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城之殇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孙晓明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孙晓明编著的《城之殇》为一部历史小说。与众不同的是,故事的发生地虽都在今天的南京,而时间上却分出了“两条线”:一条是发生在公元548年“台城”的历史上著名的“侯景之乱”,另一条是作者如今游览南京古迹的足迹。这两条线贯穿了小说始终,使读者仿佛在游记中追古,又仿佛在作者文字营造的那段历史事件的氛围中依稀观照到现在。

内容推荐

孙晓明编著的《城之殇》生动再现了“侯景之乱”的历史场景,揭示了封建帝国改朝换代给百姓带来的永恒灾难,表达了以古鉴今的愿望和对人类命运的悲悯情怀。通过作品,作者向读者们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即历史是过去的时间,时间是线性的,不断朝前发展。然而历史又并非时间,两者意义不同,历史不是线性的发展,而是一次又一次回旋,倘若它有时间箭头,也是螺旋型向上。一个人从生到死,是一次循环,人与人后先相继,无数个循环连接起来,构成了人类历史;人类的历史不会随时间流逝而消失,过去“存活”于现在,并且,能延续下去,直到人类消亡,于是,相似的事件在线性的时间过程中一而再发生,轮回即沧桑。《城之殇》的写作技法在历史小说中不常见。作者写小说似乎随意,其实不然,作者注重语言的感觉与小说细节所能容纳的意蕴,以及对人物性格的刻画等等,这些因素,构成了小说的特点。

试读章节

咱敢打赌,他见了大哥,呵呵,肯定说,咱想死你了。

是啊是啊,阳痿一个,从未见过大哥这般血性汉子,恨不得立马把自家娘们献上。

哈哈——

他听了,笑笑,心想,那是你们的想法,不是他的,谁愿意把自家女人随便送人,即使是阳痿。换了你们,也一样。想死我,哼,恐怕是想我死吧——他心里那么想,嘴上没说。

你们的意思是——他愿意见咱?

是啊是啊,急着盼着呢。

他的马见了城墙,心情烦躁,扬起前蹄,长嘶一声,呜——走了千里之遥,一路磕碰,早把它磨成了急性子,此刻又见有高墙挡道,愈发地焦躁。

吁、吁——畜生!

他扯紧缰绳,让它安静。

既然如此,为什么又说他不乐意呢?

刚才有人那么说过,他想听听理由。他的目光在众人脸上扫来扫去。没人吱声,因为那是实话,不用解释。你能给谎言编一万条理由,大可不必为实话讲一条理由出来。实话陈述的是事实,一是一,二是二,明明白白,一丝不苟。不然,他们长途奔袭,不用费那么大的劲,胯下的马见了那堵城墙,也不会如此焦躁。他嘿嘿一笑。

怎么都不说话了?

还是没人吱声。见众人不说话,他也不说话,收敛起笑容。四周的空气仿佛凝固一般。他松开缰绳,沿城墙信马而行。

笃——笃——

众人见了,纷纷跟上,马蹄敲打泥土,笃、笃——声音整齐而纷繁。

城门紧闭,里面没一点动静。他仰头,凝视城墙。墙砖整齐而错落,墙面上爬满了植物,看样子,这儿已经许多年没有打仗了。一棵树吸引了他的注意。它的根扎在砖缝里,斜着从墙面伸展出来,如横空出世一般,树干扭曲,枝繁叶茂,秋天的艳阳把它的叶晒成了红色。无论形态或者颜色,它都与周围的爬藤类植物形成鲜明的对比,特别醒目。  咦,那棵树生命倒也顽强,怎么长到了城墙上,而且,偏偏朝外生长,难道是为了向外人显示它的力量,发出“禁止入内”,“游客止步”之类的警告?咱不是游客,不该止步于此吧。咱是来会面那人,商谈大事的,那关系到一个国家、数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墙后面有什么,怎么一点声音都没有?隔了一堵墙,就什么都瞧不见了。有时想想,人的所作所为也真奇怪,为什么非得用墙把人隔开?从天上往下看,一墙之隔,也就是一纸之隔。墙内人知不知道咱来了?如果知道,在做什么呢?敲锣打鼓欢迎是不会的。或许,在挖土。挖土,挖土做什么?噢,莫不是给咱挖口井,一口死亡的陷阱。他们不欢迎他。是的,他不请自来,还带了许多兄弟,许多兵器。任何不请自来的客人都不值得主人的尊重与欢迎。何况,他的身份远没有墙内人高贵,何况,还带着一脸杀气。不欢迎就不欢迎,那是你的事。已经到城下,回不去了,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只是,不知道那人知道自己的到来,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

众人见他不说话,也不说话,默默望着他的后颈,与他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知道,每当他没了主意,总是一声不吭,显得特别深沉。此时的他,外表看上去平静,内心极易暴怒,就像暴风骤雨来临前片刻的安宁。此时与他保持一定距离最好,不能远,远了生分,也不能近,近了招骂。他们习惯了他的习惯,正因为如此,他成了他们的大……

P16-17

序言

想要给小说下一个精确的定义是困难的。人们对于小说的理解,如同对存在、人、文化、文明、文学、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解一样,是多样化的。如果有人一定要我对此作出回答,那么,我会拿出一沓众人公认的小说放在他面前,然后说,你问什么是小说,喏,它们就是。其中没有定义,只有解释。真正的事实是,许多人虽然无法给小说下定义,但他们知道什么是小说,就像他们知道什么是存在、人、文化、文明、文学、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一样。

小说是一种由语言构成的形态,这种形态人所皆知。但如果视之为一种观念,情况会怎样呢?作为观念的小说,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讲是没有意义的。他们与其刨根问底去追究什么是小说、小说的意义是什么,不如把这点时间花在多读几本像样的小说上。然而,它对于打算成为小说作者的我却是有用的。在我动笔之前,我先得搞明白什么是小说,或者说什么才是真正的小说。不然的话,除了模仿他人之作,我无法写出像样的小说。弄清楚观念的小说或者小说的观念,不仅对于我,对于任何一名真正意义的小说作者,都是有用的。

从文学史上看,中国古代文人并不看重小说。在他们的心中,只有诗和散文才是真正的文学;它们纯正,而且高雅。所谓小说者,野史之流也。他们如果形容某人的话语是“小说家言”,并非夸奖那人,而是说他胡言乱语,带有嘲讽的意味。“小说”一词的训诂意义,明显地表现出传统士大夫文人对这一种文学体裁的轻蔑。类似的观念到了明、清时期才有所改观。那时候,小说偶尔会成为文人——主要是落魄文人抒情言志的工具。一直到上个世纪,文人对小说的态度才有了根本的改变,它从文学的附庸,一跃而成为文学创作的主体。阅读小说的读者在数量上首次超过了阅读诗歌的读者,即使在文人中间也是如此。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其说是中国小说文体发展的历史必然,不如说是受西方小说影响的结果,因为在此之前,西方的小说创作已经成为文学创作的主体,并且涌现出一大批经典之作。

我不知道西方人是怎样理解小说的,确切地说,是不知道他们一共有多少种关于小说观念的解释。我想,他们应该不会用类似“小说”这样的词,来命名小说这么一种文学体裁的吧,更不会说什么野史之流的话了。在西方文学中,小说的地位不会像野花野草般卑贱。虽然也曾有人认为它有伤风化,并且大加挞伐,但那只是一家之言和一时之所为,不代表西方人对小说的普遍看法和态度;而那些人之所以有如此言行,也是因为他们对小说的功用看得太重的缘故。

小说一旦成为文学创作的主体,就不再是野史之流,或者游戏之笔了。(这句话的因果关系或许应该倒过来说,小说不再是野史之流,或者游戏之笔,所以成了文学创作的主体。)写小说是一件严肃的事,必须认真对待。正因为如此,当我打算把自己培养成一名小说家,在动笔写作之前,才会去思考小说的意义。

我首先想到的是它的故事性。小说和故事不能分开;一篇小说,往往是在讲一个故事,因此,写小说也就是讲故事。所以,古人称之为小“说”,把它类同于艺人的说书。说书就是讲故事。讲故事是中……

后记

这部小说承载了我的一个梦。少年时代,曾经沉迷于历史,一本《辞海》历史分册放在床头翻得滚瓜烂熟。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部《三国演义》,分拆成不同的条目,逐条阅读它们,则是另一种乐趣,结果竟也能如阅读前者一般,复现一段鲜活的历史。后来,因缘际会,自己没能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它成了一段难以割舍的情怀。

悬在心头的事,只要有机会,终究是要去做的,不然,将成为一生的遗憾。于是,找来那么个故事,然后,写了这么个故事。我把自己对历史以及战争的思考,融入故事的叙述,希望以此来提升它的意义;我还希望它除了提供一个故事外,能为读者留下一点回味的余地,并且希望读者在回味之余,能明白历史有许多荒诞的内容,而它们正是我们现在所要摒弃的。事物的真实有表象与内在之分,运用文学手段同样能够达到历史的内在真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13:1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