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成吉思汗(13世纪的冒险之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日)陈舜臣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陈舜臣编著的《成吉思汗(13世纪的冒险之王)》起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南下伐金和蒙古的三次西征;其后经历窝阔台、贵由、蒙哥三任大汗统治时期,中间还夹有短暂的拖雷监国时期及脱列哥那、斡兀立·海迷失两位皇后摄政时期;继而忽必烈完成中国历史上的第四次统一,蒙古贵族诸王之间爆发战争,忽必烈展开东征与南征,一直到元朝灭亡。

本书史料翔实,故事生动,发人深省,对其功过是非,尤其是褒贬不一的“西征”,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探讨,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内容推荐

成吉思汗一族,通过他们的征服战争,从蒙古草原走向中国北方,走向中亚和欧洲。他们曾数次东征朝鲜和日本,南征安南、占城与缅甸,三次西征,建立四大汗国。当时的蒙古帝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帝国,成吉思汗一族的确是“世界征服者”。

《成吉思汗(13世纪的冒险之王)》从1187年十字军从耶路撒冷撤退写起,一直写到十四世纪下半叶元朝灭亡、北元建立。其时间跨度长达三百年,包括了通常所说的蒙古史、元史,涉及金史、西夏史、宋史,以及古代畏兀儿、大理、吐蕃、西辽、花刺子模、波斯、钦察、俄罗斯、伊拉克、叙利亚等中亚乃至欧洲的历史,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产物。

《成吉思汗(13世纪的冒险之王)》共分为《草原霸主》、《征服中原》、《沧海之路》、《斜阳万里》四卷,起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南下伐金和蒙古的三次西征;其后经历窝阔台、贵由、蒙哥三任大汗统治时期,中间还夹有短暂的拖雷监国时期及脱列哥那、斡兀立·海迷失两位皇后摄政时期;继而忽必烈完成中国历史上的第四次统一,蒙古贵族诸王之间爆发战争,忽必烈展开东征与南征,一直到元朝灭亡。

作者陈舜臣不畏跋涉之苦,万里取材,将精彩史实融入创作之中,为本书提供了一种更宏观的视野。

目录

卷一 草原霸主

 一 乃蛮的玛丽亚

 二 草原的黎明

 三 西方来的旅人

 四 后宫诞生

 五 萨满党

 六 周边的国家

 七 降将

 八 霸主兄弟

 九 燕京陷落

 十 西辽余话

 十一 大军西征

 十二 梦的碎片

 十三 胜败

 十四 真人往还

 十五 凯旋

 十六 讣报相继

 十七 姚里氏

卷二 征服中原

 一 继任者们

 二 巨星陨落

 三 成吉思汗其人

 四 燕京

 五 忽堕台大会

 六 柩车北归

 七 金朝灭亡

 八 万安宫新年

 九 旭烈兀的休息日

 十 孙子们的争夺

 十一 第二代的终结

 十二 失势和死

 十三 贵由登基

 十四 急转直下

 十五 岐国公主

 十六 拔都之子的旅行

 十七 蒙哥就任

 十八 分裂的影子

 十九 兄弟四人

 二十 阴谋暴露

 二十一 与唆鲁禾帖尼的别离

卷三 沧海之路

 一 远行之人

 二 离去的心

 三 闲置

 四 暗杀教团

 五 和解

 六 海市

 七 征途

 八 鄂州

 九 聚集开平府

 十 骨肉相争

 十一 东边的大海

 十二 新时代

 十三 北人的哀愁

 十四 留在东方

 十五 泄刺失

 十六 西方的大汗们

 十七 高丽之风

卷四 斜阳万里

 一 襄樊陷落

 二 大都春秋

 三 湖广征讨军

 四 流星

 五 朝圣

 六 亡国谱

 七 漂泊的王朝

 八 崖门

 九 唆鲁禾帖尼的孙子们

 十 海上的人

 十一 再征日本

 十二 壬午年

 十三 千载之心

 十四 一代五主

 十五 王族的反叛

 十六 世祖春秋

 十七 王朝的终结

后序

试读章节

一 乃蛮的玛丽亚

1187年,十字军从耶路撒冷撤退了,自1099年以来一直占领这个地方的十字军终于精疲力竭,放弃了对它的统治。

胜利的伊斯兰军,正雄心勃勃地准备在萨拉丁的领导下大展宏图。

“耶路撒冷是座山,从这座山上可以看到新的景色,前人从未见过的景色。”萨拉丁抚摸着胡须说。虽然这是他每次获取新土地时使用的口头禅,但仔细聆听,会注意到这次增加了新的说法:“前人从未见过的景色。”

书记员伊曼德?伍登注意到了这点,他问:“您要听听来自东方的语言吗?”

萨拉丁反问:“有会说东方话的人吗?”

真是明知故问,书记员这样想着,嘴里却回答说:“有一个从乃蛮来的年轻修女。”

“嗯,乃蛮啊,这个国名我经常听到,那就听听乃蛮的修女怎么说吧。”

“遵命。”书记员强忍着笑,表情古怪。他的主人转过身去,装作没看到。

这次战争的俘虏中有位姿容绝世的乃蛮修女已经众所周知。她太美丽了,因此命运只能由主人萨拉丁来决定,这也是伊斯兰士兵的普遍想法。

在亚洲的内陆地带,除乃蛮外,还有不少像克烈、党项等拥有众多聂斯脱利派基督徒的部族。他们有时会让本族的妇女和子女等到基督教国家留学,同时也是为了让这些人能够远离本国的政治斗争。

在君士坦丁堡、罗马等地,经常可以见到三五成群的克烈、乃蛮的贵妇人。这个乃蛮的玛丽亚,就是在去君士坦丁堡的途中被伊斯兰军队抓获的。

玛丽亚虽然十六岁了,脑海中对父亲却毫无印象。只是她从周围人的言行中得知,自己是乃蛮的贵族,父亲好像已经为国殉职了。

虽然现任的乃蛮执政者对她的父亲溢美有加,但继任者的态度如何则不得而知。因此随从们建议:“长久之计,还是让她早点做修女侍奉上帝吧。”最近又建议她说:“尽快离开乃蛮吧,为了你自己。”

玛丽亚只能照办,她个人对改变现实还无能为力。

不知是谁的决定,有一天忽然传来一道命令,将玛丽亚经由耶路撒冷带往君士坦丁堡。

带她去的是一个她熟悉的女人,四十多岁,身材瘦削。她除了会阿拉伯语,还精通法语,平时担任贵族女性的语言教师。

这个沉默寡言的女人自称乌思塔尼,但不知是不是她真正的名字。乌思塔尼是一个典型的“教师”型女性。

“无论发生什么,都要坚信自己拥有好运。”

乌思塔尼几乎面无表隋地说。她只是偶尔说几句话,言语中却别具一种感染力。  现在,玛丽亚和乌思塔尼被带到耶路撒冷的一间房子里,似乎和其他人隔离了。

“陛下将要驾临。”

仆人通报了消息。一个多小时后,萨拉丁出现了。虽然带着十几名侍从,却只有他一人进入了房内。

“知道这是哪里吗?”萨拉丁突然发问。

不明白问话何意的玛丽亚老实答道:“我是过路的旅客,知道这里是耶路撒冷。”

“你是要去君士坦丁堡吗?”

“是。”玛丽亚小声回答。她们不是不知道自己的旅程处于动乱之中,不过,原以为耶路撒冷军要更强一些,但不能想象的是,上帝的军队居然败给了伊斯兰军。

“现在战争刚刚结束,外面还很混乱,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你们暂时待在这里比较安全,等局势彻底稳定了再走吧。我会让可靠的人护送你们走出伊斯兰国边界的。”萨拉丁说道。

他的脸看上去很亲切。伊斯兰男子通常人生伊始就开始蓄须,因此二十岁左右的大胡子比比皆是。人们必须透过这茂密的胡须区别老少、善恶,这是需要人生经验的。

玛丽亚显然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她有的只是直觉。

直觉正确与否无从知晓,玛丽亚感到面前的伊斯兰国王萨拉丁是一位五十岁左右、和蔼可亲的人。她的判断基本准确。

自己是幸运的,玛丽亚一直坚信这点,因此她没有恐惧感,即使对方是被人们称做恶魔的伊斯兰王,她也没有感到害怕。

“还有,乃蛮这个国家我不太了解,有时间我就顺便来听你聊聊吧。”

萨拉丁说完,转身离开了房间。

虽然萨拉丁表示只是“顺便来听”,但重点似乎是在“来听”上。即使只有十六岁的玛丽亚心里也明白这一点,而且她还能隐约理解萨拉丁有意掩饰的心情。

萨拉丁没有马上再来,而是隔了一天才出现在玛丽亚的面前,这大概是他的自尊心在作祟吧。

“我的国家离乃蛮很远哪,中间还隔有西辽这样奇怪的国家……”

萨拉丁像一个脾气温和的大叔,天南海北地随意闲聊着。

“乃蛮也是个奇怪的国家吗?”玛丽亚反问。

萨拉丁一怔。不过,那只是个无心的问题,这个少女完全没有让伊斯兰国王非要回答的意思。

“你从小生长在乃蛮南王的后宫里吧?”

“南王”之类的称呼在乃蛮国内可是禁忌。像玛丽亚这样年纪的人都知道,乃蛮事实上分成了三个部分。玛丽亚不得不出国可能与此不无关系。“南王”这个称呼应该没有流行多长时间,萨拉丁或许比玛丽亚更了解乃蛮。

“你父亲是什么人我不太了解,应该是乃蛮国很重要的人物。虽然不 能说是对所有人,但至少对一部分人来讲是这样。我们伊斯兰人,也会善待那些对我们不怀敌意的特别的基督教徒。”

不等玛丽亚答话,萨拉丁又如是说,并追问道:“你明白吗?”

“是的。”玛丽亚不得不回答。

“明白了就好,你很聪明,领悟很快。”

萨拉丁边说边笑起来。这是他第一次笑,可能基于玛丽亚对“特别的基督教徒”这句话有所反应的缘故。留下笑声的萨拉丁带着十几名侍从离开了。

萨拉丁再次出现是五天之后的事情。伊斯兰国王战胜了基督教国王,自然会格外忙碌。

这种忙碌当然不是为了全面拆除十字架、圣像等基督教的装饰物。

这些东西实在太多了,多得超出了萨拉丁的想象,于是他只拆除了他认定是多余的部分。

伊斯兰教戒律否定偶像,装饰自然崇尚朴素。在他们看来,由于伊斯兰的占领,耶路撒冷变得高雅起来了。

“基督教徒本来也反对偶像,不过各有所想。假神之名行己私欲,就会引发战争,还是不要借用神的名义才好。乃蛮东边,有个叫克烈的国家,国王脱斡邻勒汗就是基督徒,却臭名昭著,要小心此人啊。”

说完这些他就走了。

玛丽亚曾经听说过“克烈脱斡邻勒汗”这个名字。克烈、乃蛮都是基督徒众多的国家,但传教历史都不过百年。玛丽亚还知道克烈的执政者中有很多是兄弟,他们之间不断地发生冲突,这些冲突往往把乃蛮也卷入其中。克烈的“脱斡邻勒汗”对玛丽亚来讲是一个捉摸不定的名字。

这个名字有时意味着友好的同盟者,有时又意味着恐怖的敌人。虽说对这种反复无常者,最好的办法是开始就不与之交往,但是,乃蛮执政者另有自己的打算,尤其是克烈愿意成为盟友的时候,乃蛮部分掌权者的力量就会趁机飞速增长。

P3-6

后记

编写中国通史的人,一般在“元”这个地方就止步不前了。因为从成吉思汗出现时,历史就超越“中国史”了。

蒙古军席卷中亚,越过高加索山进军到了欧洲。而且蒙古人对记录不是很热心,历史记述方面的事务大都委派给了伊斯兰教徒,主要是用波斯语书写的,与以往的汉文记录模样大不相同。

东方史学家在这里止步不前也是无可奈何,就连在中国也被翻刻的日本那珂通世的名著《支那通史》写至宋也就结束了,这很明显是在“元”停步了。那珂通世其后的大作是《成吉思汗实录》。

要想连接起中国历史的每一环,就要认真地对待成吉思汗。对于一直用小说来写中国历史的我而言,“成吉思汗一族”的时代是无论如何也要尽最大努力去面对的课题。就在我正想动笔写这段历史的时候,朝日新闻社的编辑找到我谈连载的事情,而且题目就是《成吉思汗》,条件是至少持续两年以上。

不得不说这简直像是看穿了我的心思似的。仔细一想,大概是优秀的编辑在合适的时候准确地把握住了作家的意愿。一九九三年,我曾经以成吉思汗的宰相耶律楚材为题材,为杂志连载了大约一年的小说。之前很久,我的随笔《西域余闻》曾经分一百回连载《朝日新闻》,一九七九年),四年后,《录外录》又连载了半年。特别是《录外录》中有《伊利汗国》《集史的人》《鹫的巢城》《西辽》等篇目,可以说是为写成吉思汗做的预备调查笔记。

一九九一年,借着探寻成吉思汗陵墓的机会,我跟随江上波夫先生走遍了整个蒙古。那时候,我写了这首五言律诗:

蒙古行

漠北平芜远,

天寒七月初。

惊雷鸣牧圉,

疾雹鼓穹卢。

起辇风痕碎,

斡难云影踪。

可汗埋骨处,

奔马散丘墟。

次年,我又为撰写追寻造纸术向西方传播的途径的《纸路》,周游了中亚的塔剌思、撒马尔罕、布哈拉,这也是成吉思汗的军队经过的地方。站在与成吉思汗渊源很深的阿富拉夏普山丘上,我写了一首追忆往昔的诗:

飒秣建(撒马尔罕)

唤拜声音□,

颓垣动客愁。

眼前风物在,

胸底兴亡收。

塔下红尘埋,

穹颠白日浮。  河中飒秣建,

废瓦遍陵丘。在《朝日新闻》连载前,采集素材的工作大致已经完成,只剩下了埃及和叙利亚。一九九四年,我结束了对这些地方的取材,马上就要动笔了,我觉得一切都太顺利了,这是我早就想写的题材,我还没有提出来,在恰当的时候,它就主动迎了过来。而且取材大部分已经结束,我深深地吸了口气,感谢命运之神的眷顾。

然而,那年八月十日,我在为宝塚八十周年庆典活动作演讲的时候,没有任何预兆就突然倒下了,是脑溢血,随后意识不明的状态持续了一个月左右。不过,我虽然没有印象了,但据说我那时候还回答了很多听众的提问。

等到意识恢复后,我对自己的右手右脚丝毫不能动弹感到很愕然。一向以命运的宠儿自居的我,仿佛一下子被打到了地狱里。

过去,我不知道无法写字是如此痛苦的事情。不过,幸好语言几乎没有受影响,记忆也很快恢复了。

对了,左手不是还能动吗?

在医院里,我每天就像机器人似的在孙女一年级时使用过的练习本上笨拙地练起字来,渐渐地能写出让人看得懂的字来了。

一九九五年新年我是在医院迎来的,那时已经定下来一月十三日出院,我的住院生活持续了五个月。

紧接着,一月十七日凌晨五点四十六分,我居住的神户市发生了那场空前的大地震,刚刚出院的我还是一个倚着拐杖的病人,什么都不能做。在身体好像要被摇晃散了的震动中,我只能茫然地躺着。家中玻璃碎片散落了一地,不过我居住的六甲山麓的地盘很坚固,房子本身没有损坏,只是书架倒了,无法进入书斋。

我的报纸连载被安排在远藤周作先生后面,由于他提前结束了,其他作家做了三个短期连载,而我的连载大致定下来从一九九五年四月开始。

我尝试着用左手写字,但一天只能写大约一页,而报纸连载一次要写将近三页。不过,我在住院的时候写了大约二十次,我将其称为试验版,先让来看望我的编辑读了。

出院后,在左手的帮助下,我的右手能写字了。我也尝试过用电脑,但它似乎和我的性格不合。

地震过后,我先在京都进行了大约十天的康复训练,其后在冲绳又训练了五十八天。

这部小说开始的时候,发生了种种意想不到的事情:因脑溢血而左手写字、医院的气味、地震、京都和冲绳的康复训练等。这些繁杂的事情交织在一起,想忘记都无法忘记的日子与这部作品紧密相连。

在连载中,我旅行了很多次。十月被邀请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参加建院八十周年纪念活动,返回时顺便去了趟香港。次年又去游玩了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一度回国后,又去了中国,第三次走访了敦煌。连载结束时,又遍游了北京、杭州、广州、香港。

哪次旅行都很快乐,愉快的旅行帮助我消解了连载前以及连载初期的苦涩。二战后不久,我曾经回台湾当过几年中学教师,当时的学生现在都已经年过花甲,相隔多年再会,大家都很高兴。这样的心情,或许在作品中有所反映吧。

这部作品基本的格调是“兴隆”,而忽必烈去世后,就不是了,所以元末只简单地叙述了一下。

如果忽必烈的儿子真金不早亡的话,也许蒙古的历史流向会有一些改变。元朝的末代皇帝妥懂帖睦儿人称顺帝,他的这个谥号是明王朝给起的,而在北元(北走的蒙古政权)他被称为惠帝。他幼年时代在高丽、广西等边远之地成长,即使被迎回来坐上了皇位也没有实权。不过,他是一个小说式的人物,妻子是高丽人奇氏,他自己也沉浸在汉文化之中,《元诗选》中就收录了他的作品。

在民间,盛传妥懂帖睦儿是南宋幼帝的儿子,妥懂帖睦儿出生之年,投降元朝的南宋“幼帝”已经五十岁了,从年龄上来讲是有可能的。关于这位先与蒙古公主结婚,后又出家成为吐蕃僧的“幼帝”,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说,写小说的话的确很有意思。对了,那个被说成是他儿子的妥懂帖睦儿,据说沉迷于吐蕃的房中术。秃罕铁穆耳的儿子妥猷识理达腊是北元的初代皇帝。

妥懂帖睦儿和他身边的人,和兴隆的时代无缘,反而应该把他作为烘托明朝初代皇帝朱元璋的群星中的一个来描写吧。

我认为,“成吉思汗家族”在蒙古强盛的时候落下帷幕更加合适。

陈舜臣

一九九七年七月二十二日于六甲山房

书评(媒体评论)

我早就有个愿望,很想到具有悠久历史的成吉思汗家乡去看看。成吉思汗建立了世界上举世无双的蒙古帝国。他所建立的政权和法律,至今对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仍然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前任联合国秘书长 科菲·安南

亚洲早期最强大的民族之中元朝蒙占人居首位……元朝时期几乎整个欧洲被他们所占领,远比中国最强盛的时期更强大了。

——孙中山

蒙古人在战场上取得如此伟大的胜利,靠的不是众多的兵马,而是严谨的纪律、制度和严密的组织。也可以说,那些辉煌的成就来自于成吉思汗的指挥艺术。

——印度前总理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如果有关战争的记载都从历史卜抹掉,只留下成吉思汗战斗情况的详细记载,且被保存得很好,那么军人仍然拥有无穷无尽的财富。那位令人惊异的领袖(成吉思汗)的成功使历史上大多数指挥官的成就都黯然失色。虽然他毁灭一切,残酷无情,野蛮凶猛,但他清楚地懂得战争中种种不变的规则。

——美国五星上将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有人认为,由于有了蒙占人,人类才第一次拥有了世界史,而蒙古人倔犟不屈、勇猛无敌的精神和机智敏捷的性格塑造了伟火的成吉思汗。七百年前,互联网尚未出现,蒙古人却将世界各国联系起来,从而建立了国际往来的平台。

——韩国前总统 金大中

我不如成吉思汗。不要以为蒙古大军入侵欧洲是亚洲散沙在盲目移动,这个游牧民族有缜密的军事组织和深思熟虑的指挥,他们要比自己的对手精明得多。我不如成吉思汗,他的四个虎子都争先恐后地为父亲效力,我没有这种好运。

——拿破仑·波拿巴

类似的一体化在人类历史上只有成吉思汗的时代出现过。

——德国前总理 赫尔穆特·施密特

蒙古人的征服故事确实是所有历史故事中最出色的一个。亚历山大帝的征服,在范围上也不能和它相比。在传播和扩人人们的思想以及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上,他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一个有创造力的民族,作为知识和方法的传播者,他对历史的影响是无穷的。

——英国史学家 赫·乔 韦尔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8:4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