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他是农民的儿子,却凭借自己一步一步的努力成长为中国最大的教育培训机构“新东方”的创始人。他是中国最有钱的老师,是知识分子成功创业的典范,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之一。他是亿万中国年轻人的梦想导师和心灵启迪者。他是俞敏洪。 俞敏洪的最新亲笔力作《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激励年轻人在这个身心备感压力的巨变时代,把握机会,主动改变,勇于坚持,在无助失意的日子里坚定前行,成功逆袭! 俞敏洪说:“不要太相信三十而立之类的话,不要太给自己压力,生活是慢慢成功的,我30岁时还是穷光蛋一个。只要保持努力心态,坚持目标不放弃,早晚都会成功。我希望大家能从这本书中,读出一点人生的痛苦、一点挣扎、一点不屈、一点顽强;我也希望大家能从痛苦中读出快乐,从绝望中读出希望。” 内容推荐 俞敏洪每天晚上12点之后会坚持写一篇文章,《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就是这些记录文字的呈现。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分为“写给自己”、“写给年轻人”、“写给生活”三大篇章,细数他50年心路历程、20载创业风云,与年轻人分享他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 在这个充斥着不安感的浮躁社会,《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给人以坚定的力量,让每个人思考应该如何更积极地度过人生。 俞敏洪的文字朴实而真诚,阅读他的文字,你能感受到向上的张力,昂扬的态度和智慧的人生哲学。 目录 序言:要为做人的使命感而活 开篇:青春就是做梦和犯傻 上篇 写给自己 第1章 我不是成东青,我是俞敏洪 电影很精彩,现实更残酷 我不是传奇人物 我从来没有当过冠军 我的钱打算怎么花 成功带给人的是虚幻 聪明人的笨功夫 我是北大二流毕业生 大学宿舍铸就了新东方的“嘲讽文化” 我曾是个蹩脚的诗人 第2章 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 我的父亲母亲,是我生命的根基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人需要你 做人就要跟着牛人跑 从三国演义到“中国合伙人” 我对待朋友的8字箴言 未来总有一个人在等你和她相遇 女人的温柔和男人的能力成正比 我怎样才能对得起我的女儿 我们能够感受温暖,是因为有人愿意付出 因为别人,我们活得更好 第3章 我的教育观 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中国学生不快乐…61 分数决定一切,这就是中国 面向未来的教育:着重培养情商和逆商 中国孩子的前途还是靠分数说话比较靠谱 除了分数,我们的孩子还应该具备这些特质 用爱和激情点燃孩子内心的火焰 有尊严是谈家庭教育的基础 能否教出好孩子和父母的知识结构无关 教孩子从小学会承担责任 中篇 写给年轻人 第4章 80、90后,胜过过去任何一代人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天下 80后,我为你唱赞歌 毕业了为什么找不到工作 离开校园后要随身携带5种能力 少一点疑虑,多一点信任 读书只是做事的准备状态 用努力赢得自尊 用能力创造财富 真诚的微笑是你无形的资产 要把自己当人看 第5章 为自己积累比钱更重要的人生资本 耐力:跑得快不如跑得久 分享:为你带来资源 吃苦:苦尽甘来,收获的是甜蜜人生 果断:选择时不犹豫 专注: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只做好一件事 奋斗:改变命运,走出困境 隐忍:年轻人必备的生存智慧 困难:生命的营养剂 第6章 年轻人走上社会后应该如何做事 有些事,年轻时不做会后悔一生 年轻人何时才能创业 30岁前不犹豫,30岁后不后悔 大事可以想,小事必须做 将有限的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急事慢做 你究竟在为谁工作 一心一意做一件事 年轻人应有的就业态度 把每天当成一辈子来过 感谢那些“逼”过我们的人 第7章 用严厉和冷酷改正自己的缺点 主动成长,不做被喂饱的熊 没有经过深刻自卑的自信是虚假的自信 用严厉和冷酷改正自己的缺点 不论世界如何对你,都不要看轻自己 靠学习之外的能力打天下 你现在的选择决定了你的未来 笨有笨的好处 超越生命的临界点 相貌与成功的关系 先做人,再做事 第8章 人的一生总需要有点理想光辉 走在路上,也许这就是人生 活到点子上 你不知道这辈子你能走多远 捡足够的砖头,造好心中的房子 定目标,沉住气,悄悄干 成就源自无数微小的目标 设计一张完美的人生地图 向着要追赶的目标前进 找到你生命中的北极星 为挣脱束缚而努力 下篇 写给生活 第9章 适当地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你有思考的时间吗 三文鱼的生命旅程 不完美生活的美好 为自己留下一些令人感动的日子 生活在自在和豁达的心境中 空虚是一件好事 有些时间是用来“浪费”的 允许自己停下来,才能重新上路 满足不等于停止进步 第10章 在难熬的日子里学会诗意地生活 诗意的生活 不要“习以为常” 所有伟大都源自母亲 将痛苦沉淀在心底 好书如挚友般让人心安 警惕电脑对人的控制 后记 人生三境界 附录 俞敏洪的普鲁斯特问卷 语录人物语录瞰 试读章节 有些事,年轻时不做会后悔一辈子 人生最值得珍惜的就是青春时光。 有些事,年轻时不做,可能会后悔一辈子。尤其是当我们还身在校园时,一定要做这几件事: 第一,把自己的知识结构打造完整;第二,要在大学里尽可能地多交朋友,因为你终生的朋友、合作者一般都来自于你的大学;第三,如果有可能的话,在大学里谈一场比较专注的恋爱;第四,为未来的工作做好打算。未来的工作跟你有多少朋友、跟你的专业知识是相关的。此外,还需要好好掌握一门专业,只要到熟练的程度,再差的专业也一定有人赏识。 我有一个朋友学的是越南语,越南语的确很少用,但中央领导去越南都要带着他,因为他是一流的越南语同声翻译专家。我还有一个大学同学研究蒋介石,研究了10年,穷困潦倒。后来美国方面召开了一个中国现代史人物研讨会,他在报告上讲了自己的研究经过,结果下面一个老教授热泪盈眶。下来后一问,这个老教授也在美国研究了30年蒋介石,孤苦伶仃,就是找不到接班人,没想到中国有个“傻瓜”也在研究蒋介石。于是5万美元奖学金一年,让我同学跟着他在美国读博士生。读完以后老头退休了,他就成为了那个学校的教授。我去看他的时候,他已经在纽约长岛买了套小房子,买了辆车娶了个老婆养了条狗。当时他跟我说,俞敏洪你看,这一切都是蒋介石“给”我的。 其实,你研究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真的很喜欢,然后就会有人用你。反过来,如果你觉得这个专业你不太喜欢,但很适合找工作,这要不要学?当然也要学。我就是这样一个状态,我从来没喜欢过英语,当初考英语只是因为数学不行。不喜欢英语是因为我的模仿能力不强。但后来我发现英语成了我生命的工具,因为英语,我在北大当了老师。专业有的时候是一种工具,能够帮助你前进。在登山的时候,你会在乎登山杖你喜欢不喜欢吗?不会,你只会在乎能否帮你登上山顶。英语就是我的登山杖,尽管我不是特别喜欢,但我知道我要想攀上更高的人生山峰就需要这个登山杖。我本来想把自己变成在中国的英语专家前100位的,后来发现一点戏都没有,因为中国留学生归国的越来越多,有的在国外待了10年、20年,回来了怎么看英语水平都比我高。我就只能缩小范围,开始拼命背单词,结果成为了中国还算不错的英语词汇专家。 除了所学专业外,我们要在大学里多读书。新东方流传一句话叫作“底蕴的厚度决定事业的高度”。底蕴的厚度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第一多读书,读了大量的书你的知识结构自然就会完整,就会产生智慧;第二就是丰富人生经历,把人生经历的智慧和读书的智慧结合起来就会变成真正的大智慧,就会变成你未来创造事业的无穷无尽的源泉和工具。 我在大学里读了800本书。有的人会问我,读过了忘了跟没读过有什么区别呢?其实是完全不一样。就像谈恋爱,一个谈过恋爱后又变成光棍汉的人和一个从来没有谈过恋爱的光棍汉相比是更有自信的。当他看到别人在谈恋爱的时候,他会在旁边自信地说:“嘿嘿,想当初老子也是谈过恋爱的嘛。”所以如果你实在不喜欢读书,也一定要到书店去看着那些世界名著,用手摸一下,这样也能增加一点人文气质。 在大学里的第二件事情是要尽可能多交朋友。 要交到好朋友首先你要做个好人,要做一个让人放心的人。如果你是个好心的人,在困难的时候一定会有人帮助你。另外,交朋友尽可能要找比你更加出色的人,他们能够在你的成长道路上帮助你。现在在新东方共事的很多优秀人物都是我在过去20多年里学习的榜样。 在大学的第三件事是用心谈一场恋爱。但谈恋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一心一意地爱。所谓一心一意地爱,不是说大学里只能谈一次恋爱,而是说一次只能谈一个。要爱到一个什么程度呢?要有这样的一个感觉:“为什么我的眼睛充满泪水?因为我爱你爱得深沉。”当你真的爱上一个人后,要以恰当的方式告诉她你爱她,而不能只放在心里。我在大学就吃亏在只把爱放在心里,怕说出来被别人拒绝。但其实心意最好还是表达出来,就算被女孩子拒绝了,也能够让她知道你在爱着她。同时你追求她,她也不会不高兴,她回家一定会在日记上写上:“今天又有一个男孩追我咯。”有一年我去美国,跟一个以前班里很喜欢的女孩以及她的老公一起吃饭。吃饭的时候我跟她说:“其实我在大学对你特别有好感。”她当时一拍大腿说:“那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呢?” 谈恋爱的另外一个原则就是要谈得大度,所谓大度就是说当你爱的人爱上其他人的时候一定要大度地对她说,你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你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尽管我的心很疼,但我会祝福你们一路走好。 我始终觉得人在世界上总是有缘分的,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就是你还深深爱着她,但她已经不爱你了。但这就是缘分,既然缘分已尽,那就让我们等待下一个缘分的来临吧。在你以后的人生中总会有人爱你,等你一起牵手走向未来的旅程。 P147-149 序言 要为做人的使命感而活 我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是著名的摄影家焦波带领了五六个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弟子,在山东的一个村庄里住了将近一年,对村庄里的老百姓跟踪拍摄,并从几千个小时的拍摄影像里剪辑出一个非常有故事性,打动人心的片子。 在这部片子里你可以看到老百姓的生活境遇、面对现实的挣扎和不屈,我给他们做了一个总结——“在绝望中的乐观”。 片中最让我感动的一个场景是,一个农民在年轻的时候写过很多东西,也酷爱玩乐器,但是因为农村生活的困苦没有坚持下去。但是在这个片子里面他要学琵琶,他老婆跟他争吵,说都吃不饱了,还要买琵琶。这个男人说人活着不是为了吃喝拉撒,还需要有精神上的生活。他有精神上的向往,尽管和吃喝拉撒没有关系,这让我感到心里有点不同的东西。 当人活得像样的时候不是有钱和有地位的时候,而是感觉到自己能够看得起自己,感觉到周围人能看得起你的时候。看得起你不是因为你有钱,而是因为这个人本身存在着某种精神,有了不起的气质,有别人不能做的事情。 在坚持努力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会有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 我从来没有想过能去北京大学读书,直到拿到通知书才相信。我从来没有想过我自己能把一整本英文字典的词条背得滚瓜烂熟,但是我用了三年的时间实现了。假如说我要一辈子在北大当老师,从助教到讲师再到大学教授,我评估了一下,自己可能永远当不了一流教授。因为一流教授在我心目当中都是梁启超、王国维等等这样的人,都是大师,至少也是像季羡林这样的人。像我这样的人是完全不可能的,现在中国有好多的学者,包括像余秋雨、钱文忠等,我如果做教授那连赶上他们的影子的程度都还没有。因为我知道变成伟大学者的前提是以从小的坚实学习为基础的。我的英语是从16岁以后才开始学的,历史、地理等科目除了中学课本上教的东西,其他的完全没有。我一直到30岁的时候,才真正知道原来太平天国是这么一回事。 我后来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就是当一件事我能看得到头的时候,我就不愿意去做了。比如我如果在北大做老师那我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头,就是讲师到副教授,完了做个教授还可能混成个三级教授,一辈子就可能在三级教授上待着了。我的导师当时是二级教授,当时他就是两居室,100多平方米。你会发现,一辈子在北大混,到最后可能也就是他这样子。再加上一辈子当不了一流学者的前提条件,所以我觉得必须出来,去追求一个未知的世界。 当然,追求未知的世界需要你付出更多的努力。你可能生活只够吃饭,也可能成功。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当你进入未知领域的时候,吃饭和成功对你的人生来说都是有很大的收获的,永远比你在一个已知的世界中间坚持已知的事情会有更大的收获。 所以我才有从北大出来的想法,希望自己能够有不一样的世界。当然,做新东方的时候我并不是想做成上市公司,只是想自己赚点钱以后到美国读书,因为我觉得那是存在未知的事情。当然,当时没有实现,因为赚不了这么多的钱。当我最后赚了足够多钱的时候,我发现我不愿意去美国了。为什么呢?因为新东方的成长和我在中国遇到的挑战让我发现我个人真的成长得非常迅速。比如说,我刚从北大出来的时候,见到居委会的老太太和公安局的人我都可以害怕得浑身发抖。但是到现在我成长为见到公安局的人像兄弟一样,这是我的社交能力成长了,这在中国非常重要。尤其看到学生喜欢听我上的课,看到学生通过我的教授能够得到满分,能够到美国读书的时候,我的生命感、使命感就出来了,这是有生命价值的。 当然,所有东西的美丽在于你并不知道你到底想最终干成什么样子,但你知道你必须要往前走。因为任何东西往前走的条件是必须要有进步,而不是原地踏步。 当你向前走一万步,你越往前走越有意义,为什么?因为你在两边看到了不同的风景和人。但是,当你坚持走到100万步,你就变成了旅行家。所以一个事做得多了,本质就会改变。 2014年4月于北京 后记 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在1908年发表的《人间词话》中谈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第三境也。” 我们可以把第一种境界归结为迷茫,寻找生命价值、追求事业的迷茫;把第二种境界归结为执着,找到了某种值得投入生命的事业或者价值,愿意为此贡献余生;把第三种境界归结为开悟,在苦苦探索、执着无救之后的突然领悟,原来一切都这么简单,答案就在身边。就像牛顿在苦恼之余坐在苹果树下被苹果砸了一下,就像王阳明在竹子前面“格物致知”几度春秋之后突然领悟到了心乃一切之本。 古代禅宗大师青原惟信提出了参禅的三重境界:“老僧30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我们人生之初,思维狭隘,见识短浅,所以很容易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表面上好就是好,不懂得背后蕴藏的道理,看到哭就是哭,不知道哭背后的情感;在我们人生发展的道路上,常常会处处碰壁,事事灰心,最后对人对事产生无尽怀疑,觉得每个人都不再那么纯真,人人都暗藏玄机,包藏祸心,因此就很容易见人不是人,见鬼不是鬼;到了第三重境界,发现一切人皆有良知,一切事皆有因缘,看透了其实很简单,所以就有了看山还是山的明澈。“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这才是做人与处世的正道。 上面的两个故事都充满了禅意,需要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去体悟。 其实,做人做事在任何一个阶段都可以体现出不同的境界,不同的境界带来不同的结果和不同的人生。我们都听说过这样的故事:三个人都在搬砖头,第一个人搬砖头的时候,心里想的就是搬砖头,觉得自己除了搬砖头没有什么其他的本领,所以他就一辈子搬砖头了。第二个人搬砖头的时候想的是未来如何能够成为一个包工头,让别人搬砖头,最后他就成了一个包工头。第三个人搬砖头的时候心里想的是未来如何能够成为一个建筑师,盖出自己心里喜欢的房子来,最后这个人成了很好的建筑师。 我不是唯心主义者,但我深深相信在所有的生灵中,只有人可以用自己的心改变自己的命运和未来。有的时候,我们的心能够走多远,我们的脚就能够走多远。 我们在大学的学习也有三种境界:第一是为了找工作而学习,什么专业毕业最好找工作就学什么;第二是因为兴趣,确实因为深深喜欢自己学习的专业,毕业后能不能找到工作是其次的;第三是因为使命感而学习,或拥有“为往圣继绝学”的崇高,或怀抱“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 我们常常觉得第一种人很实在或者很现实,刚毕业出来也能找到不错的工作,但从长远说,只有第二、第三种人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学习和工作的乐趣,也更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奥妙,即使在穷困中也不失其苦中作乐的情怀。从现实角度来说,人们通常认为第一种人会挣更多的钱,但事实恰恰相反,第二、第三种人往往更加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敬。易中天、于丹等所学的历史、哲学专业历来被认为是饿死人的专业,但他们证明了对专业的兴趣可以带来名利。袁隆平除了对水稻的浓厚兴趣,更肩负了一种使命感,最终他研究出了杂交水稻,造福几十亿人民。 毕业后面对工作依然会有三种境界:为薪水而工作,为喜欢的职业而工作,为内心的使命感而工作。这三者也许不矛盾,但只有到了第三种境界才能成就大业。 当一个人为薪水而工作时,工作对于他来说不是一种乐趣而是一种折磨,这样的人常常身心俱疲,满腹牢骚;一个人为了喜欢的职业而工作时,就像小孩玩乐高玩具一样,内心会充满欢喜和成就感,这个时候工作的幸福指数会大大提高;一个人为了使命感而工作时,工作已经不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事业、一份生命之所以存在的理由,一种崇高的生命本质。第三种人为数不多,但往往承担了引领世界的重任,政治家中如林肯,历史家中如司马迁,科学家中如爱迪生,投资家中如巴菲特等都属于这一类人。他们不仅仅成就了自己的生命,也为别人树立了榜样,更推动了世界的进步。 也许,在学习、工作、生活之前,先给自己定位,问一下自己处于哪种境界,比我们匆匆忙忙像蚂蚁一样学习、工作和生活更加重要。诸葛亮说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一点,宁静一点,静而后动,这样我们这辈子也许能够走得更远一些。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俞敏洪既传统又很现代。传统的是他的良知,现代的是他的思想。 ——豆瓣网友 十口 阅读俞敏洪的文字如同和他面对面地谈心,平淡的语言却让人刻骨铭心。 ——豆瓣网友 向往阿瓦隆 俞敏洪总能带给我们一种向上不屈的精神,一股隐忍坚韧的力量,一些击中心灵的感动,一缕于绝望中看到希望的光亮。 ——微博网友 王晓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