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艺术与心灵治愈》由蔡青编著,本书有三个看点如下:
看点一:正视在中国被弃置和曲解的行为艺术
提到行为艺术,在大众的眼中一直是以一种反面形象存在的。本书从客观、正面的角度,对行为艺术作了简要的论述,以各种实例,向读者揭示了行为艺术的魅力--行为艺术是最直接与观众交流的艺术形式。并且强调了互动在行为艺术中的重要性,以及互动的各种形式。艺术家如何将情绪传达给观众,并如何在过程中调动观众的情绪,得到观众的理解,沟通心灵
看点二:以行为艺术联通精神、启动灵魂。
旁征博引中外实例探讨行为艺术对心灵有治愈的功效。将行为艺术用于生活,是坚持艺术服务于人本,和艺术为人人的善举,行为艺术的互动如何达成生活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每一个行为艺术家奋力不疲的努力方向。
看点三:64位国内外优秀行为艺术家回函作者,答复书中核心论点。
《行为艺术与心灵治愈》由蔡青编著,作者蔡青以一个行为艺术家的角度,通过大量精彩的中外实例,探讨了行为艺术可以在艺术家、艺术品和观众之间促成的各种互动形式,进而论证了这些互动可以沟通人与人的心灵,对自闭、抑郁等心理疾患达到一定的治愈功效。作者在讨论行为艺术作品实例时,避免了泛泛而谈,而是以一个艺术家的洞察力触及了许多作品深层的社会和人文意义。
此外,《行为艺术与心灵治愈》还特别收录了多位中外行为艺术家对本书涉及的两个核心问题的答复,有助读者从更丰富视角看待本书提出的论题。
序1 / 巫鸿
序2 / 栗宪庭
序3 / 曹意强
序4 / 汤伟峰(Thomas J. Berghuis)
写在前面
引 言
行为艺术概念的多变性
行为艺术的历史和区域
行为艺术中的互动因素
行为艺术的互动作为心灵治愈的可能性
上篇:行为艺术互动的各种形式
第一章 身体的互动
1.1 封闭式的互动
1.2 与他者或物的互动
1.3 偷窥与角色的置换
1.4 集体性的动员与参与
第二章 精神性的互动
2.1 愿望与误读
2.2 想象的互动
2.3 情绪的感染的互动
2.4 现实批判性的互动
第三章 电子技术与当代媒体的互动
3.1 新纪元
3.2 网络天地,拓展的空间
3.3 数码艺术,图像的超越
3.4 跨越地域与时空的互动
下篇:行为艺术互动在心理治疗上的运用
第四章 行为艺术互动在生活中的运用与延伸
4.1 行为艺术促进人性交流与沟通
4.2 行为艺术作为个人和集体心灵治愈的可能性
4.3 行为艺术作为治愈的运用
4.4 行为艺术工作坊
第五章 用行为艺术的互动来达成生活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5.1 如何将行为艺术的治疗效益扩大和延伸
5.2 行为反映当下社区问题,刺激思考
5.3 教育体系中加入行为艺术的因子
5.4 行为艺术在日常生活的表现
第六章 行为艺术的实践与结论
6.1 行为艺术实践和心灵治疗的认识
6.2 行为艺术作为心灵治疗可能性的结论
附录:与艺术家的对话
7.1 心灵治疗的尝试
7.2 采访Amanda Heng
7.3 与段英梅的对话
7.4 世界各地的行为艺术家的回复
参考书目
后 记
出版后记
来自韩国的白南准(Nam June Paik)也参与了多次激浪派行为艺术活动,他的许多行为作品都是在激浪派运动中创作的。白南准是最早在西方成名的亚洲艺术家,他从事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后来发展到录像装置,正如迈克尔·拉什在书中对他的肯定: “他是第一个将录像用于作品创作的人,他的组装技术取代了绘画,他被称为用显像管替代了画框的人。”他的成功对日后的韩国的艺术活动有深远的影响。韩国的行为艺术也相当活跃,最近韩国出了一个行为艺术专辑,算起来行为艺术在韩国的发展有40年历史了。
舞踏和发起于德国的激浪派行为艺术运动二者都对后来的行为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当凯奇(John Cage)在黑山大学任教时他就发表了无声音乐,那是1952年。日本的舞踏艺术节在1955至1957年在大板(Osaka)举行。凯奇在他的独奏音乐会上让人们静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一个45分钟的音乐会居然没有发出一点声响。“此处无声胜有声”,实在令人深思。凯奇为东方的哲学深深吸引,他多次去日本、中国,对东方的静与动深有心得。无声才可以赢得更多的音乐与声音,只有倒空才能装进更多,这些不正是他的东方哲学思想的影响下的发展与创造结果吗?在他的作品与生活方式中掺入了东方哲学的奥妙,这对后来的行为艺术有深远的影响。后来凯奇在德国和激浪派结合在一起,更加强了的激浪派行为艺术运动的阵容。激浪派的行为方式常常是行为的偶发过程,他们常常是有开头,而发展的过程与结果是无法事先预知的,艺术家随兴而创作,现场即兴发挥,作品常常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个行为活动中,我们还看到如博伊斯与白南准这类大师的加入,使激浪派行为更是活跃不休,活动的范围在扩大、人数在增加,流行于欧美与亚洲各地。
第一届激浪派行为艺术节是在1962年,在威斯巴登这个德国中部城市举办,之后这个艺术节如同它的名字“激浪派”一样流向了许多国家与城市。这是集音乐、诗歌、视觉艺术、舞蹈、戏剧与噪音为一体的艺术节,一切都是可行的,一切都是被允许的,“一切都是艺术”。
行为艺术在欧洲、美洲、亚洲的日本先行兴起,随后华人艺术家也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了,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来自台湾的谢德庆在纽约也较早地进行了行为实验,他的作品以一年为期限。关在家中设置的牢笼中待一年;每小时打一下工卡,历时一年;在纽约的街头流浪,一年不进任何建筑物;与一个西方女艺术家绑在一起没有任何身体接触生活一年。他的作品是以当时他的非法移民经历进行创作,是对生命的感叹和对生命“浪费”的认识。他的一系列作品与西方人的行为艺术不同,真正体现出以华人文化中的“禅”对生命的理解。他作品中面对的严酷处境令人折服,这是需要坚韧的毅力和对生命独到的思考才可能实现的。在他作品中对于生命的浪费,使人们更多地联想到生命本身的意义何在。他的行为艺术由艾未未在90年代初介绍到中国,连带着艾未未和徐冰对谢德庆的采访对话,让国内的艺术家知道了有这么一位华人艺术家做出那样精彩的行为艺术。谢德庆的行为艺术对中国后来的行为艺术影响很大,他对行为的严肃性与纯粹性的创作态度,大大影响了中国行为艺术家,并刺激了中国行为艺术走向成熟。
P40-41
我和蔡青并不熟。见到他或听到他都是通过艺术的机缘——主要是通过他的行为艺术。因此现在想来,我们之间能够有这种断断续续、不期而遇的关系也可以算是他的艺术活动的一个成果——因为他在本书里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行为艺术的互动性,主要是人的互动。没有互动就没有行为艺术,或是有行为而无艺术。这篇短序可以说是由他开启的,我们之间互动的延续。
我和他第一次接触是通过《生存痕迹——中国当代艺术内部观摩展》。时间是1998年,地点是北京朝阳区三环以外4.5公里处姚家园村内刚刚建立的一个名叫“现代艺术工作室”的大院,原来是村里一家工厂的车间和仓库。这个展览是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蓬蓬勃勃的中国当代艺术另类展览中相当突出的一个,其独特之处在于利用北京城乡交接的地理位置探测时代与艺术家个人脉搏的共振。两年后我在一本名为《在中国展览实验艺术》(Exhibiting Experimental Art in China)的书里对它做了介绍和讨论。展览中有不少出色的作品。蔡青的是开幕式上做的一个名叫《耕种》的行为表演:在大院中间划出一片农田来开荒种地,将大把大把的硬币撒在犁出的沟里,大约是给当时全民共做的发家梦提供一个形象比喻。但他在这个展览中的身份不仅仅是位艺术家,同时也是展览策划人和图录编辑者之一(另一策划人和编辑者是冯博一)。此外他还是展览所在地“现代艺术工作室”的创立者——那时他从德国10年游历回来,希望在中国建立一个专业艺术基地以推动高水平的当代艺术实践。但是他也没有真的回来:“现代艺术工作室”联系方式中的两个地点是德国科隆和法国巴黎,在地联系人都是蔡青自己。
我在这里特别提到这个展览,是因为我后来逐渐知道,这种多重地点、复合身份、全球游动、在性质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若干平台上同时工作的方法,可以说是他的一贯特色。他本来是学版画的,198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在校期间正是浙美思想最为活跃、孕育着85新潮一代弄潮儿的时刻。1989年他移居德国,先就读于斯图加特美术学院,进而在欧洲当代艺术的熏陶下从1994年起投身于行为艺术。初期作品包括《1+1》,以贴着中国人面孔的超市包装盒为构成材料,使其叠积、散布和漂流在欧洲的城市、田野和水域里。在1996年的《尘积与抹擦》中,他装扮成一个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千年沉睡后逐渐苏醒。这个作品施行于德国一家歌剧院的中场休息时段,在古典歌剧和当代行为这两种“表演”之间造成微妙的张力。1998年《生存痕迹》展后,我在吴美纯、邱志杰策划的《家:当代艺术提案》展里看到了他的装置行为作品《寻找我二叔》。蔡青的二叔兼具英雄与疯人两种身份,二者到达水乳交融、不辨彼此的程度:以军医身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此后一直给毛主席写信提出种种建设祖国的宏伟计划。1989年入狱,出狱后在乡里仍孜孜撰写有关人类现状与未来的宏伟著作。把这个狂热、扭曲、病态的灵魂推到现实中的前台,蔡青所反思的是过去几十年来理想对人性的异化。
这些早期作品已经显示,在“复合身份、多重地点、全球游动、游移平台”这几个特点之上,蔡青的作品还具有另一个倾向,即题材和所指的多向性:他的种种计划并非是单一主题的持续和延长,而是在历史、现实、文化、城市、自然之间不断游动,随时寻找着参与和互动的契机。2001年移居纽约之后,他的活动范围愈益扩大,互动的触点也越来越多样。他的行为作品的实施地点包括了北京、成都、西安、长沙、桂林、重庆、澳门、台南、纽约、伦敦、卢森堡、巴黎、特里尔、维多利亚、卡塞尔、曼谷、马尼拉、新加坡、缅甸、越南、湄公河等。其内容和合作者也是形形色色,艺术计划常常突出与地点、现场和时事的关系。几年之后,他的身份和事业发生了又一个重要变化:他从独立艺术家暨策展人进入到“学院”和“研究”的领域。从2007年起他开始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任教,对学术的兴趣进一步引导他回到母校中国美术学院攻读博士。2011年获博士学位,论文随即成为这部《行为艺术与心灵治愈》的底本。而其姐妹篇《行为艺术现场》则是他在2007年到新加坡任教后,对所参与的东南亚和中国的各种行为艺术节以及自己实施和策划的行为艺术计划所作的一份完备记录。
不加夸张地说,在行为艺术这个领域里,这两部书是我所知道国内出版的最成熟和最深入的一套著作。尤其是《行为艺术与心灵治愈》,更将学术性与实践性二者做了系统、独特的结合,同时提出了有关行为艺术功效的这一独特理论。“引言”部分对行为艺术的定义和历史做了相当冷静的概述。其后的“上篇”继续了这种学术论述的风格,引证中外实例探讨行为艺术的核心——即它的各种互动方式。“下篇”则推出著者有关行为艺术运用于心理治疗上的理论。其基础观念是艺术可与人类心灵相通,而以人体和行动为媒介的行为艺术则能够最直接有效地触及自我和对象的心灵,产生舒缓和安慰的作用。这一理论明显与精神分析学及其在艺术的运用有密切关系,可以说是这种运用在当代艺术中的发展。对我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理论阐述,还在于它对大量行为艺术作品的介绍和分析。由于作者本人是实践行为艺术家,对这门艺术有着切身而深入的理解,也由于他的分析是在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中、结合各种概念和不同观察角度做的,因此读起来与以往一些书刊中对行为艺术的泛泛介绍相当不同,触及到许多作品的深层的社会和人文意义。从这个角度说,这本书,以及《行为艺术现场》,对研究和书写中国和世界的当代美术提供了经过消化的材料。
以另一个角度读《行为艺术与心灵治愈》,从“引言”到“上篇”、“下编”和“附录”,作者的身份从客观分析者向主观参与者逐渐转化,观察的角度和叙述的声音越来越具有主体性和判断性,书的性质也不断增加互动的涵义。最后,蔡青以个人名义给世界上的一些优秀行为艺术家发了一封电子邮件,直接征求他们对于本书提出的两个核心问题的反馈。这两个问题一是这些艺术家如何考量他们自己作品中的互动成分,二是他们是否同意行为艺术有沟通心灵和治愈的作用。本书50余页长的“附录”包括了他所收到的回答。在我看来这实在是一项带有相当实验性质的写作计划:书尚未发表之时,已经含有了著者与读者的互动。
2012年3月于芝加哥
行为艺术这一现代艺术形态是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开始兴起的,自形成开始就一直颇受争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它的形式——以艺术家自己的身体为基本材料的创作。
我们每天的各种生活活动也都是基于自己的身体,行为艺术作为一门艺术,要从日常的行为中脱离出来,很大程度上就要做到有所不同。中国的行为艺术相较之下,发展时间较晚,不少作品都与裸体、血腥、暴力、伤害相关,和中国人的审美、道德观念和传统相差较大,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而这种行为口舌相传的又更为广泛,所以提到行为艺术,在大众的眼中一直是以一种反面形象存在的。
本书的上篇从客观、正面的角度,对行为艺术作了简要的论述,以各种实例,向读者揭示了行为艺术的魅力——行为艺术是最直接与观众交流的艺术形式。并且强调了互动在行为艺术中的重要性,以及互动的各种形式。艺术家如何将情绪传达给观众,并如何在过程中调动观众的情绪,得到观众的理解,达到沟通。书的下篇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行为艺术在心理治疗上的应用。通过上篇提到的沟通,以及行为艺术家们的努力,行为艺术确实做了这一点。
按作者的话说,他学过版画,也画过油画,做过雕塑,后来又出国游历和生活,从事行为艺术多年,参加、举办过许多行为艺术节。这些经历不管对他自己还是对于读这本书的我们,都是宝贵的。书中附录部分特别收录了作者给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发去的信件,就自己的观点与他们进行了探讨。仔细阅读,你会发现每位艺术家对此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本书信息含量大,但逻辑清晰、结构合理。不管你的立场如何,相信在本书中都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我们很有幸能够得以协助出版这本《行为艺术与心灵治愈》,相信本书会是一个好的开端,有助于公众更正确地看待这门新兴的艺术形式。因时间仓促、能力所限,编辑过程中难免存在错漏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以便于再版时及时纠正。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201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