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绿林起义与东汉帝王乡
西汉后期,重用外戚宦官,政局混乱,国家权力严重削弱。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王莽即位后,为解决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由于改革不切实际最终王莽改制以失败告终,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王莽的残酷压榨,加上一连串的天灾,农民走投无路,被迫纷纷起义。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之下王莽政权最终被推翻,公元25年,在荆州地区参加过农民起义的汉宗室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从而结束了国家的混乱局面,刘秀即历史上光武帝。
(一)王匡、王凤绿林起义
公元17年,南方荆州闹饥荒,老百姓不得不到沼泽地区挖野荸荠充饥。人多野荸荠少,引起了争夺。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有两个有名望的人,一个叫王匡,一个叫王凤,出来给农民调解,受到农民的拥护,大家就公推他们当首领。王匡、王凤就把这批饥民组织起来发动了起义。随后王匡带领义军占领了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作为根据地,攻占附近的乡村。不到几个月工夫,这支起义军发展到七八千人的规模。于是王莽命荆州牧率两万官兵去围剿绿林军,被绿林军打得大败而逃。绿林军趁势攻下了几座县城,打开监狱,放出囚犯;把官家粮仓里的粮食,一部分分给当地穷人,大部分搬到绿林山。投奔绿林山的穷人越来越多,起义军增加到五万多。
第二年,绿林山一带瘟疫流行,五万人差不多死了一半。而正当南方的绿林军在荆州一带打击官兵的时候,东方的起义军也壮大起来。樊崇带领一支义军,不到一年时间,就发展到一万多人,在青州和徐州之间来往打击官府、地主。公元22年,王莽派太师王匡(和绿林军中的王匡是两个人)和将军廉丹率领十万大军去镇压樊崇起义军。为了避免起义兵士跟王莽的兵士混杂,樊崇叫他的部下都在自己的眉毛上涂上红颜色,作为识别的记号。这样,樊崇的起义军得了一个别名,便是“赤眉军”。结果赤眉军在成昌(今山东东平西)一带连挫莽军,官兵大败。赤眉军越打越强,迅速发展到了十多万人。
为离开疫区,并避免同莽军决战,绿林军乘王莽军队镇压赤眉军的时候,分-兵向外发展。一路由王常、成丹、张印等率领,向西南进入南郡(治江陵,今属湖北),称“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凤、马武及朱鲔等带领,向北进入南阳郡(郡治宛县,今河南南阳市),称“新市兵”。七月,新市兵进攻随县(今湖北随州市),平林(今湖北随州市东北)人陈牧、廖湛等数千人起义响应,称‘平林兵”。当绿林军进军至舂陵(今湖北枣阳南)附近时,刘绩、刘秀及李通、李轶等亦率宗族宾客子弟七八千人起事,号称‘春陵兵”。
由于绿林军的几支队伍没有统一的指挥,将士们认为人马多了,必须有个首领,才能统一号令。一些贵族地主出身的将军,利用当时有些人的正统观念,认为一定要找一个姓刘的人当首领,才能符合人心。然而绿林军里姓刘的人很多,于是在谁做首领的问题上绿林军内部出现了分歧。舂陵兵想推刘绩,可是新市和平林兵的将领怕刘绩势力太大,一定要立一个破落的贵族刘玄做皇帝。刘绩又提出等消灭了王莽、收服赤眉军以后,再立皇帝,也遭到反对。最终刘绩自觉力量不足,只好同意。
公元23年,绿林军各路将士正式立刘玄做皇帝,恢复汉朝国号,年号“更始”,所以刘玄又称更始帝。更始帝拜王匡、王凤为上公,刘绩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其他将领也各有各的封号。绿林军建立政权后,力量壮大,士气高涨。义军在主力包围宛城准备西出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夺取关中(指函谷关以西……
P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