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读贞观政要品管理之道
分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作者 刘志海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贞观政要》所总结的以民生为本、以德治国等治国理念,诚心纳谏、仁心仁政等领导方法和决策艺术,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等人才选拔艺术,天下为家、戒奢戒贪、善始善终等修养艺术等等,至今都值得各级领导者、管理者借鉴。它能够增强民族责任感和忧患意识,能够开启富国强民、经邦济世、缔造和谐的具体方略,有助于领导者廉洁从政、丰富领导艺术、提高管理水平,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纯洁人的心灵。在阅读此书时,我们仿佛穿越了历史的时空,回到了威严壮阔的唐朝皇宫,亲眼目睹了太宗凝神沉思的表情,亲耳聆听着房玄龄、杜如晦、魏徵、李靖等贤臣的肝胆谏言,肃然产生出一种由衷的敬意。“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人才可贵”的无声信息。在今天读来,这些观点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刘志海编著的《读贞观政要品管理之道》通过与读者一起纵览《贞观政要》,不仅让读者了解《贞观政要》的精髓,也让读者学到企业管理的真谛。本书从怎样做领导、贵在自知、如何治理企业、选才与用人、依法令制度进行赏罚、危机管理、培养接班人和贤内助八个侧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及论述,希望能对正在担任或希望成为企业管理者的读者有所助益。

内容推荐

《贞观政要》是当代管理者最需要研究的一本“管理学”,刘志海编著的《读贞观政要品管理之道》通过对《贞观政要》的认真梳理,分别从怎样做领导、贵在自知、如何治理企业、选才与用人、依法令制度进行赏罚、危机管理、培养接班人和贤内助八个侧面展开了详细分析及论述。将本书放在桌上当座右铭,随时阅读,犹如自己身边有一位良师益友,随时严厉督促着你。

《读贞观政要品管理之道》适于各级管理者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师生的课外读物。

目录

第一章 怎样做领导

 第一节 做领导的法则

 第二节 兼听则明

 第三节 领导者应有的涵养

 第四节 有容人度量

 第五节 信任下属

 第六节 领导的影响力

 第七节 不以诈道训俗

 第八节 存感恩之心

第二章 贵在自知

 第一节 认识自己

 第二节 改掉自以为是的缺点

 第三节 以人为镜

 第四节 不必过分在意他人的言辞

 第五节 学知不足

第三章 治理之道

 第一节 用道德规范治理

 第二节 像养病一样治理

 第三节 像栽树一样治理

 第四节 上下共同治理

 第五节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第六节 预防上下雷同

 第七节 不可贻误时机

 第八节  克服拖拉

 第九节 不贪不义之财

 第十节 适当放权

 第十一节 关心下属

 第十二节 适时整饬

 第十三节 做好领导

第四章 选才与用人

 第一节 选择称职的人

 第二节 关键是用对人

 第三节 谨慎选才

 第四节 就近选才

 第五节 用人的标准

 第六节 用人之长

 第七节 用人不疑

第五章 依法令赏罚

 第一节 法乃天下之法

 第二节 制度是为了造就好人

 第三节 制度是准绳

 第四节 制度必须简约可行

 第五节 绝不姑息

 第六节 不以喜赏,不以怒罚

第六章 危机管理

 第一节 居安思危

 第二节 善始善终

 第三节 果真富不过三代吗

 第四节 关心百姓疾苦

 第五节 严防政出多门

 第六节 不要竭泽取鱼

第七章 培养接班人

 第一节 确立接班人是当今之急

 第二节 选择师傅

 第三节 遇物诲谕

 第四节 染以成习

 第五节 说百姓间利害事

 第六节 注重安抚接班人的落选者

第八章 贤内助

 第一节 以平常事相启

 第二节 忠言逆耳利于行

 第三节 不以个人乱法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怎样做领导

第一节 做领导的法则

一、原文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讟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理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理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理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君道第一)

二、参考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以百姓生存为先。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犹如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却死了。如果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的行为,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的事是绝对没有的。我经常想,损伤身体的因素并不是身外之物,而是自己的不良嗜好和欲望所造成的。如果一味贪于佳肴美味,沉溺于歌舞女色,那么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如再说出一些违背事理的话,就会使得百姓人心涣散,怨声四起,众叛亲离。我每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嗜欲去贪图安逸。”谏议大夫魏征对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大都先从自身做起,从而达到推及体察其他事物的。过去楚庄王聘用詹何,问他治国的要领,詹何用注重自身品德修养的方法来作答。楚庄王又问这样治理国家如何,詹何说:‘没有听说过自身品行端正而国家还会混乱的。’陛下所说的,实在符合古人的道理呀!”

三、领导政要

唐太宗认为做君主的法则有三:存百姓、正其身、不出“非理之言”。唐太宗能感悟到这些法则,完全是当时的背景所致,隋王朝的灭亡使他时刻警醒自己,不要蹈隋炀帝覆辙。

就隋炀帝而言,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一无是处。正如论语中所讲“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纣王的残暴邪恶不像传说的那么厉害,如果一个君主干了坏事,天下的一切坏事都会加在他的头上。

隋炀帝在位期间,内外各方面都采取了积极的政策,也就是说,他的一些政策都是符合当时国情的。比如,他完成了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大运河的开凿,其中北起淮安、南至江都的邗沟长约300公里;从镇江到杭州的江南运河长约400公里;从洛阳到清江的通济渠长达1000公里,合计达1700公里。从某种角度看,大运河远比长城更重要,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将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长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连接起来。“大运河”的修建使我国水运畅通、发达,为我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但是,隋炀帝为此也付出了劳民伤财导致灭国的代价,有人评论大运河,是“弊在当时,功在千秋”。

据史载,开凿运河的艰巨工程对劳动人民是一场灾难,隋炀帝强征几百万民工修筑运河,严重地破坏了当时的生产,使成千上万的民工惨死在运河工地上。隋炀帝派遣了酷吏麻叔谋主管修河,强制天下15岁以上的男丁都要服役,共征发了360万人。因为劳动负担太重,监工督责太急,不到一年,360万民工死伤竟达250万人。这无疑把他的所谓功业全都掩盖了,所以唐太宗李世民认为做君主的首要法则就是存百姓。

1.存员工

唐太宗鉴于隋亡于虐民的教训,把“存百姓”当作“为君之道”的先决条件,其实“存百姓”是儒家传统的政治思想“民为邦本”的具体体现,他意识到国家与人民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依存的关系,是开明的君民观。

“存百姓”的思想运用到企业,自然就是“存员工”了。“存百姓”实质是存活百姓,包括两层意思:不但使百姓能够得到温饱,还要使他们安居乐业。同样,对于企业也是如此,不但让员工留下来,而且要帮助员工实现自我。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要尊重员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遵循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被尊重的需求、人际交往的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递增规律,只有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才可以更加安心地工作,更愿意全心付出,达到自我管理和自我实现的目标。

任何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企业员工也不例外。员工的人格一旦受到尊重,往往会产生比金钱激励大得多的激励效果。日本松下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总是对员工说:“我做不到,但我知道你们能做到。”因而他要求管理者必须尊重员工,对员工心存感激之情。事实就是如此,下属一旦从领导那里得到尊重和关爱,必定会以更大的努力投入工作。

其实,尊重员工是人性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包括对员工人格予以尊重、给与一定的个人空间。只有员工人格受到了尊重,他们才会真正感到被重视和激励,做事情才会真正发自内心,才甘心情愿为工作团队的荣誉付出。给予员工一定个人空间,不只是在工余时间,更重要的是在上班时间。作为领导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在员工的身边监督,所能做的只是指导员工学会时间管理。即让员工利用好自己的时间,做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规划和计划,做好自己的发展计划,用计划和目标管理自己。

因此,每个企业都应像星巴克公司一样,树立“员工第一,顾客第二”的经营理念。只有员工满意,才能真正做到顾客满意。道理很简单,只有对员工好,员工才会对顾客好。我们或许都有这样的经历,到某商场购物,进去后问一个女营业员卖某某商品的柜台在几楼,她手一指,看都不看你一眼。遭遇如此冷漠的服务的顾客,以后还会不会再走进这个商场的门,那就可想而知了。

关于如何对待员工与顾客的关系,一位朋友所讲述的故事给我们以启示。这位朋友发现他的母亲对他媳妇一直都特别好,看上去比对他这亲生儿子要好得多。他很纳闷,有一天便悄悄地问母亲:“妈,我和我媳妇,你最喜欢谁?你好像对她比对我好多了。”母亲说:“傻儿子,我对她越好,她不就对你越好吗?”他给我讲这个故事时,流露出几分得意与骄傲,其实我也很钦佩这位极具伦理智慧的母亲,因为她很清楚:如果儿媳妇觉得这个家不幸福美满,她自己的儿子也难有幸福可言,甚至全家也不会幸福,而她自己也就不可能幸福。这就是为什么“只有满意的员工,才有满意的客户”的道理。

“存员工”的第二层意思就是让员工留下来。不仅在企业兴旺发达时期如此,而且在企业不景气的时候,更应如此。惠普公司经营一旦不景气,先是最高层减薪,而不是裁人。因为在他们看来,公司经营不善,遇到风险,高层应负主要的责任,而不能累及员工。

1995年12月的一天,美国东部劳伦斯镇一家具有90年历史的纺织厂发生了火灾,一夜之间这家工厂付之一炬。纺织公司不仅设备损坏,所有生产都停止了,往来的生意当然也被叫停。当时正值圣诞节前夕,全厂三千多名员工面临一场被解雇的“风暴”袭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纺织公司董事长亚伦·傅斯亭却宣布下个月全公司员工继续发月薪,并宣布要重建厂房。三千名员工正发愁该如何过节,听到这消息后都欢呼雀跃。更让员工大喜过望的是,圣诞节刚过,这位董事长再次宣布续薪一个月。这回惊喜的员工们都傻了。当1个月过去时,董事长又出乎意料地第三次宣布再支付全体员工薪酬一个月,这次员工们不是傻了,而是禁不住潸然泪下。当时,许多企业家闻此消息,对亚伦·傅斯亭这种做法不以为然,批评他太感情用事,缺乏商业精神,不会经营,并断言纺织厂很快就会倒闭。然而亚伦·傅斯亭却说:我视员工为资产,而不是一项开支。很快,在亚伦·傅斯亭的指挥下,员工们在临时搭建的厂房中发动起重新购置的机器,恢复了中断的生产线。大火之前,他们每周的布料产量是13万码,恢复生产后,产量陡然升至23万码。半年后,公司便重新建起了一座新厂房,效益大增。

2.正其身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说:“执政者自身行为端正,就是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自动仿效;执政者如果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听从。”

唐太宗李世民深谙“正其身”的道理。《孟子·滕文公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上边喜欢什么,下边就会变本加厉地相习成风。这就是“上行下效”,所以作为领导者一定要正。“正”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即道德纯正和行为中正,思想纯净如水似风,行为敬事端庄、不偏不倚。正其身,贵在自持,重在自律。

有一天,齐景公宴请各位大臣。酒后,君臣余兴未尽,提出比试射箭。轮到齐景公,每射一支箭,即使没有射中箭靶的中心,文武大臣们也会高声喝彩:“好箭!好箭!” 景公很不高兴,把手中的弓箭重重摔在地上,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正巧弦章从外面回来,见此情景,连忙走到景公身旁。景公伤感地对弦章说:“弦章啊,我真是想念晏子啊。晏子死了已经17年了,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当面指出我的过失。刚才我射箭,明明没有射中,可他们却一个劲地喝彩,真让我难过呀!” 弦章听了景公的话说:“这是大臣们不贤啊。论智慧,他们不能发现您的过失;谈勇气,他们不敢向您提意见,唯恐冒犯了您。过去有这样一句话,叫‘上行之,下效之也,故以万民为主也’。上边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做。我听说有一种叫尺蠖的小虫子,吃了黄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变成黄色;吃了蓝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又变成蓝色。刚才您说,17年来没有人再指出您的过失了,是不是晏子去世后,您就不再喜欢听人家批评您,而只喜欢听奉承话所造成的呢?”齐景公听后点点头说:“是啊,你的这一番话太好了,让我豁然开朗。这是你做了先生,我做了学生了。”

一个领导之所以有威信,在于管理自己而不是领导别人。

2007年上半年,温州商界邀请柳传志前往“交流”。当时,暴雨侵袭温州,柳传志搭乘的飞机被迫在上海降落,陪同人员建议第二天一早再乘机飞往温州,柳传志不同意,担心第二天飞机再延误无法准时参会,责人找来“公务车”连夜赶路,终于在第二天早六点左右赶到了温州。当柳传志红着眼睛出现在会场的那一刻,温州的那位企业家激动得热泪盈眶……柳传志的管理理念是以“管理自己”的方式“感召他人”,所以他总是首先这样约束自己,然后再去影响他人。

《论语·子路》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说:“假如国君端正了自身言行,治理国家有什么困难?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言行,又怎样去端正别人呢?”越是优秀的领导者越能放低自己,越能虚怀若谷,越能与员工平等相处。不过,与员工平等相处,并不是要做员工的事,并非要事必躬亲。

曾仕强先生对此作如是说:“修己、安人都能够日新又新,这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目标。管理者以修己为第一纲领,从自身内部的修治做起,由格、致、诚、正,然后层层扩大,齐家、立业、治国,推到平天下。所有决策,悉依止、定、静、安、虑、得的历程,时刻不忘安人为第二纲领。秉持光明正大的理念,执经达权,以不停滞的精神,适时调整而权宜应变,是第三纲领。这种管理之道,就是中国管理哲学的精义。”

3.不出非理之言

唐太宗不仅把“存百姓”与“正其身”联系起来,告诉我们要想“存百姓”,首先要“正其身”。现在唐太宗又把“正其身”与不出非理之言相联系,即正其身的主要一点是不出非理之言。也许这就是唐太宗为什么废黜李承乾太子并将其贬为庶人的真正原因。

李承乾是唐太宗的长子,因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隐含承继皇业之意。唐太宗即位,李承乾被封为皇太子,当时只有8岁,非常聪明敏锐,唐太宗很喜欢他。贞观九年太上皇李渊去世,唐太宗守孝期间,李承乾第一次掌管朝政,表现非常好,大臣们称赞不已,认为“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唐太宗对他的表现也十分欣赏。从此以后,只要唐太宗离开京城长安,都让太子监国。后来李承乾患有足疾,走路不便,害怕被废,当时唐太宗又对四子李泰过分宠爱。贞观十七年,承乾与汉王李元昌等密谋自保计划,还未实行就被纥干承基告发,又被废为庶人,徙往黔州,两年后死在那里。但史书中记载,李承乾经常做一些离谱的事情,说些不着边际的话。据载,李承乾很喜欢说突厥语、穿突厥衣服,还特意挑选面貌像突厥的人做侍从。又一次,他和侍从玩装死的游戏。他对手下说:“假设我是可汗,现在死了,你们仿效突厥的风俗来办丧事。”然后像死人一样躺到地上,大家一起放声大哭,骑到马上,环绕着“尸体”奔走,并依照突厥风俗,用刀割破自己的脸。李承乾还说:“有朝一日我统治帝国,一定要率数万骑兵,到金城以西打猎,然后把头发解开去当突厥人,投靠阿史那思摩,如果他给我一个将军当,我一定会比别人干得好。” 李承乾所说的阿史那思摩,是突厥阿史那部落的酋长。李承乾身为大唐王朝太子,竟然表示要在得天下之后,去做突厥酋长的下属。尽管这些话只是儿戏,但也过于离谱,至少不合太子的特殊身份,不能不引起唐太宗的恼怒。

《郁离子》中有一个“贾人渡河”的故事:有一个济阴的商人,渡河的时候船翻了,危急中抓住漂浮的水草,大喊救命。一位渔夫驾着小舟去救他,不等船划到跟前,商人就急忙大喊:“我是济上的大户,你能救了我,我送给你一百两银子。” 渔夫用船把他载到岸上去以后,他却只给了渔夫十两银子。渔夫问他:“我救你的时候你亲口许给我一百两银子,可是现在只给十两,这恐怕不合理吧?”商人马上变了脸说:“你是个打鱼的,一天能有多少,现在一下子得了十两银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很不高兴地走开了。过了些日子,这位商人坐船沿吕梁河东下,船撞在礁石上又沉了,而那位渔夫刚好在他沉船的地方。旁人见渔夫没动,便问他:“你怎么不去救救他?”渔夫轻蔑地回答说:“这就是那位答应给我百两银子却又说了不算的人。”于是,渔夫把船停在岸边,看着那位商人在水里挣扎了一阵就沉没于河水之中了。

企业的领导者也要慎言。孔子曰:“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在我们的脸上合理分布着眼、鼻、耳、口,而口则处于最下方,这就告诉我们,在开口讲话前,要用眼睛去看,要用耳朵去听,要用鼻子去嗅,这些都做过之后,再开动脑筋去想。然后当说即说,说的时候还要“话到嘴边留三分”,可见我们的言语需要慎而又慎。

在人类当中,凭嘴的本事生存的大概只有三种人——教师、演讲者和说唱家。除此之外,最好还是少说为佳,有些场合还要做到守口如瓶。《慎言语第二十二》有:贞观八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言语是涉及君子德行的关键,怎么能轻易而说呢?就是平民百姓,一句话讲得不好,就会被人记住,成为人们耻笑的话柄。何况是作为拥有万乘兵车的君主,绝不可以讲出违背情理的失当之言。否则,他造成的损失之大,怎么能和普通百姓相比呢?我常常以此为警戒。隋炀帝刚到甘泉宫,其中的山水泉石都称心如意,只是没有萤火虫,便下令:‘捕捉一些萤火虫来放于宫中,以备晚上照明。’主管部司马上派出数千人去捕捉,结果送来500车的萤火虫。这样的小事尚且如此,何况大事?”魏征回答说:“人君位居四海尊崇显要的高位,如果稍有闪失,古人认为如同日食和月食一样,人人都能看到,真如您所说的,陛下应该有所警戒谨慎。”

领导者往往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和权威性,下属们多会将其奉若神明,对其言说,要么追捧迎合,要么赞成有加,要么配合执行,敢于直言提反对意见者凤毛麟角。故慎言,是为了避免误导或扼杀群言。

吴老板最近很恼火。他做的一个项目因为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做到一半就被迫停止了,白白浪费了很多财力、物力。而这个隐患本来在立项前就能够发现的。他为此气得直接找到总经理,质问说:“这个项目有这么大的隐患,当初为什么不弄清楚?这么明显的问题为什么发现不了?”

他亲自追查下去……却发现,原来大家当初对这个项目上马并非没有意见,但吴老板在刚开始时就定了调子,经理们也就没话可说了。

吴老板很沮丧地说:“怎么会这样?公司开会不是一直提倡每个管理人员都要畅所欲言的吗?”  吴老板也许不知道,“畅所欲言”的现实是,项目一开始,吴老板明确表示:“这个项目是公司的年度大项目,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谁失败撤谁的职。”而按照公司“规则”,既然老板已经定了调子,下面的经理们便逐级论证老板的正确性,将老板的决策进行分解论证。如此一来,虽然开会的时候,确实人人都要发言,但结果却不过是为了衬托老板的英明智慧。即使有少数反对言论,也被以少数服从多数轻易掩盖过去。除了这个项目,其他场合也都是如此。因此,公司内部不管怎么信息共享,结果只有老板决定了的信息才能“共享”,与老板意见不一的信息就只能被扼杀在萌芽中了!

因此,从管理沟通的技巧角度来讲,作为领导者,如果真的希望下属们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就要记住:不要先开口,也不要急于评论下属的意见——即使你强烈反对和赞成的意见,因为只有这样,下属才有可能“畅所欲言”!

P1-10

序言

《贞观政要》是唐朝史官吴兢(公元670—749年)编撰的政论性专史,全书共摘录了唐太宗和45位大臣的政论或奏疏。唐太宗在位24年,大唐帝国的基业就在这个时期建立起来。太宗驾崩后,继位的高宗体弱多病,皇后武则天揽权,朝廷的政务都由武后代行裁决。高宗去世之后,幼小的中宗被立为皇帝。不久中宗被废,立睿宗为帝。载初元年睿宗亦遭降位,则天武后遂自立称帝,国号改为“大周”。当时徐敬业等不服武后,举兵抵抗,但最后失败。武后遂大举杀害朝廷宗室,任用亲族掌握政权。而朝廷一些元老旧臣虽然雌伏在武后周围,实际上是俟机待发。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后终于被迫让位于被幽禁23年的中宗。这期间,史官吴兢希望能再度见到太宗时代的清明政治,所以编撰了这部《贞观政要》,呈现给中宗皇帝。

《贞观政要》共10卷,含40篇,各卷篇数不等,但都围绕一个中心,而每篇则有标目概括本篇的内容或主旨。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书、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戒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10个专题内容归类排列,使这部书既是史实,又具有强烈的政论色彩。《贞观政要》精心勾画出了贞观年间君臣决策运筹、治国安邦的政治全景图,以历史经验、历史智慧再现了“贞观之治”的面貌和唐太宗君臣论政的风采,是唐太宗建立空前强大帝国的历史记录,全方位展示了贞观之治的成功实践。

贞观年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令人称羡的黄金时代;“贞观之治”,留下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历史遗产。唐太宗在位期间,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即贞观新政;恢复和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知人善任,虚心纳谏(魏征);完善科举制;注意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唐太宗的统治促成了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睦,国力增强的盛世景象,史称“贞观之治”。据《旧唐书》载,贞观四年全国处决死囚仅29人,社会安定状况可见一斑。

《贞观政要》是一部经典的政治学、管理学著作。每篇的内容哲理,都能作为当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圭臬,也可作为企业最高经营者研读管理哲学、检讨事业成败的参照物。

本书通过与读者一起纵览《贞观政要》,不仅让读者了解《贞观政要》的精髓,也让读者学到企业管理的真谛。本书从怎样做领导、贵在自知、如何治理企业、选才与用人、依法令制度进行赏罚、危机管理、培养接班人和贤内助八个侧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及论述,希望能对正在担任或希望成为企业管理者的读者有所助益。

刘志海

2014年1月

后记

想写这本书已好长时间了,尤其是在2008年初的时候,从旧书市场淘到一本日籍作者山本七平的《帝王学——<贞观政要>的领导艺术》(1990年9月三联书店出版),写作欲望更加强烈。

由于自己懈怠及其他原因,拖至如今才完稿。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妻子——贤内助王彦彩女士,她不仅给予我精神上的鼓励,也同我一起讨论了整体结构和篇章设计,更重要的是对整个书稿进行校核。我还要很真诚地感谢中国纺织出版社的陈芳女士,她对本书的出版给予支持,并对书稿进行细致、到位的修改,使得本书大为增色。本书在策划和编写中,还得到了我的亲朋和同事的大力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鉴于自己水平的局限,难免对《贞观政要》原文理解有所偏颇,希望诸位给予批评指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5: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