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全面、系统记述华北抗战的历史,是史学工作者的神圣责任。为了让今天的年轻人和子孙后代永远铭记这段大敌当前共御外侮的历史,铭记那些为挽救民族危亡前赴后继顽强抵抗的人们,铭记那些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烈,我们用了4年多的时间,整理、梳理、研究、著述了这部华北抗战全史。《华北抗战史(上下)》全书共分18章,力求通过大量的史实,适当的史论,再现抗战时期华北军民同仇敌忾英勇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和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本书由李茂盛、杨建中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华北抗战史(上下)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李茂盛//杨建中 |
出版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客观、全面、系统记述华北抗战的历史,是史学工作者的神圣责任。为了让今天的年轻人和子孙后代永远铭记这段大敌当前共御外侮的历史,铭记那些为挽救民族危亡前赴后继顽强抵抗的人们,铭记那些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烈,我们用了4年多的时间,整理、梳理、研究、著述了这部华北抗战全史。《华北抗战史(上下)》全书共分18章,力求通过大量的史实,适当的史论,再现抗战时期华北军民同仇敌忾英勇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和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本书由李茂盛、杨建中著。 内容推荐 华北战略区的坚守和坚持,既是壮举也是胜利,为争取抗战的胜利撑起了一片湛蓝的天空。坚守一天就是希望的一天,坚持一年就是胜利的一年。广大军民经过长达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盟军的共同努力下,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华北抗战史(上下)》客观、全面、系统记述华北抗战的历史。 《华北抗战史(上下)》共分18章,力求通过大量的史实,适当的史论,再现抗战时期华北军民同仇敌忾英勇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和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本书由李茂盛、杨建中著。 目录 上 第一编 华北事变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第一章 华北事变 第一节 日本侵略华北政策的形成 第二节 日本对华北的经济掠夺 第三节 华北事变 第四节 日本策动华北“自治” 第二章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第一节 一二·九运动 第二节 中共瓦窑堡会议 第三节 红军东征 第四节 绥远抗战 第五节 接办牺盟会 第六节 日本步步进逼 第二编 日军大举进攻与华北军民的英勇抵抗 第三章 全面抗战的爆发 第一节 七七事变 第二节 平津之战 第四章 华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政府对华北防务的调整 第二节 中共全面抗战路线的提出 第三节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第四节 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战 第五节 华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普遍建立 第五章 平津周围铁路沿线的防御战 第一节 中日双方的战略方针 第二节 平绥铁路沿线的争夺战 第三节 平汉路北段的作战 第四节 津浦路北段的抵抗 第五节 绥远、冀南、鲁南作战 第六章 山西防御战 第一节 山西的战略地位 第二节 晋北内长城防御战 第三节 忻口战役 第四节 娘子关战役 第五节 太原城防之战 第三编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第七章 华北敌后战场的开辟 第一节 太原失陷后的华北形势 第二节 八路军敌后实施战略展开 第三节 华北地方民众抗日武装的建立 第四节 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第五节 粉碎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首次围攻 第八章 华北敌后抗日游击战的发展 第一节 华北敌后游击战的发展 第二节 国民党军华北游击战的开展 第九章 华北敌后抗日游击战的迅猛发展 第一节 武汉失守后的华北形势 第二节 粉碎日军对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 第三节 华北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第四编 华北敌后战略支点的充分凸现 第十章 日本对华北的政治统治与经济掠夺 第一节 日本对华北的政治统治 第二节 日本对华北的经济掠夺 第十一章 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拓展 第一节 ]940年春夏反“扫荡”作战 第二节 华北根据地军民的交通大破袭 第三节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第十二章 百团大战 第一节 八路军总部的战略意图和部署 第二节 作战经过 第三节 深远的历史意义 下 第五编 敌后根据地的严重困难与华北军民的反“扫荡”斗争 第十三章 华北敌后抗战出现严重困难 第一节 1941年前后世界战略格局的变化 第二节 日本侵华政策的调整 第三节 中条山战役 第四节 日本对华北经济的统制与掠夺 第五节 华北敌后根据地的严重困难 第十四章 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反“扫荡”斗争 第一节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反“扫荡”斗争 第二节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反“扫荡”斗争 第三节 晋绥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反“扫荡”斗争 第四节 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反“扫荡”斗争 第六编 华北根据地战胜严重困难与根据地的恢复和发展 第十五章 抗日根据地军民战胜严重困难 第一节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第二节 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第三节 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事业 第四节 整风运动与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 第十六章 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逐步恢复与发展 第一节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根本转折与中国共产党的因应之策 第二节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逐步恢复与发展 第三节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逐步恢复与发展 第四节 晋绥抗日根据地的逐步恢复与发展 第五节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逐步恢复与发展 第七编 华北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反攻与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十七章 华北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攻势作战和局部反攻 第一节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展 第二节 日军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 第三节 抗日根据地军民1944年的攻势作战和局部反攻 第四节 加强全面反攻的准备 第五节 抗日根据地军民1945年的攻势作战和局部反攻 第十八章 全面反攻与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一节 日本法西斯的全面崩溃 第二节 华北敌后战场的全面反攻 第三节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试读章节 华北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的侵略扩张日益加剧,寻衅挑战,战争的乌云笼罩在华北上空。1937年2月20日,日本外务省制定了《第三次处理华北纲要》,规定:“解决华北问题的重点在于将该地区变成巩固的防共、亲日满地带,同时有利于获得国防资源和扩充交通设备。”同年4月16日制定的《指导华北方针》规定:“指导华北的重点在于使该地区实质上成为巩固的防共、亲日满地带,并有助于获取国防资源和扩充交通设备,由此防备赤化势力的威胁,成为实现日满华三国合作互助的基础。” 为此,日军制定了侵略华北的作战计划。日军1935、1936年度作战计划就提出:“对华北方面作战,由第7军(以中国驻屯军、关东军的1个师团及由国内及朝鲜派来的3个师团为骨干)占领北平及天津附近要地。在山东地方作战时,第8军(以两个师团为骨干)与海军协同,在山东半岛及海州附近登陆,占领青岛、济南、海州附近要地。根据情况,可合并第7、第8两军用于一个方面军。”1937年度作战计划中决定,在华北除过去的两个集团军(5个师团)外,根据情况再增加3个师团,必要时还可能在华北5省进行作战。在《1937年度作战计划要领》的训令中规定:挑起战争以后,在华北地区除司令官管辖下的部队外,增加由东北、朝鲜和国内的派遣部队组成河北方面军,“以主力沿平汉铁路地区作战,击溃河北省南部方面之敌,并占领黄河以北的各要地。此时,按需要以一部自津浦铁路方面协助山东方面作战军作战。再根据情况,向山西及绥东方面进行作战。”另一方面,日军扩充武力,加强战争准备。1936年1月13日,日本政府制定的第一次《处理华北问题纲要》,决定将华北工作完全交给中国驻屯军司令官负责,日军驻华北各系统的特务机关、外交机构,都应“策应”或“接受中国驻屯军司令官的指挥”。9月15日,参谋本部制定《对华时局对策》,又授予驻屯军动用武力的权限:“假如发生有关帝国军队威信事件时,中国驻屯军应果断立即给予惩罚”。这样,中国驻屯军司令部就成了侵略华北的最高指挥机关。9月18日,日军便侵占了北平西南的交通要地丰台。 卢沟桥事变爆发前,平津地区的军事态势如下: 平津已处于三面受敌的境地:北面,部署于热河和察东的日本关东军一部,其前锋已伸入长城沿线的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和独石口等关隘的两侧地区。西北面,关东军控制的伪蒙军8个师约4万人,分布于张北、尚义、宝昌等地。平津之间,冀东伪政府统辖的保安队5个总队约1.7万人,部署于通县、顺义、怀柔一带。日本中国驻屯军辖一个步兵旅和一个炮兵团及直属分队,共5700多人,驻扎在东起山海关西至丰台的北宁铁路沿线。其部署是:中国驻屯军司令官及其直属战车队、骑兵队、工兵队、通信队、宪兵队、军医院和军仓库驻天津。中国驻屯步兵旅团司令部率步兵第1联队(欠第2大队)、电信所、宪兵分队、军医院分院驻北平,其中第3大队驻丰台,另有1个小队驻通县。第2联队和第1联队的第2大队、炮兵联队驻天津,其中第2联队的第3大队第7中队驻唐山,第8中队驻滦县,第9中队驻山海关,第1大队第3中队驻塘沽,另有1个小队驻昌黎,1个小队驻秦皇岛。这样,当时北平最重要的一条出路只有西南方向的卢沟桥了。 驻守平津地区的中国军队为宋哲元的第29军。该军共辖步兵4个师、骑兵1个师及1个特务旅和2个保安旅,每个师有4个旅,总兵力约10万人,分驻于冀、察两省和平、津两市。全军的部署是:军部驻南苑。冯治安第37师驻北平和保定地区,该师师部驻西苑,第109旅及独立25旅驻保定(一部驻任县),第110旅驻西苑、八宝山、卢沟桥和长辛店一带,第111旅驻北平城内。张自忠第38师驻天津附近韩柳墅、小站、廊坊、马厂和大沽一带。赵登禹第132师驻河北任丘、河间一带,该师第1旅及独立28旅驻大名、广平、长垣地区。刘汝明第143师及独立骑兵第13旅驻察哈尔省及河北省境内平绥铁路沿线。郑大华骑兵第9师驻南苑和固安、易县。特务旅驻南苑(1个团驻北平城内)。冀北保安部队和独立第39旅驻黄寺和北苑。以上各部队均按平时治安需要配置,除驻守卢沟桥和长辛店的第110旅第219团有战备任务、准备对付日军的挑衅外,其余各部都无明确的战略任务,在军事上毫无戒备。 随着日军在华北地区的侵略扩张,七七事变前夕,卢沟桥一带的中、日两军已经呈现一片战争气氛,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从1937年5月起,日军在北宁铁路沿线以及丰台、卢沟桥一带频繁地进行实弹演习,尤其是驻丰台的日军不分昼夜地进行军事演习。五六月间,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和驻天津的中国驻屯军司令部频频开会,筹划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5月下旬,中国驻屯军的首脑及其幕僚齐集宛平十三陵东沙岗村北的大枣园山检阅部队。在6月至7月初,日军步兵学校教官千田大佐以普及步兵操典为名,组织日军在宛平城北实施演习。日军驻宛平部队的官佐大多参加了演习。在此期间,日军驻屯旅团旅团长河边正三少将和第l联队长牟田口廉也大佐均前往实地勘察。7月6日,大雨滂沱,日军要求通过宛平城到长辛店地区演习,中国驻军不许,双方相持十余小时,至晚日军才退回丰台。 面对日军在卢沟桥附近日益增多的军事活动,第29军加强了卢沟桥地区的警戒。6月初,第29军加强了北平市区、郊区巡逻和城门守卫,增加了卢沟桥一带的兵力,并对沙岗实行夜间警戒。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宋哲元表示:“要好好训练队伍,充实力量,加强装备,等到国际战争爆发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一支兵力由察省向热河出击,拊敌侧背,以主力从正面打出山海关,收复东北失地。我们要在那里竖起一座高高的纪念碑。”为此,宋确定了“以攻为守”的作战方案,并于五六月间组织了多次防御演习。当时驻宛平及长辛店地区的部队为第37师第110旅的第219团。除团部与第1、第2营位于长辛店外,得到加强的第3营(步兵4个连,轻、重追击炮各1个连,重机枪连,共1400余人)驻防宛平城和卢沟桥一带。第3营见日军频频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活动,判断日军可能挑起事端,因而按照预定的防御计划对部队进行了临战部署:以第11连配置于铁路桥东及以北地区,第12连配置于宛平城以南,第9连配置于宛平城内,第10连集结于卢沟桥西首为营的预备队,重迫击炮连配置于铁路桥西首,重机枪连(1个排配属第11连)集结于城内东北、东南两城角,轻追击炮连(1个排配属第12连)集结于城东门内准备支援左右邻步兵作战。 中日战争已如箭在弦上。6月份,在日本东京盛传“不久华北要发生什么事”;在东京政界的消息灵通人士之间私下传着这样的消息:“‘七七’的晚上,华北将重演柳条沟一样的事件。”这说明日军预谋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即将拉开序幕。P58-61 序言 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华北首当其冲。无论抗战的动员、抗战的坚持,还是争取抗战的胜利,华北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华北乃民族抗战重要的战略区。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后,即开始觊觎华北。1933年榆关事变,日军迅速占领热河。1935年,日本又发动了华北事变,旨在通过运作华北自治,控制华北。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军占领北平、天津后,沿平汉线、津浦线、平绥线向南向西进犯,魔爪伸向了整个华北。很快,华北要地张家口、大同先后失陷。 为坚守华北重镇,中国军队迅速集结忻口抵抗。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忻口血战21天失守,太原随之沦陷。不到半年时间,华北大中城市尽陷敌手。 但是,以坚韧著称的中华儿女并没有屈服于日军的淫威。华北事变后,北平爱国学生发动了如火如荼的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的高潮,国共两党在大敌当前的形势下,携手华北,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两军仍然顽强地坚守在华北大地的山山坳坳: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撤退到晋西坚持抗战,卫立煌率部撤退到中条山坚持抗战,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迅速挺进敌后,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分别向晋东北、晋西北、晋东南、晋西南实施战略展开,建立了以山西为中心的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和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坚持了敌后抗战,粉碎了敌人占领华北继而灭亡中国的阴谋。 华北战略区的坚守和坚持,既是壮举也是胜利,为争取抗战的胜利撑起了一片湛蓝的天空。坚守一天就是希望的一天,坚持一年就是胜利的一年。广大军民经过长达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盟军的共同努力下,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客观、全面、系统记述华北抗战的历史,是史学工作者的神圣责任。为了让今天的年轻人和子孙后代永远铭记这段大敌当前共御外侮的历史,铭记那些为挽救民族危亡前赴后继顽强抵抗的人们。铭记那些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烈,我们用了4年多的时间,整理、梳理、研究、著述了这部华北抗战全史。全书共分18章,力求通过大量的史实,适当的史论,再现抗战时期华北军民同仇敌忾英勇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和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撰写本书最初动议于1985年北师大历史系深造期间。当时,在导师王桧林教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研究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又在李隆基教授的策划下拟定了华北抗战史的编写提纲,但由于精力所限,一直未能推出这部历史著述。直到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时,才下决心携同杨建中、马生怀两位研究员,一起攻关,坚持数年,最终完成此作。在此,要深深感谢2009年安然谢世的王桧林教授,感谢长期关心我、支持我工作的李隆基教授。 值此本书出版之际,感慨不已,谨叙数句,以为序。 李茂盛 2012年11月17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