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培强著的《求知践行集》以全景透视的艺术建构和朴实流畅的文笔,独具慧眼,全方位描绘历史遗迹和风烟月露以及对社会生活的感悟,既有对亲情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憧憬;既有对时代精神的讴歌,也有对丑恶现象的讽喻。行文娴熟,刻画细腻,情感真挚,意蕴深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求知践行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石培强 |
出版社 | 甘肃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石培强著的《求知践行集》以全景透视的艺术建构和朴实流畅的文笔,独具慧眼,全方位描绘历史遗迹和风烟月露以及对社会生活的感悟,既有对亲情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憧憬;既有对时代精神的讴歌,也有对丑恶现象的讽喻。行文娴熟,刻画细腻,情感真挚,意蕴深邃。 内容推荐 石培强著的《求知践行集》共收录文章34篇,文体较杂。本书分成五大段落,各段互相独立。往事回忆,记载了对父亲的怀念和对插队生活及大学毕业实习的回忆;文苑走笔收录了13篇散文,有对事物的感悟,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个人游记;杂感偶拾有7篇,包括杂文、诗作、随笔,是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抨击和品评;阅读札记,有6篇读后感;心得点滴,收录了5篇论文和调研报告,是作者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一个侧影。 目录 往事回忆 我们走在大路上 哦,子午岭 怀念父亲 文苑走笔 银杏颂 蜀道遐思 秋天的话题 洮畔月色 春雨中,飘来一朵红云 各归其位 无悔选择 月夜泛舟 桂林三日 越南之行 美哉,西湖 漫步宝岛 西藏,心中的圣地 杂感偶拾 领导与用人 “鱼水关系”浅议 论“狼狗官” “5·12”实录 说脸 水调歌头 住房 立德、立形、立威 阅读札记 读《谏太宗十思疏》 夜读《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读《柳子厚墓志铭》有感 读鲁迅小说《社戏》 读美国“征兵广告”有感 “人”字怎么写? 心得点滴 解放思想 清障护航 行政监察工作转变观念的三点思考 人世后的行政监察工作浅谈 反腐倡廉一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以创业求发展 以环境赢未来 后记 试读章节 美哉,西湖 看完上海世博会后离返程还有几天空闲,我与妻子决定去西湖游玩。从上海南站乘动车两个多小时就到达了杭州。发达的交通,无形中缩短了城市间的距离,节约了人们的时间,也拓展了人们活动的空间。一住进宾馆就打听去西湖的路径,匆匆洗漱后乘城市公交到西湖曲苑风荷附近下车,顺着幽深的林荫小径左曲右拐,就看见了闻名遐迩的西湖。 西湖之诗韵 西湖之美,美在水光潋滟,美在山色空蒙;美在雷峰之夕照,三潭之映月;美在早春苏堤之垂柳,盛夏柳浪之啼莺,深秋平湖之澄澈,隆冬断桥之残雪;美在历朝历代人们对她倾注的挚爱、付出的心血,以及自发的治理和保护……对于西湖的美,古今文人雅士颂扬颇多,所留诗词歌赋不胜枚举。在来西湖之前,我特意在网上认真进行了浏览查阅,对西湖诗词有了一个浮浅的、表象的认识。从中发现,之所以诗人笔下的西湖千姿百态,各呈千秋,或婉约,或豪放,或直白,或晦涩,展现出夺人魂魄的艺术魅力,固然取决于作者独到的眼光、欣赏的角度,以及文学造诣的高低,但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的人生境遇和当时的心态所致。 其实,与历代西湖诗词的作者一样,凡来西湖的人,不论你来自何方,来自哪一个阶层;不论你来自哪一个季节,来自哪一个时段;也不论你是青春年少,还是白发耄耋;不论你是在泛舟湖波,还是信步长堤;也不论你是人生得志,蓄意待发,还是折翅断翼,韬光养晦。只要你接近西湖,都会寻找到某种感情的默契,某种心灵的共鸣,某种超越自然的美之所在。 这便是西湖之美的诠释:心随景动,美由心生。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苏轼的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可谓将西湖喻为美女的第一人,历来被世人推崇为千古绝唱。苏轼任杭州知州期间,筑堤一条,作诗千首,充满对西湖深深的爱惜之情。尤其是他发动全城募捐,动用民工20万,用淤泥葑草筑就的苏堤,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如果苏轼没有对西湖美景的爱惜之情,没有对当地老百姓的体恤之意,是断然不会疏浚清淤、筑堤植树的,也就不会将西湖比作绝代美女西施,也不会有西湖的另一个美名一一西子湖。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也是一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脍炙人口的诗作。诗人饱含激情,吟诵了西湖十景之一的“曲苑风荷”的景致。盛夏时节,风和日丽,杨柳拂岸,水波潋滟;莲叶碧绿,田田团团,一望无际,欲接天涯;荷花娇艳,亭亭玉立,千媚百态,含羞绽放;泛舟湖波,情景交融,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作者广阔的心胸、张扬的个性以及喜悦的心情,在这首诗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渲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象,诗人以兀立的贾亭、涨潮的湖水、低垂的层云为背景,组成一幅令人销魂的初春远景图;以鸣叫争暖的黄莺、衔泥筑巢的家燕、重叠繁茂的春花、嫩绿无涯的小草、杨柳尽染的沙堤为素材,构成一幕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难忘场景。其中透露出的那份愉悦、欢欣、快乐,为西湖的山水寺亭、草木花鸟、曲径长堤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春色,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心旌摇荡,不能自已。 序言 简约凝练 情真意切 张国元 立冬的那天,天气格外寒冷,但当我接到石培强先生所著的《求知践行集》打印稿,随即又读了几章时,顿觉一股暖流涌遍全身,驱散了寒意,如在山花烂漫的季节浏览了一次风光旖旎的景致,给人以清新、愉悦、惬意,充满生机和活力之感。 《求知践行集》以全景透视的艺术建构和朴实流畅的文笔,独具慧眼,全方位描绘历史遗迹和风烟月露以及对社会生活的感悟,既有对亲情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憧憬;既有对时代精神的讴歌,也有对丑恶现象的讽喻。行文娴熟,刻画细腻,情感真挚,意蕴深邃。 《银杏颂》是一篇咏物寄志的散文,通篇处处是对银杏的真实的描写,而通篇又无处不寄寓着培强先生所抒发的情志。写得十分自然贴切。 你没有河柳那婀娜袅袅的风采,也没有青松那挺雪傲霜的英姿;没有木棉硕大艳妍的花朵,也没有合欢沁人心脾的芳馨;没有白桦那般细腻的肌肤,也没有白杨那般婷立的身躯。你有你叱咤风云的性格,你有你勇于献身的美德。 你多像我日夜劳作的父老兄弟,多像我终年忙碌的母女妻子。 我陇南山地勤劳朴实的农民哟,我朴实无华就像农民的银杏。 ——《银杏颂》 “物”与“志”的融洽结合,属于构思问题,构思的依据则是立意,立意如一篇散文的灵魂,构思如一篇散文的骨骼。而情致则如一篇散文的血肉。《银杏颂》不但立意高,构思巧,而且把银杏比作父老兄弟,比作母女妻子,比作陇南朴实的农民,从它的生长过程到它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斑驳记忆,多次集中进行咏赞。紧接着和河柳、青松、木棉、白桦作了比较。正是从这些具体的描写中,自然融人充满诗意的想象。表现了朴实的农民的优秀品质和精神,回荡着颂歌般的旋律,充分抒发了培强先生对父老兄弟和农民的崇敬之情。 从这里,我自然而然地联想起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一文。虽然二者构思的角度不同,但寓意和立意是一致的,都采用了咏物寄志的方法,塑造了高大鲜明的形象。真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思想感情是一切文学作品的主体,如何表现这个主体,各种文体有所不同。散文表现这个主体,不靠情节的虚构,而靠对所写对象的如实描绘,适当点染,使人读之如临其境,并能临境生情,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春雨中,飘来一朵红云》,培强先生正是通过描写一位雨中送电报的邮递员的一幅画面,引起读者的美感,拨动读者的心弦,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陶冶。 被雨淋湿的乌黑长发半遮着一张白皙妩媚、俏丽生动的脸庞,深绿的裤脚和大红的羊毛衫已被雨水湿透。是因为路滑,或许是车上的东西太沉,姑娘每走几步,便要停下来掖掖车架上的雨披,走得很是艰难。就这样,她走走停停,一路蹒跚,径直来到我居住的楼下。 ——《春雨申,飘来一朵红云》 以浓郁的感情色彩,寓真挚的感情于简明、精当的叙事之中,展现了一个人的崇高形象,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文笔优美,情真意切。 《洮畔月色》真像一幅浓郁的画面,引发了读者美的共鸣。 天是越来越亮了,东南方向已明朗起来,不一会儿。月亮便在几丝白云的簇拥下款款升起,仿佛蒙脸的新嫁女,羞羞涩涩地,很长时间才揭去了纱巾。好人好圆的一轮明月,洁净得一尘不染,如同玻璃镜面.可以照见上面高大的桂树、起舞的嫦娥、奔跳的玉兔、伐木的吴刚。 然而今夜的月虽然还是那么大。那么圆,那么亮,但却不见了昔日“洮河放排”的踪影。 ——《洮畔月色》 从培强先生的心中到笔下,通过对今夜圆月的赞美,以及勾起儿时美好的回忆,产生出对洮河上游乱砍滥伐树木,造成“不见昔日洮河放排踪影”的恶果的愤慨之情。这份温馨而又交织着苦涩的恋情,用他真挚的情感,召唤绿色的复苏,其情感价值中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华。 《蜀道遐思》一文,培强先生从历史的隧道中走来.把历史上的蜀道和当今的蜀道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了一串串遐想的空间。历史上“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已被“宽阔蜿蜒的柏油路”所取代,栈道被“横空而架的水泥桥”所代替。“我的眼前是一片日新月异的气象,是一派风光明媚的盛景”。 青山对峙,山花如云似霞,犹如一卷大泼墨精湛国画;水喧鸟鸣,松涛轻歌漫语,恰似一曲典雅悦耳的琵琶独奏。夹道俊秀的白杨树,像极了婷婷少女舒挺腰肢翩翩起舞,欢快,奔放,多情,热烈;疾驰而过的摩托车,载着容光焕发的青春男女,为这古老的蜀道增添了多少时尚,朝气,活力,生机。 ——《蜀道遐思》 多么优美的句子。在这里,培强先生用澄明的目光,淳朴真诚的情怀,透视出时代的变化。以优美的字句、精美的艺术形式熔铸了自己的浓烈情怀。 一部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往往是与作者的语言技巧分不开的。高尔基曾经说过:“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 《秋天的话题》,有着画一般的描绘,诗一般的境界,这些正是培强先生纯熟运用准确、明晰、动听的言辞的必然结果。有独特的风格,严谨不苟,简约凝练,读起来平易自然,素朴清新,情真意切,没有一点斧凿雕刻的痕迹。通过对千年古柏、落叶、九月菊的颂扬,抒发了自己的真挚情感。角度新、感情真,波澜起伏,荡气回肠,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大干世界的形形色色。 总之,读了《求知践行集》,我感到培强先生的散文中的每幅画面,都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他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对美好的事物,总是激情涌笔端,用炽热的情感予以歌颂。 《求知践行集》中还有一些杂感,如《杂感偶实》《领导与用人》《鱼水关系浅议》《说脸》《狼狗官》等文。言辞犀利,思想深邃,功力深厚,技巧纯熟,妙手拈来,涉笔成趣,很值得一读。 培强先生是我的老领导,为他的著作写序,实感汗颜。但为了不负老领导的雅意和重托,还是硬着头皮写了几句,还望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2012年4月19日于陇南 后记 人生总有很多机缘巧合,这话我信。譬如我与写作的结缘,便是如此。 读中学时,我的学业严重偏科,数理化成绩名列校级前茅,文科成绩却始终徘徊不前。读大学时,学的理工专业,与写作渐行渐远。年轻的时候,也曾有过做诗人的梦想,因为青春本来就是一首抒情诗;也曾尝试写过一些热情洋溢而内容空洞,有着明显时代烙印的应景诗作。在农村插队的那些激情岁月,也曾留下十多万字的日记,但字里行间充溢的只有青春的告白,而无深层次的思考。自然.这些都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写作。 大学毕业刚工作的前两年,我被分配在林业行政管理机关。适时正逢胡耀邦视察甘肃武都,号召“种草种树,发展畜牧”。因为正好在造林科,于是承担了给地委编写简报的任务。1984年,地委秘书处充实人员,需要配备懂林业的文秘人员。就这样,非常偶然地进了当时很多人梦寐以求的领导机关,专门从事公文写作。 一直以来,常为先天不足、词难达意而苦闷。很羡慕别人写作时长袖善舞、妙笔生花的那种洒脱。对我而言,唯有从书本上汲取养分,从笔耕中弥补缺欠,从总结中锤炼提升。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于是,30多年后,便有了这本《求知践行集》的问世,有了一次有幸向方家求教的机会。 这本集子共收录文章34篇,文体较杂。为了阅读方便起见,我将其分成五大段落,各段互相独立,自成一体:往事回忆,记载了对父亲的怀念。对插队生活及大学毕业实习的回忆;文苑走笔,收录了13篇散文。有对某些事物的感悟,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一些个人的游记;杂感偶拾,有7篇,包括杂文、诗作、随笔,是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抨击和品评;阅读札记,有6篇读后感,想要舍弃不收的,但毕竟是自己心声的流露,故赘后;心得点滴,收录了5篇论文和调研报告.是我多年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一个侧影。 趁赴京参加中国社科院举办的“UNDP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农村科技特派团帮扶试点培训班”之际,电话请求我曾经的老领导、现任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张学忠主任为拙文集赐写书名。张学忠先生欣然应允,并不吝笔墨,题写三幅墨宝快递寄来,供我选择。其情其谊,令人十分感动。在此表示我由衷的感谢! 我的同事张国元先生在百忙中阅读了拙著,并撰写了序言。庆海云、李忠义、杨茹为文集的出版亦倾注了心血。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特别感谢我的妻子、儿子及家人的大力支持,由于他们的不断鼓励,才使这本文集得以出版面世。 石培强 2013年11月1日于陇南 书评(媒体评论) 《求知践行集》以全景透视的艺术建构和朴实流畅的文笔,独具慧眼,全方位描绘历史遗迹和风烟月露以及对社会生活的感悟,既有对亲情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憧憬;既有对时代精神的讴歌,也有对丑恶现象的讽喻。行文娴熟,刻画细腻,情感真挚,意蕴深邃。 ——张国元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