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春草集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冯其庸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争看小麟童》;《争看江南活武松》;《初看梨园戏》;《云南山茶映日红》;《粒粒皆珍珠——看中南区来京汇报演出随记》;《四十年来第一春》;《云想衣裳花想容——怀念著名昆曲老人张娴》;《珍惜和发扬京剧艺术——迎徽班进京二百年》;《我与汉剧家陈伯华同志》;《狗儿爷悲剧的历史内涵》;《怀念李少春同志》;《四十年梨园忆旧》……《春草集》是冯其庸先生所著研究古典戏曲的论文集。

内容推荐

《春草集》是冯其庸先生所著研究古典戏曲的论文集,《春草集》其中也包括冯其庸先生写的一些戏曲评论文章,如论述戏曲史论争、艺术思考等,对元剧、传奇、南戏、绍剧、京剧、河北梆子、昆曲、话剧等名剧名角的评述与随感,对老艺人如袁世海、厉慧良等的回忆,对艺术的时代精神的研讨等。

目录

《春草集》增订本序

自序

元明戏曲史上的压迫与反压迫斗争

论古代岳飞剧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及其对投降派的批判

岳飞剧的时代精神

读元剧《东窗事犯》

读传奇《精忠旗》

冯梦龙和他的戏剧思想

论南戏《张协状元》与《琵琶记》的关系兼论其产生

的时代

《芦林会》的推陈出新

从《绿衣人传》到《李慧娘》

鬼戏纵横谈

漫论《斩经堂》

再论绍剧《斩经堂》

不应当把糟粕当作精华

谈京剧《青梅煮酒论英雄》

麒派杰作《乌龙院》

争看小麟童

争看江南活武松

三看《二度梅》

激动人心的悲剧

——看河北梆子《杜十娘》

谈昆曲《送京娘》

初看梨园戏

卓越的性格描写

——看柳子戏《割袍》

含泪看《赔情》

赞京剧《满江红》

壮志凌云雄风千秋

——看京剧《杨门女将》

云南山茶映日红

粒粒皆珍珠

——看中南区来京汇报演出随记

人民战争的颂歌

——看电影《节振国》

喜看《逼上梁山》

四十年来第一春

云想衣裳花想容

——怀念著名昆曲老人张娴

珍惜和发扬京剧艺术

——迎徽班进京二百年

看《龙凤呈祥》随感

——赠袁世海

我与汉剧家陈伯华同志

《梨园冬皇孟小冬传》书后

京剧表现现代生活的新成就

——看北京京剧团演出的《芦荡火种》

赠赵燕侠

一曲无产阶级的国际悲歌

——谈京剧《蝶恋花》

电影《关汉卿》的成就与不足

麒派艺术的精华

——看影片《周信芳舞台艺术》

《野猪林》——戏曲片的新成就

惊心动魄的斗争

——看话剧《间隙与奸细》随记

大庆精神的赞歌

——话剧《石油凯歌》观后

狗儿爷悲剧的历史内涵

怀念李少春同志

四十年梨园忆旧

精湛的武生表演艺术

——谈厉慧良的演出

无限沧桑哭慧良

——我与“武生泰斗”厉慧良的四十年交往

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几个问题

对于传统戏曲争论问题的旁白

后记

再记

试读章节

第二,是产生在明代成化以前的《岳飞破虏东窗记》和产生在成化时期的《精忠记》。这两个剧本基本上是一样的,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文字加工。我们知道明代自开国到成化时期,已有一百多年,一方面元末混乱的局面已经经过了较长的相对的稳定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恢复和发展;另方面,社会阶级矛盾也逐渐尖锐化了,主要表现为土地大量集中,广大劳动人民丧失了耕种的土地。明代中叶以后,当时的统治者上至皇帝、贵族,下至文武官僚,以及各地的富豪,大量地兼并土地,建立了许多皇庄和官庄,而且这些皇庄和官庄还不断地扩大占地数量。这种兼并的结果,一方面是农民丧失土地,农民生活困难,另方面是封建国家减少了赋税的收入,这样就必然把负担转加到劳动人民身上。因此随着土地兼并的剧烈进行,封建剥削也就日益加重,使得广大人民日益陷于破产和流亡的境地,终于逐渐酝酿成农民起义。成化元年(1465年)荆襄流民在刘通、石龙领导下举行了起义。刘通称王,国号汉,建元德胜,聚众数万,成化二年起义被镇压下去;成化六年(1470年)刘通的余部又进行了一次起义,声势颇大,一年以后也遭到统治阶级残酷的镇压。尽管这些起义的规模和时间都较小,但是它却表明明代社会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了,明代统治政权逐渐出现危机了。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传奇《精忠记》。

同样是以历史人物岳飞的抗金斗争事迹为题材的戏,元剧《东窗事犯》、《宋大将岳飞精忠》极力歌颂岳飞的抗金斗争,对于当时实质上是代表统治阶级的投降派,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在《东窗事犯》里,甚至对皇帝也表示了不满和讽刺。但是出现在成化时期的《精忠记》则与此相反,它极力歌颂、宣扬愚忠思想,把岳飞写成一个纯粹是愚忠的人物。剧作者为了粉饰当时的现实,完全违背了岳飞所处的尖锐的民族矛盾的历史事实,把当时的国家社会,描写得一片吉祥安宁,说什么“家国安宁,开筵正好欢会。边庭上烽火无惊,朝野内干戈橐戢。今朝里,幸喜豪杰峥嵘,际遇明时”,说什么“欣遇国祚雍熙,时和岁稔,居安岂可忘危”等等。显然,这些都是剧作者为自己时代的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这就说明了剧作者是站在当时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从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出发来创作这个历史剧的。因此它所反映出来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和政治要求,根本不是时代精神,而是反动阶级腐朽没落的反动精神。

第三,是产生在明代末年的《精忠旗》和《如是观》。我们知道,明代末年,又是一个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当时的情势,很有点像岳飞的时代。特别是在晚明出现了熊廷弼和袁崇焕两桩“风波亭”式的大冤狱,更容易使人想起岳飞的冤狱。《精忠旗》的作者,实际上就是用岳飞的悲剧来批判当时的统治者,为抗敌的民族英雄喊冤,“为他聊出英雄气”。为此,剧作者特别强调岳飞积极的抗金思想和抗金斗争,用充满同情的笔调来描写沦陷区人民的痛苦,对投降派则是极尽批判、揭露、讽刺、揶揄的能事。《如是观》的作者虽然写法与《精忠旗》不同,作者大胆地违反了历史事实,虚构了根本不可能产生的一些情节,但是,其用意却与《精忠旗》的作者有相同之处,即强调岳飞积极的抗金斗争,用以激励人们的斗争意志,发泄人们的怨愤,批判投降派,所以他也说:“借此聊将冤愤伸。”可见这两个戏,反映了这个时代劳动人民的愿望和情绪,从劳动人民或当时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角度,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P42-43

序言

本书是我原有戏曲论文集《春草集》的增订本,经此次增订,几十年来,我写的单篇戏曲论文尽在于此了。还有几篇文章,在“文革”抄家中已被抄走,因为那都是未刊稿,所以也就无从追回了。

我自1959年开始写剧评,第一篇文章就受到田汉老前辈的赏识,还为此请我吃饭,同席者是吴晗、翦伯赞和上海越剧团的王文娟,还有《戏剧报》的朋友,等到书出来,确是好评甚多。最令人不能忘记的是香港的程靖宇老先生,他读了我的《春草集》,竟写了一封洋洋千言的信,盛赞此书。因信太长,我这里引开头一段,一则见当时对此书的反应,二则也可以看到当时的京剧热,信说:

其庸同志吾兄道鉴:

昨(三、十一)收到挂号大作《春草集》,今(三、十二)收到《红楼学刊》第二期及手书。《春草集》弟读到一半以上,通宵乐而忘睡,盖赵燕侠海外无人不知。弟乃一九四六——四八年春,唯一捧她到三十天之北大研究院之程某也(她有子女几人,念念)。马连良、君秋、裘盛戎来港,时为1963,我与内子在台前谢幕时,与连良、君秋(他是战前拜李凌枫时好友,1949春在港相遇往还)。燕侠在“谢幕”时两见,犹如异国之人,彼此拱手。兄作有燕侠之相片,益令弟不胜沧桑之感。当63在台前燕侠谢幕见到弟时,她大惊失色,出乎意料,弟则只向君秋、连良表示同太太来看,并拍内子之肩表示“已结婚矣”。近见报刊君秋相,已花甲之年,连良八十纪念,日日在《大公》《文汇》读到报导,真如隔世。

兄之作,乃京戏之真知音也,京戏学问之大,超“红学”而过之,谈何容易哉!兄治学方面甚广,足见才不可羁,驰骋于文史之间,不拘于一,盖为学第一怕胶执不化,第二怕泛滥无归。兄不胶执,亦不无归,庶几得之矣。《春草集》弟昨夜读至今晨四时,不觉饮泣者再也。今午收到手示,须知挂号例多时日,红刊与尊函同时今天收到,京广直通车甚便,请勿忧虑。……(八o、三、十二)

上面所引这段信里,反映了上世纪从40年代到60年代的京剧盛况,而我正是那个时代的过来人,40年代我还不到二十岁,就在镇上戏院里看到了周传瑛、王传淞、张娴等第一流的昆曲大家,之后又在无锡剧院看到刘奎官、蓝月春、孟鸿茂等大家,特别是1947年在上海看到了杜寿义演,梅兰芳、孟小冬同台演出,当时的轰动真是到了烈火烹油的狂热地步,我只记得天蟾舞台周边的大小胡同都摆满了庆祝梅兰芳、孟小冬的演出的花篮,我是买的站票去看的,剧场的情况更是感人,当孟小冬饰《搜孤救孤》里的程婴刚出场,全场就是轰雷般的掌声,掌声过后,全场顿时鸦雀无声,静听孟小冬的演唱,生怕有半个字错过,这种剧场的风气,至今令人感动。

有人很奇怪,我当时极度贫困,哪有钱看戏?殊不知当时有一种风气,场上演到压轴的一半或过半,大轴还未上演之前,戏院就全开放,不用买票就可进去看戏了,如果有空座位还可坐着看,没有座位,就站着看。而戏目的安排,总是名角在压轴戏和大轴戏,前两出往往不重要,第一出戏是开锣戏,只是开个头而已,第二出戏较为重要,但也并不是最重的戏。所以实际上最后两场才是高潮。所以我当时所有的戏都是在戏院全开放后去看的,只有看孟小冬是买的站票。

这种京剧热的盛况,上世纪50年代我到北京时,正是红极的时候,那时老一辈的名家都在,我自1954年到京后,一直到1966年“文革”前,几乎是所有的名角演出,包括地方戏的名角来京演出,我都一出不漏,也因此我写了不少剧评,每到重要演出,《戏剧报》都为我留好了票。因为我不断写剧评,不断地参加《戏剧报》编辑部组织的座谈会。所以逐渐与当时的许多名演员成为了好友,如李少春、袁世海、赵燕侠、关鹩鹂、马连良、周信芳、厉慧良、周传瑛、张娴、华传浩、王传淞、白云生、陈伯华等等,都有较多的交往。

可惜一场“文化大革命”,京剧和不少老演员遭到了严重的摧残,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因为十年的停演,以致后来的年轻人都不知京剧为何物,记得“四人帮”垮台后,第一次恢复京剧上演时,剧目是《逼上梁山》,这是延安时期的演出剧目,演出是在西单政协礼堂,我去看戏时,礼堂门口竟有不少青年问我京剧是啥样子,是不是要穿官袍,要不要开花脸等等,可见他们对京剧已全然无知了。

现在可喜的是,经过这几十年来的努力,京剧不仅重现于舞台,而且出现了一大批新秀,正是令人无限欣慰。我现在因身体关系,已无力到剧场看戏,只好在电视里欣赏,每当我看到不少新秀的登场,我真庆幸我们的一项最重要的文化艺术遗产终于得到了优秀的传人。我认为京剧是我国全部传统文化最美妙的、最高度的、最完美的体现,它集唱、念、做、打、音乐、绘画、杂技、武术、舞蹈、诗、词、歌、赋、相声、口技等等于一身,而且各尽其用,各得其所。这样的高度的文化艺术的综合形式,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还有一点,由于它的程式规范严格,音乐曲调的精整,你想随便羼和一些时髦的杂凑的东西进去,是羼和不进去的,所以我感到京剧至今仍是一块纯净的传统艺术的净土。当然,京剧也是要与时俱进的,是要不断创新的,但这是在自己的基础上逐步吸收适合于自己发展的新因素,而不是用别种不相干的时髦东西贴上去。

我非常真诚的祝愿我们的这块艺术宝土永远青春焕发而又传承有绪!

我已经快九十岁了,再也看不动戏了,我的老一辈的演员好友,除了赵燕侠还很健康,还能和我通话,陈伯华还健康,还有南京的张继青也很健康幸福,比他们年轻一辈的叶少兰、迟小秋有联系外,其他与我相交的老人都已不在了,但是我却常常怀念他们,幸而还能从老片子和音配像里再看到他们的形象和听到他们的声音,籍以得到安慰。

我重新结集这本书,也是为了留作历史的记忆,同时更是对年青一代演员的祝福和期望,对京剧和地方戏发展的广阔前途的预期和祝福。

2010年9月17日

后记

《春草集》原是我的一本戏曲论文和评论集,1979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后来台湾又有重印本。现在我把“文革”以后所写的有关戏曲和戏曲表演艺术家的文章,都收在这本集子里,仍用原书名。

以上这些文章,都未再作修改。

有关讨论封建道德的几篇文章,已移入《逝川集》。

冯其庸

2009年12月27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20:2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