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利维耶·贝拉米所著的《童子与魔法(钢琴女王玛塔·阿格里奇传)》——阿格里奇首部中文版传记。
玛塔·阿格里奇,当今世界最具传奇色彩的钢琴家,她的演奏风格浪漫豪放,被人们称为“音乐的女大祭司”,阿格里奇与中国有着深厚的渊源,她的第一任丈夫是中国音乐家陈亮声,她最好的朋友之一是钢琴家傅聪,2000年李云迪获得肖邦大赛第一名时,她是评委之一,她本人更是多次来中国演出,本书的出版则让阿格里奇与中国的缘分更进一层,也使中文世界的读者和乐迷第一次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位美丽而充满矛盾的钢琴大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童子与魔法(钢琴女王玛塔·阿格里奇传)(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法)奥利维耶·贝拉米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奥利维耶·贝拉米所著的《童子与魔法(钢琴女王玛塔·阿格里奇传)》——阿格里奇首部中文版传记。 玛塔·阿格里奇,当今世界最具传奇色彩的钢琴家,她的演奏风格浪漫豪放,被人们称为“音乐的女大祭司”,阿格里奇与中国有着深厚的渊源,她的第一任丈夫是中国音乐家陈亮声,她最好的朋友之一是钢琴家傅聪,2000年李云迪获得肖邦大赛第一名时,她是评委之一,她本人更是多次来中国演出,本书的出版则让阿格里奇与中国的缘分更进一层,也使中文世界的读者和乐迷第一次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位美丽而充满矛盾的钢琴大师。 内容推荐 阿格里奇传奇的一生恰如她最喜欢的法国作曲家拉威尔一部作品的标题:童子与魔法。她像古典音乐界的巫师,拥有神秘而无与伦比的弹奏技巧,同时永远保持一颗纯真善良的童心。从24岁在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到1965年在肖邦大赛的评委席上拂袖而去,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到维也纳,再到日内瓦,《童子与魔法(钢琴女王玛塔·阿格里奇传)》完整地呈现了阿格里奇的传奇经历和伟大成就。“天才只是永不泯灭的童心”,波德莱尔的话仿佛是为阿格里奇而写,或许也道出了隐藏在所有艺术中最温暖的秘密。 “玛塔尽了最大的努力来毁掉她的艺术生涯,可是没有成功。” “有的艺术家竭尽全力来雕刻他们的塑像、准备他们墓碑上的碑文,玛塔·阿格里奇跟他们正好相反,直到最后一口气,她也只有一个信条:‘生活,自由自在地生活。’这不是一个教条,更不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原则。她的自由,在这个一切都受到限制的世界里,是一种宿命。她根本不可能用另一种方式来生活。” 《童子与魔法(钢琴女王玛塔·阿格里奇传)》由奥利维耶·贝拉米所著。 目录 中文版序 引子 第一章 童年的家园[布宜诺斯艾利斯] 第二章 精湛演奏家的培养[拉瓦尔路] 第三章 师从古尔达的神奇经历[维也纳] 第四章 火的考验[从博尔扎诺到日内瓦] 第五章 欧洲首演[汉堡] 第六章 第一盘录音带[汉诺威] 第七章 被中断的行程[伯尔尼] 第八章 米凯兰杰利的沉默[蒙卡列里] 第九章 寻找霍洛维茨[纽约] 第十章 母亲[从日内瓦到布鲁塞尔] 第十一章 1965年肖邦大赛[华沙] 第十二章 伟大的爱情[伦敦] 第十三章 闪电式婚礼[蒙得维的亚] 第十四章 知己[里约热内卢] 第十五章 零落四散[日内瓦] 第十六章 波格雷利奇事件[华沙] 第十七章 俄罗斯情结与胡安妮塔的逝世[莫斯科] 第十八章 钢琴家之路[布鲁塞尔] 第十九章 约翰·韦恩肿瘤研究所[圣莫尼卡] 第二十章 为了对日本的爱[别府] 第二十一章 重返故国[阿根廷] 第二十二章 童年情景[巴黎] 后记 附录 玛塔·阿格里奇相关资料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童年的家园 布宜诺斯艾利斯 在古典音乐界,提起玛塔,大家都知道说的是谁。人们只用她的名字来称呼她,就像人们习惯于对女神、小孩、修女或者对艺伎的称呼那样。小时候,她喜欢别人叫她玛格丽特,也许冥冥中,她已经凭直觉在寻找如何逃避成长太快的命运。 她的朋友叫她玛迪塔或者玛杜拉,其实她的真名是玛丽亚·玛塔。在《路加福音》中,温柔的玛丽倾听基督耶稣的教导,而她的姐姐玛尔特在一旁忙着服侍他。前者被赋予一种天赋、一种神圣的使命,而后者则很人性化,热情周到,只专心于日常生活。 如果没有她的母亲,玛塔也许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技艺高超的钢琴家。是她,用母亲的固执与坚韧不拔,把玛塔带到了艺术高峰。可是艺术家的成就也归功于她的父亲。是他,用无数离奇古怪的故事,滋养了她的想象力。是他,在悬空时拉着她的手,不让她感觉到丝毫害怕,以此来培养她对冒险的癖好。 世上可能只有一个阿格里奇家族,其祖先同时来自克罗地亚和西班牙的卡塔卢西亚。在克罗地亚确实有一个叫阿格里奇的村子。而当玛塔到巴塞罗那演出时,音乐会后她会见到一些素不相识的、自称是她家族远房亲戚的姓阿格里奇的人。这种情形在阿根廷很常见,阿根廷人大部分来自欧洲,特别是意大利。在南美,人们喜欢说墨西哥人是阿兹特克人的后裔,秘鲁人是印加人的后裔,而阿根廷人则是从船上下来的。 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至少两家医院以她的姓命名。一个叫科西玛·阿格里奇的人是阿根廷解放者贝尔格拉诺Ⅲ的私人医生;1810年,贝尔格拉诺把阿根廷从西班牙的统治中独立出来。作为布宜诺斯艾利斯医学院的创始人,科西玛.阿格里奇想象丰富。玛塔·阿格里奇从小就想当医生,这个愿望是否跟这个可能有亲戚关系的大人物有关?她并非唯一一个在这两个相邻的专业中徘徊的人,医生医治病痛,而音乐家平息、抚慰灵魂。钢琴家米凯兰杰利也曾学习希波克拉底的医术,完全可以成为医生。阿尔弗雷德·科尔托也一样,首先涉足医学,然后才拥抱音乐。他写道:“也许正是对人体听诊的兴趣使我养成了分析音乐作品的习惯。”在著名的普鲁斯特问卷中,对“你最希望拥有什么天赋”这个问题,玛塔回答“治愈的魔力”。确实,医学和音乐两者都具有科学的精神和帮助同类的愿望。就像在远古时代,魔术师已用不同形式的、旋律特殊的歌曲来治疗不同性质的炎症。 玛丽·玛塔·阿格里奇1941年6月5日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双子座。复杂的斯特拉文斯基、温柔的雅克·德米和忧郁的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也都生于6月5日。 从外表看,玛塔·阿格里奇像一个印第安女孩,传言这是祖父辈与女仆的爱情所留下的痕迹。而她的侠肝义胆和悲天悯人,心肠和情感同化的性格,使她认同于这个国家最边缘化的民族。 如果生活只是由理智所支配,玛塔·阿格里奇的父母永远也不应该相遇相识,他们的性格截然相反。分别是大学两个对立的政治派别的领袖,胡安妮塔和胡安·曼努埃尔的交往从争论开始,然后一辈子再也没有停止过争吵。她是社会党党员,他是自由党党员。她是妇女独立的先锋,他则是个十足的大男子主义者。一天,他们在一次公开会议上激烈辩论,同一天晚上,阿格里奇向他的对立者求婚。这肯定是他们一生唯一一次互相说“我愿意”。婚礼于1939年11月23日举行。她十九岁,他三十岁。他们住进巴洛莫栅栏区的迪亚尔上校路,这是中产阶级的住宅区,位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东北部。 P9-12 序言 中文版序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老子》 玛塔·阿格里奇第一次在中国演出,是1996 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查理·迪图瓦指挥的法国国家交响乐团合作。2006 年,她又回到中国,在广州和香港演出,指挥仍然是查理·迪图瓦。 她的第一任丈夫是中国音乐家陈亮声,他们的女儿陈丽达是中提琴手。她最好的朋友之一是钢琴家傅聪。2000 年, 李云迪获得肖邦大赛第一名时,她是比赛评委之一。 人们有时候说,这个阿根廷钢琴家外表像一个亚洲人。从精神上说,她也觉得自己很接近佛教哲学思想。 伟大的音乐家都是世界公民。他们的灵魂是没有时间、没有国界的。他们通过对人性最恒久、最普遍之处的深刻理解,完全超越了芸芸众生的千差万别与形式各异的地方主义。 后记 问:什么使您决定给玛塔·阿格里奇写一部传记?钢琴家本人对您的这个想法反应如何? 答:我是2000 年认识玛塔·阿格里奇的,当时她跟内尔森· 弗莱雷在法国拉罗克当特朗国际钢琴音乐节演出。我被她的音乐深深震撼了,台下她又那么热情、友好。看到我跟她的接触很顺利,《音乐世界》的主编纳塔莉·克拉夫交给我一个重任:采访玛塔。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是,法语谚语说得好:“‘不可能’不是法国人的风格。”这个采访机会,我争取了两年的时间才得到!这篇采访记得到了我的同行们的敬佩和广大读者的赞扬,我本应十分满足,可是我却想更上一层楼!当我跟玛塔透露写一本由不同采访记组成的书的想法时,玛塔生气了,说:“我对自己不感兴趣,我只对别人感兴趣。”几个月后,我又跟她重新提起这件事。那一次,是在布鲁塞尔她的家里,已经是曙光在即的清晨六点了。欢度了新年除夕之后,所有的客人都走了,只剩下我们两个人面对面。我向她提出一个建议,说我要通过采访她的朋友、她的三个女儿、她的乐伴来写一本关于她的书。这个主意让她觉得很好玩,她说:“那随你的便。”2007 年,刚刚被聘用到 Buchet-Chastel 出版社的加埃勒·迪布迪厄得知我的计划,马上跟我签了合同。然后,我花了两年的时间来写作。 问:为这本书的写作,您采访了很多音乐家和玛塔·阿格里奇本人,这些各色各样的面谈是如何进行的,特别是跟钢琴家本人的面谈是如何展开的?一般面谈多长时间?这些人如何接受您的请求,回忆过去? 答:跟玛塔的每次会面都惊心动魄、令人难忘,可以以此为内容另写一本书!因为她不喜欢一个人旅行去开音乐会,我好几次坐火车或者飞机陪她去(我得到她的经纪人和朋友雅克·泰朗的配合),当然,没忘记手上拿着我的笔记本。有时候,她同意谈谈;有时候, 她不同意。我必须抓住合适的时机,这些时刻常常是在深夜。有一次,在鹿特丹,我在她的旅馆房间里,已经深夜四点了,我还在记录她滔滔不绝的回忆。我累得几乎支撑不住了,可还在原是音乐会节目单的小纸片上写呀写呀。 我跟她的女儿交谈了很多次,我跟她们成了好朋友。作为记者,我在旅行中采访了十几个音乐家:查理·迪图瓦,斯蒂文·科瓦切维奇,克劳迪奥·阿巴多,丹尼尔·巴伦博伊姆,鲁诺- 莱奥纳多·格尔贝……在洛杉矶,我采访了为玛塔癌症动手术的两个外科医生之一。开始,他疑心重重,后来在了解了我的情况之后,特别是知道玛塔并不反对我的计划之后,他把一切都告诉了我。我也多次跟玛塔的一些知心朋友交谈,比如马丁·蒂耶普,还有那些她小时候就认识的朋友。他们知道我跟玛塔关系很好,都很信任我。我花了五年的时间来做这个工作——收集材料。 问:您还有什么别的资料来源? 答:我去了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阅读了很多档案材料:报纸的文章、乐评、照片、信件、玛塔儿童时代的笔记本,等等, 这些材料是她母亲保存或者收集下来的,现在由玛塔的弟媳戴安娜来保管。戴安娜非常热情、可爱。 问:玛塔·阿格里奇在很多城市生活过,这是否给您的传记写作工作造成了一些麻烦? 答:没有,倒是被我用来设置传记的结构:同时按照时间顺序和地理顺序。我们从一个城市旅行到另一个城市:她出生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跟古尔达学习的维也纳,十六岁获得比赛第一名的博尔扎诺和日内瓦,开始演出生涯的汉堡……而且,我也保留了这个地理上的结构来介绍她的朋友:跟斯蒂文·科瓦切维奇相遇的伦敦,跟查理·迪图瓦结婚的蒙得维的亚,跟内尔森结成忘年之交的里约热内卢,她创办了自己的音乐节的日本别府。 问:为什么您给这本书起了《儿童与魔法》这样一个标题? 答:这是拉威尔的一个作品的名称。拉威尔是玛塔最心心相印的作曲家之一。科莱特的作品一开始就写道:“妈妈!”要知道,没有她的母亲胡安妮塔这个非凡的人物,玛塔肯定永远不会成为钢琴家。拉威尔创作这个作品时,刚刚失去了他一生挚爱的母亲。而母亲去世时,玛塔也痛苦不堪。科莱特跟她自己的母亲西朵也有着一种非常亲密的关系。再者,这个标题很好地概括了玛塔的一生:年幼时就已经拥有了成年人的意识,可是一辈子都保持了不泯的童心。魔法,指的是她与钢琴的神奇的关系。她不太清楚在她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她是怎样让钢琴发出那些魔力无穷的声响的。 我也在首页题铭里写上波德莱尔的句子:“天才,只是永不泯灭的童心。”全书以巴黎结束,她在巴黎普莱耶尔音乐大厅演奏舒曼的《童年情景》。首尾就衔接上了。 问:在您看来,玛塔·阿格里奇的演出生涯中,哪些时刻、哪些地方、哪些相遇是最重要的? 答:跟她的老师古尔达的相识是最关键的。是古尔达让她发现了她自己。可是,实际上,一切都很重要:在意大利跟米凯兰杰利没上的“课”,在纽约跟霍洛维茨没见成的“面”……通过她,读者了解了二十世纪的几个最伟大的音乐家,走进了钢琴这个辉煌迷人的世界。 问:除了她作为钢琴家的天才之外,您认为玛塔·阿格里奇身上最吸引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答:一方面很透明,另一方面难以捉摸。她对别人的关心是真实的,这也让她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命运对她的支配。她同时是一个超级明星、一个深刻的女性、一个永远的少女、一个吉普赛人和一个伟大的却不自以为是的艺术家。 问:对您写的传记,玛塔·阿格里奇是怎么想的,她跟您说了吗? 答:她对我说她很感动。可是我想,这部传记也让她忐忑不安,她如此赤裸裸地暴露在读者面前,她很迷惘。一些朋友对她说,她一如既往地保住了她全部的秘密。这些话使她心宽了一些。在某种程度上是这样吧。 问:如果您只可以带玛塔·阿格里奇的一盒带子到一个孤岛上,您选择哪一盒? 答:每天我的选择都不一样。其实,我最希望的是,带着她到这个孤岛上。可是,这也将是投身于地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