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出历史的烟尘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菁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1949年“东方泰坦尼克号”太平轮失事事件、1911年哈尔滨瘟疫之战、海峡两岸斡旋之谜……本书在对人物的解析中展现著名历史事件,流露历史的传奇魅力。

  李菁编著的《走出历史的烟尘》为《三联生活周刊》“口述”栏目结集,作者李菁并非资料写作,而是采访当事人本人或他们的后代,以口述形式尽可能还原历史人物、事件的原貌,其中不乏独家披露的珍贵史料,并配有诸多老照片。

内容推荐

川岛芳子的亲妹妹金默玉、“洪宪太子”袁克定、民国名士张伯驹、一代报人王芸生……

李菁编著的《走出历史的烟尘》提及的文化历史名人,对中国现当代社会均有重大影响.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既有各自性格、际遇的个性,又有大时代下人们命运的共性。

《走出历史的烟尘》作者并非资料写作,而是采访当事人本人或他们的后代,尽可能还原历史人物、事件的原貌,其中不乏独家披露的珍贵史料及照片。

目录

序 口述历史:当想象遭遇现实

第一章:蹚过历史的河流

 我所知道的溥仪 口述人:毓赡

 润麒:走出历史的烟尘

 袁克定的残烛之年 口述人:张传綵

 最后的格格 口述人:金默玉

 海上闻人杜月笙 口述人:杜维善

 张学良在台湾的幽居岁月

第二章:不该被遗忘的名字

 打捞“太平轮”记忆

 陈友仁与一个家族遗落的传奇

 伍连德:不该被遗忘的名字

 曹聚仁:浮出水面的“密使”

 章士钊:93岁老人的最后一次斡旋之旅

 一代国医吴阶平

第三章:是真名士自风流

 张伯驹:但使国宝永存吾土

 被遮蔽的邵洵美 口述人:邵绡红

 还鲁迅一个真面目 口述人:周海婴

 王芸生:一个人与一部书的传奇

 唐德刚:活在别人的历史里

 周有光:笑看风云人未老

 黄永玉:一蓑烟雨任平生

试读章节

父亲是1936年去世的。依然按照前清王室规定,我带着三件传家宝——咸丰皇帝的密谕、大阅御用的紫宝石黄丝腰带和那把白虹刀,前往长春,追随溥仪。其实我到长春溥仪那儿念书,也是为了带出一张嘴,给家里减轻点负担。我到了长春后,溥仪将我母亲和两个弟弟也接过去了,每个月还给一定的生活费。

溥仪在长春办了个私塾,还是抱着复兴大清国的梦想,他想先培养出心腹,送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毕业回来之后,到伪满军队里当官,这样伪满军队就成了他的嫡系。1937年我到长春时,私塾里有五个学生。除了汉语、数理化、历史课等,我来的第二年赶上开英语课,老师陈承翰是溥仪二妹夫的舅舅,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我们都是从ABCD开始学的,读的课本叫《New Crown》。学了两年,太平洋战争打起来了,溥仪怕日本人说他亲美,就不让我们学英语了。

私塾里有一堂特殊的课是溥仪亲自上的,专讲雍正的上谕,因为溥仪最崇拜雍正皇帝,反对结党营私。溥仪本人就有些“谈党色变”,当时伪执政时期日本人就要成立“协和党”,溥仪就害怕听见“党”字,坚决反对,所以日本人把它改为“协和会”,虽然是换汤不换药,但溥仪就同意了。

溥仪也是个“三分钟热情”的人,那时他新买了打字机、油印机,想图个新鲜。他不会打字,宫府内的打字员正好是我们的远亲,溥仪就把他叫到自己居住的缉熙楼上来看着他打字;溥仪用打字蜡纸在玻璃板上用复写笔抄雍正上谕,再油印出来。溥仪也没长性,没讲几课,他就停了。

溥仪给我们上的第一课是雍正的《朋党论》。学《朋党论》不能白学,要用实际行动表示我们绝不结党营私。怎么表示呢?就要人人互相监视,对其他人的一言一行随时要向溥仪打小报告。我们几个学生其实都是同族宗亲,但到最后都变成了非公事不言,都怕被打小报告;而我们这些学生,要对他无限忠诚,绝对不许说假话。后来有的学生年岁大了,结了婚,溥仪高兴了会问一句:“昨天回家和你媳妇……”学生也得如实回禀,不然就犯了欺君之罪。

溥仪的疑心重。当时有很多传闻,比如汪精卫到日本治病后死在那里,吴佩孚也在日本治死了,溥仪听了,总是害怕日本人安窃听器或是害他。他那段时间比较苦闷烦躁,经常打我们出气。溥仪有一次得了痔疮,买了不少药,我那时还小,看到这种药很稀奇,随口说了句:“这药很像个枪弹!”这立即触动了溥仪的忌讳:“这不是咒我吃枪弹吗?”于是我狠狠挨了一顿板子。溥仪那时候没有生杀大权,我相信,如果有,他肯定会把我拉出去毙了。皇上杀个人算什么呀?

在溥仪身边“不胜小心”——他喜怒无常,你真的是没法小心。有一次溥仪有点感冒,发了点烧,要避风。你在他身边看报,翻过来看另外一版,就这点风也能让他“龙颜大怒”:“你不知道我在避风吗?用报纸在我身边扇风,是不想让我快点好吧?”于是你便要赶紧趴在地上请罪、磕头。还有一次溥仪突然使劲盯着我,把我看得直发毛,我就避开了他的眼光,谁知麻烦还是来了。“你怎么不敢看我?一定是心中有鬼,一定是和我有二心了吧?”这帽子一下子扣上了,解释也没用。我只好还是磕头,再自扇耳光,痛哭流涕:“奴才死也不能离开皇上啊!”这样才逃过一场灾难。以前我们对溥仪一概叫“皇上”,直到改造后才改口叫“大叔”。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提到了数百人,都用的真名实姓,但唯独我们三个“毓”字辈的,他都给化了名,我在这本书里就是那个“小固”。至于为什么把我们“三小”用了化名,我还从来没有问过他。

序言

文字里的人物,一步步走来、伸出手,说道: “我就是周海婴。”然后,彼此落座,讲述与倾听开始……嗯,我们会拥有一次奇妙的回忆与追寻,并得到一个新版本的故事吗?

想象落地。这是我重读李菁文章最直接的感受。

所谓采访,于记者,是有准备的一种职业行为。而之于被采访者,比如周海婴、周有光、黄永玉……著名久矣。文字以及影像制造出的他们,早是我们未谋面的熟人了。只是,当想象里的“熟人”走进现实,伸出手与你相握的那一瞬——想象遭遇现实之际,你将如何?

李菁的兴趣是历史的人物,她的基本操作是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至亲或好友,进行深度的采访,然后以“口述”的方式来完成她的历史故事。

“口述”,你说我记,看起来是最容易的一种文章模式。果真?没那么容易。

当双方彼此坐下来,开始共同的追寻旅程,记者首先需要完成的是对自己想象的克制与调整——如果采访是一个有智力含量,值得分解并被分析的职业行为,那么,这个技术动作,由准备开始。任何一个普通的采访都需要准备,遑论深度的访问;真问题不是准备,而是你精心准备之后,必然形成了对当事人的想象。准备越充分,想象越完备,在一两个小时或更长时间的采访里,你的想象是否可能被坐在面前那个活生生的当事人改变?

当然,我们不知道那个当事人有无足够的能量来改变你的想象;只是,克制自己的想象,建立作为倾听者的零度情感状态,才是基本职业伦理。这不是拒绝对讲述者情感的关切,而是警惕来自自身想象的偏见。

那个老头黄永玉在讲述比他更老的老头时,所隐藏的情感强度,肉眼亦可洞穿;当他转身讲述自己时,情感会扭曲现实场吗?77岁的周海婴,穿越70年回忆童年时的自己与父亲鲁迅——这个更愿意称父亲为“鲁迅”,而不是“爸爸”的儿子与回忆者——他故事里的那个自己与父亲,是曾经童年的记忆里的.还是经过70多年修正的结果呢?

所谓“口述”,这个时候你看到了它的挑战了吧!彼此面对面之际.作为倾听者与记录者的记者,在克服了自己的想象后,迅速地、无可逃避地要面对被采访者的自我想象。

在想象中穿行的这份职业,如何抵达事实的彼岸?

李菁所有卓越文章的起点,是她有罕见的对珍珠般细节的发现与辨识能力:“对我父亲(鲁迅)而言,她觉得她有照顾不够的地方——比如她说看到父亲吸烟不是放在嘴里,而经常点着了放在那儿烧,既然烧,为什么买那么好的烟?于是父亲最后抽的是比较廉价的烟;茶叶也一样,有时候她泡在那儿,他也没喝,这不浪费吗?”我们要知道,所有想象都是以一种概念或者标签打结,但在这种闪亮的细节面前,鲁迅许广平爱情婚姻的标签,将如秋叶般无声无息的坠落,生活的本来面目也因此而一览无遗。

被采访者所有建构性的概念化的叙述,将被那些无法作为“证据”安放进逻辑里的小细节给自然瓦解,丰富的非概念性的人生与命运、“新版本”的故事由此诞生。只是,谁能发现这种种真实人生的细节?李菁能。

这种越越性的能力,使李菁在讲述与倾听开始之际,作为倾听者,有足够强大的气场,既穿越自己的想象与偏见,亦洞穿当事人抑恶扬善的自我标签化。这是一个优美无比的、让想象落地的过程。更多的阅读之后,复盘讨论李菁采访的这个技术动作,我们终能欣赏她的无可复制。

李菁何以如此?或许她对人生际遇尤其转折时候的好奇,更深刻的情怀来自于她对命运的悲悯——“忽见(张)伯驹先生蹒跚而来,孤寂索漠,坐于小偏桌旁。餐至,红菜汤一盆,面包果酱,小碟黄油二小块,先生缓慢从容,品味红菜汤毕,小心自口袋取出小毛巾一方,将抹上果酱及黄油之四片面包细心裹就,提小包自人丛缓缓隐去……”这虽然是李菁转摘自黄永玉的描述,但她对细节的选择,却实在精当。“隐去”之时,命运固然苍凉;但隔着遥远的时空,这份苍凉被有心人重新择出,人生亦因此而温暖。

那些走出文字里的人物,经过李菁,想象落地,再次形成文字、形成这本书。它当然迥异于你曾经印象里的那些人物,而且不可替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