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国学的天空(修订版)
分类
作者 傅佩荣
出版社 岳麓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傅佩荣编著的《国学的天空(修订版)》是傅佩荣教授全面阐释国学文化的著作,主要用孔、孟、老、庄的智慧解答当代人的心灵困惑。“国学”是个宽泛的名词,其中儒家与道家是重点。儒家的代表是孔子与孟子,道家是老子与庄子。这四位古人最主要的身份是哲学家。哲学家的文章有三点特色,就是: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譬如,孔子一再回答学生问“仁”,孟子多次说明“心之四端”,老子对“道”加以描述,庄子由各种角度形容“游”与“化”,这些概念都是他们各自的心得,用以掌握生命的真实本质……。

内容推荐

傅佩荣编著的《国学的天空(修订版)》讲述了:“国学”是个宽泛的名词,但是不论你如何分类,都会把儒家与道家列为重点。儒家的代表是孔子与孟子,道家呢?自然是老子与庄子了。这四位古人最主要的身份是哲学家。哲学家的文章有三点特色,就是: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譬如,孔子一再回答学生问“仁”,孟子多次说明“心之四端”,老子对“道”加以描述,庄子由各种角度形容“游”与“化”,这些概念都是他们各自的心得,用以掌握生命的真实本质……国学对现代人的意义,不就是要归结为“价值观”的塑造与补强吗?简单说来,阅读《国学的天空(修订版)》,学习儒家与道家之后,如果在言行上没有任何改变,那就不能算是学过了。

目录

前言

第一部 孔子的真诚

 第一章 立志于学

1. 孔子之学

2. 珍惜时间

3. 用心专注

4. 把握时机

5. 不厌不倦

6. 老师帮不上忙

7. 学生不争气

8. 学生启发老师

 第二章 立志行仁

1. 立志行仁

2. 行仁与为善

3. 六位仁者

4. 立志求道

5. 一以贯之

 第三章 自我修养

1. 化解我执

2. 欣赏曾点之志

3. 困惑来自何处

4. “克己复礼”新解

5. 心存敬畏

6. 少说少妙

 第四章 孝敬父母

1. 孝出于天性

2. 敬爱父母

3. 委婉沟通

4. 孝与健康

5. 法理与人情

6. 孝与守礼

7. 三年之丧

 第五章 结交良友

1. 真诚相待

2. 志趣相投

3. 信义兼顾

4. 益者三友

5. 损者三友

6. 孔子交友

 第六章 社会责任

1. 淑世精神

2. 社会责任

3. 孔子想移民

4. 名正言顺

5. 上行下效

6. 一言兴邦

 第七章 理解孔子

1. 谁了解孔子

2. 谁歧视女性

3. 谁在收肉干

4. 为何挑剔食物

5. 谁的耳朵顺了

6. 谁说孔子不幽默

7. 孔子知不知“死”

8. 孔子有无信仰

第二部 孟子的向善

 第一章 人性向善

1. 人性向善

2. 善是什么

3. 心之四端

4. 人禽之辩

5. 三种快乐

 第二章 人格之美

1. 修养六境

2. 浩然之气

3. 三种勇敢

4. 四种圣人

 第三章 人我之间

1. 勇于自省

2. 做人处世

3. 五种不孝

4. 易子而教

5. 以德论交

6. 守经达权

 第四章 仁政理想

1. 一曝十寒

2. 缘木求鱼

3. 与民共享

4. 见牛未见羊

5. 不可忽视环境

6. 事半功倍

 第五章 自我超越

1. 豪杰之士

2. 效法尧舜

3. 与古人为友

4. 有为者亦若是

5. 天降大任

6. 孟子之乐

第三部 老子的智慧

 第一章 老子的道

1. 儒道之别

2. 《老子》第一章

3. 道是什么

4. 道与自然

5. 道生万物

6. 悟道之法

7. 自足于道

 第二章 圣人之道

1. 自我反省

2. 被褐怀玉

3. 不为物役

4. 内在觉悟

5. 处下居后

6. 为而不争

 第三章 治国之道

1. 四种统治

2. 若烹小鲜

3. 小国寡民

4. 反战思想

5. 民不畏死

 第四章 立身之道

1. 化解执着

2. 自己做主

3. 消除烦恼

4. 以德报怨

5. 和光同尘

6. 老子三宝

 第五章 阅世之道

1. 相对价值

2. 祸福相生

3. 慎始慎终

4. 功成身退

5. 上善若水

6. 天地不仁

第四部 庄子的逍遥

 第一章 转化生命

1. 未始有物

2. 大鹏展翅

3. 太仓稊米

4. 螳螂捕蝉

5. 鼓盆而歌

 第二章 修炼方法

1. 浑沌之死

2. 心如死灰

3. 忘适之适

4. 天人合一

5. 不死不生

 第三章 审美情操

1. 黏禅老人

2. 庖丁解牛

3. 桓公读书

4. 谁是美女

5. 自以为美

 第四章 处世态度

1. 孝的六种境界

2. 算命不如修养

3. 材与不材之间

4. 从容的风度

5. 虚己以游世

6. 外化而内不化

 第五章 与道相通

1. 鱼快乐吗

2. 彼此相忘

3. 朝三暮四

4. 每下愈况

5. 庄周梦蝶

试读章节

孔子说:“学习时要像赶不上什么一样,赶上了还担心会失去啊。”

在孔子看来,学习好像赶火车一样,很怕赶不上,赶上了还怕会失去。火车赶上之后,就不用担心了,自然可以抵达目的地。但学习不同,学习最怕考试的时候忘记,念了半天,睡一觉起来要考试了,忘了,怎么办?再念。很多知识熟能生巧,多念几遍慢慢熟悉了,然后加以实践,久而久之就变成你的一种能力。我们常常讲,知识与能力两者要配合起来,能“知”也能“行”,才是真正的学习心得。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子夏,说了一句很好的话。他说什么叫好学,“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每天学习一点新东西,每个月再复习自己学过的,希望所学的没有忘记,这就是好学了。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子贡,特别聪明,口才好,喜欢评论比较,说谁比谁杰出,谁哪一方面更好。孔子劝他:“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子贡,你已经很杰出了吗?要是我,是没有空闲的。换句话说,你没有时间去管别人的闲事,要管是管不完的,每天多少八卦新闻,多少莫名其妙的事情,你如果去关心这些事情,还剩下多少时间专心读书呢?就像现在很多人喜欢看电视、上网,每天去追逐很多新的讯息,说不定过几天又会发现这些信息是错的、假的,既然如此当初又何必花那么多时间去关心呢?所以孔子说,你去管别人的闲事,去比较谁好谁坏,去追逐新的信息,还不如安静下来,修养自己,把所有时间用来专心学习。

据我所知,不管哪个国家,所有伟大的人物在年轻时没有不喜欢专心学习的。也许后来有了成就,事情多了,心思不再能专注在学习上,但在他年轻的时候,要胜过同时代的人,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方向,就一定要去用功读书。譬如拿破仑,他说自己年轻的时候,抓到任何书都好像海绵吸水一样,拼命念。因为他出身背景不好,没有什么学习机会,所以抓到书就念,而且学了之后还能够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的心得,所以后来才能建立很大的功业。再譬如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虽然只活了三十几岁,但在小时候有幸遇到一位好老师: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大哲学家,他到马其顿宫廷去教十三岁的王子,这个王子后来成为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大帝之所以会在那么早的时代就能有一种全球化的观念,要把他的功业推广到世界各洲,就跟他从小跟着伟大的老师专心学习有关。知识开阔了他的心胸,开阔了他的视野,使他的眼界超出了同时代的人。可惜他后来走偏了,只知道用武力去征伐其他国家。所以,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不要管别人的闲事,养成专心学习的习惯非常重要。因为年轻人心思比较单纯,记忆力又好,这时候不学习就可惜了。而年轻时候学习,等于积累了资源,为将来的工作生活打下了基础,一旦有机会学以致用,就会爆发出潜力,使人刮目相看。

《孟子》里有一个故事,说有两个智商差不多的人,同时拜在围棋国手弈秋的门下学习,结果学习成绩大不相同。原因何在?因为第一位同学专心致志,认真听讲;第二位同学胡思乱想,以为会有天鹅飞来,准备要拿弓箭射它,最后当然学习效果不同。《庄子》里也讲了一个故事,说孔子看到一位老人家粘蝉,技术出神入化,像在地上捡树叶一样,很快把一麻袋装满了。孔子请教他,老人家你怎么有这样的本事?老人讲得很简单:我用心专注,天地那么大,都不能拿来跟我交换蝉的翅膀。为什么?因为各种诱惑我通通不看,只看蝉的翅膀。换句话说,你做什么就要像什么,今天做这件事就把它做好,现在念这本书就不要去想别的书。如果学开车,心中想到游泳;学游泳,又想到打字;学打字,又念念不忘下棋,那么到头来注定什么都学不成。我记得我们以前念书的时候,上数学课看英文,上英文课看数学,为什么?因为下节课要考那一科。结果该上的课没上好,拼命准备下次要考的试,到最后每一科上课都不专心,只是应付考试而已。所以,不管你是正在学习还是做一件事情,不妨问问自己,我能用心专注吗?能像孔子那样,把学习当成赶火车吗?能够赶上了,还害怕失去吗?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什么都可能学会。

P8-9

序言

“国学”是个宽泛的名词,但是不论你如何分类,都会把儒家与道家列为重点。儒家的代表是孔子与孟子,道家呢?自然是老子与庄子了。

这四位古人最主要的身份是哲学家。哲学家的文章有三点特色,就是: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譬如,孔子一再回答学生问“仁”,孟子多次说明“心之四端”,老子对“道”加以描述,庄子由各种角度形容“游”与“化”,这些概念都是他们各自的心得,用以掌握生命的真实本质。

其次,为了设定判准,对于真伪、善恶、美丑、是非,都必须反复检验,再提出一套合理的说辞,让读者在学习之后,可以明白人生应该何去何从。国学对现代人的意义,不就是要归结为价值观的塑造与补强吗?简单说来,学习儒家与道家之后,如果在言行上没有任何改变,那就不能算是学过了。

然后,最大的挑战是建构系统。譬如,孔子期许我们行善避恶,在必要时还应该杀身成仁。试问理由是什么?他的志向定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种人类历史上不曾实现过的理想为什么会成为他的志向呢?他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又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那么“天”对孔子到底有何意义?把上述几个问题合并思考,就知道孔子的一贯之道的大概内容了。这一切构成了一个系统,而其动力来源则在于人的真诚。由真诚而觉悟内在的力量,由此呈现人格的尊严。

孟子把孔子的“仁”推广应用为“仁政”,但是他并未忽略具体生活的需求。他要强调的是“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人与动物的差异只有一点点,那就是“心”。心有四端,可以扩充为四善:仁、义、礼、智。教育使人明善,配合真诚的自觉,产生行动的力量。孟子认为:人性与善的关系,就像“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兽之走圹”,亦即人性是向善的。“向”代表动力,在真诚时自然由内而发,“善”则是孝悌忠信等德行,都是指涉“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个人的成就与群体的改善是不可分离的。儒家的基本性格亦在于此。

再看老子,他在面对天下大乱时,为了化解虚无主义的危机,做了极深刻的思考,展示了深邃的智慧。试问:万物在生灭变化的过程中,难道只是幻觉吗?或者,万物有一个来源与归宿?老子认为应该是有的,它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无以名之,勉强称之为“道”。换言之,道是究竟真实,是一切相对而无常的万物之底基。若是离开了道,一切只是梦幻泡影。因此,人生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悟道。

到了庄子手上,悟道之后还要与道同游。“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平等,人也不妨敞开胸怀,进而欣赏万物,这称作“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处世态度上,则以“外化而内不化”为原则。外表上顺其自然,但是“顺人而不失己”,内心从未脱离道,有如鱼之相忘于江湖。

香港凤凰卫视在2008年上半年约我主讲《国学天空》,每集八分钟,共讲了一百三十七集。我珍惜这个机会,把自己长期以来对于儒家和道家的研究心得,一点一滴地向电视观众做了介绍。八分钟很短,每一次只能就《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这四本经典中的一句话加以引申发挥。如何选择材料,就成为挑战的焦点了。现在这些材料集结在一起,我再度细读一遍,可以肯定地说:我没有错过任何一段重要的部分。希望这本书能为喜爱国学的朋友带来阅读的乐趣。

书评(媒体评论)

傅先生对于国学真有心得,而且善于简洁清晰地表达。我很欣赏傅先生眼界和心胸的开阔,他在讲课中做到了两个打通:其一,打通各个领域;其二,打通中西哲学。作为一个有着活泼心智的爱智者,他能在课堂上产生一个磁场,把思想的乐趣传递给每一个人。

——周国平(著名哲学学者、散文家)

傅先生对于国学研究是很有功力的学者,他的学术成就非常高,尤其是把国学讲得那么生动而又贴近人心,实属难得。

——李存山(中国社科院中国哲学研究所主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

傅教授是我所听过课的中国所有的国学专家中,讲得最好的一位讲师。尤其是他能站在中西文化的制高点上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视野绝对不一样。

——邹先生(北大历史系国学培训班学员、上海某民办大学董事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11: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