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凌仕江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凌仕江的散文很美,美得就像西藏的蓝天。散文《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入选2003年春季高考语文试卷(北京卷)阅读理解题后,引起广泛的反响,世人的目光再次关注西藏,关注一位年轻军人,如何从落榜生成长为军旅作家。

一直以来,西藏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同时也诞生了无数表现西藏的文艺作品。《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经作者从近年发表在全国各大报刊上的一百多篇散文中精选而出。

内容推荐

《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是著名军旅作家、西藏散文代言人凌仕江十年前的成名作,散文《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曾入选2003年春季高考语文试卷(北京卷)阅读理解题后,引起广泛的反响,引起文学界广泛关注和媒体多方报道。

边关军人凌仕江在西藏生活体验多年,对西藏有着独特的审美眼光。西藏不仅是苦难灵魂的避难所,更是修炼灵魂的大熔炉。雪域神秘而美丽的自然景色,哨兵守望的爱情和命运,当代西藏人的生活记录,仿若一幅幅水清、雪白、天蓝、地静的画卷,令人神思。作者用独有的视点和颇具现代意识的言语,拓展出他多年以来徘徊在古老而神奇的西天圣土上的心路历程。此书为读者提供了感悟西藏的另类文字,人们在阅读中将会抵达一个美丽的境界。

目录

第一辑 遥望雪山

 遥望雪山

 想去阿里走走

 追梦上高原

 呀拉索之歌

 藏南看雪

 林芝怀旧

 老艄公

 牧区的孩子

 卓玛卓玛卓玛

 远涉西藏

 远古的碎片

 我和小顿珠

第二辑 比西藏更美的重逢在西藏

 当兵在外

 我在西藏等你

 比城市更美的重逢在西藏

 二十三岁的春天

 老屋

 心如莲花

 徘徊青藏

 阳光.天堂

 圣地的花

 山在那里

 西藏树下

第三辑 心灵跋涉的远方

 怀念老兵时代的爱情

 荒诞的荒原

 心灵跋涉的远方

 山那边的村庄

 消失的马匹

第四辑 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

 说好一起去西藏

 梦太软

 三碗青稞酒的爱情

 列兵的初恋

 在世界屋脊的屋檐下

 第三极的雪

 与八廓街有关

 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

 人类应该回报天空

 夕阳落在拉萨河上

 那忧郁的经石

 蓝色星球上的老鼠

 上尉和一个夏天的背影

 难以抵达的美丽

 我的将军朋友

 两个哨兵的生活

第五辑 酷暑的鸟和夏天

 在沉默中聆听

 一个人的高原

 索朗的小嘎乌

 边地的月光

 酷暑的鸟与夏天

【后记】读者评论

 十年经典情怀,天天天蓝发现你

【编后记】

 十年后,重逢西藏

试读章节

遥望雪山

在西南平原,我看见过一只被雪山抛弃的鹰。沾满血迹的爪子蹲在一座喧嚣的城市,垂着的头,时而也会没精打采地四处张望,在一块突兀的巨石上回首来时的路,在定格中寻找一丝生灵。看得出,它已竭尽全力,或许雪山才是它生命力的得意之最,它是如此钟爱雪山啊!

连夜来,好梦噩梦一起敲打着他的睡眠。梦中,他又回到了西藏,回到了拉萨,回到了牧歌悠扬的草原。那些曾经熟悉的雪山、青草、美丽的喇嘛庙却一改往日褐红色的面孔闪现在他向日葵图案的窗帘上……沉闷的诵经声,让他辗转难眠。一眨眼,他手握钢枪站立在雪山上,好像被无限的雪铸成了一只神雕,而那只鹰,注定要飞越黄昏……

这,便是梦,属于他一个人的梦。昨夜,喇嘛口中悠长的法号又将他从梦中唤出来,因为又一个梦。

凌晨三点,急促的电话铃声把他从梦中惊醒,心里嘀咕,这时候来电话,准没什么好事……他赶忙抓起电话,从雪山深处传来了一个哽咽的声音:“牦老兵,他去世啦,昨天,早晨九点……”

其实,电话里所说的牦老兵,是他们哨所的一头牦牛。当年部队进军西藏时,它便出色地完成过大量的运输任务,而今的青稞地、斗牛场里,它都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所谓的“老西藏精神”或许在它身上也能找到另一种源。他们开设哨所时,它倾出自己全部力量,为大家建立哨所担当着最繁重的运输任务;之后,他们哨所五个人的全部粮食、化水的冰块和燃烧用的干牛粪,全由它日日夜夜跋山涉水运上山巅。因此,他们格外青睐它,信任它。

而今,它去了,是为解决兵们的燃眉之急去的。话筒里向他报告噩耗的是牦老兵最亲密的伙伴——吴洪。小吴哽哽咽咽地向他诉说了牦老兵去世的经过。按理说,此刻的他当用语言表达他极其悲痛的心情和哀悼。但是,此刻他紧闭双唇像一个说不出话的哑巴,心里有一千个想不通的理由,身强力壮的牦老兵怎么能就此匆匆而去?

快半天了,吝啬的泪水才像断了线的珠子倾泻在他的面庞上,牦老兵的形象比以前任何时候更高大了。

那是九月的哨所,大雪已封山。

微弱的羊粪火已持续燃了一个星期,全哨所已没有半根火柴。照此下去,即便哨所只燃一炉长明火,燃料也难以维持到来年雪化开山季节。兵们一个个愁眉不展,在这青黄不接的紧要关头,牦老兵却勇敢地站了起来,与它一同出发的是它的“闺蜜”小符。半月后,小符抱着两大捆书信、衣服回来,而牦老兵却永远地留在了牧泉河。明天就是它的葬礼,他们打算将它安顿在它来时的那座雪山下面。

话筒里,悲悲戚戚断断续续的声音,他全读懂了。只是头脑阵阵晕眩。他含着热泪,积压在脑海里的往事一幕幕地呈现在眼前:年年杜鹃花开的季节,兵们总会与牦老兵话别,而它却以自己固有的韧性投入紧张的工作,以示对兵们的体贴和爱。不必问阿妈,也不必问打柴的少年郎,单是哨所里堆积如山的油盐粮柴,就足以看到它越冰川、趟急流、穿丛林的坎坷历程。

记得他到哨所上任哨长那年,所谓的哨所,无非是用几根枯枝搭成的小窝棚。年复一年,是牦老兵从山下不倦地为他们搬运无数的建筑材料,它成了修建哨所的主力军。

那个夜晚,呼啦啦的大雪铺天盖地而下,风,嘶鸣得鬼哭狼嚎。牦老兵同兵们冒雪而行。从团部到达哨所,需要九天九夜的跋涉。牦老兵肩负的沉重铁皮被风刮到了几十米外。在雪山怀抱里,兵们靠着牦老兵那不断散发着热能的躯体在茫茫雪海里挣扎,踏着没膝的积雪一步一步向前移动……

还有一年,兵们的哨所被评为“金牌哨所”,牦老兵也戴上了光荣花。狂欢之时,牦老兵好像知晓自己得到了奖赏,它在他周围蹦蹦跳跳,好像对他讲了些什么。他久久盯着它,不太明白它的意思。它的闺蜜小符走来,轻轻抚摸它,它却发出“哞哞”叫声。小符用脸靠近它的脸,好像听懂了它的语言,点点头便对他说:“牦老兵要把军功章带回大山去。”结果,牦老兵欣然向兵们频频点头,前蹄来来回回地踏着原地,有一种羞涩的感觉。于是,大家拿来一幅红绸,为牦老兵系在脖子上,它立即欣喜若狂,向兵们发出一声高过一声的欢叫声。是呀,它也懂得自己获得荣誉呀!瞧,它迈着自豪的步子,向着它来时的雪山深处去了。

离开雪山的日子,作为牦老兵的领导,他觉得有愧于那个难忘的九月。因为牦老兵从此远离了战友,远离了哨所。可是,牦老兵那种精神却会深深地埋在雪山深处,像小河那清澈的激浪奔流不息地输进他的血脉!

他对小吴说,兄弟,别难过。你们要挺住,我很快就回来了!

他像风一样穿过梦醒的平原,徜徉在繁华的都市,跑过熙熙攘攘的人流,越过高低不平的栅栏,攀上了城市那座最高的楼群。他号啕大哭,像个孩子丢失他心爱的玩具,牦老兵……我的知心战友,从不打针吃药的硬汉呵,你怎么舍得离开我们……

他在高楼上旋转,可无论转向那个角度,牦老兵都在眼前晃动,他记起了风起的夜晚,牦老兵与狼搏斗的惨毒情景……他拼命地注视着他和他远在哨所的兵们,楼群在他眼里疯长,他喘着粗气怎么也上不到最高的那一层,只好躺在那儿,天空在他周围盘旋,大地托起他沉重的肢体,他时而微闭双眼,时而目光如炬地遥望来时的雪山……

遥望,或许不是一种过错,而是一种电闪雷鸣的穿越。

是呀,雪,总是那样洁白;山,在巍峨中隐藏的血滴染红了河流。P2-4

序言

低头天正蓝

弹指一挥,光阴已去10年。

2003-2013是个重叠“3”的距离。如何度量这个距离?这之间,一个人到底走了多远?我有些茫茫然。如果用命运去量度他的文学之旅,除了莫名其妙的焦虑,可喜的是还有一片蓝得禅意的天空让他内心找到安宁,让他明白他是在那片安宁的天空下向着文学出发的,当时陪伴他上路的是宗教。

文学般的宗教将他引渡到一个没有伤害、没有争斗、没有暗算的天地间,使他内心获得了安宁的神丹妙药。

那些神丹妙药不是白色的颗粒状,也不是红色的圆珠心宝,更不是褐色的丹生地丸,它是一片任何武器都切割不了的蓝色天空。无论它是悲伤,或是失意,那片天都一丝不挂地裸露在窗前,像一面镜中的佛眼,看着自然万物的表情。我知道,它没有欺骗我。在我来之前,它就是这么蓝着的,在我走之后,它将依然这么蓝。

亿万斯年,它的蓝必将与一颗心融为一体。

西藏的天有多蓝,我的心就有多蓝。

猛一回头,我从正式出版第一部散文集《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到2013年已10年了。乍一想起,这多少有些令人恐惧。10年来,我都做了些什么?而这还不算我写作开始的时间。追忆最开始的写作,可能还要再加10年。在我调动想象的时候,大脑一片空白。这样的情景只能让自己吓自己一场。

而布满文字的路上,太多的人们像粘在糖浆上的蜜蜂已不能自拔地陷入另一个迷人诱惑的世界。

我孤独地走在自己的路上,身无长物,两手苍茫。

20年,别人生个孩子都该上大学了。我写了些什么东西呢?光阴磨人,写字害己,真是难于启齿。可我还在写,也情愿执迷不悟,自己害自己,只是我的速度已经远不如年少时在纸上同文字飞奔。那时的少年是戴着中士军衔满脸忧郁的诗人,他常常站在长满三毛草的布达拉宫前的草地上,用45度视角仰望着俯瞰大地的神鹰。当阳光突破防线钻进脸孔稀释他的忧郁时,他还听到了神鹰之外的一些隐秘的声音。  10年前,他说出了天空的一些秘密,但西藏的很多秘密,他至今也未能说出。

回到千里之外的红尘,有人说他是个喇嘛。他笑了,很傻的样子。他学着都市人公务繁忙的样子,各种应酬也是与日俱增。于是,他尽力避开人群扎堆的饭局与酒场。但想避开谈何容易,尘世就是生活的场,该应对的还得应对,凡人谁不染尘埃呢,很多时候,他再也找不到西藏天空下的安宁了。

于是闭上眼,念“嗡嘛呢呗咪畔”。

神鹰飞来告诉他,好孩子,人群中刻意探寻来的秘密都是没有真实答案的,自然万物的来和去,自然有它的时间。

每每想起这句话,我的冥想总让我迟迟不敢下笔。有时候,白天思考过滤后的素材,大多被我弃置在黑夜里的写作之外,它们是被外来的喧嚣气流所破坏的日常生活素材,不是我内心真正的“神”的声音,真正值得书写的安静之神,一直都没到来。

我不是神,但我走向神。可我能等到它的到来吗?

伊凡·克里玛说:“写作是抵抗遗忘的方式。如果不把这些文字写下来,那些回响在内心里的声音和行迹可能就消逝了。是书写使它们汇集重现。”许多时候,我想我从西藏回到内陆都市后的生活,未能被写下的行迹是不值得书写的,在尘埃乱卷的城池里,我无法听见内心的回响,生活中无法修补的旧时光只能任随它们消逝了。伊凡·克里玛的作品我读得很少,就这几句却切中了我的写作症状。后来,我还读到伊凡·克里玛说的另外一句话:“写作是一个人可能仍然成为个人的最后场所。许多有创造性的人实际上仅仅因为这个原因成为作家。”这句话,让我的写作变得更有意义,每每提笔,西藏就呈现在我的世界里。

只要低头,就看见蓝天映照的神的影子,它们坐满天空,投射大地,安抚生命中每一个日夜念想蓝天的人。

趁本书再版之际,我又重新沿着过去的文字情感走了一遍,某些地方进行了新的梳理,在此,向陪伴《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成长的所有朋友道一声——  扎西德勒!

后记

十年后,重逢西藏

我从未踏足西藏,虽然那是一片我魂牵梦萦的圣土。好在有这些描写西藏的书,在字里行间游历和感受西藏,也算是一种自我满足。

两年前,我策划编辑了凌仕江的《西藏时间》,当时就被他笔下的西藏深深吸引并为之惊叹。西藏有许多面相,凌仕江却写出了最不容易看见的那一面。这不是一个人脚步匆匆走马观花路过的西藏,而是一个外乡人,用十六年的生命注视、探究、提纯和淬炼的西藏。西藏的坚忍和残酷他懂得,西藏的苍茫和温柔他也懂得。

两年后,我拿到《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的书稿将其再版,再一次领略到凌仕江笔下西藏的大美。这部十年前的作品,与《西藏时间》相比更增添了青春的意味。如果说《西藏时间》是一个沧桑男子,字里行间洋溢着男人的铁血和质问,热烈中包含着刚硬,安静时充满了自省,激情吞吐间仍不失约束和节制;那么,《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就是一位青葱少年。文字一如西藏永恒的蓝天一样纯净而有金石之声,情感仿佛清晨的冰雪,洁白、透彻、清新。这是他在懵懂年少时,阳刚脆烈的意气与西藏相互激发,喷薄而出的才情。在西藏这片土地上,他终于成长为一位诗人,一位作家。

有多少人愿意并有机会,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全部献给西藏呢?十年后,趁着本书的再版,凌仕江和他的读者们得以再次致敬自己的青春。我们将原书稿重新做了编排,分成五辑,并收录了十年来热心读者对本书的评论。同时也感谢斯单巴、熊智锋两位画者特意为本书创作的插画。两位画者的笔锋或遒劲,或轻倩,加上凌仕江手写的配图文字,一个稚拙、坦荡、小清新风格的西藏顿时跃然纸上。这也是年少时的凌仕江心目中西藏的样子吧。

十年后,欢迎大家在凌仕江笔下的西藏中,与自己的青春重逢,也希望大家喜欢这本书。

书评(媒体评论)

我的朋友凌仕江是一位因描摹西藏的蓝天而名声大噪的作家。他曾说过:“天天天蓝,与谁都无关;天天天蓝,与谁都有关。”在令人窒息的雾霾中,我曾把他的这段话输入手机,群发给天南海北每—个渴望畅快呼吸的人

著名作家张丽钧

西藏,是一个当你离开时,举不起手的地方。而有过长期西藏生活经验的凌仕江在多年以后,于红尘中将笔指向拉萨,告诉你一个神灵与人同居的世界。

著名作家王族

凌仕江笔下的西藏,绝不仅仅是那异域的风光、传奇的故事和离奇的民俗,更多的是那孕育在雪域中的理想,笼罩着孤独的执着,甚至深陷于困境中的追求,以及淹没于无奈中的浪漫.而这一切又在青春底色之上和基调之下。

著名作家诸荣会

十年前,在阴霾的成都冬日里,我被一本浸满阳光的书温暖了,我看到一个生命完成了他的涅槃,在蓝蓝的天上腾飞了。十年后,王者归来,他的天空更蓝!

著名作家王曼玲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3: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