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翁同龢/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忠良//沈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翁同龢》由常熟理工学院的沈潜教授与常熟翁同龢纪念馆王忠良馆长合作撰写,历时三年完成,是一本立足于真实还原翁同龢一生的人物传记。

翁同龢(1830-1904),江苏常熟人,中国近代著名爱国政治家、文化艺术家。自1856年状元及第后跻身政坛四十多年,翁同龢身膺同治、光绪两朝帝师,位居清朝统治中枢要职,伴随近代中国充满内忧外患、社会急剧变革的历史进程,先后参与了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以帝师之尊、枢臣之重,匡时济世,接陈启新,政治精英与文化大家显形跃影,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关键性人物之一。

内容推荐

《翁同龢》共12章,20万字。《翁同龢》由翁氏家族的源头活水切入,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循其应时代之感召、觅思想之进路的生命轨迹一路追踪,真实地展现了个体生命在家国忧恨中交织的丰富情感履痕,以及内涵因时而化、守旧开新的心路历程,并着重刻画传主传承与守望一生的爱国情怀、文化情怀、民生情怀和桑梓情怀。笔者王忠良、沈潜坐实翁氏日记等史料,知人论世,于纵横交错、夹叙夹议中立体透视,温情解读,力求凸显出一个更为有血有肉有质感的人物形象。

目录

第一章 海虞翁氏书香起家

 一、老树古藤

 二、读书振家声

 三、文化世家

第二章 儿时青灯少壮才名

 一、青灯有味

 二、游文书院

 三、世道离乱中

 四、少壮才名

第三章 碧海青天状元及第

 一、翁汤联姻

 二、蟾宫折桂

 三、西行路漫漫

 四、家书抵万金

第四章 家国忧恨 乡关何处

 一、国难家亦愁

 二、手足分离

 三、变故又迭起

 四、天涯故园心

第五章 宦海风潮陈规难祛

 一、同文馆风波

 二、立嗣危机

 三、铁路论战

 四、潜移而默化

第六章 两朝帝师启沃明君

 一、授读弘德殿

 二、毓庆宫行走

 三、旧学新学之间

第七章 两参军机书生报国

 一、渐人中枢

 二、初参军机

 三、再参军机

第八章 维新图强励志变法

 一、迷梦惊觉

 二、痛定思痛处

 三、保荐康有为

 四、力陈变法

 五、开缺回籍

第九章 恤民惜才勤政清廉

 一、民生系天下

 二、为国求贤士

 三、居官要在勤

 四、取予有义

第十章 丹青翰墨藏珍流传

 一、如入“宝山”

 二、爱好画道正脉

 三、摩挲古墨

第十一章 息影山庐桑梓情怀

 一、田庐无可归

 二、瓶隐庐中

 三、息影山林

 四、专心致“志”

 五、门墙桃李情

第十二章 饮恨长逝精神绵延

 一、如履薄冰

 二、草野孤臣泪

 三、伤心到盖棺

 四、传承与守望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海虞翁氏书香起家

一、老树古藤

翁庞杨季是豪门,

归言屈蒋有名声。

这是至今广泛流传于江南古城常熟的一句民间谚语。谚语何处出典,何时传开,由于岁月的久远,大概已无可考证,所以,世人可以耳熟,也未必能详了。不过,民谚的背后,是一个个可圈可点的历史镜像,一段段可感可温的人文故事。无论个体还是群体,无论恩怨还是得失,无论兴衰还是荣辱,或长或短,若隐若现,耐人寻味处,最是个中承载着情绵绵、意悠悠的岁月流光。

也许,这就是古城常熟的魅力,也是江南文化的魅力,更是千古历史的魅力。

历史上的江南,大体以太湖流域为中心,地跨了今天的江苏常州、苏州、无锡,浙江杭州、嘉兴、湖州以及上海市。江南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经济区域,更是人文荟萃的文化鼎盛区域,素以悠久深厚的人文资源而著称。自唐宋以来,随着大规模开发及中国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江南成为覆盖中国经济与文化上最为重要的一个单元。作为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常熟素称学道名邦,明清二代出现了众多家学渊源深厚、文化系统承续,并为地方所广泛认同的世家大族,如明代章氏、桑氏、周氏、徐氏、钱氏、孙氏、严氏;又如上述翁氏、庞氏、杨氏、季氏、归氏、言氏、屈氏、蒋氏;还有曾氏、瞿氏、张氏、宗氏、邵氏、毛氏、俞氏等著姓望族。他们大体由耕读起家,经年累月中读书立品,崇德做人,立身砺志,开拓进取,乐善好施,扶贫济困,或以诗书传家,或以藏书为业,或以绘事著称,甚至多重复合,前后相望,代有传人,堪称令人瞩目的区域文化景观,也深刻影响着一方水土的文化风尚。

其中,以两朝宰相、两代帝师、叔侄状元、兄弟巡抚、三子公卿、四世翰林而显赫于世的翁氏家族,无疑被推为了“八大家族”之首,传递着绵长而厚实的文化气象和人文底蕴,无愧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更是江南弥久弥香的独特精神坐标。

本书传主翁同稣,就是翁氏家族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借助对翁同龢人生轨迹、心路历程的重温,可以穿越时空的隧道,渐行渐人中追寻一个人的荣辱沉浮,一个家族的前世今生,乃至一个时代的惊心动魄,一段历史的风云激荡……

枝繁叶茂,都从根上生来。

据《海虞翁氏族谱》①记载,翁氏源出姬姓,周昭王封庶子于翁山,因以命氏,“其后有日弘者,仕楚,官左丞,居梁之原城”。翁弘也被尊为翁氏立姓始祖。西晋末年(公元317年起),政局动荡,北方少数民族人击中原,士民为避战乱纷纷南迁。当时,翁弘的第27世孙翁鞠渡江南下,先至浙西后转浙东,后代散居于今杭嘉湖地区的钱塘、仁和、海盐、余姚、慈溪、永嘉一带。岁月流转,代际相承。1082年(北宋元丰五年),钱塘翁氏的一支翁景文授常州无锡县尉,随任迁居江苏平江(今苏州),成为吴郡翁氏始祖。景文之子翁敏中,官赠右奉议郎,敏中次子翁翊臣于1145年(南宋绍兴十五年)中进士,官至刑部尚书郎中。1199年(宋宁宗庆元五年),翁翊臣四子翁嶙中进士,授刑部郎中。不过,在经历了此番从政为官的辉煌时期后,吴郡翁氏子孙又渐趋衰落,族人基本上以力田务农为业,一直寄居姑苏相城里(今苏州相城区)。迟至明代永乐年间,翁斗南(翁嶙次子)的六世孙翁寿一有子三人,幼子翁景阳从相城来到常熟西南乡四十九都庙桥的璇洲里村(今练塘张家桥村)入赘落户,为常熟翁氏始祖。

因为背负入赘为婿的身份,寓居常熟的翁景阳难免了世俗眼里不无卑微的生活处境,如何立足谋生,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付出更多的努力。由于史料的阙失,我们已无从揣测。不过循其族谱世系,翁氏子孙从此繁衍生息、一脉传续,在艰苦创业的历程中,不难寻绎其“耕读传家”的脉络。  在小农经济和科举制度基础上形成的耕读文化,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由来已久的生存形态。“耕”为生存之本,“读”乃进身之阶。耕田可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立志立德。“耕读传家”以村落社区为地域空间,以家族为单元,民间耕读结合的教育传统与文化习俗,与乡民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重在宣扬儒家传统伦常,强调以孝悌仁义维护家族的和谐,营造族中子孙尊师重教、崇文向学的人居环境,并从中耳濡目染,从而实现文化的濡化过程。这一传统观念,在乡土社会中普遍受到推崇,无疑成为乡里农家努力追求的一种理想生活愿景。

自隋唐以来科举制度的确立并逐渐完备,历朝历代为选拔官吏、士子进阶的定制,绵延千年,惟有科举人仕方为正途的价值观念普被全社会。在官本位意识浓厚的传统中国人看来,读书为官,跻身仕途,成为无数士人痴迷追求的理想人生。江南向为人文渊薮,从秀才、举人到进士的科举进级,竞争异常激烈。对于渴望出人头地的家族来说,只有鼓励族中子弟读书登第,金榜题名,才能光宗耀祖,跻身望族之列。明清江南著姓,大多依靠科举入仕的努力奋斗得以争取和维持其望族身份和社会地位。

翁家迁居的明朝初期,正当常熟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蓬勃上升期。植根于江南风物清嘉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相对安稳的社会环境,更有两宋以后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历宋元明清数百年间,常熟一地兴学崇教,人才辈出,以文化之邦称誉四方,形成了以文化为精神趋向和生活方式的独特文化型社会,诗书传家几乎是当地百姓家弦户诵的社会风气。

P1-3

序言

江苏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代名人的奋斗业绩已经载人史册,动人的传奇故事已经广为流传。他们是江苏人的代表与骄傲,是中华民族连绵不断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留下了不少遗憾和期盼。

江苏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六朝以来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镇的独特地位,为杰出人才的涌现创造了条件,为他们施展自己的才华提供了广阔天地。早在唐代,大诗人韦应物就已这样赞许:“吴地盛文史,群彦今汪洋。”到了明代,国人更是公认“苏郡为士之渊薮”,人才灿若群星。据有关统计,在我国古代、近代著名作家中,江苏籍作家占27.5%;在明清时期则高达37.5%,如清代文学家1741人中有599位是江苏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都是江苏人。明清两朝状元人数、当代两院院士人数,江苏均为全国第一。

江苏历代名人或立德,或立功,或立言,在政治、军事、思想、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教育、实业、宗教等各行各业卓有建树。他们中间有农家子弟、因参加秦末起义而创立了西汉王朝的刘邦,精通佛教律宗学说、“何惜生命”而东渡的文化使者鉴真,徒步跋涉考察祖国地貌地质并且写下山水风光游记的作者徐霞客,鸦片战争中视死如归抗击外国入侵者的民族英雄关天培,可歌可泣的抗倭、抗日军民群英谱。近代民族工业的先行者、教育家张謇,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瞿秋白,留下《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名篇的现代作家朱自清,新中国总理周恩来,画家徐悲鸿、刘海粟,戏剧家梅兰芳、赵丹,数学家华罗庚,等等。

江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以他们的思想光芒和人格力量为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榜样。充分开掘这座蕴藏丰富的精神矿藏,可以进一步激发我们建设美好江苏的热情和斗志,也可以进一步激活我们构建理想未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诗画书法均佳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以诗言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及关注百姓的真情真趣:“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同时,也以他们的智慧给了我们丰富的启迪。刘禹锡不仅写过“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那样相信新生事物的名句,还留下了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开掘和弘扬。江苏在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较快发展,是与江苏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密切相关的,层出不穷的人才群体为江苏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坚强的智力支持。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已经成为江苏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江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支撑。

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江苏建设文化强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在为江苏和民族作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人才身上,凝聚着许多宝贵的品质,那种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坚韧风骨,那种百折不挠的顽强气概,那种为民族文明进步甘于奉献的高尚人格,是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思想家顾炎武主张学术经世致用,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史学家赵翼发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感慨。对他们的思想和精神追求进行系统整理和大力阐发,既可以满足江苏人民对文化生活的精神需求,也可以提升江苏人民的文明素质、道德风尚、精神境界。从而激励人们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增进对伟大祖国的文化认同。

这套书的编写工作是从十卷本《江苏通史》出版前夕开始启动的,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江苏省文史馆及高校有关学者参加。计划在2020年前完成“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100本的编写与出版任务。通过历史名人这个特定的视角,揭示江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弘扬江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增强江苏人民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对家乡的热爱,也让中国、让世界对江苏有更多的了解。

《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的编纂出版,从一个侧面系统整理了江苏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展现了江苏悠久、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明成就。这有益于了解与弘扬江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知省情,有利于提升江苏人民的文明素质和精神境界。介绍、宣传江苏历代名人,不仅是对历史的梳理和传统的厘清,更有展示江苏文化大省的形象,提升江苏在全国的地位、影响以及国际知名度的重要意义。

江苏历代名人值得我们纪念和怀念。今天,我们重温这一令人骄傲的历史记忆,将增强江苏人民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激励江苏人民更好地开拓进取、争先创优,更好地规划与建设家乡。先贤的辉煌属于历史,现实的奋斗还期待着我们。我们要在江苏杰出的历史人才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建设美好江苏的大业中,涌现出更多的杰出人才、顶尖人才与领军人才,铸就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辉煌!

宋林飞

2013年5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3:3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