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最有人性的人(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启示)
分类
作者 (美)布莱恩·克里斯汀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布莱恩·克里斯汀所著的《最有人性的人(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启示)》人工智能洛伯纳大奖得主解答人工智能程序思考与人性的问题,探讨图灵测试提出的哲学、生物学和道德问题,有趣的旁白和丰富的细节,展开一场引人入胜、精彩十足的智力之旅,探求人工智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怎样的含义。

内容推荐

布莱恩·克里斯汀所著的《最有人性的人(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启示)》记录了作者布莱恩·克里斯汀(Brian Christian)于2009年参加人工智能洛伯纳大奖赛的有趣经历。本书用富有诗意的笔法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从图灵测试入手,从多个方面阐述了人工智能的本质,引出了“机器是否能够替代人”这个人工智能的根本问题。作者从心理学、医学、生物学的试验以及哲学等多个角度阐述了人的特质,列举了丰富的实例,从而给读者展示了对人、智能、人工智能以及人性的深度思考。

《最有人性的人(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启示)》结合了信息科学和人文哲理的新思维,全面探索了计算机是如何重新改造了我们对人类定义的看法。计算机为什么能骗过裁判?机器是否能够代替人类?机器究竟能不能理性思考?人类有别于机器的特殊之处究竟是什么?如果你想了解这些问题,千万不要错过本书!

目录

第1章 序幕:最有“人性”的人

第2章 验明正身

第3章 流浪的灵魂

第4章 定点专用与纯技术

第5章 摆脱“棋谱” 

第6章 反专家

第7章 干扰

第8章 世界上最糟糕的证人

第9章 并非原封不动

第10章 离奇遭遇

第11章 结论:最有人性的“人”

尾声 玻璃橱柜的低调之美

致谢

附录 注释和参考资料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我从离家万里之遥的酒店醒来,发现浴室里竟然没有淋浴器。于是我15年来头一回在浴缸里泡了澡。我照例吃了早餐,那是几颗样子不大好看的西红柿、若干烤豆子和4片搁在小金属架子上的白面包——竖着搁的,就像摆在书架上的书。之后,我踱进带着咸味的空气里,顺着海岸线信步前行。在这个国家,我母语的诞生地,我却看不懂路边竖的广告牌上写着的是什么。一块牌子上醒目地印着几个大字:“良屋招租,已有预约”(译注:原文为“LetAgreed”,是近年来在英国流行的广告用语,作者是美国人,所以看不懂)。我完全不解其意。

我停下脚步,默默地凝视着大海片刻,在脑海里对刚才那块招牌做了一番分析和再分析。一般而言,这类新奇语言和文化差异会激起我的兴趣,但是今天,它们几乎成了让我焦虑的症结。因为接下来的两个小时,我会坐在一台计算机面前,跟若干陌生人一起进行几轮为时5分钟的即时聊天。而在计算机的另一端,是由一位心理学家、一位语言学家、一位计算机科学家以及一位英国流行科技节目的主持人组成的评审团。我跟他们对话的目的怪异透顶——说是我这辈子碰到的最怪的事情也不为过。

我必须说服他们,我是个人。

谢天谢地,我真的是个人。只可惜目前还不知道这一点能对此事起到多大的帮助。

图灵测试

每一年,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协会都要举办一场最令人期待也最富争议的盛大集会——名为“图灵测试”的竞赛。该竞赛的名称来自英国数学家阿兰·图灵(Alan Turing),他是计算机科学的创立人之一。1950年,他试图解答该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问题:机器能思考吗?也就是说,有没有可能制造出一台精密复杂得能思考、有才智、有思想的计算机呢?如果有一天这样的机器真的诞生了,我们要怎样进行判断呢?

图灵并未从纯理论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而是设计了一项实验。在这一实验中,由评审团通过计算机终端,向两名“受试者”提出问题,受试者之一是真正的人,另一个则是计算机程序。评审团看不见谁是谁,只能通过受试者的回答来判断。提问的内容没有限制,可以是生活常识(例如蚂蚁有多少条腿,巴黎属于哪个国家)、名人八卦、深邃的哲学问题——总之,人类对话涉及的一切都行。图灵预言,到2000年,计算机能够在5分钟的谈话之后,愚弄30%的人类评委,让他们相信它是人。因此,“说机器能思考,就算不得是无稽之谈了。”

图灵的预言迄今尚未实现。不过,在2008年英格兰雷丁举办的竞赛中,最优秀的程序仅以一票之差惜败。2009年的图灵测试在布莱顿举行,这将是一场决定性的赛事。

我参加的就是这场比赛,我是跟顶尖人工智能程序对抗的4名人类卧底之一。在每一轮测试中,我将跟其他的受试“人”一起,跟AI程序配对,接受评委的裁断——我的任务是让评委相信我真的是个人。

评委会逐一跟我们聊上5分钟,接着有10分钟的思考时间,而后选出他认为是真人的那一方。评委们还要在一张得分表上打分,评判自己做出判断的信心有多大——这也是决定胜负的一项标准。获得评委们最多票数和最高信心度的程序,即可获得“最有人性的计算机”大奖(不管它是否能骗过30%的评委,都将通过图灵测试)。各研究小组竞相角逐的就是这个大奖,这一奖项不光有奖金,也是赛事组织者和观众们最关心的。有趣的是,能获得评委们最多票数和最高信心度的受试人,将会赢得“最有人性的人”大奖。

《连线》(Wired)杂志专栏作家查尔斯·普拉特(Charles Platt)在1994年成了首批获奖者之一。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他说他靠的是“暴躁、喜怒无常、惹人讨厌”。这不光让我觉得荒唐滑稽,从更深层的意义来说,更挑起了我的战斗心:我们究竟要怎么做,才能做个最有人性的人呢——我是说,不光是在测试的环境下,也在日常的生活中?P2-3

后记

大概是在2007年前后,我刚接触翻译后不久,带我入行的一位老编辑说,有一种叫“塔多思”辅助翻译软件可以试试看。塔多思是翻译辅助软件,非常适合文字重复量大、专有名词多、多人合作的商业文档,如果本身已经积累了庞大的翻译对照库,其威力不可小视。但我翻译的内容大多是书籍,重复内容很少,基本上就只用它保持前后人名的统一。用过一阵之后,这软件拖得计算机运行速度太慢,终于将它卸载。

直到这时候,各类翻译软件翻译效果大体上还不能看,所以,作为人工“translator”(译员),心理上还是挺有安全感的,觉得机器翻译要越过“能用”这道坎还早着呢。

2009年,谷歌推出了一款Translate Fool Kit(译员工作包),工作原理跟塔多思是类似的,只是这一回,数据对照库来自全球的翻译文本。我大概属于第一批试用者吧,一用之下,冷汗淋漓,心说:假以时日,人们不断往它的数据对照库里补充材料,一等过了临界值,人工翻译一夜之间就会被淘汰啊!到时候,就跟本书里提到的“Compute~。”一样(Computer’最初指的是计算员,后来才变成了计算机),“translator”也会从人变成机器啊。

说实话,从那时起我就惴惴不安,害怕自己选择了一条“即将被机器淘汰”的事业发展道路,干到四五十岁,突然没了饭碗,到那时候,岂不就下岗啦?

但转念又一想,有什么样的工作,是能不被时代淘汰的呢?不管是生产线上的工人,还是写字间里的会计,在动脑指数上,这些岗位被机器淘汰的可能性,比翻译还大呢。再说,人若不进步不学习,干什么工作都会被淘汰。

虽是这样宽慰着自己,头上也总像悬着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般。再加上整个出版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我的危机感时刻都紧绷着。

这本探讨人工智能的书,我一接手就十分喜欢,因为它求索的问题也是我长久以来的思考方向。面对来势汹汹的计算机发展趋势,它还以了不卑不亢的态度。

本书涉猎面甚广,我阅读了它频繁引用的大部分书籍,但仍然不敢保证所有内容都得到了准确的翻译与呈现。请读者海涵。

我的豆瓣小站是http://site.douban.com/111352/,新浪微博是@译海小番茄。

间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1:3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