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17年(明朝永乐十五年),陈氏一族陈伦(时年45岁)携子陈宗道由福建省漳州府南靖县靖原里白莱村辗转徙迁至兴宁县新陂圩曾坑里(现为兴宁市新陂镇先声村)开疆辟土,安家落居,陈伦为曾坑陈氏开基始祖。曾坑为陈系一族的发祥地,在二世祖陈宗道16岁那年。一世祖陈伦返回踉籍福建,二世祖陈宗道留居曾坑,300多年间养育繁衍了12代人,称为曾坑陈族。12世以后又分迁广东广西江西四川各地,代代承传已经延续至第23世。
在广东省兴宁市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客家围龙屋,叫夏屋陈。这个屋名与众不同,两个姓氏之间夹着一个“屋”字,显得别致,引世人注目,令后人溯源。
大约在1740年乾隆年间,12世祖陈善臣在兴宁经商做粮油生意,因住在曾坑里虎形屋。来往交通不便,便想在兴宁城区择地建房。有一天,善臣公与一位姓夏的结拜兄弟喝茶聊天,夏君诉说他家地处低洼,常年水浸,加上财丁不旺,非常苦恼,意欲卖掉旧屋,迁往宁江上游高朗的地方另建新居。善臣公闻言当即表示愿意建新换旧,结拜兄弟多年深交情投意合,一说即成。善臣公出资请来江西的地理先生在宁江上游按夏君意愿建一座新屋给夏君,原来的夏屋宅基地归陈善臣改建,各取所需,两相欢悦。
夏君老屋位于兴宁老城北边(今兴宁市中心兴田一路金宾旅社背后),夏家以编织簸箕(一种用竹篾编成的装粮食或土等的器具,也称“畚箕”)为生。因此称之为簸箕村。夏君迁居后,善臣公在江西地理先生指点下,拆除簸箕村重新布局,把原来夏屋面向紫金山调转为背靠紫金山。经过几年营造,已经初具规模。有一次地理先生回江西探家,拜候他的老宗师,并将近年勘定的阳居画图拿给老宗师指点。老宗师看后问:“兴宁陈姓东家待你如何?”答日:“东家待我情同手足,亲如兄弟。”老宗师便责怪徒儿百密一疏,指出不足之处。经老宗师指点,原定一层围龙加建为二层围龙,大门艮山兼丑,天子壁改为艮山兼寅,头大门围墙盖以鱼鳞瓦花窗。又经数年建筑,终于建成一座三栋二层围龙共108间房规模的庞大建筑,其结构严密,主体坚固,房舍宽敞,建造精致,端庄大方,是一座具有典型建筑艺术风格的客家民居。善臣公举家从新陂曾坑里迁来兴宁城区新居后诸事顺心,子孙满堂、家业益旺。为了纪念夏君转让宅基的情义,遂定屋名为夏屋陈。遵祖训,夏陈后裔至今仍有密切交往。
夏屋陈是块风水宝地,人杰地炅,崇文尚武:这里曾经创办过西城小学(后改为宗道小学)、善新小学、城北民办学校,从这里走出过将校军官、专家学者、博士、教授,工业、科技、工商、企业等人才。不但人才辈出,还是长寿福地,历代历辈都有享年八九十岁高龄的老者,有画像传世的十五世祖妣“百岁婆”就是其中之一。可谓是祖德留芳,长寿绵延。
自12世祖陈善臣从曾坑举家迁居夏屋陈之后,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脉相承子孙已经繁衍至第23代,各代后裔又有近迁兴宁各地和外迁龙川、河源、江西等地落居。按夏屋陈后裔第21世“启、立、开、发、昌”的字辈排行,笔者是第2l世,第23世“开”字辈已经降临人间,苍灵生生不息,香火绵绵不断。
260多年的历史,夏屋陈历经风雨沧桑。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002年因城区扩大建设,夏屋陈被政府征地拆迁,族人在原址一角建造了一座“陈堂聚星”祠堂,作为后裔缅怀先祖、宗亲组织活动的场所。P3-4
如果将人生奋斗的过程看成是一场博弈,如果将这场博弈比作是一场战争,而且这场战争脚本的作者又是笔者自己,那么从我拿起枪杆保家卫国直至在警察岗位上脱下警服放下武器, “战争”终于结束,终于撤出“战场”,撤退后方,撤还《清和人家》总结杀青,翻开新的人生一页。
马放南山洗征衣,最是怀念战友情。什么叫战友?战友就是战场上互相挡子弹,搞训练一起流臭汗,白天同吃一锅饭,晚上都抓鸡巴蛋的那些人;什么是战友情?战友情就是不管官大官小都可以直呼其名,不论时长时短都不会见外生分的那种情义。现在我还完好地保存着一份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394团干部花名册,全团269名军官,当年我这个团长可以如数家珍逐个叫出他们的名字说出他们的职务。虽然时过境迁部队已经整编,但是永不磨灭的番号,永远难忘的战友,在心中挥之不去。
半路打马奔警营,军装又绿橄榄衣。我与公安结下了半生缘一世情,17个风吹H晒披星戴月的年头我们一起走过,留下了后半辈子的警察情结。翻一翻放在案头几个版本的民警通讯录,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随着一个个身影跃入眼帘.同在蓝天下,同在热土上,有了他们的奉献,才有了母亲的微笑,才有了大地的丰收和社会的安宁。这本书中采用了我与领导和同事一起工作生活的一些镜头,深感荣幸并致谢忱!
忆往昔欲语岁月稠,惊回首白了少年头。有道是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没有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曾经,怎么晓得生命诚可贵、青春价更高的现在。我把青春付昨天,青春还我赌明天,去追求去享受那种清闲安逸超凡脱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和境界!
想起赵本山的一句幽默:打从生下来就没有想过回去。我正在回马公安重返军营的路上,那不是撤退,那是在梦中。
父爱如山!今天是6月16日,父亲节。
给父亲送点啥?很多人记得孩子喜欢什么,爱人喜欢什么,母亲喜欢什么,却往往不知道父亲喜欢什么。但是,我可知道父亲生前最喜欢的是书。现在,我将刚刚完稿的《清和人家》献给父母的在天之灵,默祷父亲节日快乐!
《清和人家》,亲和人家。清者,亲也;和者,善也;清和者.亲善和睦是也。
这是一本家书,一本三代人写家人家事的书;一本怀念先祖、留给子孙的书。
编写这本书,缘起父亲的“文化遗产”。2008年,我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老人放在床头的书籍旁边整整齐齐地摆着一叠手稿和几本笔记本.一页页熟悉的笔迹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人生的轨迹,一封封泛黄的书信蕴含着父亲如山的沉默深情,一张张老相片留住了岁月映照了历史,一首首诗作和一副副对联焕发出父亲的文采情怀。85岁高龄的父亲踏遍青山话沧桑,齐眉白发忆人生,将他的人生以书媒传给后人,将是更深远的怀念。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老外这句话所表达的是人所共有的家国情怀,我的家不外乎也是这样。父亲小时受过传统的国学教育,以《朱子家训》处世,信奉孔孟之道。他有文化却没有当过官,做生意而没有发过财,勤劳俭朴与人为善从未结过怨,这就是父亲的一生,父亲的王国。
有位哲人如是说,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家是母亲的世界、母爱的绿洲,我和我的哥哥姐姐弟弟在母亲的世界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在母爱的绿洲里无忧无虑地哺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儿女孙辈们在家的乐园里长大并开枝散叶,有的还在读书,有的正在创业.有的已经为人父母,有了自己的家。她们都把自己生活的果实,采摘牵挂到《清和人家》树下,共享天伦、幸福大家。
2010年。我出版了《我的战友我的团》,主要记述我的军旅岁月,遗憾的是他们来不及看一眼便走了。但是父母都知道,他们的儿子从部队转业公安当了警察,现将记录我警察经历的《警衣风华》一并编人《清和人家》,既是告慰先灵,也是给自己40年的军警春秋划上一个句号。如果百度一下,输入“清和苑博客”,轻点鼠标,便可一览全书。
是以为序。
2013年父亲节写于鹏云阁
《清和人家》,亲和人家。清者,亲也;和者,善也;清和者,亲善和睦是也。这是一本家书,一本三代人写家人家事的书;一本怀念先祖、留给子孙的书。作者陈启鹏将父亲的手稿和几本笔记本以及父亲的书信、照片收集整理,将父亲的人生以书媒传给后人,将是更深远的怀念。
《远祖舜后陈》、《开基曾坑陈》、《沧桑夏屋陈》、《百岁祖母陈》、《翅龙祥隆陈》、《父母在天》、《齐眉白发忆人生》、《五十年代的笔记》、《积善余庆度安康》、《翅龙乡土竹枝词》、《百幅楹联翰墨香》……陈启鹏编写的《清和人家》是一本家书,一本三代人写家人家事的书;一本怀念先祖、留给子孙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