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租赁业务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短短10年间就完成了一次行业“洗牌”。虽然其中不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外部推动作用,而且也存在照搬西方操作手法而导致的“水土不服”等原因,但从企业功能角度看,第一批兴起的融资租赁公司失败的真正根源在于没有做到对资金资源的有效配置。
随着21世纪一同到来的,是融资租赁行业的第二次兴起。以远东国际租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第三方背景融资租赁公司率先在焦土里发出新芽,在内部管理不断提升和外部竞争相对宽松的状况下,借着中国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发展和中小型企业“资金饥渴”的大潮流、大背景的推动,迅速发展壮大。2008年前后,厂商系融资租赁公司和银行系融资租赁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20ll一2013年间,融资租赁行业的进入者直如过江之鲫,但绝大多数尚无明确的战略定位,只是凭借着奋勇向前的激情,依靠着对融资租赁商业模式的理解,摸索前行。
◇银行系融资租赁公司现状
目前中国的四大国有银行和主要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都成立了自己的融资租赁公司(或者叫金融租赁公司),且租赁资产规模也迅速攀升。但从经营实质看,这些银行开展的融资租赁业务,只是新瓶装旧酒——用融资租赁这个“新瓶”,装了银行长期贷款的“旧酒”。融资租赁的出现,更像是丰富了银行贷款的产品线,灵活了贷款的担保条件设置,规避了适用于贷款业务的某些监管条款,拉宽了贷款的利差区间,也可以视为银行表外业务的一次扩充。从银行系融资租赁公司的经营面看,其低成本的资金几乎都来源于母公司银行的支持,融资租赁项目也多来源于母公司银行下属各个分行、支行的推荐,公司的管理人员也多由母公司银行直接指派。所以,银行系融资租赁公司所表现出来的产品特点就不难理解了:面向大中型企业的,相对低资金成本的,大额融资租赁项目成为主流。照此路径发展,银行系融资租赁公司最终将变成银行贷款产品的一个延伸,成为银行变相增加企业授信额度的一种“变通”——尽管银行也因此获取了更高的收益,即所谓的风险溢价。在资源配置方面,银行系融资租赁公司将继承银行体系的配置效率——带有更多宏观经济政策指引效应的配置效率。
◇厂商系融资租赁公司现状
厂商系融资租赁公司的创立带有非常强的目的性:促进设备销售。厂商背景融资租赁公司最早出现在工程机械行业——一个充满征战,江湖气息激荡的行业。当工程机械厂商为了促进销售陆续使用了货款分期和处于灰色地带的银行消费按揭等手段后,随着货款分期导致的巨大资金压力攀升以及愿意提供消费按揭的银行资源耗尽,工程机械厂商终于看到了融资租赁这片水草丰茂的绿洲。融资租赁对于设备生产商而言,好处多多:
(1)通过使用财务杠杆“撬”动银行资金,可保证生产商的设备货款及时回流,提高资产效率。
(2)增加了融资租赁这个新的获利点,降低了设备用户的购买资金门槛,扩大了销售的目标群体。
(3)相对于货款分期或消费按揭,融资租赁让生产商实现了对销售设备所有权的间接控制,即增加了物权的保障。
P9-10
我生于东北,求学于华北,就业于华南,最终又来到华东再次求学、就业,在上海生发出了第一条落地的根须——一条扎根在融资租赁行业中的根须。七年时间,我所任职岗位涵盖市场开拓、风险评估与控制、租后风险监控与资产管理等整个融资租赁业务过程;岗位层级也由操作执行的基层岗位发展到中层管理岗位;所服务公司背景包括国有、合资和民营不同企业性质,所服务融资租赁公司分别处于领导者、跟随者和进入者位置。这七年间,我积累了多个融资租赁目标行业的丰富的工作经验:工程建筑、工业设备、船舶、汽车、环保节能(合同能源管理、污水处理、余热回收等)、印刷以及中小型高科技特点企业等。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当我发现整些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亟需实践中的成功经营管理经验总结、交流,亟需对激增的行业人员进行有效的专业培养和教育时,一种带点宿命意味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似乎我应该,或者说必须来做这件事。
这就是本书的写作缘起。
写这本书的过程,对于我而言,是一种持续的自我反思、自我整理和自我修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是受益者,某种意义上说,我是最大的受益者——这是起先我所没有预料到的。也许这就是所谓的tt外其身而身存”的道理。在这个过程里,我逐步放弃了“功利”的动机。而转向更为简单和单纯的自我审视;在这个过程里,我放弃了更tt市场化”的行文笔法,而代之以字字自内心流出的真实状态表露;在这个过程里,我丰富了这本书所承载的东西,不只是工作经验的总结,还加入了些许人生思考和价值观的内容。也正是因为这个过程,这本书已经不仅仅是我的工作记录,而且也成为对我思考高度与深度的一次测度和检验。
这本书能够出版,首先,毫无疑问地,要感谢我的父母、妻子和孩子们,他们给予我支持,提供我动力,让我的生命变得丰富而完整。其次,还要真诚感谢中国发展出版社的编辑杜君,她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并在章节架构、章节分布和文字表达等方面做了许多点睛的修订,因其专业、敬业的精神和行动,本书增色弥多。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但感谢再多的人,其实质也都是感谢他们针对于我所构建的种种顺逆境遇。所以,无论向我提供正面帮助,还是从反面激发我不断成长的人,我都要在此表达发自内心真切诚挚的感谢——感谢他们所赋予我的所有一切,无论其动机如何,无论其有意无意。
据说,数字“7”是个特别的数字——“逢七有变”——也许在我从事融资租赁行业的第七个年头,未来的一卷新篇章正在隐隐呈现。
中国的第一家融资租赁公司成立于1981年,此后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缓慢。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的融资租赁行业整体凋零。2001年以后,该行业焦土之上新芽萌生,渐成蓬勃之势,2012年末,全国正式成立的融资租赁公司已经超过600家,并以几乎“每天一家”的速度增长,截至2013年1月,仅上海一地的融资租赁公司就已经高达162家。
目前,我国的融资租赁公司根据审批机构的不同,可以分为由商务部、国税总局审批的内资试点融资租赁公司,由省级商务部门审批的外资融资租赁公司,由银监会审批的金融租赁公司。根据股东背景的不同,可以分为以银行为股东背景的银行系融资租赁公司,以设备生产商为股东背景的厂商系融资租赁公司,以及除此以外以其他股东为背景的第三3-融资租赁公司。无论哪种类型的融资租赁公司,当前都面临着两大发展瓶颈:管理经验不足和专业人才奇缺。如何在真正“实战,,意义上总结融资租赁公司经营的成功经验,迅速培养出高素质的融资租赁行业管理者和专业人才,是每家融资租赁公司,也是整个融资租赁行业迅速、高质量发展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自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硕士毕业后,即进入融资租赁行业,迄今已有七年之久。七年当中,作者先后在三家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管理模式和不同风格的公司(远东国际租赁有限公司、安吉租赁有限公司和万丰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任职,所任职位贯穿营销、风险控制和资产管理整个租赁业务链条,涵盖从基层员工到公司管理层不同层级。通过对经典管理著作的研读、思辨并结合现实的对比印证,对融资租赁公司成功管理经验的观察、思考及揣摩,再加之自身管理实践经验的不断累积和自我修正,作者对融资租赁公司的整体运营和风险控制逐渐形成了体系化的认知与感悟。
本书就是作者七年融资租赁行业从业经验的系统梳理,是所服务融资租赁公司以及所观察的行业内其他公司的经营管理智慧的结晶、实战战术动作的套路汇编。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共十章。上篇讲“策”,下篇讲“术”。 “策篇”主要讨论融资租赁公司各个管理领域中宝贵的,并且已经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的成功“策略”经验;“术篇”主要讨论核心业务岗位的“技能战术”套路。“策”篇共分七章,分别讨论战略、团队、企业文化与组织精神、运营系统、风险控制、运营控制、管理决策等七个主题。“术”篇共分三章,分别对营销人员、风险控制人员、资产管理人员的技能战术动作做详尽的说明。此外,本书附录还增添了关于融资租赁一般流程、融租租赁产品说明以及其他辅助知识内容。
本书可供融资租赁公司各个层级人员参考和阅读,可视作高管的“参谋”、中层和基层管理者的工作指导“说明书”,以及基层员工演练技能的“教科书”。此外,有意投身融资租赁行业的投资人、从事融资租赁行业专业研究的学者,还有对融资租赁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李喆编著的《融资租赁公司经营(策与术)》是一本由中国一流融资租赁公司管理者撰写的一线工作笔记。
《融资租赁公司经营(策与术)》作者从亲身实践出发,忠实记录了从业7年来的经验和感悟,内容来源于实践又回归于实践,涵盖了融资租赁公司的战略、团队、文化、系统、风险、决策、技能等各方面内容。既有对宏观战略的思考,又有对中观运营的讨论,还有对微观操作的阐述;既可供融资租赁公司高管参考,又可供中层领导者借鉴,还可供基层员工学习,是一本所有融资租赁从业人员必备的案头常备书。
李喆编著的《融资租赁公司经营(策与术)》涵盖了融资租赁公司的战略、团队、文化、系统、风险、决策、技能等各方面内容。可供融资租赁公司各个层级人员参考和阅读,可视作高管的“参谋”、中层和基层管理者的工作指导“说明书”,以及基层员工演练技能的“教科书”。此外,有意投身融资租赁行业的投资人、从事融资租赁行业专业研究的学者,还有对融资租赁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