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朴所著的《孤独要趁好时光(Ⅱ香港的前后时光)》是对香港这种魅力的具现。这本书是青年作家张朴游历多遍香港土地,研究多年香港文化,访问多位香港名人,终绘成的一幅香港城市心跳图。它不是一本旅行攻略,它是一个富有个性的文化观察者和城市旅行家关于香港这座城市的记忆和经历的结晶。张朴笔下的香港旅行,不浮躁,不跟风,不走马观花,而是深入城市中心,体察城市文化,融入当地生活,对照自己的精神世界,品味实际的烟火时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孤独要趁好时光(Ⅱ香港的前后时光)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朴 |
出版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朴所著的《孤独要趁好时光(Ⅱ香港的前后时光)》是对香港这种魅力的具现。这本书是青年作家张朴游历多遍香港土地,研究多年香港文化,访问多位香港名人,终绘成的一幅香港城市心跳图。它不是一本旅行攻略,它是一个富有个性的文化观察者和城市旅行家关于香港这座城市的记忆和经历的结晶。张朴笔下的香港旅行,不浮躁,不跟风,不走马观花,而是深入城市中心,体察城市文化,融入当地生活,对照自己的精神世界,品味实际的烟火时光。 内容推荐 张朴所著的《孤独要趁好时光(Ⅱ香港的前后时光)》讲述“香港是为那些来来去去的人而存在的。” 他写道:香港的魅力,在于始终有一些有灵魂的人物让这座城市摇曳生姿。城市心跳间隙,是热闹背后略带忧伤的,是有序背后略带紊乱的,是温情背后略带血腥的,是美丽背后略带虚荣的,是看似平静却枪林弹雨的。 《孤独要趁好时光(Ⅱ香港的前后时光)》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香港,前所未有的立体,它带着这个城市的文化和城中人的表情,以及走过的旅人的心路历程。跟着张朴走这一遭,哪管今后城市心事都改写,撩人岁月也终不会灭。读完这本书再去香港,不再是漫无目的地shopping了,而是可以跟着张朴去香港有目的地走一走。 同时,书中还放入了对香港文化名人甘国亮、马家辉、林奕华、陈宁的访谈实录,图文并茂,让你看到香港的千面,品味认识一个城市的美好时光。 在香港,可逃离日常伦理,寻一场热恋,赌一场圆满。七年与一座城市的恋爱。 旅行的最后,地理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的内心…… 目录 代序:我的Vanity Fair 虚荣仙班 自序:香港,自我情感的巨大磁场 私人香港 Chapter 1 尖沙咀,密实风格里的一次挽留 Chapter 2 从旺角到太子,流行以外的情歌低吟 Chapter 3 从中环到SOHO,凝固的青春梦境 Chapter 4 湾仔,文艺新领地哄睡美丽旧年华 Chapter 5 铜锣湾,物欲狂欢和情意绵绵 Chapter 6 北角,在如水岁月中手握阳光 Chapter 7 赤柱,异地灵魂的独自凝视 香港文化名人对谈 1 马家辉:“废物”、“人渣”和“垃圾”—挫败者的湾仔 香港文化名人对谈 2 陈宁:愿在香港商业社会中,做一个小众 时装香港 Chapter 8 夕阳犹在,回环往复的古着味道 Chapter 9 黎坚惠,守望20 年时装之河 Chapter 10 遁入时装中的文化隧道 艺文香港 Chapter 11 流动之城里,被回忆拯救的往事 香港文化名人对谈 3 林奕华:时间在香港人心中是不立体的 电影香港 Chapter 12 一座城的不了旧情 Chapter 13 《色,戒》,三次轮回 Chapter 14 枪火之外,一抹记忆分明的夜色 Chapter 15 丝袜奶茶和牛角包的融合魔力 香港文化名人对谈 4 甘国亮:把热情都扔给当下的香港 试读章节 王家卫的《重庆森林》 如果没有在2004年开始写我的电影学硕士论文,如果没有把香港电影当作自己的研究方向,那香港这座城市对我而言就可能仍是一个名词般的存在。如果没有在更早一些的年月看了香港电影奇人王家卫打造的那些奇幻、滥1青骚然,以及闪耀着无根飘荡的灵魂的光影世界,我亦不会爱上现代香港电影中一种奇情般的色调。当年王家卫只用一部《重庆森林》就把我的心捕获,又使我在片中爱上王菲、金城武以及梁朝伟。电影中那些呢喃自语总是在深夜的孤单时段回响,让我对其以数字丈量情感和城市的方式深深着迷。彼时,王家卫在《重庆森林》里塑造的尖沙咀只是一个或明或隐的陪衬,镜头更多地给予了后来的香港SOHO一带。 王家卫真正对尖沙咀进行了情绪化表达的电影是那部《2046》。电影里,王菲向不懂粤语的木村拓哉讲解那几条尖沙咀街道的名称:加连威老道,堪富利士道,还有我喜欢的名字有着老式英国文化遗留味道的梳士巴利道(英文名字是“Salisbury Road”)。这条梳士巴利道(旧称疏利士巴利道),位于香港九龙尖沙咀海旁,是香港著名道路之一。道路西端位于尖沙咀天星码头一带,连接广东道,然后沿着尖沙咀海滨公园延伸,东面连接康庄道红磡车站。如果天气好,你完全可以一路从梳士巴利道的天星码头一头步行到红磡车站一头;中间会路过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可以饱览维多利亚湾海景,从尖沙咀这边遥赏对岸的中环风景,还可以踏上尖沙咀维多利亚港上的星光大道;未了,到了红磡车站,如果你是香港流行音乐文化的爱好者,还可以走到著名的红磡体育馆——这里收纳了无数香港和世界歌手、明星的表演,是一块演出宝地,香港流行音乐文化的很多回忆都和红磡体育馆有关——就算看不到明星,也能收获一种和明星神交的心情。其实,我倒喜欢红磡体育馆外围,可以坐在花台边,远离尖沙咀维多利亚港上喧闹的人声,觅得一份清静。在红磡体育馆外也可以查阅香港近期的演出动态,说不定有你想看的演唱会呢。 一直到了201 1年9月,我才真正在红础体育馆内看了一次香港歌手演唱会,算是了却一桩心愿。作为80后的我们,多少受到早期粤港流行歌曲文化的影响——那些经典粤语歌曲算是我们美好青春里的真挚记忆。时过境迁,再品那些歌词闪现出来的微凉情绪,怕是和夜晚在维多利亚湾海边被海风吹拂的感觉类似。 我们那晚在红馆看的是林忆莲的演唱会。在这个年岁,好多流行歌手和新鲜的娱乐靓人都无法进入我的视野,记忆情感都留给了我们青年时代那些歌声与影像。那一晚的林忆莲是搅动了我们内心隐秘的情感空间的。她的声线依然动人,情绪依然饱满,在舞台上,她是骚动现场的最佳女神,台下自然有太多粉丝雀跃:不过坐在后面的香港观众还是羞涩和理智的,毕竟并非在看小型摇滚演出,没有那种此起彼伏的人浪场景。林忆莲一曲一曲地唱,让时光如灯光倾泻般倒流。当那一曲《赤裸的秘密》响起,舞台上的林忆莲特别安排了哥哥张国荣的独白,带我们回到王家卫当年的《阿飞正传》现场。(这首《赤裸的秘密》当年由张国荣和林忆莲合作,张国荣独白;它还做过电影《阿飞正传》的插曲,很多人倒是不记得了。)物是人非,有人已经离席,剩下佳人独自吟唱。那刻,坐在我身边的朋友已经开始抹泪水,但那不是悲情的序曲,亦不是哀号的绝唱。这种感觉,就是在回忆的当口,忽然被一些细微之事打动的美好。要是你愿意做那只“无脚鸟”,内心总会有一个未知的方向,正如这首(赤裸的秘密》开头唱的:“就像是一艘飞向星的客机/心仿佛早已离地/身边的一切游离……” 故此,我认为尖沙咀是一种故去的姿色,是夜晚坐在星光大道一边看到的对岸的灿烂灯火,大城市的摩登璀璨都是一种抚慰,壮观中透露出好多失散的记忆。不知道当年王家卫是否也有此种感觉,这块地域必然也是他内心儿时的,印度人华人英国人杂处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一处奇幻地带。 矗立在弥敦道上的“重庆大厦”是整部《重庆森林》的一个代码,一个灵感来源。2005年第一次到香港,从地铁站出来,率先看到的就是重庆大厦,感觉像赴了一个准时的约会。我记得当时的心情,我问自己:”难道以前看的电影可以如此轻易地在现实中被映照?似乎不太真实。”是的,尖沙咀就是在真实和想象,电影和音乐中间搭建起来的巨大穿越走廊,你即便只是默不作声、行尸走肉般的在杂乱忙碌的城市空间中穿行,也总有情意缱绻的时分,触到痴恋、感激,分飞千里,总有回忆将你锁住。P18-21 序言 香港,自我情感的巨大磁场 2012年6月中旬,从纽约返回不久,因为写作此本香港文集的关系,再次去香港拍摄和采访。在香港遇到时有时无的大雨,原定某些拍摄计划因为天气原因被打乱。约了甘国亮先生,大雨中午,在湾仔食午饭,甘先生说此酒店餐厅,自己是几十年的老顾客。我提前到了,用英语问了侍应生,落座,窗外是维多利亚海港,只是大雨落在海面上,掀起一层清雾,邻桌客人用粤语交谈,话语中夹杂了一丁点的英文词汇。从我2005年第一次到香港,好多年过去,香港此城改变的速度可能和纽约差不多,但是又有很多风味一直未改变。 前一晚,我与甘国亮先生在两场派对中见到——要谢谢甘先生的热情邀请,他是前辈,对后生相当照顾——湾仔合和中心(Hopewell Centre)顶楼的旋转餐厅重开,开幕派对里有一种恣意的香港老派味道。这座在1 980年建成使用的湾仔高楼似乎是香港经济起飞的一个象征,象征了香港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铸造的经济辉煌,尽管30年过去,这座大厦的身姿已被一些人遗忘。夜晚,搭乘观光电梯上到楼顶,从电梯的玻璃墙往外望去,是湾仔夜色,是香港不夜城的璀璨灯火,高楼中映照出的城市光阴,一寸一寸顽强生长。在那些派对的人潮、星光、不真实的迤逦后面,香港以强烈的温柔潮湿感袭击我,一如我2005年第一次到香港时 那一次旅行的最末遇到香港的雨,一路搭乘从尖东开往罗湖的火车,窗外雨水浸染的香港九龙街景,倒带般后退,退到时光尽头,故自怜盼。那晚的第二场派对转移到九龙:新时代的酒店标志“W酒店”。新酒吧开幕派对里一片妖娆,英国摇滚摄影师现场撑场,新旧光景骤然转变。我却记得我们坐在由“合和中心”开往“W酒店”的穿梭巴士上,派对兴致,收不住的年轻心。从前青春滥情,如今已过而立,巴士穿过海底隧道,坐在一旁的甘国亮先生,以及车窗外的香港,似乎本来就是电影中的一幕,裹挟无端情绪,在心中嗡鸣。 就像是电影中的夜戏变成了日戏,今日中午的谈话,因为有窗外这种香港雨天的陪衬,竟然有点来日方长的倦懒味道。简单午餐中,我在想,甘先生生长和生活的这座城市,和我笔下的这座城市究竟有多大的区别呢?一本文集,几多情思,如果只是自我的胡言乱语、主观化了的想象、被刻意经营的记忆和爱恋,如此种种就会显示一种本能的虚伪。我反感虚伪的写作,如果没有感情的萦绕、内心的归属,不会有一种剖白式的书写。当我上一本关于欧洲旅行的文集的写作出版结束后,我的出版人告诉我不如把以前的记忆整合,重新叙述成为文本;并且,对如今的我来说,下一段长久的旅程并没有呈现一个可以把握的清晰轮廓,这一本关于香港的书就是一杯聊以自慰的酒,还有一个原因是,以前写过很多次关于香港的文章,前前后后去了香港很多次,总有种情怀需要记录,写完这一本书,似是付了情债,亦算是完成了一个怀旧和偿还的心愿。 自然,这不是一本旅行攻略或旅行经验谈,它是对个人关于这座城市的记忆和经历的整合。它记录了我从2005年第一次到香港,到经过了欧洲、美国的旅行、留学、居住后再次回到香港的那些细碎感受,时间跨度有7年之久。它所铺陈的描述和路线是私人化的,可能亦会和你内心的那一个香港有重叠。全书分为4个板块,无论是梳理自己的香港城市地图,还是找寻文艺情绪和时装印痕,我都希望呈现一些感情、回忆。从2004年开始,我在国内做电影学硕士论文,题目是《当代香港电影中的老上海意识》。由此,我总会去关注香港电影和与此城相关的文化、流行话题,因此本书的第四个板块是关于香港电影的。这一部分有一章节选了硕士论文的内容,但写作不是面面俱到,只抒写最近在内心闪现的那些微凉悸动。通过此次的回顾,再抒写,历史和现实被串联起来,对于香港的认识渐渐形成内心一个巨大的情感磁场,引人八胜。 写这本书的时候,放入了我和4位我喜欢的香港文化人、媒体人的对谈,亦期待通过这种对谈还原一些香港城市气质和记忆,将其和我的主观写作形成一种对照。所以要特别感谢抽出时间,和我坐下来谈香港,谈文化,谈文学,谈影视的四位:甘国亮、,马家辉、林奕华、陈宁。我犹记得这些访谈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完成的:我记得,我与马家辉的对谈约在九龙城的狮子石道,以一种最为直接的香港方式进行——坐在本土的类似茶餐厅的越南菜馆里,讲湾仔过往,就此,我顺道游走了九龙城这一可以瞥见香港原生态生活景观的地域;而那日大雨后在湾仔的日街,和陈宁的聊天让我想起了在北欧的岁月以及在巴黎的散步时光,在谈及香港时装文化人黎坚惠时,我又看到早年她在伦敦和林奕华的街头合影,如影随形的青春岁月,镌刻理想;后来我和林奕华的对话在他的舞台剧《贾宝玉》开幕前的剧场里进行……所以,香港的魅力,在于始终有一些有灵魂的人物让这座城市摇曳生姿,贯通东西。这些感激和聆听、抒发和念想,都被我写进这本关于香港的书里。 至今,我还是会无端想起2005年第一次在香港时的片段,记忆有如手中有点褪色的宝丽来相片,散落一地,但底色早就印嵌了锦瑟时光。夜晚如白昼,我们在人潮中穿梭,香港的老式街道逼仄,南国溽热汗味混合了满街化妆店飘逸出的香水味,擦身而过时可以闻到彼此的气息,却并未感知年华老去,岁月如昔…… 2012年夏末于成都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