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申熙传》由马德俊著,内容介绍:在人民军队成长壮大的光辉历程中,蔡申熙被中央确定为36位军事家之一。这位英年早逝的红军高级指挥员在广州陆军讲武学校和黄埔军校崛起,在东征北伐岁月中成长;参加过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担任过中共江西省委军书记、长江局军事部部长;先后在江西东固苏区、湖北蕲黄广苏区、鄂豫皖大别山苏区建功立业,参与创建和领导红6军、红15军、红4军、红25军、红四方面军;在毛泽东、周恩来、张太雷、朱德、划伯承、贺龙、徐向前、叶剑英、叶挺等人直接领导下工作或者并肩战斗,蔡申熙在鄂豫皖苏区参加一、二、三、四次反“围剿”,被誉为战将和智囊,是开创红四方面军战略战术的“黄埔四杰”之一,对鄂豫皖红军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蔡申熙传》由马德俊著,主要内容:蔡申熙是除黄公略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苏区战场上牺牲的另一位职别最高的红军将领。《蔡申熙传》以翔实、丰富的资料,记叙了蔡申熙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为党史、军史教育提供了一部生动的教材。
第一章 醴陵少年
第一节 花麦冲的苦孩子
第二节 觉醒的岁月
第二章 投身黄埔
第一节 投考广州陆军讲武学校
第二节 转学黄埔
第三节 站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
第三章 初战广东
第一节 战斗在军校教导第2团
第二节 绝对罕见的黄埔军校毕业证书
第三节 平定刘杨叛乱
第四节 血战惠州
第五节 严峻的关头
第四章 光荣北伐
第一节 随军北伐
第二节 回乡省亲
第三节 参加南昌大会战
第四节 东进沪杭
第五节 上海脱险
第五章 南昌烽火
第一节 从武汉至长沙
第二节 东征讨蒋
第三节 参加南昌起
第四节 第24师参谋长
第六章 夜半枪声连角起
第一节 警卫团代理团长
第二节 广州市公安局局长
第三节 坚贞不渝寻找党中央
第四节 策划武汉年关暴动
第七章 中共江西省军委书记
第一节 战斗在九江、南昌
第二节 战地婚礼
第三节 兵运杰作
第四节 未到任的红3军军长
第八章 中央军委参谋部参谋
第一节 全国苏代会代表
第二节 协办高级军政干部训练班
第三节 和刘伯承的友谊
第四节 送信毛泽东
第九章 长江局军事部部长
第一节 重返武汉
第二节 组建生15军
第三节 红15军军长
第四节 转战蕲黄广
第十章 北上大别山
第一节 首战太湖
第二节 北上情切切
第三节 会攻金家寨
第四节 参加鄂豫皖苏区第一次反“围剿”
第五节 拥抱红l军
第十一章 战将
第一节 红10师师长
第二节 彭杨军政学校校长
第三节 初会张国焘
第四节 在“肃反”的腥风血雨前
第十二章 军中智囊
第一节 未雨绸缪
第二节 夏店决策
第三节 瞩目皖西北
第十三章 驰骋在鄂豫皖东线反“围剿”战场上
第一节 红25军军长
第二节 首战砖佛寺
第三节 再战钱家集
第四节 又战郭家店
第五节 屏守皖西北
第六节 会师金家寨
第七节 流产的麻埠、独山之战
第八节 南下燕子河
第十四章 中流砥柱
第一节 在燕子河军事会议上
第二节 英山转兵
第三节 重回黄、麻老苏区
第十五章 热血铸忠魂
第一节 鏖战河口集
第二节 血洒仙人洞
第三节 将星陨落、大军西去
尾声
蔡申熙生平活动简表(1906年2月—1932年10月)
后记
第一节 花麦冲的苦孩子
1906年2月12日(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正月十九日亥时),蔡申熙出生在湖南省醴陵县西乡枧头洲失鲤浦肖家老屋一个贫苦佃农的家庭。原名升熙,字旭初,乳名“润伢子”。参加革命后,因做党的地下工作的需要,曾改名为申熙、中熙、申西、升喜、中西、正西以及刘辑明、蔡冰坚等。
蔡申熙家世代都是贫苦农民,自祖父到父亲这一辈,因国事日下,生活更加困窘,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祖父、祖母曾沿街乞讨,可谓饥寒交迫。祖父1908年去世后,这个兄弟数人的大家庭还艰难地维持着。父亲蔡志廉主事佃耕庄田,受地主的重重剥削。由于他家没有田地,曾多次因地主压耕逼迁,而搬家另佃。在蔡申熙出生前后,蔡家4次搬家。原本住醴陵县东乡蔡家棚(现王仙镇双河口村),1904年搬至枧头洲失鲤浦肖家老屋,在蔡申熙出生的第二年,也就是1907年搬至醴陵县西乡陈家洲,1911年又搬回到距蔡家棚不到两公里的醴陵县东乡花麦冲汤家湾(现王坊镇杨林村),在这里租到5间草屋、5石山田,才算定居下来。后来蔡申熙在黄埔军校填写的通讯处是“醴陵东二区枧市转蔡家棚”。
醴陵是湖南省的一个大县,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是个鱼米之乡。蔡申熙的故乡花麦冲地处醴陵东乡,距县城25公里左右。境内大屏山主峰高615.7米。蔡申熙的故乡千山万岭相夹形成的一条大冲。初春时节,油菜花黄、小麦滴翠,故被命名为花麦冲。在这绵延七八公里的大冲里,散落着一些以种田、狩猎和伐木为生的农户。蔡申熙家就是这花麦冲芸芸众生之一。
蔡申熙兄妹8人,他是家中长子,下有升根、升俊、升杰3个弟弟和4个妹妹。当他7岁时,父亲蔡志廉节衣缩食送他上了附近汤有斌和汤有成家开的私塾,以期能识些字,免得全家人再受富人和不良乡邻的捉弄。
那时,清王朝的科举制度虽已废除,但是兴办的新学堂还很少。塾馆学堂仍是那一代中国少年求学的“发蒙”之地,而湖南一带,塾风更为盛行。隋唐以来,开科取士。湖南各地、各乡党、各宗族重视教育,企望本地青年出人头地,祈求族中“学而优则仕”者光宗耀祖。明末至清代特别是民国初年,书院再兴,私塾遍布城乡。有的是塾师自行设馆招收学生授课者,有的是一族或多姓集资设馆延师教授子弟者,有的是官宦富户延师在家专授子女者,形式多样。蔡申熙启蒙读的是私塾,是第二种类型,是住家附近汤有斌和汤有成两家合开的塾馆,课本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故事琼林》等书。
世代目不识丁的蔡家,也许是天地造化,出了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少年蔡申熙深知读书不易,特别用功,再加上他天赋不凡,每天的课文,读了几遍就能背诵,而且还能理解清楚。写字,在私塾是每天的必修课,开头填白,然后就临帖摹写,他做得非常认真。老师张炳德经常对人说:“蔡家哩咯答伢子,我都有些教他不翻。”蔡申熙在私塾读了一年后转入花麦冲附近上屋里办的初级国民小学学习。由于聪颖勤奋,他两次跳级,只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初小4年的学业。老师钟瓦成,经常赞扬他的成绩优秀,说再过两年,我都教不了他了。1918年,蔡申熙考入距家5公里的王仙区永隆庵高级小学(现为王仙镇),在第4班学习,校董是当地大名鼎鼎的儒师汤雨岩,校长是王英兆。蔡申熙的学习成绩很好,特别是会写作文,他不要起草稿,拿起笔就写,很得老师刘敬祝的称赞。就这样,上学读书,下学打猪草或是做些其他的农活,这是蔡申熙儿时的生活。
童年,很快便在田野里、在书本上飞快地度过了。最为高兴的是教书先生当着他父母的面夸奖他,说他聪明,好学,成绩优良。面对先生的夸奖,蔡申熙的父母常常喜滋滋地哈腰道谢,拿烟倒茶,而蔡申熙在招呼过老师后扭身进屋便再去读书或是做活。
永隆庵小学堂是在废除科举之后才成立的,学校主持人是当地的一些著名的宿儒,他们注重读经,管理学生也很严格;尤其不让那些“异端邪说”侵入到学生的头脑中;他们希望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循规蹈矩的“方正之士”,将来好光宗耀祖。可是学校中担任科学常识一类课程的老师们,多是一些青年新进人物,他们的想法与那些主持人的观念不尽相同,很注重让学生了解一些新事物。因此,在学生的脑海中,不仅有孔夫子,也有拿破仑、华盛顿、牛顿、瓦特和卢梭等等。学生们确信地球不是平面的,而是球形的,月亮是绕着地球转的,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圣人不仅出在东方,也出在西方,而且他们之间的学说也许是不一致的。在这个中西文化激荡的学堂里,蔡申熙两年后毕业了。
蔡申熙在永隆庵小学堂读书过程中,醴陵遭到一场劫难。
P1-3
20多年前,在为红四方面军另一位战将、黄埔一期生、军事家许继慎撰写传记时,我接触到蔡申熙的材料,也动过替蔡申熙作传的念头。在此以后的时间里,我在工作之余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采访过一些历史见证人,走访蔡申熙的战斗遗迹,包括蔡申熙的诞生地和牺牲的最后战场,还有蔡申熙将军的后人,这才动笔写作。
为蔡申熙将军立传,意在从历史的云烟深处,寒凝大地的中国革命岁月之中,展示这位英年早逝的红军高级指挥员的业绩,让人们看到这位中国无产阶级军事家光彩照人的英姿。同时让人们了解中国革命的艰难、老区人民的牺牲和奉献,也让人们全面了解我的家乡大别山鄂豫皖苏区的红色历史,这是我的一个长期的心愿。
20世纪之初,中国大地是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在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中,涌现出的杰出军事指挥员灿若群星,然而,被中央军委确定为军事家的却只有36人,这其中就包括英年早逝的红军高级指挥员蔡申熙。
按照中国纪时习惯,蔡申熙牺牲时是28虚岁。按照现在的纪年,是26周岁。26岁,在现在人们眼中还是个青年,可是蔡申熙,却在那个时代,以自己生命的电光石火,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写下不凡的业绩。
世代家贫受尽苦难的湖南醴陵少年蔡申熙,在那个国乱家贫的时代,本来只会和他的千千万万个乡亲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老乡间。可是由于他的聪颖,后来有幸被克勤克俭的家庭和家族选中,供他上私塾、小学和县城的中学。在县城,蔡申熙开始觉醒,成为进步青年。家贫如洗的草根少年蔡申熙后来从县城的“维新旅社”出发走向山外的广阔世界,先后在广州陆军讲武学校和黄埔军校受训,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当年家庭和家族培养他是为了让他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可是现在他却背叛他们的意愿,走上了一条投身革命的道路。蔡申熙在东征北伐岁月中成长,成为中国共产党自己培养的军事骨干。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三大起义,蔡申熙就参加过其中的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他先后担任过中共江西省委军委书记、中共中央军委参谋、中共中央长江局军事部部长;在江西东固苏区、湖北蕲黄广苏区、鄂豫皖大别山苏区留下过战斗足迹,参与创建和领导过江西的红6军、蕲黄广的红15军、鄂豫皖的红4军、红25军、红四方面军;直接接触过毛泽东、周恩来、李立三、张国焘、张太雷、朱德、刘伯承、贺龙、徐向前、叶剑英、叶挺等人。蔡申熙人生最后的岁月是在鄂豫皖苏区渡过的,他率军参加一、二、三、四次反“围剿”,被誉为战将和智囊,是开创红四方面军战略战术的“黄埔四杰”之一,为鄂豫皖红军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32年10月,为掩护红四方面军主力作战略转移,也就是长征,率部阻击敌人而壮烈牺牲。蔡申熙是鄂豫皖红军在同敌人作战中牺牲的级别最高的红军高级指挥员。
在我写《蔡申熙传》之前,党史界和军史界已出过不少关于蔡申熙的研究文章,也出过几篇单篇传记,在写作中我也从中汲取了不少养份。和那些党史、军史专家相比,我有很多劣势,但我也有优势。我的优势,一是长期工作在蔡申熙将军战斗过的大别山区,业余时间一直在研究红四方面军战史,对蔡中熙在鄂豫皖苏区战斗业绩大致了解。通过收集地方文史和走访战场、走访当地知情人士,我便有了许多新的而且富有实感的发现,如仙人洞战斗、黄才畈军部,如蔡申熙率领红25军在皖西北苏区进行第四次反“围剿”的战场。我通过多次走访,发现很多军史战史上没有的材料,也便成了书中的亮点之一。二是我的写作风格是写实,对党史、军史写作,我总要实地查勘,增强实感。广州的黄埔军校、上海的中共中央军委,以前因为写《许继慎传》,都去过。2008年至2009年,我抽空走访了江西的南昌、瑞金、吉安、兴国、于都、安源,湖南的醴陵,湖北的阳新、大冶,踏勘了蔡申熙将军的战斗足迹。特别是醴陵,蔡申熙的家乡,这是为传主立传不能不去的地方。醴陵市委宣传部的同志很热情,派人陪我去了蔡申熙的家乡。醴陵市档案局也提供了不少资料。这次去醴陵收获可谓特别的大。蔡申熙在家乡生活的信息感受到也采集到了。更主要的是我和蔡申熙的后人,醴陵的、北京的、海外的联系上了,他们都给我提供一批资料。特别是关于蔡申熙夫人曾广澜和女儿蔡萍迹的资料,更充实了我的书稿,也让我对写好《蔡申熙传》充满了信心。三是我喜欢比对研究材料,把细节搞清楚。如过去有的研究材料说蔡申熙北伐时是随张发奎的4军北伐的,我因为证据不足一直对此将信将疑,通过蔡申熙家人的回忆记录,特别是蔡申熙的胞弟,一位在台湾的国民党军人听他哥哥讲述的回忆,可以确认蔡申熙是随蒋介石嫡系第1军参加北伐的,这可是一个重大的发现。
时光铸造历史,烽火硝烟岁月卷过。蔡申熙的奋斗历程转瞬之间已是80多年前的往事了。历史、历史人物虽已过去,但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我们伟大的军事家蔡申熙复活。通过蔡申熙的道路,看到20世纪中国人如何把个人与民族、家庭与国家的悲壮命运,历史地揉为一体,也从中看到中国革命斗争艰难曲折的发展历史。这不仅仅是对过往英烈的呼唤,而是使之成为重要党史人物的特写与某个阶段历史内涵的放大,让人们通过对蔡申熙等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奋斗历史的再理解、再认识,进一步看清其不可替代的当代性意义,把我们所从事的伟大事业永远推向前进1
2009年,安徽省在金寨县举行纪念商南立夏节起义、六霍起义80周年纪念活动,我在参与其中的工作中,有幸结识了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中共党史出版社的陈海平同志,他们对我如何撰写《蔡申熙传》提出很多的指导意见,特别是海平同志,更是提出了很多具体的修改意见,为这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诸多努力。还有我踏访之地的党史办、博物馆等部门热心的同志、蔡申熙将军的后人也都给予了很大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3年5月18日改定于安徽六安大别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