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后评估的理论与实践》面向近年来日益广泛开展的立法后评估工作实践,考察全国各个地方、各类机关开展同类工作的探索和创新经验,讨论立法后评估的职能定位、实施主体、启动条件、评价标准、评估方法等各种理论问题,借以深化对立法后评估的理论认识,推进立法后评估的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进程。本书作者刘作翔、冉井富既有长期从事立法后评估研究的理论工作者,也有实际从事立法后评估工作的立法工作人员,还有身兼二职的学者型官员。
《立法后评估的理论与实践》面向近年来日益广泛开展的立法后评估工作实际,考察全国各个地方、各类机关开展同类工作的探索和创新经验,讨论立法后评估的职能定位、实施主体、启动条件、评价标准、评估方法等各种理论问题,借以深化对立法后评估的理论认识,推进立法后评估的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进程。《立法后评估的理论与实践》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各章节的撰稿人既有长期从事立法后评估研究的理论工作者,也有实际从事立法后评估工作的立法工作人员,还有身兼=职的学者型官员。集三方面的努力,本书的分析和讨论既有现实的针对性,又有理论的前瞻性。本书由刘作翔博士,冉井富博士主编。
导论 迈向常态化、规范化的立法后评估/1
第一章 立法后评估的理论思考
1.关于立法后评估的思考/23
2.地方立法后评估的立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52
3.地方立法后评估制度的构建研究/70
4.立法后评估方法论研究/116
5.西方的立法评估制度/156
第二章 立法后评估的实践探索
1.上海市立法后评估工作的实践经验/185
2.上海地方立法后评估的总结和完善研究/203
3.以实施效果检验立法质量——《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立法后评估回顾总结/254
4.地方立法后评估的实务研究——以重庆市人大常委会2012年立法后评估为例/266
第三章 立法后评估报告
1.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科学技术进步法》有关制度立法后评估主要情况的报告/279
2.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有关制度立法后评估主要情况的报告/301
3.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等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立法后评估的报告/317
4.《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立法后评估报告/329
5.《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立法后评估研究报告/338
6.《重庆市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条例》立法后评估报告/379
7.《重庆市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立法后评估报告/392
8.《重庆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立法后评估报告/407
致谢/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