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原乡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文贵//叶子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电视剧《原乡》研讨会26日在京举行。这部电视剧的创作者首度聚焦去台老兵群体,讲述了他们与故乡亲人之间日夜思念、隔海相望的感人故事。该剧于3月12日登陆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档,取得了较好的收视成绩,也受到了观众的好评。与会专家指出,国殇、乡愁、故土、亲人,电视剧中这些看似不够有看点的元素却在创作者朴实、细腻的笔调下展现出了大格局。陈文贵、叶子所著的《原乡》以老兵们的拳拳思乡之情打动了观众的心,传播了正能量,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内容推荐

陈文贵、叶子所著的《原乡》围绕台湾老兵回乡展开,书写了一段大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亲情是该作品最为着墨的,老兵突破台湾当局的重重封锁,冒着坐牢甚至丢掉性命的风险,经香港偷偷进入大陆——他们心中的原乡,岁月沧桑,山河巨变,既有亲人重逢的喜悦,也有子欲养亲不待的哀痛,还有面对大陆、台湾两个家庭的无奈抉择,不少场景催人泪下。作品还描写了台湾各种社会、政治事件,有助读者了解真实的台湾。《原乡》中老兵与警总斗智斗勇,谍战硝烟密布,一波三折,可读性强。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新年思乡愁

第二章 授田证风波

第三章 “匪谍”董家强

第四章 厦门街疯子

第五章 宝岛宾馆

第六章 策划返乡

第七章 警总圈套

第八章 初探大陆

第九章 断水水更流

第十章 庄士奇历奇

第十一章 母亲节行动

第十二章 将军囚绿岛

第十三章 相见时难

第十四章 亲情难择

尾声

编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新年思乡愁

当年随着大部队撤退到台湾的百万官兵和家眷绝对没想到,他们会在这一片片被称为“眷村”的简易房子里住上几十年。洪根生、杜守正、八百黑他们,每人在“莒光新村”分到一间鸽舍一般大小的房子,当时他们并没有嫌其简陋。长期战乱,颠沛流离,现在能安顿下来,而且兄弟们还能在一起,他们已经很满足了。更重要的是,在每人分得一间房子的同时,老兵们还得到一张上级郑重其事颁发的“战士授田证”,这是他们这些老兵流血流汗,追随蒋介石到台湾所得的补偿。洪根生、杜守正、八百黑们都清楚地记得,发证那天举行了隆重的仪式,长官宣读了蒋委员长的训示,蒋委员长承诺:他将带领官兵“反攻”大陆,等到胜利返回大陆的那一天,老兵们便可凭授田证获得土地……在这些骨子里仍是农民的老兵心中,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授田证”.上家乡的那片土地,才是他们心目中的安身立命之所。至于眷村,只是他们人生的一个落脚点,好坏都不值得计较。

“反攻”的期限一再推延,老兵们纷纷退役了,他们便靠卖力气或卖手艺——做家乡的小吃、收废品、开计程车……艰难谋生,娶妻生子。本来就拥挤的眷村,又因为添加人口、开设店铺的需要私搭乱盖,更是混乱不堪。

离眷村不远,有一座山西风格的大宅子,那是退役将军岳知春的家,洪根生所住的这片眷村的老兵,大多数都是当年岳将军的部下。据说是岳将军自己选定这个地方建宅子。他说:“这些老兵跟着我出生入死,跟着我来了台湾,我却不能把他们带回家乡,心中有愧。我要跟我的兵住得近些,好在他们有事时,能帮到他们。”

后来,他还真的成了老兵们的保护神。

陕北籍老兵朱晋,退役后以开计程车为生。有一日生意颇好,老朱心情愉快,开车时哼起了家乡的小调,结果被乘客举报“唱匪区的歌”。警总的人来抓他时,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

老朱说他哼的是家乡的“信天游”,可警总说他同情“共匪”,甚至有“匪谍”嫌疑,因为他竟然会唱《东方红》。

岳将军得知此事后,出面找到几位会唱家乡民歌的陕籍老兵,还通过自己的人脉,找到了一位对北方民歌有研究的专家,他们的证言说,陕北的“信天游”有上百种,这种民歌有相对固定的曲调,歌词则可以由唱歌的人即兴编唱。大多数都是“二妹妹、三哥哥”之类的情歌。有位作证的老兵,还当庭唱了几句“芝麻油,白葆心……”,果然与朱晋哼唱的曲调很相似。专家和几位陕籍老兵力证朱晋唱的确实是“信天游”的一种,最终帮老朱洗脱了罪名。

在老兵心里,岳将军享有崇高的地位,因为将军抗日期间英勇善战,身先士卒。将军曾带领他们参加过赫赫有名的台儿庄战役,还在那次战役中受了重伤,当他被送进战地医院时,医生夹出子弹头.,连连咋舌:“真险啊!再差一毫米,就打中心脏了!”以前,老兵们对将军更多的是敬畏,在将-军为朱晋洗脱“匪谍”罪名后,他在老兵们心中,不仅可敬,更变得可亲了。“信天游”风波之后,岳将军嘱咐老兵要小心: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何况眷村的墙是四面漏风的。“以后要是想知道‘那边’的消息,想聊聊家乡和亲人,不要在眷村的家里偷偷听‘敌台’,不要在眷村互相打听这些事.,以防被警总盯上。想知道什么,你们可以到我家里来聊。”

后来,老兵们果然经常相约来看望将军。每当老兵想家了,或生活上遇到难事了,就不由自主地往将军家跑,每个人都带上一两个菜,聚会兼聚餐。将军变成了老兵们的主心骨,就像一块磁石牢牢地将铁屑吸引在一起一样。

又是一年的岁末到了,有性急的人家,已经开始大扫除了,陈旧灰暗的眷村也洋溢出几分喜气。岳将军派佣人老莫传了话过来,让老兵们年前去他家中一聚。洪根生、杜守正、朱晋、八百黑等人相约到将军家里时,将军正伏案临写《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1964年,辛亥老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这首临终绝笔公开发表,令无数大陆去台人员潸然泪下。当年将军一边奋笔疾书,一边含泪吟诵这首诗,在洪根生他们听来,完全是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从那时起,高兴或者忧伤时,岳将军总是会写一遍《望大陆》。

“来了?坐、坐、坐!”将军从书案上抬起头来,招呼洪根生他们。

“将军的字,写得越来越见功力了。”八百黑煞有介事地欣赏着将军的书法,赞道。

将军笑道:“八百黑,你拍马屁的功力也见长了,斗大的字不认得两箩筐,能看得出什么好赖。”洪根生和杜守正相视一笑,看来,今天将军写《望大陆》,是因为高兴。

八百黑叹了口气:“书法我是不懂,这字我却认得,望大陆,望大陆!不知道这辈子还有没有机会回大陆了。”

“别灰心嘛!你们还记得警总有一天收缴香港的《星岛日报》和《华侨日报》的事吗?”

“听说过,我们都没订这两份报,这和回大陆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你们知道警总为什么要收缴那天的报纸?是因为这两份报纸上,登了廖承志先生写给经国先生的公开信。”将军从书柜中找出一份边角已经磨破了的报纸,“这是我好不容易留下来的。”他戴上老花镜,兴奋地念了起来:

“经国吾弟:咫尺之隔,竞成海天之遥……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寥廓海天,不归何待?’……‘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

“廖承志是谁?”杜守正问道。

P7-9

序言

李闽榕

读完《原乡》,深为小说中的感人故事情节所打动,我的脑海中闪现的是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在我看来,《原乡》就好像是《乡愁》的小说版,作者细致地铺陈了’因为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只能在海峡的对岸遥望故乡的人们。他们中,有“望大陆”的台湾大陆籍老兵,有“望台湾”的台籍大陆老兵,也有因战乱而离散两岸的平民……三十多年的坎坷人生,三十多年的两岸分离,将他们对故土、对亲人的思念化为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悠悠乡愁。

掩卷沉思,进而为贯穿全书、力透纸背的强烈的“根”的意识所震撼。我的耳畔回响的是于右任先生的《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于右任先生还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叶落归根,大陆就是中华民族这棵参天大树的根——这不仅是于右任先生和小说中洪根生、杜守正、八百黑、傅友诚等众多不愿客死他乡做孤魂野鬼的台湾老兵的心愿,也是千百年来饱受中华文化熏陶的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家庭为基本单元,以家族、宗族为居落群体,以民族为主体构成的社会架构。与这种社会架构相适应,中华民族最早创立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姓氏文化,崇尚血缘传承,崇尚认祖归宗、落叶归根。特别是通过编写“家谱”、“族谱”,形成了强烈的“根”的意识,无论你在哪里,只要翻开“家谱”、“族谱”,就知道自己的祖先来自何方,是何人,也知道自己在家族中的位置。自古以来,正是这种家庭一家族一宗族一民族一民族融合一大一统国家的传承路径和模式,使中华文化得以世世代代传承不息,使中华民族这棵参天大树无论遭受什么样的狂风暴雨摧残,都能够以其他民族无法想象的强大生命力生存下去,枝繁叶茂。

我曾经在两岸智库论坛上建议:两岸的研究议题,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先从两岸都能接受的,现在正进行的经济合作交流议题开始,逐步进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以及两岸现代文化的统合研究,最后进入两岸政治互信、政治交流、政治协商、政治统合的研究。此建议得到了岛内许多专家学者的认同和响应。

上个世纪的50至70年代,两岸处于敌对状态之时,大陆文学作品充满了“阶级斗争”的意识,国民党统治区是“水深火热”的,国民党兵则是“穷凶极恶”的;50年代台湾兴起的“战斗文学”,同样把大陆描绘得一团漆黑,一家人穷得只有一条裤子,还有“匪区”、“匪谍”、“戡乱”……如今,随着祖国大陆的改革开放,随着台湾开放大陆探亲,随着两岸各项交流合作的日益频繁深入,那种因意识形态而兴、把对方妖魔化的文学早已成为历史的烟尘。

正如电视剧《三国演义》插曲中所唱的那样,“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20世纪中华民族的内战之、火也终于平息了,但两岸的隔绝却长达数十年。《原乡》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告诉人们破冰之旅是如此艰难,那是明与暗的较量,血与火的抗争。一己之见终敌不过大势所趋,两岸终于意识到:“没有什么不同,都是故乡的游子,母亲思念的儿子,爱人的梦中人……”家是故乡好,人是老娘亲。《原乡》的故事以特殊年代两岸骨肉分离开头,以台湾当局开放两岸探亲,大陆敞开怀抱欢迎游子回乡结束。故事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最终是不是回到家乡,都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宿。

从融化因两岸隔绝而形成的坚冰开始,从人类共有的感情入手,写两岸共同关切的故事:关于故乡,关于亲情,关于爱……这是两岸文化交流的共同使命和应遵循的节奏。

小说《原乡》不仅是一次跨越海峡的合作,而且是跨越两个时代的作家的合作。自_1987年开放两岸探亲,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反映老兵回乡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但是,两岸作家联手,共同创作这样一部催人泪下的.反映两岸老兵故事的长篇小说,这还是第一次。

当陈文贵先生担任编剧的《自古英雄出少年》在国内引发观影热潮时,大陆女作家叶子还是一位不谙世事的小女孩。这两位作家看似毫无交集,其实有着内在的联系,那就是他们对老兵,以及老兵家人命运的关注。

祖籍厦门的陈文贵先生,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一个个大陆、台湾、香港的老兵的故事,他们饱受亲人离散之痛、思念家乡之苦,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圆了还乡梦。老兵们的经历深深震撼了作家那颗敏感的心,陈先生说:“我要记录下这一段不容忘却的庄严历史。”

一夜之间,大半青壮男人被抓壮丁去了台湾,留下妻儿苦等三十多年,著名的“东山寡妇村”,就位于叶子的家乡漳州。叶子少女时代就熟知“兵灾家属”的悲剧,也耳闻过回乡老兵“台湾一个家、大陆一个家”的辛酸与无奈,她为这一代人的命运而欷歔。她说:“我要从陈老先生手里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把老兵的故事写下去。”

再长的故事,读到最后一页也就结束了,但两岸的故事还在继续。2012年底,中央电视台《海峡两岸》节目中,央视记者在台北街头采访一位百岁老人,老人说,他曾打过八年抗战,年轻时最看重的就是当兵,跟日本打仗;最遗憾的,就是没有回大陆。大陆这边,随即开展了一场为台湾百岁老兵找亲人,帮助老兵回家的活动,还有几位江西观众,听出了他的乡音,“确认”老人就是自己的亲人,呼唤他“回家看看”。二十多年前台湾“老兵返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姜思章说,因为种种原因,有的老兵并没有如愿回到家乡,有的老兵宁愿把故乡放在心中永远怀念……历史的伤口,个人的创伤,都需要时间去治愈。以文学作品的方式,回顾这段历史,记录这样一群人的心路历程,反映他们的心声,也是疗伤的一种方式。好在,新一代的人没有那么沉重的历史包袱,现在往来于两岸的有不少就是“台生”、“晓梅”、“卫东”,他们是老兵的第二代、第三代,他们投资、经商,两岸的演艺人员,互相到对岸去开演唱会,两岸的文化人,合作一部作品,就像《原乡》的创作一样……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两岸敌对的噩梦已经过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成为两岸同胞共同的梦,并且离我们越来越近。只要两岸民众共同努力奋斗,美好的梦想就一定会尽快变为亲历的现实!

据悉,同名电视剧《原乡》也已杀青将要开播了,到时候,“诗歌”、“小说”、“影像”打通,看书、吟诗时脑海里浮现鲜活的人物,看剧时想起书中那些诗意的文字……这将是一个多么独特的体验。我十分期待与两岸读者和观众共享这个情景交融、感人肺腑的时刻。

后记

1987年10月15日,在汹汹民意的压力下,台湾当局宣布开放民众到大陆探亲。这一天,老兵们和故乡的亲人等了快40年;这一天,亲情超越了历史恩怨;这一天,是值得两岸炎黄子孙铭记的日子。后面的故事我们就很熟悉了:台资企业、汪辜会谈、两岸三通…一两岸人民的交流就像喝水、呼吸空气那样自然,以至于我们都难以想象《原乡》中描写的那些场景:写封家书要托人携带入台,要过机场安检;通个电话要动用4部电话机,台湾先拨到香港,那边接起电话,再用另一部拨通大陆;探望亲人要遮遮掩掩、提心吊胆,不小心还要背上“匪谍”的罪名。

2012年是开放老兵探亲25周年,福建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党委书记李闽榕先生适时提出,能不能邀请两岸作家联袂创作一部反映老兵返乡的长篇小说。经过两年的创作打磨,就有了《原乡》这部作品的诞生。

感谢李闽榕先生为作品的策划和创作提供的宝贵意见;

感谢陈文贵先生和叶子女士的倾力创作;

感谢尚昱女士对作品的润色和无私的帮助。

当然,我们更要感谢老兵们为两岸交流作出的贡献。美国麦克阿瑟将军说过一句话:“老兵不死,只是凋零。”如今距离开放探亲又过去了26年,当年争取返乡的老兵多已离世,可是他们冲破樊篱,踏上漫漫归乡路的事迹将永载史册。《原乡》力图重拾这段历史,如能使读者体会前人种树的艰辛,珍惜今天这种和平交流的局面,我们将倍感欣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3: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