把我从江底直接给推回人间了,到现在还晕乎乎的呢。钱塘江,好家伙,敢给我下马威,我非给它点颜色瞧瞧不可……” 看来,这丫头还有几分吹牛皮的天分。杨国威心里暗想。不过,通过刚才的一阵议论,他已经知道了那个撞坏码头的罪魁祸首叫沉箱,是建造钱塘江大桥用的。 杨国威即使是在东北土生土长,也早听说过南方有句俗语:两脚跨过钱塘江——不可能的事儿!这不可能的事儿硬要去做,逆天而行,自然是要出事的。 大伙儿簇拥着许怒涛一起回到南星桥码头,杨国威暂时还没有明确的目的地,所以也跟着他们一起走。同学们的行李都在,有一个好心的老婆婆特地把它们收拢到一块,紧紧看着。“我跑不动,没法救人,但我可以看行李。”老婆婆慈爱地笑着。杨国威一阵感动,人间天堂里的居民就是不一样啊!P4-6 后记 这些年,国力强了,经济发展了,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美好了,可是,却三日两头地会从各类媒体上获悉没完没了的悲剧事件,其中有天灾,也有人祸。令人特别痛心甚至愤怒的自然是人祸,而人祸中,桥梁坍塌是最为典型的一种。记得2011年的7月,5天之内就有三座大型桥梁相继发生坍塌事故,不能不让人唏嘘叹息。 不由得想起茅以升先生等桥梁界的前辈。75年前,那时的国力和科技水平都无法与今天相提并论,而且正逢抗日战争的烽火,他们却克服了种种自然和人为的困难,不但在凶险的钱塘江上架起了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施工的大桥,让“双脚跨过钱塘江”的神话变为了现实,而且,他们的敬业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更令今天的我们肃然起敬。据报道,钱塘江大桥早已超过其设计寿命,超期服役了,现在,它依然老当益壮,承担着远远超越其设计能力的、繁重的现代运输任务。这不能不令我们叹服和深思。 当然,钱塘江大桥的神奇和意义远非那么简单。 在那个烽火连天、民不聊生的年代,老一辈科学家、工程师、实习学生,直至最普通的桥工们,凭着对理想的追求,凭着一腔爱国热情,凭着责任和良心,跨越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九九八十一难”,让坚实的大桥屹立于钱塘江之上,又为了保家卫国,为了阻止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更大片的国土,毅然决然地在最关键的时刻亲手炸毁了刚刚通车不久的大桥。 更传奇的是,以茅以升为代表的建桥者们在建桥的过程中,就审时度势,未雨绸缪,预留了炸桥方案。而且,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大桥给百姓们提供逃难机会,同时又不错过炸桥的时机,在公路桥开通时,就在桥下预埋了炸药,几十万人就这样踩着炸药跨过了钱塘江。 如此传奇的大桥,也许在世界桥梁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正因为如此,这座桥也成为中国人民抗击外敌侵略的有力见证者,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教材。 此外,为了让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茅以升先生从建桥的第一天起,就组织进行了全程影像记录,并主动邀请各大学建筑和土木工程系的学生前来大桥工地实习。当大桥建成时,已经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桥梁建设专家,并在以后的国家建设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最为齐全和生动的大桥档案。这样做,不仅需要高瞻远瞩的眼光,更需要一份胆识、责任和自信。 值此钱塘江大桥通车75周年之际,杭州图书馆怀着对老一辈爱国者、建设者的崇敬之心和对钱塘江大桥的礼赞,以史实为基础,组织创作了革命历史小说《钱塘江大桥1937》。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方式,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新一代中国人对我们的历史和现实有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从而更加珍惜我们美好、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作为公共图书馆人的我们,这也是开展地方历史文献开发的全新尝试,希望这一方式能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同和支持。 本作品得到了杭州市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得以被列入2011年“文化精品工程”,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特别得到了钱塘江大桥纪念馆钟光明老师的指点和帮助,在此,一并向他们和所有关心、支持杭州图书馆的社会各界人士表达我们诚挚的谢意。 谨以此书献给钱塘江大桥通车75周年;献给所有的抗战英雄们,特别是在淞沪会战中筑起血肉长城的抗战将士,因为他们的寸土不让,才使钱塘江大桥得以最后竣工,并承担起光荣的运输使命直至今日。 杭州图书馆《钱塘江大桥1937》创作组吴一舟鹤矾 2012年8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