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禅者
有位师兄说了一个故事:有人用仪器测验不同的人对突发事故的反应。一般人突然被惊吓,心电图上呈现急遽的曲线,久久平复之后,第二次被惊吓,曲线仍上陡,几次之后曲线已趋平缓,不再起作用,如同放羊的孩子一再喊“狼来了”,最后大家已无动于衷。
第二个测验的是瑜伽行者,由于禅定甚深,他心如止水,任何刺激都无法吹起波澜。第三位接受测验的是禅师,面对刺激,他和凡人一样会有急遽的反应,但马上就平息;第二次刺激来了,曲线又上升再下沉。几次刺激,禅师的心依然上上下下。
听着这则故事,我不禁想起一位好友曼桦,她一生奉献于儿童文学,学佛茹素二十几年,是位身未出家,心早已出家的可爱优婆夷。娇小典雅的曼桦,平时仿佛一朵温柔娴静的白莲花,但是一谈起有趣的事,或看见好文章、好图画、好山好水,她马上进出热情的光芒,眉开眼笑,吐出一串串银铃似的话语。遇到虚伪不实、争名夺利之事,她也会义正词严发出愤愤不平之声。
她是一潭清澈的湖水,风来会漩起涟漪,扁石子斜斜丢下,亦会弹出一朵朵小浪花。
听着这则故事,我也想起《六祖坛经》里,有僧人举出卧轮禅师之偈:“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惠能大师回答:“惠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思想能断吗?对境心不起,与木石何异?外在事物全然无动于心,就能解脱开悟吗?无思想、无感情的人,又怎能有大智慧、大慈悲?
禅宗里有以“十牛图”来说明修行证悟的层次。开始学佛,寻求解除痛苦、迷惑之道时,好比牧童水阔山遥拔草“寻牛”一般,然后“见迹”觅着些许讯息,再经过见牛、得牛、牧牛……人牛俱忘,终于“返本还源”,原来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一切森罗万象不拒于心外,也不纳于心内,从此终日不离一切事,但已不被诸境惑,是个真正的“自在人”。
走到此犹不够,最后必须“入廛垂手”,脱俗而不厌俗,入俗却不着相,以大悲心走人世间,度化众生,才算圆满的修行。如同星云大师说的:
一位禅者,如果眼见不到芸芸众生愁苦的面容,耳听不到众生希求的声音,心感受不到众生的忧悲苦恼,脚踏不到天地的冷暖,身不在法界万象中,就不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菩萨禅者!
美丽的思维
早课诵着《华严经》的“净行品”,每次都为大乘菩萨如花般美丽的思维而感动。
一开始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如何才能净化身口意三业,文殊菩萨于是说了“一百四十愿行”;既然是“愿行”,当然一百四十条,愿愿都是为了众生!
无论生活或修行,遇着顺境,当下都想到众生,而给予美好的祝福和期许;遇着逆境,则有“另类思考”,转化心情,柳暗花明豁然又见新天地。
当居家,父母妻儿团聚、生活富裕、享受天伦之乐时,要珍惜现有福报,了解因缘法,才能同时享有世俗之乐及真实究竟的法乐。早晨起床,穿妥衣服,应想到衣物蔽体,我们才免入禽兽之伦;具足惭耻之心,检点自己的善根,不也是如此吗?
水是最洁净柔软的东西,刷牙、洗脸、洗澡,不只洗净我们的身体,更愿佛法似水,让心灵无垢染,而达到内外光洁的境地。大小便能排除体内秽物,好比心中贪嗔痴三毒,亦应日日蠲除。
饮食饱满,如具足一切善法;饮食缺乏,正好空空无烦恼。享受美食,希望众生也能‘‘满足其愿,心无羡欲”、“大悲所熏,心意柔软”;吃得粗糙,世间物本来不可爱、不可贪呀!
还有,行走弯曲路,希望每一个人能“舍不正道,永除恶见”;行走平坦直路,当然希冀每一个人“其心正直,无谄无诳”了。泉水涌出,祈愿众生能智慧增长,拥有无尽的善根;看到桥梁,祈愿能如它不择贫富,广度一切众生。
身边有着形形色色的人,看见欢乐的人,可以像他一样“常得安乐”,并且“乐供养佛”;遇见苦恼的人,须引以为鉴,祈能“获根本智”,灭除所有苦恼。长得庄严的人,是前生虔诚礼佛之果报,所以众生应“于佛菩萨,常生净信”;丑陋的人可能曾经犯法犯戒,因此“于不善事,不生乐着”。
举凡自然景色里的山河沼泽、花草树木,社会上的长者、大臣、沙门,或生病的人、健康的人、报恩人、背恩人,等等,乃至出家修行、禅坐、诵经、礼佛,等等,如此所遇的每一人、每一事、每一物、每一境,都是那么用心,念念系着“当愿众生……”
华严宗三祖法藏大师向西域僧请受菩萨戒时,西域僧听说他已读诵理解《华严经》,惊叹道:“若有人能读诵‘净行’一品,其人已具足菩萨戒,不须再求受菩萨戒。”
菩萨清净的戒体,是来自美丽的思维;这是多么伟大,又多么平实的修行啊!P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