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菜的红色文化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二十万军重入赣”,“赣水苍茫闽山碧”……翻开《毛泽东诗词》,随处可见歌咏江西的词句。江西出过著名的“江西诗派”,更是中国革命的发祥地,而赣系菜式也以独具的红色文化特色而著称。
赣菜饮食可谓五花八门。主流菜系赣菜酥烂脆嫩,鲜香可口,咸辣适中,色形斑斓,特有风味,古来皆闻。滕王阁上王勃欣命“洪都鸡”,自居易感怀“思乡鱼”,朱元璋饿吃“流浪鸡”等都是赣菜与名人的佳话。毛泽东钦点的“四星望月”早就红遍赣江南北,三杯狗肉、匡庐石鸡腿、豫章酥鸡、虫草炖麻雀与五元龙凤汤更是赣菜中的精品。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堪与“八大菜系”中的任何一个菜系相媲美。
赣菜品种多样,调味也丰富多彩。和其他地方菜肴一样,充分利用了当地调味用料,在菜肴烹制的过程中巧妙配合,使不同的调料相互渗透,进而融为一体,滋生美味。同时,利用各种调味料的特殊成分以及相互之间的作用,加以调和,达到清除异昧,突出正味,丰富口味的颇佳效果。
赣菜的不少菜肴属原汁原味型,这是赣菜中的一大主要特色。即通过原料自身的鲜昧相互渗透的烹调方法,辅以适当的调味料来突出主料本味的一种味型。
东莞能吃到的江西特色餐厅有井冈人家、赣情0769、绿湘源,还有鸿福路小区有一家吉安人开的江西私房菜馆,外面没打招牌,食客基本上都是回头客,老乡介绍老乡来吃的,也有带朋友去的。
赣南客家名菜——四星望月
“四星望月”属赣菜系赣南客家菜,是江西赣州市兴国县当地的传统菜,也是当年毛泽东率红四军转战到赣南时钦定的一道名菜,同时拥有“天下第一菜”的盛誉,目前已被列入“十大赣菜”之中。
1929年4月,红四军从闽西回师赣南,分兵发动群众,红四军第三纵队在司令员伍中豪、党代表蔡协民的率领下来到兴国县古龙岗,毛泽东带着一个警卫排首次进入兴国县城,受到兴国县委领导陈奇涵、胡灿等人的欢迎。当时,红军从井冈山突围出来,转战数月,风餐露宿,早已憔悴不堪。于是,陈奇涵等人决定请毛泽东打一下牙祭,吃一餐兴国客家的传统菜“蒸笼粉鱼”。
这天晚上,毛泽东在桌边坐定,见桌上油炸花生米、竹笋炒肉和炒鸡蛋等四碟小菜围着一个大小尺余的竹蒸笼,颇感诧异。揭开笼盖一看,明白原来是一道菜,他夹起鱼片一尝,又鲜又辣又可口,颇合他的嗜辣口味。
吃罢,毛泽东撇下筷子,问道:“这菜叫个么子名字?”胡灿说:“家乡菜,没啥名字,就叫粉蒸鱼。”陈奇涵笑着说:“毛委员,您看叫什么名好呢?”毛泽东兴致盎然地说:“是该有个名字才好。”少顷,他用手中竹筷指着蒸笼比画,饶有兴味地说“这是一个大的团圆月嘛!”又指着四个盘子说“这是四个星星嘛!四个小盘子围着个大蒸笼,就像星星围着月亮,我看就叫‘四星望月’好不好?”
毛泽东不愧为诗人和政治家,随便起个菜名,都赋予了美丽和浪漫的色彩,严肃而深刻的内涵。从此,兴国县这道客家风味菜载入了中国名菜谱,还走上了中南海的国宴席。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品尝“四星望月”,称赞其为“天下第一菜”。
1970年,庐山会议期间,时隔40余年,毛泽东还特地请兴国的陈厨师专程上庐山做这道菜。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数次回江西,都要去吃“四星望月”,并把这道菜引进了中南海,1972年12月邓小平重返兴国,指名要吃“四星望月”,说是重温历史。“四星望月”虽是名菜,但它的用料却非常简单,成本低廉,标准和四菜一汤类似,以代表革命传统的饮食文化享誉全国。
1996年9月9日,京九铁路一通车,江泽民同志便到兴国视察,也要求为他准备“四星望月”。这道让中国三代领导人都看好的菜,其意义恐怕还不仅仅于此。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四星望月”不但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亮相,还由兴国台属带到了台湾、香港等地。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名肴佳菜何止万千,但像“四星望月”这样和中国革命历史相连的名菜,却是仅有的一道风景。
P6-8
在东莞生活,工作,品尝美食,真好,很多人没我的口福,只要是东莞稍有些特色的餐饮店,美味菜式,我都吃过。走南闯北四处游,回来之后,发现,吃在广东。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我没有发过财,也无意于发大财,有小日子过,有美食吃,足矣!我要改一句:“大江南北中,美食在广东。”
说实在的,在广东这个省,在东莞这个城市,没有哪一个地方的饮食是我在这里找不到的。就在我还来不及梳理这些地方美食中的文化渊源和历史时,我就在每天的“胡吃海喝”中度日了。我的同事云霞和小佳常说:“你是美死的,别身在福中不知福。”
作为美食记者,我从一个瘦弱的人,吃“肥”了呢!不过,管它呢,先饱口福再说。说实在的,请我们美食记者吃的餐饮店,都拿出自己的特色菜、招牌菜和镇店菜肴,耐心地给我讲解每道菜的做法、源流、历史、味道,很怕我写不出来,也很怕我忽略了哪一道菜没有吃到,这就是我在东莞食尚界的江湖,这是一个行走的江湖,一个美食的江湖,我在这个美食的江湖中,找到自己的味蕾,胡言乱语地称此书为“江湖食语”,意为“食在江湖,我在江湖”。
此书能够出版发行,首先我要感谢司徒平安和出版策划者,感谢《东莞时尚》《精彩一周》,感谢我的同事王佐、方文、关芬、喜燕,感谢电视台的美女编导杨柳、赵阳、马潇、邹炎青、清霞、王晓。他们中有的人是我书中图片的拍摄者:有的人是我书里的美食模特;有的人是与我朝夕与共,一同采访一起尝美食的同事、友人。
一句谢谢,难以表达我的心意,就这样吧。
前言 我的食言食语 04
第一章 江西菜,我故乡的味道
赣菜的红色文化 6
到“井冈人家”喝南瓜汤,追忆红色文化 11
江西血鸭 14
酱萝卜老鸭汤与美女豆腐 18
藜蒿:鄱阳湖里的草,南昌人餐桌上的宝 21
黄焖石鸡与清蒸石鸡 24
葱油蒲蛋 26
双龙过江,也叫鲫鱼蒸蛋 28
干锅笋干 30
第二章 粤菜,我第二故乡的美食
广东人的年夜饭 38
又闻粽子飘香来 40
淳朴的客家菜 41
粥趣 43
陈启泰的家乡风味 47
松山茶居:松湖烟雨茶餐情 49
煮在鸡蛋里的艾草:芳香四溢 52
街巷里的小美食 54
鲜活美味的顺德菜与全鱼宴 62
春之味,顺德人爱的客家菜 65
客家人农庄:原汁原味中的乡野味道 67
清鲜不腻的潮州菜 69
“蚝”门盛宴 72
潮江渔村:新鲜海味,从渔船到饭桌 75
食以“芥”为先 77
素食非斋——健康素食新概念 78
贵“蚬”有别 84
第三章 地方菜,或与之有关的
鲁菜:山东菜的历史源流 92
湖北菜:大肆做鱼,大碗吃鱼 94
湖南菜:生葱熟蒜的美味 99
东北菜:老刘野生大鱼,来自乌苏里江 109
云南美食:花花草草、虫虫鸟鸟亦是菜 113
川菜:三香三椒三料,七滋八味九杂 116
微菜:安徽菜与徽菜的区别 123
陕西菜:陕西饮食文化 128
河南菜:河南老乡,吃馍喝汤 131
苏杭菜:甜甜的味道 134
梦里水乡浙江菜:清淡新咸味儿 136
贵州菜:酸辣可口的开胃菜 139
内蒙古菜:呼伦贝尔草原,飘来清香的烤羊肉的吱吱声 142
台湾菜:小食的魅惑 145
新疆菜:遥远的地方,有我向往的孜然美味 148
第四章 异域风味美食环游记
文艺的意大利也是美食胜地 155
午餐,让我们享受印度咖喱的美味 158
从东莞去“老巴刹”,品味新加坡美食 160
口味酸辣让人上瘾的泰国菜 162
第五章 我的美丽健康饮食秘籍
美颜果蔬:吃出天然美丽自然健康 172
家庭厨房:吃出温馨美味健康营养 179
珍贵菜肴:吃出奢华口味美容养颜 186
第六章 食色性也,我的美食小情调
调酒师:夜色,旋转于指间的舞蹈 194
松山湖畔红酒香 196
美女铁板烧,清风扑面来 201
浪漫情牵甜丝丝 203
蓝岸,红酒映红了西餐扒房 205
爱上蓝岸 208
心累了,到卡尔福去躲雨 211
感·悟·香鹅掌 215
帝豪花园酒店荔枝宴 219
后记 223
我的食言食语
能够走遍天下的人,就是最幸福的人。能够尝遍这人世间的美食,更是八辈子修来的福分。而我,有幸成了这种人,不小心被美食撞了一下腰,幸福也不期而至。
在东莞这座城市,我俨然成了一名貌似专业的杂志美食记者。从一个黄毛丫头,一个苗条瘦削的弱女子,变成如今这般臂圆玉润,肤质洁白,算是变得有点颜如玉了。这跟我这些年常有美食相伴,有店家请我品茗,时不时在家煲营养汤宠爱自己有很大关系。可是我还不消停,偶尔还会矫情地向同事们撒撒娇或者抱怨几句:我不喜欢吃吃喝喝,天天吃天天写,要是哪一天吃胖了要减肥,我可咋办呢?马上就有同事回击我:英子,正好,换我去,我瘦,我特爱吃美食。
这部《江湖食语,俺老汪的美食地图》,汇聚了全国各地的美食佳肴和风味小吃,还有与之有关的饮食文化、历史人文。我写菜肴,但不仅仅局限于菜肴,还有很多各地的风俗民情、食物典故、菜式的历史源流等。我走了八年,写了八年,终于堆砌起这座美食之城。这也是我最费时费力的一部作品。希望我爱的这些,你们也会喜欢。
这八年来,我在各个城市里穿梭,品尝过一家又一家特色餐饮店的美味。在城市中走东串西地寻找街巷里的各类名吃名点、江湖小吃。更令我欣喜的是,常常,我写完一篇美食专版,就会有读者联系我,询问我哪里可以吃到杂志中的美食。
在广东,特别是东莞,人们对吃尤其关心,特别是吃的质量。如果发现有好的美食,哪怕开车行走几十里路,也要赶着去尝个新鲜。
我不胡吃海喝,也没有让身材变形,我科学而营养地进食。在职场中,偶尔还可以带个亲友团、美食团,去品尝一下某些菜馆研发的新式菜肴,生活过得也是有滋有味儿。
我继续着自己的幸福,让我的同事,还有身边的友人,羡慕嫉妒恨。她们说:“老汪,你吃遍了大江南北的美食,啥时候也带我们去品尝一下。”我答:“中,跟我走吧,或者你闲下来了,就到我的‘江湖食语’美食专栏,到我的美食地图里走走吧,总有一款菜肴你会喜欢。说好了,一有机会我就带你去尝鲜。不过,我请客,您埋单。”
《食一碗乡味儿》介绍了全国各地的美食佳肴,风味小吃,还有与之有关的饮食文化,历史人文掌故。
历史和文化相融,美食与思念下饭。
每个人心中的家乡拼凑在一起,成为—幅壮阔的江湖地图。汇集各地菜肴,以及食物背后的故事,快乐或感动,都将在嘴唇碰触的那—刻突然有所感怀。
用味觉牵线,将游走在外的脚步和思绪相连。只因一个味道,便有太多记忆涌上心头。
《食一碗乡味儿》由汪雪英所著。
广东青工作协会员汪雪英近日出版散文集《食一碗乡味儿》,该书内容介绍了全国各地的美食佳肴,风味小吃,还有与之有关的饮食文化,历史人文掌故。这是作者在全国各地行走八年中撰写的一部有关美食,有关历史人文,有关情感的“江湖食语”。能够走遍天下、能够品尝人间美食中是福分,作者希望与读者分享从美食升华的精神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