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人生活本就单一,经济上又不算富足,婚后速添两子,日子开始变得拮据。常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老五两岁那年,二娘溘然病倒,时日不多便撒手人寰。
据考证,1900—1903年,陕西连续3年发生了大饥荒。1900年,即光绪二十六年,时逢庚子之变,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这一年的8月15日(农历七月二十一日)清晨,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京,一路被八国联军追杀,颠沛劳顿,最终选择关中大平原作为皇家的避难地。
皇室人马迁陕,驻扎西安1年有余,虽说是落荒而逃,但排场总是要讲的,而由此增加的这笔庞大的开销,自然要摊在陕西百姓身上。饥荒之年,官府为了筹集银两,除了加重各种赋税,别无他法。3年大饥荒,再加上庚子之变,对于陕农无疑是雪上加霜,当时别说是吃菜油,点油灯都成了一种奢求。依据年景推断,滕叶肯定没有躲过这次天灾人祸,病逝时年仅30岁。
家有人亡,一般要停尸3天。3天后入棺,棺内放入少许细土和一层柏树叶子,死者手里放有面饼,身边撒些钱币,女儿、侄女们要到灵前呈上金童玉女、灵阁仙鹤、金山银山等祭品。家庭富裕的还要行大礼,设棚子唱戏,广待亲朋,以示寿终正寝。3年期满时,还要与3年前发殡一样,行大礼,唱大戏,吃大席。
青年人如果客死他乡,属非正常死亡,遗体不得进村,不得迁入祖坟,丧事须办于村外。若死者生前从事低贱职业,也不能迁入祖坟。女人若因生孩子而亡,下葬时还会掀走棺盖,用泥土添实尸体,为此常常引来纠纷和官司。
二娘既非“客死”,也非“寿终正寝”,园子爷有可能以普通的土葬来了结爱妻的后事。
且说二娘病故,给丈夫撇下了4岁的秀甫和2岁多的灵甫,不消数日,张鸿恩累得连饭都吃不上。村里有几位婶娘,平日威信蛮高,谁家摊上红白喜事,少不了要请婶娘们搭手帮忙出主意。听说张家老二日日手忙脚乱,常常吃不上饭,老四还好应对,那老五尚未彻底断奶,一天到晚,嗷嗷待哺哭个不停。婶娘们私下里一合计,便出面给园子爷支招:“实在不行只留老四,把老五送人吧!如若不然,一个大男人手牵两娃,吃不上喝不上,想续弦都难,归其了大人孩子都完!”
“姐姐为了自己,年少时体能透支,那些年倘若爹娘健在,苦命的姐姐何以年纪轻轻就送命归西?”滕益每每想起姐姐,心如刀绞,茶饭不思。这日上午忽有信使来报,说张家想把老五送人,赶紧过去看看吧!滕益跟着信使拔脚就走。南城寨离东大村相距10里,二人大步流星赶到东大村,滕益支走信使,扯着嗓门沿街大骂开来:“是哪个脏心烂肺的娘们乱出馊主意?你个厮养的王八蛋!往后再敢动娃儿的心思,休怪我翻脸不认人!到时候先抱走你家的娃儿,让你家当绝户!”
且说婶娘们在村里体面惯了,喝五嗔六的,谁见了都恭敬三分,单单为老五的事儿,被歪老汉骂了个狗血喷头,一个个顿时成了秃尾巴鹌鹑,在村人面前丢了脸面。几位婶娘凑到一块,觉得难咽这口气,便去找村里德高望重的王先生评理。老先生听了,长吁短叹道:“本出于好心,反弄巧成拙。唉!这也难怪,人家毕竟是娃儿的亲舅,不依不饶还不是因为站在了理上。处理儿女私情之事,且得慎之又慎,好在只是个意念,他舅凶又能凶到哪儿去?再说他骂街也没提名道姓,你怎好出面跟他掰扯?一旦公开亮相,反倒有失体面,就权当什么也没听见,事情一过,落个大家心里都干净。”
歪老汉沿街这么一骂,让园子爷顿时清醒过来。权衡轻重,园子爷把错全归于自己,沮丧道:“他舅,我这是让娃儿给累晕糊了,日子再苦再难,也不该抛弃亲骨肉啊!他娘尸骨未寒,我真是这么做了,还不遭天打五雷轰啊!”
滕益对姐夫素有好感,今天这火气实际上也不是冲着姐夫来的,遂安慰道:“姐夫,您不用多解释了,这事儿我清楚,我不糊涂……我已跟娃儿的妗子说好了,自家3个娃,姐留下2个,3个也是养,5个也是带,趁着身子骨硬朗,粮食也够吃,莫不如将老四老五接来代养,也好让姐夫腾出手来再续个屋里的,等娃儿们到了上学年龄,定当送还就是。”
P22-23
此书即将付梓,在完成对结构、轮廓、人物塑造等一个个难点的突破之后,灵感告诉我,在张灵甫身上仍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尚待破解。
张灵甫一生都在追求美好的理想,包括对事业,对婚姻,对父亲、舅舅及家人的爱,对蒋介石、王耀武给予的知遇之恩,对副军长蔡仁杰等战友的手足之情……
当追求一度成为现实的时候,张灵甫曾是国之骄子,命运的宠儿,国人心目中的大英雄。然而,天底下最倒霉(因枪毙妻子吴海兰而入狱)、最残酷(抗战中左腿致残,两个儿子均幼年天折)、最无情(最小的儿子刚刚降生,父亲却饮弹自戕)的事实,张灵甫无一幸免。以上还不包括父亲、七弟悬梁白尽,女儿张蕙君服药自杀,发妻邢勤英双目失明,他娶的高家大院干金高艳玉晚年形单影只,绝望而死。
在带有残杀性质的连绵战火中,个人命运也在劫难逃。此书从始至终浸润着战争的苦难和忧伤,从头至尾讲述的是人生的沧桑和苦水,而张灵甫命运的最终结局,既是时代和个人的悲剧,冥冥之中也带有一种难以说清的命运的乖张。总之,张氏家族的悲惨命运,在20世纪的华夏中国实属罕见。
今将粗略的研究成果回馈社会,同时文飨读者和张灵甫的后人。
66年的光阴过去了,张灵甫这个名字依旧为人们所熟悉,而对于他的死因一直众说纷纭,始终笼罩在一片迷雾之中。近10年来,作者和她的助手马燕新、闰春静穿梭于祖国的大江南北,大海捞针般地寻觅健在的知情者。实际上,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作古,有幸活到今天的,年龄也大都在80岁以上。
调研组曾叩响过多位老者的家门,有三五位在半年前溘然辞世,有一位华野老战士才刚刚去世1天,遗体放在屋内正待出殡。再者,纵然找到了知情者,出于社会及个人的种种原因,他们丢弃和焚毁了个人保存甚久的照片、信件、日记及物品,随之事情的真相也一同遭至焚毁。
为猎获剩余不多的珍品,并防止像手接水流那样,很快珍品又从手指缝里流失,调研组煞费苦心,顺藤摸瓜,不言放弃,将采集到的信物一一分类归档。慢慢的,一个个老兵及知名将领的眷属进入了调研组的视野。那些看似零乱不堪的历史碎片,那些人类生存中极为宝贵的人性和情感,渐渐浮出水面,继而势如破竹,一发而不可收。
张灵甫乃抗日名将。抗战期间,他参与指挥的74军,携雷霆万钧之势,于兵刃血火之间,曾击毙过多名日军师团长;与友军协同作战,歼灭过一个又一个不可一世的、杀人如麻的日军师团,曾被国人誉为“铁军”。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部队,在被称为“惊天地、泣鬼神”的孟良崮战役中,却招致了“滑铁卢”。那么,对于整个战役,共产党是如何排兵布阵、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国民党方面又是如何应对并招致了惨痛的失败?投降后的74师万余名官兵,他们后来的命运有着怎样的千差万别,又经历了怎样的风霜雨雪?
张灵甫的遗骸埋在哪里?是谁为他买了棺材并在其遗体上缠绕了多层的白布?多年后这口棺材为年轻乡民们发现,他们做了怎样的处理?张灵甫的亲娘是哪里人?其嫡脉来自何方?书中说:“尸体掩埋于鲁南,张灵甫得以魂归故里”,在这种说法的背后,有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张灵甫的4位夫人各自又有着怎样的悲哀?
寻访中,作者触及了张灵甫的4次家庭婚姻生活,一桩接一桩的家庭悲剧撼人心脾,令人不寒而栗。时光流逝,岁月如织,作为女作家,能在厚厚的时光落叶之下触探、挖掘主人公的情感生活,难哉!幸哉!从女性特有的感悟出发,就承受世间的苦难而言,张灵甫堪称世间男人第一。
光阴似箭,60年为一个甲子,老人们在故去,新人们在成长,战争的硝烟渐渐远行。十年磨得一剑,剑锋自然犀利异常。本书作者试图刺破、穿越时光隧道,力争还原昨日晴空,相信10年的努力将使此书卓尔不群,从而打动众多的读者。
本书作者张新蚕经过10年的寻访,撰写了《张灵甫之谜》一书。《张灵甫之谜》记述了张灵甫的4次家庭婚姻生活和大半生的戎马生涯,多方位描写了国民党74师将士们的命运和归宿。通篇风生水起,波澜叠加,故事情节令人荡气回肠。
十年磨得一剑,本书以独特的创作手法,在国内外首次公开了大量珍贵的有关张灵甫军旅和家庭生活的照片。这些历史资料如大海捞针般获得,弥足珍贵。本书图文并茂,文笔生动,相信多年的努力将使此书卓尔不群,从而打动众多的读者。
张新蚕编著的《张灵甫之谜》是作者经过长达10年的努力,将张灵甫人生路程的每一阶段做了扎扎实实的调研和考证。在数年跟踪寻访的基础上,创作了这部具有心灵撼动力的作品。作品注重情节的细腻和细节的真实,着力挖掘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世界,侧重于捕捉、描写个体生命的感情波澜。有的故事情节让人内心风生水起,波澜叠加;有的则让人眼睛潮热,思之难眠;有的情节令人触目惊心,乃至一气呵成,抚卷长叹。由于张灵甫所处的年代为战争年代,故此书从始至终跳跃着战争的忧伤和苦难,从头至尾讲述的是人生的沧桑和苦水,生动而令人信服地展现了张灵甫44年(1903~1947年)的戎马生涯及4次婚姻家庭生活,再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火硝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