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爸爸丰子恺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丰一吟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爸爸丰子恺》作者丰一吟以质朴真挚的笔触回忆了生活中的父亲,秉笔实录自己的亲身经历,走访父亲生前好友,对于父亲晚年的生活,做了迄今为止最为详细的记录,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们得以近距离了解这位艺术大师的人生际遇与生命情怀。书中配有大量的图片、画作和手迹,图文并茂。

内容推荐

丰子恺被称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他笔下的世界永远是那么的优美、素净、恬淡,然而他所经历的真实生活却并不总是如此。像那个年代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他在壮年时期逢日寇侵华,被迫流离他乡;晚年又遭遇十年浩劫,承受了无尽的委屈折磨。但无论身在何处,他总能捕捉到爱与诗意,笔下流出的是不变的慈悲和仁爱。

《爸爸丰子恺》作者丰一吟秉笔实录亲身经历,并走访父亲生前好友,以质朴真挚的笔触还原了生活中的真实的父亲。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们得以近距离了解这位艺术大师性情涵养和气品气骨。《爸爸丰子恺》中配有大量的图片、画作和手迹,图文并茂。随书附赠印有丰子恺画作的藏书票一枚,以此纪念丰子恺诞辰115周年。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缘缘堂

爸爸总是有胡子的

家里分两派

李家大妈

接待寺

十二年住十三处

六年“华屋”

一天之内改变了称呼

缘缘堂的夏天

我也住过“行宫”

弟子鲍慧和

丰同裕染坊

满娘

第二章 沙坪小屋

一天之内石门顿成死市

宁为流亡者 不当亡国奴

晒太阳“偷”萝卜

决心去长沙

到萍乡被挽留住了

以五寸不烂之笔抗敌

《护生画集》

从长沙到桂林

独秀峰前谈艺术

崇德书店

一只新枚酒一杯

泮塘岭村居

宜山用警报欢迎我们

“艺术的逃难”

都匀一月

遵义罗庄

课儿

星汉楼

我家第一桩喜事

遵义的往事纪实

沙滩上的惨事

贵州访旧

逃难最后一站——重庆

风生书店

刘家坟

沙坪小屋

京剧迷

重庆时期的交游

外婆永远离开了我们

终于胜利了

第三章 湖畔小屋

比逃难还辛苦

终于踏上了江南的土地

湖畔小屋

京剧缘

弟子胡治均

在台湾五十六天

南国之行

第三章 日月楼(上)

共和国诞生

苦学俄文

日月楼中日月长

耳目一新

外公纸

阿咪

白头今又译“红楼”

我家第一台电视机

困难时期

日月楼鼎盛时期

有朋自远方来

第五章 日月楼(下)

当时只道是寻常

终于向《阿咪》开炮了

“说明他们已束手无策”

她竟在偷听

风卷落花愁

“打倒丰一吟!”

半夜敲门

好像在搞地下活动

“日月楼”只剩一半了

护生画出事了

烧《护生画集》

两次抄家

无穷尽的批斗

运交华盖欲何求

串联和外调

“隔离审查”

狂妄之至!

我们呢?

一对可怜的青梅竹马

日月楼中的邻居

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

枕边雪和半盆水

“未须寂寞养残生”

“寂寞便是福”

“地下活动”

千呼万唤始出来

最忆是杭州

旷世巨著《护生画集》

卷土重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

暂时脱离人世

第六章 重回缘缘堂

向爸爸道别

重见天日

妈妈也走了

重建缘缘堂

爸爸魂归故里

潇洒风神永忆渠

试读章节

爸爸总是有胡子的

“小阿倌,给我到新房子里去拾点发火柴来!”李家大妈递给我一只小篮子。我欣然应命,接过小篮子,踮着一双小脚,噔噔噔噔地出后门,穿过梅纱弄,往正在建造的新房子里去拾刨花了。——这是我关于缘缘堂最早的记忆。那一年,我虚龄5岁。以前的事,就依稀仿佛了。

所谓“新房子”,指的是“缘缘堂”。

1932年末缘缘堂开始施工时,爸爸虚龄35岁。爸爸出生于1898年农历九月廿六日,公历11月9日。在造缘缘堂以前,爸爸带着一大家子东迁西搬,用开明书店送的一支红色派克钢笔,写出了二十多本书。1932年,他总算在养家糊口之余,攒够了为自家筑一个安乐窝的钱。1933年春,缘缘堂落成。

爸爸的老师和皈依师——李叔同弘一大师,在1926年时就为爸爸的住处取好了“缘缘堂”的名称,是弘一大师在上海立达学园永义里丰家宿舍里释迦牟尼像前叫爸爸拿了两次阄所得的结果。可那个“缘缘堂”指的是永义里的宿舍。后来“缘缘堂”这名称一直随着爸爸的搬迁而转移。直到六年后,爸爸方始在自己的故乡浙江省石门镇有了自建的这个缘缘堂。(石门镇当时属于崇德县,现在属于桐乡市。)

那时的爸爸,已经长着胡子。不仅嘴唇上有髭,下巴也留着长长的胡须。他在心情悠闲时,常用手捋捋胡须,好像在自我欣赏。我从未见过没胡须的爸爸。所以,后来我看到爸爸没长胡须时的照片,总以为那是我叔叔。其实,我虽然有两个叔叔,却都夭折了。

听说爸爸的胡须是在我祖母去世后开始留的。按当时习惯,服丧期间不可理发。爸爸从此就开始蓄须,那是1930年的事。如果现在我看到一个33岁的人蓄须,一定会感到这人老气横秋。可是爸爸留胡须,丝毫没有留给我这种感觉,反而觉得他潇洒得很。

祖母死后,按当时习惯,在开吊、出丧期间,作为唯一一个“孝子”的爸爸必须穿麻衣,还要在麻冠前面挂两个棉花球,表示悲伤得要塞住双眼,什么都不想看了;两侧挂两个棉花球,表示悲伤得要塞住双耳,什么都不想听了。实际上这都是形式主义,哪有人真的塞起来的!这种丧服引起爸爸的反感,他坚决不穿。族中的长辈表示一定要穿,才算孝顺。爸爸为了彻底反抗,把别人为他准备好的麻冠麻衣裁成了数片。族中人拗不过他,只得让他和大家一样,只穿一件白衣服了事。

家里分两派

我长大后,一直在爸爸身边。人家都以为我小时候也一样。其实不然。爸爸经常带我姐姐哥哥到杭州去;我和二哥留在家里与妈妈一起生活。所以我小时候接触爸爸的时间较少。爸爸带兄姐们去杭州是为了让他们上中学;我和二哥当时还在念小学,留在镇上就行。

每逢寒暑假他们回来的时候,我看到长着胡须、戴着墨镜、手持“斯的克”(手杖)的爸爸,并无亲热之感。虽然爸爸和姐姐哥哥们有说有笑,但在我看来,爸爸永远是严肃的,而且,爸爸是属于姐姐哥哥他们的。多子女家庭的孩子,可能或多或少体会过这种滋味。爸爸在物质上对我们没有偏爱,但在父爱上就很难说他公平了。

据说一九二九年农历三月廿七日妈妈生我时,肚子疼了两天。大概因为我生出来时大头大脑,所以困难。妈妈看见我五官太大,就说:“啊也,难看得来!”当时对我不屑一顾。

照例请外公起名。外公也觉得孩子生得太多了,就取了一个名字叫“一宁”,意思是“得一以宁”叫爸妈他们生了这一个不可再生,免得烦恼。你们想,我在家里怎么可能受到重视呢。不过,妈妈总是妈妈,她还是分给我母爱。即使在添了弟弟以后,她给我的母爱,也仍然是很平等的。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兄姐们都离开父母以后,妈妈分给我的爱就越来越多了。我始终没有离开过妈妈,直到她的最后。

爸爸和妈妈在我们家里好像是两派。三个姐姐和大哥(老四)是爸爸一派的;我和二哥是妈妈一派的。之所以形成两派的局面,前面说过,主要是因为我和二哥一直留在妈妈身边读小学,而别的兄姐跟着爸爸去杭州读中学。但是两派的头头很团结,妈妈绝对服从爸爸。

P8-11

序言

爸爸如果在世,今年一百一十五岁了!

我曾为他写过两本传记。这已是第三本。一本比一本写得畅所欲言。遗憾的是,我一年比一年老,记性一年比一年差。看了前面写的传记,有些内容如今已经依稀仿佛了,幸亏当时写了下来。

有鉴于此,我写这本传记一定要把自己记得的事一点不漏地写下来。否则就会随着我的身躯进入黄泉。不能让后人知道,岂不可惜!

正因为如此,有关父亲晚年的事我多写了一些,因为那时的某些事,只有我一个人知道啊!一吐为快,从此我不必再提这伤心的往事了。

第一本《丰子恺传》是浙江人民出版社于一九八二年二月出版的。由六人合作写:丰一吟,潘文彦,胡治均,丰陈宝,丰宛音,丰元草。人名的先后次序本来是按照所写的章节次序,只是临了出版社把我的名字移到了最前面,惭愧。这本传记连插图也只有十二万字。

人生无常。这六个人中,胡治均先生和二姐丰宛音已于二零零五、二零零七年谢世。如今,大姐丰陈宝和二哥丰元草也已进入耄耋之年。

第二本《潇洒风神——我的父亲丰子恺》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一九九八年十月出版的。我一人写。后由团结出版社于二零零七年一月重新出版,改名《我的父亲丰子恺》。二十六万字。

写这第三本传记,起初我不愿定下交哪家出版社,这样,我可以写写停停,自由自在。也记不起是哪年开始动笔的。应该是十年前就开始写的吧。

后来,为了赶在爸爸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出版,我就紧张起来。那段时间晚上一躺下去,想的就是这传记的内容,有时想到失眠的程度。每想起一个必须加入的内容,连忙记下。床头常备纸笔,暗中摸黑写下备忘。甚至半夜醒来,也会如此。这段时期好比一块大石头压在身上,日子难过啊!我当时毕竟已是八十高龄了。

写《潇洒风神》时,我只花了八个多月,赶上了爸爸诞生一百周年。如今却是老牛破车,幸而能赶在爸爸诞生一百一十周年前完成,自己觉得已经不错了。这本书先由百花文艺出版社于二零零八年出版,而今适逢爸爸诞辰一百一十五周年,交中国青年出版社重新出版。

《潇洒风神》与《我和爸爸丰子恺》除了历史上的事实必然同样介绍外,写的角度完全不一样。前者较全面地提到爸爸的作品,也介绍了他的艺术观;后者则较多叙述生活上的事。这两本书是“姊妹篇”。

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我对爸爸的交友缺少关心,所以在两本传记里都提得很少,只得有劳从事“丰子恺研究”的专家另外撰文补充。第二,我虽知道得不多,但我所写的必是事实,绝不假造(除非记错)。

我曾说过:写完了《潇洒风神》,编好了爸爸的文集(其实几乎是全集),再编好了他的漫画全集,好比三块大石头从我身上落了下来,让我松了一口气。后来却又来了三块大石头。这第一块《我和爸爸丰子恺》已经落地,但是文(全)集和漫画全集都已收集到了不少新资料,应该再作补充。以前与我“并肩作战”的大姐早已声称要退出“战场”,只能当我的顾问了。幸而余下的两块石头不算很大,因为毕竟已出版过,有了基础,而不是从无到有。我年事虽高,可以慢慢做。做爸爸的事,我义不容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潇洒风神》出版时,爸爸还躺在骨灰盒里。这本《我和爸爸丰子恺》出版时,爸爸的骨灰已入土为安,和妈妈一起葬在家乡的五人墓里了。五人者,爸妈和爸爸的三姐丰满、妹妹雪雪、妹夫蒋茂春也。

我写这部传记时,也像写以前的传记时一样请教了许许多多亲友,在此一并致谢!

丰一吟二零零八年八月于上海

二零一三年十月略加修订

书评(媒体评论)

他的性情向来深挚,待人无论尊卑大小,一律蔼然可亲,也偶露侠义风味。

——朱光潜

像丰子恺先生这样体贴人心,在日本人中是很难得看到的,在中国人中也是少见的。

——内山完造

如果以季节来形容丰先生的话,不妨采用“秋天里的春天”一句。

——季诚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3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