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是我国古代文学圣殿中的瑰宝,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声誉。毛泽东曾说过:“生子当如仲谋,交友如鲁达,信心如唐僧,读书就读‘四大名著’。”吴承恩著写的樊虎改变的《西游记(美绘注释本青少版)》一书,补充的情节包括:如来镇压孙悟空时帖的法帖“六字真言”、收服九头元圣的“元始天尊”遵照原著改为“太乙救苦天尊”等。这个青少版可说是美绘少年版的升级版,希望本书能令广大少年读者感受到些许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情操的陶冶。书中如有疏漏之处,希望广大专家、学者和读者朋友斧正。
吴承恩编著的《西游记》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西游记(美绘注释本青少版)》是由樊虎改变的。孙悟空大闹天宫、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师徒四人跋山涉水、斩妖除魔,历尽千难万险,行程十万八千里,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几百年来,为无数的世人所传颂,也为众多小朋友所热爱。《西游记》中塑造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四个艺术形象,深入人心。尤其是孙悟空,他聪明伶俐又顽皮活泼,坚强勇敢又乐观善良,在孩子们的心中,他就是正义、智慧、力量和勇敢的化身。与此同时,唐僧的一丝不苟、猪八戒的好吃懒做、沙和尚的忠厚老实以及白龙马的任劳任怨,也都为《西游记(美绘注释本青少版)》平添了魅力与光彩。
第一回 神猴出世
话说从前很古的时候,世界分为四个大洲,分别是: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和北俱芦洲。
在东胜神洲,有一个傲来国。在离傲来国二三百里靠近海边的地方,有一座风景秀丽的花果山。山上长满了各种水果,有桃子,有香蕉,有西瓜,还有菠萝……这里还住着许多小动物,有松鼠,有猴子,有大象,还有一群梅花鹿……
就在这座花果山靠海的地方有一块礁石,整天接受风吹浪打,感受天地曰月之精华,天长日久就有了灵性。有一天,一个浪打来,这块石头忽然裂开了一条缝,里面露出一个石头蛋来。忽然一阵风吹来,只听一声巨响,这个石头蛋裂开了,从里面蹦出一只石猴来。
这只石猴揉揉眼睛,慢慢地睁开,看着周围的世界。啊!碧海蓝天,绿树森林,多漂亮呀!石猴欢喜地活动活动胳膊腿,就从礁石上爬下来,蹦蹦跳跳地来到森林里。
一路上,他看到小兔子一蹦一跳地从他面前跑过,小鸟在树上唧唧喳喳地唱歌,一切对他来说都是那样地新奇。石猴来到一条小溪边,在清澈的河水中看到自己的倒影,刚开始吓了一跳,一下子跑开了。后来他又小心翼翼地回到河边,仔细地看着水里的倒影。慢慢地,他终于明白了:原来这就是自己的样子!
石猴在水边玩闹了一会儿,觉得肚子有些饿了,就跑到树林里去摘野果。忽然,他发现有一群跟自己长得一样的家伙正看着他。石猴也不躲开,只是有些纳闷儿地站在原地不动。有几只胆大的猴子慢慢地靠近他,问道:“你从哪儿来呀?”
石猴指指海边礁石的方向说:“我从那边来。”猴子又问:“那你到哪儿去呀?”石猴又指指果树的方向说:“我要到那儿去!”猴子说:“太好了,我们也要去那儿,你跟我们一起走吧!”石猴说:“好!”大家没过几天就混熟了。
有一天,猴子们在河边玩耍。一只猴子忽然问:“你们说,这河水是从哪儿来的?”猴子们抬起头来看看说:“我们顺着河到上游去看看源头不就知道了?”“好,走!”猴子们就欢欢喜喜地顺着小河往上游走。
爬到半山腰,只听水流的声音越来越响。转过一个山口,一幅壮丽的图画出现在眼前,只见猴子们对面的悬崖上,一条巨大的瀑布垂直落下,足有几十丈高,溅起白腾腾的水汽,轰鸣声震耳欲聋。
一只猴子指着瀑布说:“那里面会有什么呢?”另一只说:“你进去看看不就知道了?”那只说:“你怎么不进去呢?”又一只猴子说:“水这么大,谁敢进去?”这时,一只老猴走过来说:“谁能进得去又出得来,我们就拜他为王,大家说好不好?”
“好!”猴子们大声回应,可是谁也不敢进去。这时,那只石猴站出来说:“让我试试!”说着,他一闭眼,纵身跳进瀑布,消失在一片白茫茫的水雾里。
石猴双脚落了地,抖了抖身上的水珠,睁眼一看,眼前是一片奇异的景象:原来瀑布的里面是一个山洞,地上干干的,一滴水也没有。山洞里摆放着许多石桌石椅、石锅石灶,不知是什么时候什么人留下的。洞口还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
“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石猴看了心里欢喜,就在里面玩耍起来。外面的猴子们等了半天,不见石猴出来,都以为他被水淹死了。
过了一会儿,石猴玩累了,又钻出水帘来。猴子们见他安然无恙,都围过来问:“里面什么样?”石猴抹了把脸说:“水帘后面有一个山洞,有趣得很,大家都跟我进去看看!”说着,他带了几个胆大的猴子先钻了进去。其他的猴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也都跟着进去了。
进到洞里一看,果真和石猴说的一样有趣。猴子们高兴得又蹦又跳,攀着藤条荡起秋千来。石猴躺在石床上,高兴得拍手。玩闹了一会儿,石猴忽然安静下来,问道:“你们刚才说,谁能进得去又出得来,就拜他为大王,还算不算话?”
老猴领着众猴说:“当然算话。”石猴问:“那还不快来参见大王?”老猴连忙领着众猴跪在地上,齐声说:“参见大王!”石猴哈哈大笑道:“大家都起来吧。以后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了!”猴子们正欢呼雀跃,忽然,有只猴子一歪脑袋,咽气了。
石猴问:“他怎么了?”一只小猴子过去摸摸那只猴子的鼻子说:“报告大王,他没气了。”石猴问:“怎么叫没气了?”老猴过来说:“没气了就是死了。”石猴又问:“怎么会死了?”老猴说:“生老病死谁都免不了,我们也难免有这一天啊!”猴子们听了,都神情哀伤。
石猴也闷闷不乐,说:“怎么才能不死?”老猴说:“要想长生不老,除非神仙才有办法!”石猴问:“神仙在哪里?”老猴说:“听说在海那边的南赡部洲。”石猴又问:“离这里有多远?”老猴说:“不知几万里。”石猴说:“为了我们的子孙们能长生不死,不管有多远,我都要去!”
第二天,猴子们七手八脚地扎了一个木筏子,又采来许多野果,放进木筏里。石猴在腰上围了一条树叶编成的草裙,就出发了。
他独自在大海上漂泊了好几个月。一天,终于看到陆地了,石猴撑着木筏上了岸,沙滩上正有一个耍把式卖艺的人,周围围了一群人看热闹。石猴见他武艺高强,就走过去问道:“你是神仙吗?”那人听了,哈哈大笑说:“什么?神仙?神仙住在那边的山里。”石猴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远处有一座青山,山上云雾缭绕。
看热闹的人见到一只毛绒绒的猴子会说话,吓得一哄而散,衣物掉落一地。石猴从地上捡起两件衣服穿了,向卖艺人道了谢,就往山里走去。
进到山里,一路苍松翠柏,流水潺潺。石猴走着走着,听见远处传来一阵歌声:“相逢处,非仙即道……”一个樵夫担着柴从山上下来。石猴上前去作揖道:“老神仙,给您行礼了!”樵夫放下柴担看了看他,笑道:“你叫我什么?老神仙?我可不敢当。”
石猴说:“你要不是神仙,怎么会唱神仙的歌呢?”樵夫笑笑说:“这个啊,是山上的老道教我的。他是不是神仙我不知道,可也和神仙差不多!”石猴听了高兴地问:“他住在什么地方?”樵夫道:“你顺着山路一直往山上走到头,看见一座洞府就是了。”说完,他又挑起柴担下山去了。
石猴顺着山路往上走,果然在路的尽头见到一座洞府,旁边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石猴忽然感到有些饿了,就跳上一棵松树去摘树枝上的松子吃。这时,洞府的门开了,走出来一个俊秀的小童,向两边张望着说:“是谁在此吵闹?”石猴赶紧跳下树来,上前说道:“是我。”那小童吓了一跳,问:“我家师傅刚才登坛讲道,忽然叫我出门看看,说:‘外面来了个修行的,可去接待接待。’想必就是你了?”石猴笑道:“是我,是我。”
石猴跟着小童进了洞府,只见一个白胡子老头坐在高台上面,两边垂手站立着许多小道,都在听他讲经说道。
石猴上前行了个礼说:“老神仙,您好!”那小童说:“这是我们菩提老祖,还不快跪下!”祖师挥挥手说:“算了算了。我问你,你是哪里人氏?来此干什么?”石猴双手合十道:“弟子是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人氏,是来求仙学道的。”
不料祖师听了发怒道:“来人,给我轰出去!”两边的小道过来拉着石猴就往外走。石猴挣扎着大声说:“放开我,我真是从那儿来的!”祖师一挥拂尘道:“放开他——你说是东胜神洲人,那东胜神洲离此万里之遥,中间又隔着茫茫大海,你一个人怎么来的?”P1-5
“四大名著”是我国古代文学圣殿中的瑰宝,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声誉。毛泽东曾说过:“生子当如仲谋,交友如鲁达,信心如唐僧,读书就读‘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读之令人心旷神怡、手不释卷。其内容包罗万象,如同四座知识的宝库,研读它们,对于少年读者了解我国古代的政治、历史、文化、民俗也将起到巨大的作用。可以说,“四大名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魂和根。
怀着对先辈文学经典的无限敬意,我们组织爱好古代通俗文学的作者、画家、编者共同打造了中国“四大名著”的美绘少年版,深受广大读者好评,多次重印。许多老师和学生要求对小说中的难字给予拓展性注释,为此我们又出版了这套美绘注释本“四大名著”。
由于历史的局限,“四大名著”原著中也存在一些不适合少年读者阅读的内容,在组织编写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些内容进行了处理,保证和读者见面的是一套纯净的“四大名著”。考虑到少年读者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我们在力保原著精彩情节的前提下,对原著适当进行了精简,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这样既保持了原著的风貌,又照顾到了少年读者的阅读心理。另外,由于年代久远,原著中那种半文半白的语言已对当下读者的阅读产生了一定的障碍,因此,我们特意对文字做了白话化处理。处理的原则是:浅近但不失庄重,在不影响阅读的前提下,尽量保持原著的语言风貌,让少年读者在开心阅读故事的同时,还能领略到古典名著的神韵。精美的彩色插图是这套丛书的又一大亮点,插图作者国画功底深厚,作品中叉融进了流行的漫画元素,动感十足,栩栩如生。
这次再版的赏析本在原来美绘本的基础上,增加了生词的注释,用来扩充学生的文化常识;在每一章末尾增加了本章的内容回顾和人物简介,大致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希望对读者加深印象和理解有一定帮助。
《西游记》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孙悟空大闹天宫、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师徒四人跋山涉水、斩妖除魔,历尽千难万险,行程十万八千里,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几百年来,为无数的世人所传颂,也为众多小朋友所热爱。《西游记》中塑造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四个艺术形象,深入人心。尤其是孙悟空,他聪明伶俐又顽皮活泼,坚强勇敢又乐观善良,在孩子们的心中,他就是正义、智慧、力量和勇敢的化身。与此同时,唐僧的一丝不苟、猪八戒的好吃懒做、沙和尚的忠厚老实以及白龙马的任劳任怨,也都为本书平添了魅力与光彩。
唐僧取经的故事历史上确有其事,《西游记》正是根据唐朝玄奘法师西行印度的事迹改编而成。作者吴承恩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参照各种民间传说和说唱故事,凭借自己超凡的想象力,创造出这部伟大的作品。作品自问世以来,一直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孩子快乐成长,成为他们精神世界里永不褪色的桃花源!
青少版修订、补充的情节包括:如来镇压孙悟空时帖的法帖“六字真言”、收服九头元圣的“元始天尊”遵照原著改为“太乙救苦天尊”等。这个青少版可说是美绘少年版的升级版,希望本书能令广大少年读者感受到些许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情操的陶冶。书中如有疏漏之处,希望广大专家、学者和读者朋友斧正。
编者
201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