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石板宅日思录(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凸凹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石板宅日思录》为凸凹近几年的日记集。日记内容涵盖作者的创作、阅读、所思所感、工作体会、友人交往、生活琐记。有生活中的小事,也有对文学创作、人生的深刻思考。内容丰富充实,文笔生动自然。记载了作者的生活经历,体现了作者的文学历程、思想历程。

内容推荐

《石板宅日思录》为凸凹近几年的日记集。《石板宅日思录》可谓不事雕琢、不求周正的文学札记。是读书的笔记,是自由的思考,是情感的发泄,是趣味的呈现。是顿悟的捕捉,是心象的袒露。可以自娱,也可以示人,思想含量、情感温度、人文品质都是在的。

目录

2006年4月

2012年11月

2012年12月

2013年2月

2013年3月

2013年4月

2013年5月

2013年6月

2013年7月

试读章节

2006年4月

4月1日(星期六),天阴

天阴,北风尖冷,不宜出户,便翻检旧笺。

翻到日本中国民俗学者三谷孝的一封来函,被精美的信封吸引,便展读。

来函的日期是1995年10月16日,距今十年有余,然三谷孝的音容还是蹁然浮现——窄脸,细眼,长发,白面,汉语流利,礼数周全。那时,我在区政协文史办主持《房山文史选辑》的编务,被人误以为对京西民俗有研究,三谷孝一行于是年仲夏来华考察时,我便被北京市有关部门指定为接待专家之一。座谈时,我夸夸其谈,三谷孝认真地记录,有谦恭相。之后,他向我提问,态度依旧谦恭,但问题提得有些冷僻,我有些难以应付,语词含混,冷汗暗沁。始觉得,谦恭之下,必有机锋,不可小觑。他似有所察,点到为止,微笑着谢过,不再追问。虽未漏败象,但内心惭愧,既愧己,又怨人——怨他太熟悉中国民情,问得过于“内行”。在《而已集》里,鲁迅有一篇《小杂感》,云:“与名流学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以此衡之,我犯了双重的忌讳——自己本是外行,却装得“太懂”;人家本是素有研究的学者,却仅仅被看作是“外国人”。

没想到,三个月之后,他给我写了一封致谢函,感谢我对他研究的帮助。信中还有一句感慨:中国农村进步的样相,令人敬佩。我对他所用的“样相”一词,颇感兴趣,觉得别致、生动,既有现场感,又有想象的空间。比之“面貌”、“状况”、“情景”,更具汉语的韵味和魅力。后来,我写作时,在多处使用了这个词,并得意于它给文句所附加的“厚味”。但不幸的是,在发表时编辑们都给改成了像“面貌”、“状况”、“情景”等通常的用法,让我哭笑不得。

但我是固执的,在编自己的文集时又都改了过来。别人剥夺你的兴趣是没办法的事,但“私下里”的自我满足,也是很有意思的。

4月2日补记:南方作家盛可以也有同好,她喜用“样貌”,与“样相”类之。

4月2日(星期日),依旧阴

上月的最后一天写了一篇散文,题为《细香》,上午作了半日的修改。改后复读,颇自得。觉得自已的文章是人生的体验、独立的思考和书香的涵养三者融会的产物,情感、识见和文采都是有的,在所谓的“新散文”的冲击面前,是无须自惭的。

孙犁发表文章历来不挑剔报刊,只要是能够迅速发表,就很知足了。他的写作同化着生活的充实和生命的快乐,而与身外的名利无关。《人民文学》向他约稿,他寄了一篇短文过去。但听说三四个月后才能刊出,便又急切地要了回来,放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发表了。他说:本来就是一篇短文,只是为了享受一下发表的快乐,经历数月的等待之后,即便是名刊发表,也没有丝毫的快感了,不值得。所以,他晚年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在《天津日报》上发表(还有《羊城晚报》、《今晚报》)。但是,这并没妨碍文章的影响,依然是脍炙人口,在时间深处发出耀眼的光芒。

受孙犁的影响,我也是不在意发表的报刊的。《细香》改定后,我毫不犹豫地从网上发给了《中华读书报》的舒晋瑜。因为舒晋瑜对我的文字有很深的理解,始终抱着欣赏的态度,给她的文章,一般都能迅速发表。这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好像笔底之下有写不完的东西(从元旦到现在,仅三月余,居然写出了十五六篇作品)。文章发表之后,居然有大部分被一些有名的选刊选载,这虽然不值得炫耀,但能得出一个有益的启示:“密集”的写作,不一定就影响文章的质量。

我因此得出了一个结论:鲁迅之所以每年都写出偌大数量的杂感,与有固定的发表园地有关。

便生出一个幼稚的想法:为了促进文艺生产力,国家应该允许办同仁刊物。郑渊洁有钱,办了一个只发自己作品的《童话大王》,我什么时候有钱呢?什么时候也办一个自己的《语丝》杂志呢?

P1-3

序言

我有记日记的习惯,但没有连续记日记的耐心。因为,现实生活往往无趣,连续的日记就更无趣。

我最初的日记,是写于上农业院校蔬菜专业的时候,时间是1982—1983年期间。那时到丰台区一个叫小井的村庄实习,插栅、锄耪、间苗、定植、施肥、放风、覆盖、杀虫、催熟、采摘,都是农技的动作,纷繁易忘,故记在纸上。那类似日志,为的是实习结束后,能有依据地写实习报告。

后来有了恋爱,为了记录情事,也日日写下。写时兴奋,一如亲吻抚摸之后的余绪,满纸活色生香。但多少有些肉麻,而肉麻不是有趣,鲁迅在他的檄文中有激烈的论述,就更打消了公然展示的勇气。况且,私情暧昧,容易诱发别人的兴味,为了不让他人得到窥淫之乐,也死活不对外公开。暗光之下,自己独自摩挲,可唤回美好记忆,让自己往年轻里活就是了。

再后来有了写作生活,日记就如影随形地写来,虽时断时续,但终究是写。

我不喜欢那种流水账式的日记,虽然鲁迅是这种日记的大师。他有资格,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是国宝级人物。他的琐碎记事,也有文献价值;研究者也可以从那里进行考据,端稳手中的饭碗。但我终究没耐心读完,即便他很伟大,也是随便翻翻而已。

我觉得,日常生活太平凡,都是庸常琐碎之事,可记录者不多。或可以说,日常生活是一盘散沙,沙上不长禾苗,更不长嘉木,几无示人秀色。但却偶有金屑,被掩埋其中。所谓日记,就是沙里淘金的努力,在无价值处提炼出价值,在无意义处升华出意义。记日记的企图,其实就是抵抗健忘和过分的凡俗,在“超越”的层面上有所作为,让人的生物存在,有灵魂的点点闪光。

所以,我的日记,不是俗生活的原生态记述,而是灵魂登场时的掠影,为的是把那些稍瞬即逝的片段定格,裨益于今后的生活。通俗地说,我的日记所记,是:记读、记思、记情、记趣、记悟、记痕。其中的记痕,可以是游踪,也可以是心路历程。

记得2006年在《广州文艺》上第一次发表13记时,曾写过一节“小引”,特移录过来,可鉴心迹——

因为是业余的写作者,职业时光中的物事大多与文学无关,辑录之时便略去了;所以,所呈现的,虽说是原生态的日记,本质上不过是一种文学的札记而已。所不同的是,“文学札记”,是一种有意的创作;这里的文字是率性而为,与雅驯及谨严远些。

也就是说,我的日记,少职业行为的记录,是多与文学生涯和精神生活有关的存载。可谓不事雕琢、不求周正的文学札记。是读书的笔记,是自由的思考,是情感的发泄,是趣味的呈现。是顿悟的捕捉,是心象的袒露。可以自娱,也可以示人,思想含量、情感温度、人文品质都是在的。

有心者读之,会跟我一起上路一喜所喜,悲所悲,思所思,悟所悟——感同身受,一路会心,不虚此行。会感到,我是难得的一个性情中的朋友,有情有义、有声有色、有趣有味、有胆有识,相见恨晚,珍惜到永远。

之所以把这册日记冠名为《石板宅日思录》,是因为我出生在京西一个叫石板房的小山村,从文之后,为不忘来路,本分做人为文,便把自己的书斋定名为“石板宅”。书中文字,乃日有所思,宅之所录也。

最后要说明的是,之所以交王平兄在他主政的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一是他有开放的散文观念,对新散文写作有助推之功,二是作为著名出版家,他有品牌意识,书出得精美,让写作者有尊贵感觉。

是为序。

2013年4月6日初拟,7月1日改定于北京石板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8:3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