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亨复编著的《辛一心传》系我国已故著名造船学者、科学家辛一心先生的传记,是迄今为止关于他生平的最详尽的实录,内容丰富、充实,并包含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作者通过从口授、信件、文稿、书籍、报刊、网络中广泛收集相关信息,充分运用各种历史素材,记述了辛一心先生为推动祖国的造船事业而鞠躬尽瘁的光辉一生,史料翔实,行文流畅,富有历史感和文学气息。阅读本书,读者不但可以了解老一辈中国造船工作者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而且还能够从中感受到在他们所生活过的那个年代中国造船业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变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辛一心传(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辛亨复 |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辛亨复编著的《辛一心传》系我国已故著名造船学者、科学家辛一心先生的传记,是迄今为止关于他生平的最详尽的实录,内容丰富、充实,并包含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作者通过从口授、信件、文稿、书籍、报刊、网络中广泛收集相关信息,充分运用各种历史素材,记述了辛一心先生为推动祖国的造船事业而鞠躬尽瘁的光辉一生,史料翔实,行文流畅,富有历史感和文学气息。阅读本书,读者不但可以了解老一辈中国造船工作者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而且还能够从中感受到在他们所生活过的那个年代中国造船业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变迁。 内容推荐 1912年,一个未来的中国造船学者降生在人杰地灵的江南水乡——无锡。他在1934年毕业于时称东方MIT的国立交通大学,两年后又远渡重洋,迈入世界顶尖级舰船科学殿堂,从此,振兴中国造船业与海军成了他为之奋斗终生的伟大理想…… 辛亨复编著的《辛一心传》生动再现了辛一心先生当年在船舶的设计建造、科研、教学、著述和学会活动等领域的诸多感人场景,精彩记述了他为祖国的造船事业鞠躬尽瘁的光辉一生。《辛一心传》是一个中国造船科学家自强不息的成长史,是我国造船界前辈呕心沥血的奋斗史,也是新中国造船事业历尽艰辛的创业史。 目录 序一 杨槱/1 序二 王荣生/1 前言 /1 第一章 “忠肝义胆,千载家谱”/1 一、远祖辛弃疾/2 二、近祖的迁徙/3 三、“世绍耕读”/3 四、新学、新家、新希望/4 五、家中期待的男孩/5 六、“一心”的渊源/6 第二章 幼受庭训,学跨中西/7 一、父亲辛干/8 二、严格的家教/9 三、童年时性格无比坚强/10 四、舞弄棍棒的结果/10 五、少小离家,求学南京/11 六、博学多才,志存高远/12 七、和军事教官的斗争/13 八、高二考取清华/14 九、入学交大/14 第三章 庚款留英,攻读有成/19 一、报名前的准备/20 二、投考造船学科/21 三、回家成婚/22 四、忍耻是为了雪耻/22 五、造船业紧系祖国荣辱/23 六、庚款留英的由来/24 七、录取和准备出国/26 八、攻读造船工程/27 九、攻读造舰工程/28 十、心系祖国神圣抗战/30 第四章 初登杏坛,蜚声西北/33 一、毅然离英,勇赴国难/34 二、经美返沪,由港抵渝/35 三、恪守先约,耿直不阿/35 四、国立西北工学院/36 五、年轻教授的第一堂课/38 六、盛况空前,影响久远/39 七、“矜而不争,群而不党”/41 八、运筹内陆,志在沧海/42 九、无形的人格力量/43 十、爱国情怀,贫贱不移/44 第五章 投身造船,企校并举/47 一、左右逢源,水到渠成/48 二、招商局与交通大学/49 三、主持抢修六大江轮/50 四、多做实事,不计名义/53 五、一身正气,两袖清风/56 六、驱除倭寇,复员东归/56 第六章 忧国忧民,企盼光明/59 一、回乡团圆,定居上海/60 二、领导才干,有口皆碑/61 三、满腔热望,终成泡影/63 四、创建验协,“外争国权”/64 五、爱生帮困,尽心竭力/66 六、保护学生,肝胆相照/68 七、“我是不走了”/69 八、迎来新时代的曙光/71 第七章 自主设计,快速起步/73 一、临危受命,旗开得胜/74 二、创建当代中国船舶设计机构/77 三、厉兵秣马,常备不懈/80 四、广罗人才,壮大队伍/81 五、“兼容并包”,海纳百川/83 六、顾全大局,一心为公/84 七、科学管理,功效卓著/85 八、完善制度,知人善任/88 九、在职教育,诲人不倦/89 十、提携后学,长者风范/92 十一、尊重前辈,仁厚为人/94 十二、克己奉公,关怀部属/95 十三、设计事业,蒸蒸日上/97 第八章 发展科研,开山奠基/101 一、创建当代中国船舶科研机构/102 二、创建中国第一座船模试验池/103 三、科研事业,前景广阔/107 四、丰富藏书,放眼世界/110 五、高瞻远瞩,培养青年/113 六、赴苏考察,呕心沥血/114 七、光明磊落,直言敢谏/120 第九章 热爱教学,匠心独运/129 一、教书育人,视同天职/130 二、精心备课,循循善诱/133 三、授课艺术,精益求精/136 四、“一张一弛”,严宽相济/137 五、精品课程,源远流长/138 六、爱国教育,贯穿始终/140 七、“造船界的全才,全方位的教授”/142 第十章 好学不倦,笔耕不息/145 一、夜以继日,自编教材/146 二、“抽闲执笔”,刻意创新/147 三、博采众长,与时俱进/149 四、著书立说,无偿奉献/150 第十一章 学术兴会,众望所归/153 一、后起之秀,初露头角/154 二、倡导学术,促进交流/154 三、努力复会,创建船协/158 四、发展分会,成立支会/159 五、超常献身,深受爱戴/161 六、身体力行,推动出版/162 七、学术成就,举世瞩目/164 第十二章 言传身教,家中楷模/167 一、孝敬父母,感人至深/168 二、夫唱妇随,心心相印/170 三、潜移默化,教子有方/171 四、尊老爱幼,众亲归心/176 第十三章 英年早逝,功业长存/181 一、出访遇冷,启程维艰/182 二、病现英伦,赴苏诊治/185 三、沉疴不起,淡定自若/186 四、“痛失英才”,千人公祭/188 五、发行遗著,泽被后世/191 六、纵观百年,评说一生/192 后记/197 辛一心先生年表/211 辛一心先生论著一览/219 辛一心先生原著选登/221 试读章节 八、运筹内陆,志在沧海 由于西北工学院位于内陆,交通不便,故不易聘到教授。兼任机械系主任后,系内其他教师开不了的课,辛一心全部一人包揽。他每周一般要上18小时的课,有时甚至要超过20小时。在西北工学院任教期间,他先后共讲授“应用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动力学”、“水力学”、“工程材料学”、“弹性力学”、“机械振动学”、“造船学”、“兵器及弹道学”、“原动力厂和原动力厂设计”等十门课程,足见他的学识广博而精湛。所有这些课程,“都是最受机械系先后几届学生欢迎的课程,因而辛先生也就成了最受人敬佩的著名年轻教授和系主任。”时至今日,他的学生还深有感触地说:“翻开以往先生讲课的笔记,其中许多内容目前仍然适用。” 辛一心虽然在地处穷乡僻壤的西北工学院任教,但始终未忘对造船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原西北工学院机械系43届毕业学生、原沪东造船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首届国家技术进步奖获得者孙全柱回忆说:“当时,辛先生还给我们开设‘造船学’课程,一开始就与学生们谈到要开发海洋,兴海军,搞造船,并谈到近代中国因海军和造船落后,受到外国人侵略的种种痛苦。我们当时在山沟沟里,没见过海,也没有想到要搞造船,经他这么一说,就激发了我们的爱国热情。他还说,别看现在我们是在山沟沟里,接触不到船,以后抗战胜利了,我们最终还是要到海上去的。所以当时我就感到,辛先生就是为了要为祖国造船事业服务而回国的,他教书不光是为了培养几个学生,而且还要求他们毕业后对社会有所贡献。他看问题,比一般人都要看得远,他热爱学术,夜以继日地伏案学习、著作,也离不开他为祖国赤诚服务的大目标。我一生中受到教育最深的师长,就是辛一心先生。” 九、无形的人格力量 西北工学院的同学们普遍反映,辛一心教授言教、身教一致,处处以自己的言行诲人、育人。他传道、授业、解惑,对学生的学业和道德修养,总是潜移默化,全无空言说教。同时他又善于团结教师同仁,从不侈言别人之短。所以他在师生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一旦师生之间发生分歧或纠纷,他出面总能圆满解决。 例如,兼任机械系主任后,他委托一位教师讲授“机车工程”,另一位教师讲授“高等应用力学”。这两位教师均系饱学之士,但拙于言辞,学生都不愿意听他们的课,采取了罢课的行动。辛一心苦口婆心,说服学生复课,并亲自伴送两位教师到教室,代学生向这两位教师致歉,充分反映出他谦虚谨慎的为人风格,深深感动了全体学生。 另据原西北工学院机械系44届毕业学生史耀基回忆,有一次,全校举行欢送毕业生联欢大会,夜晚有京剧演出助兴。校本部的小方院西侧建有一小型舞台,其余三面均为有走廊的两层楼房,底层为教室,楼上为四年级学生宿舍。当晚7时余,同学们早已坐在院内的中条凳上,楼上走廊栏杆上都趴满了人。台前汽灯高悬,工作人员忙前忙后,一会儿校领导和教授们在台前两排人座,台上一阵锣鼓响起,是谓头通鼓,提醒大家尽快入座,马上就要开演了。此时,忽听得一声高喊:“把有辱校誉的院奸赶出去!”接着,四面八方的叫喊声、脚踏楼板声震天动地。被指称为“院奸”的,是本校的一名体育助教,他在同年春季举行的西北工学院和西北大学的校际篮球赛担任裁判时,没有为本校篮球队在终场锣声响时投进的一球据理力争,竞在对方主场人多势众的压力下,同意了西北大学裁判的“无效”判决,致使西北工学院篮球队仅以70比71的一分之差失利。所以同学们都愤愤不平,一直怀恨在心。现在看到他也在前排等着看戏,不免群情激奋。此君见状,不知所措,十分恐慌。这时但见潘院长与辛教授侧耳交谈几句,一起离座走到他面前,以手示意,由辛教授陪伴护送出场,全场一片掌声。一场急风暴雨就此平息,这不能不归功于辛一心无形的人格力量。 十、爱国情怀,贫贱不移 西北工学院的所在地古路坝,是山沟里的一个小坝子,仅有三家店铺,其中,两家是小吃店,一家为药铺。由于没有公路,凡学习和生活用品都要步行40余华里到城固县城购买。学生们轮流,每天破晓出发,步行数十里,赶集购买粗粮和蔬菜。每星期开荤一次,其余时间白天面对山沟,晚间面对油灯。辛一心在这里与父母妻儿天各一方,终年一领青衫,一双布鞋,过着清苦的生活。但他澹泊宁静,耿介拔俗,以教书育人为天职,在桐油灯下,在自己用土纸装订的本子上,用一支毛笔,写下几十本数十万言的力学、造船、兵工等英文授课讲义,字迹笔笔端正,一丝不苟。马瑞彬深情地回忆道:“先生全不计当时的艰难困苦,以自己的渊博知识和刻苦精神教育和感染学生,使饱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之苦,家乡沦陷,朝不保夕,时有断炊之虞的莘莘学子弦歌不辍。先生呕心沥血的教诲不遗余力,今日想来,犹令人感动不已,禁不住泪如雨下。抚今追昔,先师一心先生实在是每个学生毕生难忘的好师长。” 有的学生感叹道:“辛老师在英国深造四年,过着西式生活,享用牛排面包,竞不畏生活艰苦,到西工任教,且人乡随俗,脱下西装革履,换着长褂布鞋;不回味西餐美食,而愿以粗米淡菜养身。谆谆教诲有志献身工程的幼苗,能不令人尊敬钦佩!” 原西北工学院机械系42届毕业学生、原上海海运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严忠镭说:“回忆当年夜晚自修毕,临睡走出卧室,常见教师楼上先生卧室(兼作书房)内灯光未熄,还在阅读书籍,为我们备课。一次到他卧室请教,但见室内油罐酱罐数桶,答询乃知为教师伙食团轮值管理。先生从英国返国,甘与流亡学生共艰苦,除了为民族尊严,参与抗战,专心育人,替国家建设百年大计着想,何有他求。先生体现出一位爱国大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诚为我等后辈之楷模。” 又据原西北工学院机械系46届毕业学生、原利华造纸厂总工程师李焘回忆,“辛教授为人非常谦和,当同学晚上去天主堂‘老人院’他的工作室兼卧室内求教,但见其房内只有学校为他提供的竹制桌、椅和一张木板床,他正在油灯下用毛笔蘸墨编写英文讲稿。见有学生来访,马上停下工作,让座并详尽解答疑难,最后起身亲自送出房门道别。有时还能看到他独自一人在房内,为自己解决穿着问题,用丁字尺和曲线板在布料上划线裁衣。在傍晚饭后,学生们经常各自结伴,三五成群走出宿舍,在学校周围田间道上休闲漫步,半路常会遇见辛教授和潘承孝、程干云、赵国华等教授一起也在散步。学生们怀着对师长的崇敬心情,自觉停立让道,向师长鞠躬行礼。尊师重道,蔚然成风。” 辛一心不仅自己对大西北的艰苦生活安之若素,而且还鼓励他的胞弟辛一行前来求学。他弟弟原在东吴大学沪校医预科学习,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驻上海租界,原东吴大学沪校停办。深受父兄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辛一行坚决不进沦陷区内任何受日伪政权控制的大学就读,经哥哥辛一心介绍,在沦陷区认识了冷大章,两人结伴同行,历尽艰险,通过沦陷区前线的日军封锁线,辗转皖北、河南、陕西、关中,翻越秦岭山地,直奔国立西北工学院,在机械工程系重读大学一年级,为他日后赴美国留学再回新中国效力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读书期间,辛一行在给高中同学徐锡镛的信中,谈到他们兄弟俩在西北工学院虽物质生活条件艰苦,但精神上对抗战胜利信心弥坚;以及他哥哥在校执教诲人不倦,既教书又育人,深受学生爱戴的情景。 P42-46 序言 本书系我国已故著名造船学者、科学家辛一心先生的传记,是迄今为止关于他生平的最详尽的实录,内容丰富、充实,并包含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作者通过从口授、信件、文稿、书籍、报刊、网络中广泛收集相关信息,充分运用各种历史素材,记述了辛一心先生为推动祖国的造船事业而鞠躬尽瘁的光辉一生,史料翔实,行文流畅,富有历史感和文学气息。阅读本书,读者不但可以了解老一辈中国造船工作者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而且还能够从中感受到在他们所生活过的那个年代中国造船业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变迁。 读着书稿中对于辛一心教授栩栩如生的描写,我仿佛又回到了和他一同度过的峥嵘岁月。 1936年,他基本上和我同时去英国研修造船学;1940年,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候,我们也基本上同时回国。他比我年长5岁。那时,我只是一个大学毕业生;他在获得硕士学位后,还去英国皇家海军学院进修两年,获得建造师资格,我尊他为学长。回国后,我们都是既在生产单位承担繁重的修造船任务,又到大学教书,热心培养英才。他在造船领域的伟绩,我是感同身受,诚心敬佩。 1944年,他在重庆招商局任工程课长,负责“江顺”等六艘载重四五千吨江轮的修复工程。这是一项当地从未遇到过的、极为复杂艰巨的任务。当时我曾和几位专家到重庆郊区唐家沱修船工地访问,见到这些巨大的江轮整齐、稳妥地搁在江滩上施工修理,大家赞叹不已。辛教授以他的智慧和努力完成了这六艘江轮的修复,为抗战胜利后,大批沿海人员从四川复员东归作了杰出贡献。 他在陕西城固的西北工学院和重庆、上海的交通大学任教时,都是声誉最高的教授,培养了大批造船骨干和领军人物。他对复杂高深课程的讲解,能够深入浅出,简明易懂。 在重庆时,他任职的招商局距交通大学几十公里,交通也不方便,只能利用周末,每星期到校教学一次。但是,他对学生的爱护和扶持,特别是为解决学生们毕业后的就业问题,竭尽全力,令人感佩。 上海解放前夕,局势紧张,造船学会的理事们假辛教授所在的招商局和杨俊生先生办公室所在的金城大楼聚会,谈论时事。辛教授不顾生命危险,向我们表示决心留在上海,这对稳定造船界人士安心等待解放起了重要作用。对此我至今记忆犹新。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他负责打捞黄浦江沉船和后来建造大批拖船、驳船任务时,邀我参加咨询服务工作。这两项工作,为解决当时上海的物资运输困难作出重要贡献。 1955年冬,我参加了辛教授主持设计、建造的“民主十号”客货船的试航。该船载客500人,载货500吨,是当时国内建造的最大客货船。后来,他主持万吨级远洋干货船时,特别建议我专题研究货船的船员居室布置。我除了查阅有关书刊、图纸,请教一些专家和船员外,还通过造船学会组织专题讨论会,广泛听取各有关方面人士的意见。这时候,我才认识到货船的船员居室布置问题与船上生活的舒适性、安全性和工作的方便性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门过去没有接触过的学问。后来我写了一篇论文,得到有关方面好评。 辛一心教授对祖国科教事业孜孜以求,毕生致力于船舶的设计、科研、教学和学术交流。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船舶设计机构和第一个船舶科研机构,创建了我国第一座船模试验池,创办了我国的造船学术期刊——《中国造船》。他以深厚的理论基础,在百忙中并于较短的时间内写出的《船之阻力》等六部专著和《船舶兴波阻力的数学分析》等十数篇论文,都是造船领域的经典著作。 1957年10月,辛教授受命去英国作经济技术考察时突患癌症,不幸于年终逝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辛先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奋发进取,勇挑重担。他的高尚情操和科学精神,永远是我们的楷模。 2012年11月21日,我们将迎来辛一心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今天看到他的传记将要付梓出版,深感欣慰。这部传记熔铸了以往广大造船界及相关人士对他人生的真情回顾、对他品德的高度赞扬和对他业绩的中肯评价,并结合相应的历史资料,是研究与学习辛先生的爱国情怀和学术思想不可多得的生动教材。在当前我国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本书的刊行,对于我们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辛先生值得我们今天继承和弘扬的精神,我觉得至少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认真学习,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在当时所有的造船学教授中,辛教授的基础理论功底原本就最为深厚,日后他对新知识的学习和吸收又毫不懈怠。尽管白天公务繁忙,但他一直坚持夜晚和节假日博览群书,十数年如一日,所以他撰写的教材和论著总能反映世界各国最新的学术水平。 二是敬业爱岗,勇于承担责任,努力完成任务。无论是抗战胜利前在招商局主持赶修六大江轮,还是解放初在船舶建造处领导赶造大批应急船只,这些当时业内人士看来在设备极其简陋、技术人员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几乎不可能按期完成的艰巨工程,辛教授都毫不犹豫地承担起来。在他的组织和带动下,参与工程的广大造船工作者群策群力,各尽所能,最终都出色地完成了使命,创造了奇迹,辛教授在工程开展过程中所付出的辛劳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三是创新立业,为我国造船业的腾飞奠定坚实基础。虽然辛教授的主要兴趣和专长是理论研究,最大心愿是在交通大学专任教授,兼做科学研究工作。但祖国的造船事业需要他肩负更重的责任,他以国家利益为重,服从组织安排,从创建船舶产品设计处到建设船模试验池再到建立中国造船科学研究所,他一直承担着这些繁重艰巨的开创性工作,这对他个人取得更高的学术成就来说无疑是一种牺牲,而由此换来的则是中国造船业的早日腾飞。 四是尊老敬贤,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早在国立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于重庆初创时期,辛教授就担任了系里的主课,不久还担负起系务的代管工作,并多方延聘著名学者前来任教,显著增强了造船系的教学力量。而系主任的名义,始终是造船界老前辈叶在馥先生。同样,在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的早期活动中,辛教授投入的精力最多,在理事会选举中的得票数也最高,但他总是礼让老一辈当理事长。解放后,他在自己的处长室旁设一顾问室,先后吸收了船体、轮机和船电方面的前辈共十来人,对他们尊敬有加,顾问们因此也积极为国家发挥余热。与此同时,辛教授对培养提携后学也不遗余力:在筹建中国验船协会时,他要我负责《钢船建造规范》的校阅,希望我成为中国第一批验船师;“江亚”轮事故发生后,他要我代表造船学会参加现场视察;解放后,他又邀我参加船舶建造处的船图评议、船价评审和沉船打捞等,这些工作都使我获益匪浅。他还热情鼓励和指导年轻人撰写论文,让他们在造船学会开展活动时宣读,并刊登于《中国造船》期刊。总之,辛教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造船界营造了一种互尊互爱、同心同德的和谐气氛,使广大造船工作者融为一个大家庭。 五是谆谆教诲,以身作则,为创建优秀学风作出巨大贡献。辛教授在社会上承担的工作很重,但在交通大学开的课也很多,并且课程内容一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他对备课一丝不苟,对授课更是精益求精,把它当作一门艺术来传播,使听课对学生而言成为一种享受,以引起他们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更为重要的是,他还经常将爱国主义思想寓意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之中,从而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对国家和民族所肩负的责任。在他担任主要职务的船舶设计机构,辛教授同样十分重视职工的继续教育,他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培养技术骨干,并特别注重对青年科技人员实际工作能力的养成,使他所领导的机构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和向全国造船部门输送人才的摇篮。 辛教授一生所展现的思想品格和精神风貌,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恐怕还不止这些,但我相信,只要广大造船工作者能够充分继承和弘扬上述五点精神,我国就一定能早日实现从造船大国到造船强国的迈进。本传记的问世,必将使辛一心先生热爱中华、献身祖国科教事业的崇高精神在全社会发扬光大。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杨槱 2012年4月21日于上海 后记 撰写我父亲的传记,原本只是想作一次尝试,因为我觉得自己既非专业作家,又不在造船行业,唯恐成书不够专业而有辱先人;另顾及先父英年早逝,其职业生涯未满二十年,生怕篇幅或显不足而有负众望。幸好初稿成文逾10万字,超过原先计划。家中所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但丁传》一书,内含意大利作家薄伽丘和布鲁尼分别撰写的两部《但丁传》,总字数为8万,这就是当初我为本传记设定的字数下限。 本书的写作方法也许和通常的传记略有不同,即大量直接引用原始材料中各位作者的原话,这样可以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所叙述的内容更生动,同时也可避免由于我作为传记主人公之子的特殊身份或许带来的自吹自擂之嫌。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我自始至终觉得,父亲的爱国情怀、学术思想和领导艺术尚可进一步得到深化。本人殷切希望,这部传记的出版仅仅是抛砖引玉的一个开端,今后还会有更深刻地反映父亲人生轨迹的好作品问世。若本书的发行能够有助于振奋我国青年一代的民族精神,从而为实施建设科技、人才与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稍尽绵薄,则足以使作者聊以自慰。同时,也欢迎读者用电子邮件对本书提出宝贵意见,我的电子邮箱是:xinhf@yahoo.com.cn。 人物传记一般只写到主人公逝世为止,本书也不想打破这一惯例。然而由于父亲的患病过程发生在一个特殊的国际环境,父亲逝世数年后中国又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父亲虽已盖棺多年,但亦未能躲过这场浩劫。作为一部完整的个人传记,我认为在正文后加进这两部分内容是完全必要的。下面就按时间顺序对父亲逝世后所发生的有关事件进行叙述: 先来说父亲之病及卒。 父亲的墓和祖父的墓只相距数排,两人辞世仅一年之隔,我太姑公所写挽联中的“两度哭君家”就是指此。祖父享年70,应高于当时我国男性的平均寿命;而父亲终年45岁,则无论如何都属于英年早逝,甚至夭折。以后祖母、姑母、叔父相继去世,享年均在85岁上下。长兄因心脏病突发于2007年2月去世,享年70岁。 对于父亲的意外早逝,当年组织上曾颇感疑惑,因为从父亲病情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似乎存在疑点。如果父亲是在自然状态下患癌症,并在12月初已发展到了肺癌的最后阶段,那么病情一定会在父亲出国前的体检胸透或11月6日英国医院的肺部检查中有所反映。据此判断,父亲在出国前至抵英初的轻微咳嗽应不属肺癌症状。在英国那次就医出院后,父亲先出现每餐下咽困难但感觉腹中饥饿的症状,然后才有剧烈的咳嗽,这恰恰与后来多位苏联著名医生会诊后的结论,即父亲的癌病系从胃部蔓延至两肺相吻合。 当时世界正处于两大阵营的严重对立状态,而父亲此行的目的,又仿佛同中国海军发展计划有关,英方后来可能获得了有关情报,因而临时取消了原定的所有与英国海军有关的考察项目。此外,台湾的国民党军队“反攻大陆”的军事部署正甚嚣尘上,美国对台湾又从经援升级为扶植,中美关系在1957年年中开始严重恶化;而中国和苏联则于同年10月15日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即“核协定”。11月初,毛泽东主席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赴苏联参加世界共产党莫斯科会议,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筹备委员会由程望、辛一心、张文治联署,致电苏联造船科学研究院施孟斯基院士转全苏造船工业科学技术协会,“热烈祝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 父亲近一年前访苏时就曾考察过核潜艇制造,并登上过新建的核潜艇,那时苏方对中国代表团非常友好,技术上可以说也没有什么保留。当然参观核潜艇一事双方均未对外公开,父亲回国后也从未与家人谈及,直到刘应虎先生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与人说起,我才得以知晓,且刘应虎先生称父亲为“(中国)海军的首席科学家”。但其后的访英,父亲的感受却迥然不同,他觉得英国人是在敷衍,所以他最后把原先打算送给他留学英国时皇家海军学院的教授和同学的礼品全都原封不动地带了回来。 又据何志刚、颜家骥先生回忆,他们在父亲赴英前与之有过较频繁的接触,清楚记得父亲在10月17日离京前还精力充沛,充满活力,并无明显咳嗽症状,但于12月8日回京时,却已躺在担架上,被抬下飞机,一月半之间竟判若二人。癌症发展之速,世所罕见。 正是出于这种疑惑,组织上在父亲回国后,向我们要去了父亲从英国带回的所有药品进行化验,与此同时,父亲的暴卒在内部也被当作一起事故来处理,当时对外都没有公开。甚至连他病重住院一事,告知范围也相当有限,以致许多造船界人士在获悉父亲逝世时,都感到非常突然。 后来,随着全球两大敌对阵营的消失,世界格局的巨大变化,以及海峡两岸紧张关系的日益缓和,人们对于冷战时代剑拔弩张的国际形势渐趋淡忘,从而越来越倾向于认为父亲的英年早逝系其积劳成疾所致。 回想当年父亲临行前母亲在衡山电影院不禁多次流泪的伤感情景,仿佛她已预见到了父亲这次出访将造成的悲剧性结局,我一直在问自己:难道人真有一种心灵感应存在? …… 同年4月,一群年逾八旬的老学长专程前往无锡市吴文化公园船桥史馆内的辛一心先生纪念室,瞻仰父亲的铜像并敬献“饮水思源”的横幅,上款是“拜谒辛一心老师”,落款为“上海交大造船系47、48届学子”。 2007年,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研究院第702研究所考虑到近年来“在出色完成科研生产、产品开发和经营管理中,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和先进人物。为纪念702所创始人辛一心先生,弘扬先辈精神,鼓励职工为702所的发展,为中国船舶事业创新创业而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作贡献,特设立‘一心奖’。” 2008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王宗光女士主编的《老交大名师》一书,全书收录了包括蔡元培、唐文治在内的共29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老交大著名教授的故事,父亲就是其中的一位。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先生在该书序言中还两次提到父亲的名字,足见他在交大的影响深远。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步伐不可阻挡,事实终于重新以其本来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父亲最后仍以他一生“培育英才的良苦用心,献身科学的人格力量,一心为公的高尚品质和助人为乐的博爱精神”,以“他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的崇高精神境界”,洗净了中国一个狂乱的历史时代在他身故后给他带来的种种耻辱。正义终究战胜了邪恶。 虽然父亲不幸英年早逝,“他的才华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中国造船业寄托在他身上的厚望也未及充分实现,但是他那短短十三年的造船生涯已在中国造船工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并对中国造船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他生前所取得的许多成就都离不开上级领导的大力扶持和各方同仁的有力合作。在他逝世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国的造船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中国已步入世界造船大国之列。他创建的船舶产品设计处,现已发展成能够自行设计国内外所需任何新型船舶的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他创建的造船科学研究所,现已发展成作为亚洲最大的船舶科学研究基地和中国海军装备现代化建设重要支柱的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他作为创建者之一的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现已发展成拥有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两个国家重点学科的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他培养的一大批学生,已分别在船舶设计、科研和教学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他作为创始人之一的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已成为在行业中发挥重要学术交流作用的专业学会;他创办的《中国造船》学术期刊,已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些都已成为父亲留在他生前无限热爱的祖国大地上的一座座巍峨的丰碑。 正如尤子平先生所说:“辛先生的爱国觉悟、学术思想和工作实践,为我们今天造船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准备了优秀的后备人才,开创了科研设施的建设,他的功勋和业绩,值得后人永远纪念他!感谢他!学习他!” 亦若俞伯良先生所言:“先生一生虽然短暂,但其所播之种已结硕果:当代我国造船界领导层和知名学者中,先生所栽之桃李不乏其人;当年为之创建奋斗之科研机构与试验基地亦已根深叶茂,名闻遐迩。先生之功绩当泽及后代,熠熠长存。” 父亲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系我国已故著名造船学者、科学家辛一心先生的传记,是迄今为止关于他生平的最详尽的实录。阅读本书,读者不但可以了解老一辈中国造船工作者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而且还能够从中感受到在他们所生活过的那个年代中国造船业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变迁。 ——杨槱 2012年是辛一心老师诞辰一百周年。百年间的历史长河,新生了许多,湮灭了许多,也忘怀了许多。但辛一心老师在中国造船界所创建的丰功伟绩,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所焕发的高尚精神,却是亘古不变。中国终将成为名副其实的造船强国。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是我们对辛一心老师的最好纪念。 ——王荣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