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显著作为的大家。作为思想家,他开创了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作为军事家、政治家,他立下了不世之功,彪炳史册。他在立德、立功、立言上皆居绝顶,成就“真三不朽”实现了古今圣贤的最高人格理想。《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从现代人立身处世的需要出发,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阐释了王阳明在立志、修心、仁爱、至诚等方面修身处世的人生智慧,以期帮助读者正确地理解王阳明的言论及其心学的基本宗旨。本书由圣铎编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圣铎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显著作为的大家。作为思想家,他开创了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作为军事家、政治家,他立下了不世之功,彪炳史册。他在立德、立功、立言上皆居绝顶,成就“真三不朽”实现了古今圣贤的最高人格理想。《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从现代人立身处世的需要出发,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阐释了王阳明在立志、修心、仁爱、至诚等方面修身处世的人生智慧,以期帮助读者正确地理解王阳明的言论及其心学的基本宗旨。本书由圣铎编著。 内容推荐 王阳明(1472~1529年),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宋明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人。他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的心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致良知的修养学说。王阳明曾将其概括为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致知。”它高扬主体意识,强调内心的力量,追求透明本心、胸中洒脱,对改善现代入的精神状态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让疲惫脆弱的现代人重新获得强大的内心,在浮躁的社会中获得内心的宁静、充实与幸福,可谓现代入修心养性的至尊宝典。《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从现代人立身处世的需要出发,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阐释了王阳明在立志、修心、仁爱、至诚等方面修身处世的人生智慧,以期帮助读者正确地理解王阳明的言论及其心学的基本宗旨。 《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由圣铎编著。 目录 序 王阳明心学的影响 心学的流传 心学对中国的影响 心学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第一章 宽心: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欲修身,先养心 看破繁华,不动于气 不忙不乱,不焦不躁 身处泥泞,遥看满山花开 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空心,才能容万物 让生活回归简单 第二章 诚心:持纯粹心,做至诚人 真心着眼,敦本尚实 保持本色,出以真情 朴实的人生态度 泰然自处,真心生活任天然 清水芙蓉,纯然初心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至诚胜于至巧 不欺不诈,信守承诺 第三章 进取心:立志由心,量力而行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圣人和贵人都是自己 心之所想,力之所及 志当存高远,路从脚下行 不搞偶像崇拜,只是做好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 第四章 道德心:小赢靠智,大赢靠德 土地不如德行,财物不如仁义 以德为先,德才兼备 君子如玉亦如铁 顶天立地,刚正不阿 养一身浩然正气 好德如好色 得人心,得天下 第五章 孝敬心:以孝安家,以敬持家 孝顺在当下 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 孝是一种生存品质 能养只是一半的孝 时刻念父母生养之恩 为父母尽点儿心 有诚心,才能让父母宽心 第六章 素净心:减一分人欲,得一分轻快 身外物不奢恋 心安理得,知足常乐 “财”是静心的拦路虎 养心在于寡欲 荣辱毁誉皆泰然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安贫乐道也是信仰 徒有虚名不中用 在名利中寻回单纯 少一些机心,少一些痛苦 第七章 喜乐心:常思一二,不思八九 财富是外形,心是快乐的根 沉浮动静皆人生 幸福在于追求得少 无执无着,无滞无留 幸福源自内心的简约 时时微笑,雨打芭蕉也无愁 要活得轻快洒脱 第八章 决心: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慎思之,笃行之 把学问用在实处 成功不在难易,在于身体力行去做 千里之行,始于当下 大胆尝试,实践出真知 不逆不臆,言行一致 第九章 细心: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事事精细成就百事,时时精细成就一生 学无息止,巅峰之上有巅峰 把握现在,认真做每一件事 不懈追求,不给自己定底线 勤于求知,细于做事 第十章 忍耐心: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苦是乐的源头,乐是苦的归结 面对成败淡定处之 耐住等待,才能苦尽甘来 苦不人心,生命自有芳华 忍得一时方能成就伟业 人生需要经过反复磨炼 深陷逆境,其实“别有洞天” 寂寞是最大的考验 第十一章 反省心:静察己过,不论他人是非 静察己过,勿论人非 自省是涤荡心灵的清泉 终日不忘反省 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君子改过,人皆仰之 反观自身,不断自我提升 第十二章 谨慎心:三思而后言 有糖衣的逆言易被接受 言辞不可太露骨 嘴巴闭关,舌头收箭 好话说过了不如不说 少妄言,多好话 言满天下无口过 第十三章 包容心:能容能恕,厚德载物 待人处世,忍让为先 退一步,得饶人处且饶人 宰相肚里能撑船 容人方能得人之心 不急人怒,忍让内敛 恕人之过,释人之嫌 忍小事成大事 心存厚道,宽容他人 第十四章 利他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自利则生,利他则久 爱出者爱进,福往者福来 与人为善,暖人暖己 爱人者人爱之 每一种善行都有回声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第十五章 平常心: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饥来吃饭倦来眠 有时聪明不如糊涂,糊涂不如装糊涂 生命任其流衍,心体安稳平裕 随时随地,随遇而安 平常心,心平常 抱朴守拙,藏行不露 浊者自浊,清者自清 点一盏光而不耀的心灯 第十六章 谦卑心:谦受益,满招损 不争才是最大的争 低头是一种智慧 在其位,善谋其政 上梁正,则下梁不歪 与贪婪断交,与清风做伴 位高不自居,功高不自傲 礼让功劳,不露锋芒得安身 在低潮时进去,在高潮时退出 方圆处世,克服轻傲事事顺 第十七章 果敢心:成事在谋,谋事在断 勇而无谋是大忌 用兵之法,攻心为上 应时而变,兵贵在“活” 因地制宜,因时而化 制胜战术应变化多端 抓住时机,一击制胜 不打无准备之仗 以诚心制权术 第十八章 淡定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常在静处,谁能差遣我 不动心,不烦恼 顺境逆境都能从容 静坐静思,不被外物所扰 心清净,便悠然自得 按心兵不动,如止水从容 第十九章 彻悟心:人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 随性生活,顺其自然 从心所欲不逾矩 以出世心境,做人世事业 同流世俗不合污,周旋尘境不流俗 三分能力,七分责任 生命不在拥有,而在有用 前生不要怕,后生不要悔 人生犹如不系舟 繁华过后总是空 附:神奇圣人王阳明 一 六世书香,神奇少年横空出世 二 潜心向学,屡败屡战三探科举路 三 初入仕,运筹帷幄小试牛刀 四 遭贬谪,龙场悟道石破天惊 五 时来运转,仕途得意步步高升 六 破山中贼,一代儒将谈笑间屡建奇功 七 平宁王乱,用兵如神力挽内乱狂澜 八 破心中贼,证道传道成就千古圣学 试读章节 在明朝的历史中,王阳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是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王阳明白幼习文,精读史书,11岁便能作诗;12岁时立志要“读书做圣人”,而不是读书登第做状元;15岁,独自出塞外练习射箭、骑马,并且考察军事;17岁,在结婚之夜不见了踪影;28岁举进士;34岁因仗义抗旨,惹怒了宦官刘瑾被关进牢狱,随后发配到贵州龙场做驿丞,却在此荒僻之地悟出了圣人之道;三年之后,调往江西庐陵任知县。此后,他一介书生却身历疆场指挥作战,屡战屡胜。官至南京兵部尚书,被封新建伯。期间,还平定皇室内部的叛乱,活捉军事政变的主谋——宁王朱宸濠。 除了建立事功之外,王阳明还精通儒释道三家之说,最后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把中国古代的哲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他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广收门徒,传道讲学,其影响深远而广泛,不仅被后世人称为达到“立德”“立功”“立言”的“真三不朽”之人,还被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推崇。如: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在击败俄国海军后亮出一个腰牌:“一生俯首拜阳明”,“阳明”就是王阳明。后世研究王阳明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心学。 王阳明被世人称为“百世之师”,心学主张包含了哲学、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学术思想精深,内容极其丰富。 在明代学界,王阳明的心学掀起了汹涌大波,成为波澜壮阔的主流思想之一。“龙场悟道”是王阳明心学的起点,这为心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之后心学构建起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论框架。心学在继承了孔孟学派的“良知”“尽心”以及陆九渊的“心即理”等学说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朱熹先验范畴的“理”为本体学说。 从思想史的发展轨迹看,心学可以说是儒学的自我革新,也是儒学的最后一个高峰。在世界观上,王阳明坚持“理”主宰主体“心”的理念论,建立起了以“心”为本,以“心即理”为第一原理的心性主体论。他提出“知行合一”,认为知与行不仅是一种言说,而且应是言说的当下行为现身。心学对良知所做的先验道德本体的构想,发展了孔孟的学说。王阳明说:“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致了“良知”便是“尽心知性”,就成了圣人。此外,王阳明提倡圣凡平等观,认为圣人与凡人一样,并不是什么都知道并能做到的,只是他们能够发现自己的良知。因此,在他看来,圣人和凡人只有一点差别,在于能不能发现自己内心的良知。 心学的流传使得很多人都远道而来,前去求学。因此有人说:“守仁弟子盈天下,其有传者不复载。”王学流传后世主要是泰州和龙溪两个学派。泰州指的是王银(后改名王艮)及其学派,龙溪指的是王畿及其学派。 王艮是心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也是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的思想以阳明心学为源,却又不囿于此。他的学识博大渊深、包涵很广,在哲学、伦理、社会政治以及教育、文化等方面,都有丰富翔实的论述,构成了泰州学派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特色。王艮的“百姓日用是学”“百姓日用之道”,是他思想的闪光点和泰州学派思想的主旨。他把“天理”称作“天然自有之理”,事实上是等于“认欲为理”,把人的生理需求和物质欲望看作是“天理”的一部分。王艮把“天然自有之理”称作“天理良知”。他所提倡的“格物说”,构成他讲学传道的思想基础。王艮说道,“身是本,天下国家是末”,“格物”必先“正己”,“本治而末治,正己而物正”。王艮的这番话,明白地指出“正人必先正己”。 独领一代思想的领袖风骚、占中国哲学史一席之地的王艮和他所创建的泰州学派,从形成就受到人们的许多好评。黄宗羲曾在他的巨著《明儒学案》中说道:“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泰州以后,其人多能赤手以搏龙蛇……遂复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矣……诸公掀翻天地,前不见有古人,后不见有来者。”从中可以看到黄宗羲对王艮的肯定。 王龙溪是明朝中晚期心学的代表人物,对心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且对日本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龙溪学派进一步吸纳了佛家、道家的思想方法与成果。“念”是王龙溪思想中特别重要的观念,一念功夫不仅在他的思想系统内统合了用力于良知心体的先天正心功夫和用力于经验意识的后天诚意功夫,而且也让王阳明以诚意为中心的致良知功夫论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王龙溪比较关切的是王阳明对于无之精神境界的追求。他对于佛教的人生境界的吸收和融合也比王阳明彻底,这是龙溪所做的最有价值的学说。此外,龙溪对于王阳明的良知说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王阳明以知是知非论良知的基础上,他提出四无的主张,以无为宗,注重心体之悟。针对天泉证道,龙溪与钱德洪的思想产生分歧,龙溪用“先天正心之学”和“后天诚意之学”概括和阐发了自己与钱德洪的思想重点。在此后的讲学活动中,王龙溪逐渐地吸收各学派的精华,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后作《钱绪山行状》《天泉证道纪》等文章。 罗念庵是王门后学的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从念庵的思想主旨来看,可归为王门“归寂派”。罗念庵归寂主静之学,以良知返归寂体的过程为格物致知,就是认为良知必须经过实地锻炼而获得。念庵主静的思想,并不是要做世界的隐者,他的主静只是求良知本体的功夫,他获得静明之本体是要以之应世。他一生躬行实践无欲主静功夫,重新阐释了王阳明的致良知教,而备受中晚明时期学者的青睐,被称为得阳明正传,补救心学之弊的功臣。他曾说:“儒者之学在经世,而无欲为本。夫唯无欲,然后用之经世者,智精而力巨。” 罗念庵学术思想的形成受到了很多人的影响。王阳明的“致良知”观点是念庵思想的基础,龙溪学派和泰州学派也提供了一些见解。总的看来,念庵在心学的基础上还是有很大的突破,“归寂”的学说对心学也起了补充和完善的作用。 从心学的流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儒学的最后一个高峰也曾是那么的辉煌。王阳明开创了儒学新天地,不愧为一代“心学”宗师。他的弟子们承蒙师传,不断地钻研思考,创立了独一无二的门派,为心学的发展和流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至今,心学也没有被历史淹没,它存在于现代的生活中,对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的生活还有着一定的影响。P2-4 序言 王阳明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显著作为的大家。作为思想家,他开创了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作为军事家、政治家,他立下了不世之功,彪炳史册。他在立德、立功、立言上皆居绝顶,成就“真三不朽”,实现了古今圣贤的最高人格理想。其独具一格的心学思想流传至今,响彻中外,在中国、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出生于明朝中期一个世代为官的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熟读圣贤书,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他兴趣广泛,不仅诗文出众,还热衷于骑射兵法。但在那个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颓败的时代,他却命途多舛,青年时科考屡试不中,及至二十七岁时才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在任兵部主事时,因反对刘瑾等宦官为政,被贬谪为龙场驿丞;后再次受朝廷重用,平乱屡建世功,荣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在学术思想方面,他钻研朱熹“格物致知”的儒家思想,对“存天理、去人欲”之说产生了疑惑,认为朱子学说不是真正的圣人之学,“心学”才能解释其中的困惑,从而转学陆九渊的学说,并将其发扬光大。因而,王阳明和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中国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曾说:“王阳明是伟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家精神的复活者。”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甚至认为:王阳明是近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更有甚者说: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圣人,他们分别是孔子和王阳明。可见,王阳明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精神的传承和立新两方面的重要地位。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和致良知的修养学说,旨在呼唤人的本体意识,着重强调个体本身的价值和自我人性的修养。第一,心即是理的人生论。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是心学说的基本观点。王阳明认为人心是根本的问题,是产生善与恶的源头。任何外在的行动、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统一于心。第二,知行合一的认识论。针对当时社会言行不一的弊病,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纠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观:他认为知和行是不能够相分离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总之,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第三,致良知的修养学说。王阳明摸索致良知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让心回到“无善无恶”明洁的本真状态,是通过主体的意识达到自我道德的修养,规范自我的行为。因此,致良知被称为王阳明心学的核心部分。从良知出发,人人皆是平等的,凡人也可以成为圣人。只要维护心为本体,做到心外无物,追求透彻的本心,胸怀洒脱、超然人圣,便没有什么困难可言!这个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禁锢,为萎靡消沉的社会灌注了生机与活力,一时间心学占据了当时学术的主导地位。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现在的社会也具有深刻的意义。面对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生活,疲惫不堪的人们精神生活逐渐荒芜,心灵也越发孤独。王阳明的心学高扬主体意识,强调内心的力量,追求透明本心、胸中洒脱,对改善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让疲惫脆弱的现代人重新获得强大的内心,在浮躁的社会中获得内心的宁静、充实与幸福,是现代人修养身心的最佳指导思想;同时,王阳明的心学对现代人个性的发展、思想的自由解放、事业的开拓进取也都有着有益的启示。由此,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二十一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我们不应失去自己的文化之根,像浮萍一样漫无目的地漂泊,内心充满惶恐和迷惘。所有的一切都在召唤心灵的回归。王阳明的心学就这样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它对于我们为人处世的引导,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它的深邃与宽广;而它对我们心灵的荡涤与关怀,又使我们感觉它离我们很近,温馨而质朴,毫无艰深晦涩之感。触摸王阳明的心学,就如同用双手轻轻抚摸心里最深层的秘密,或许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便理解了它的深意,就像禅宗里拈花微笑般默契与随意,一个顿悟就洞悉了它的真谛。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