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真心喜欢
分类
作者 班永吉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真心喜欢》收入了作者精选(班永吉)的50余篇散文和文艺评论。其中大部分作品已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红岩春秋》、《党史博览》等报刊上发表。内容包括《走近晚年的陈独秀》、《忆季羡林先生》、《永远的巴金》、《晚年魏巍二三事》、《我见到了孙犁先生》、《王洛宾:恒久的音律》、《迟到的哀思——致康濯》、《路遥,我来看看您》等。

内容推荐

《真心喜欢》收入了作者(班永吉)精选的50余篇散文和文艺评论。其中部分作品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晚报》、《解放军文艺》、《红岩春秋》、《党史博览》等报刊上发表。

《真心喜欢》中篇什记录了作者对历史人物或师友的杂忆和感怀,以及对当代文史和影视、戏剧、书画等艺术的思考。作者文笔清新,真情实感。在浮躁和孤独的日子里,作者企盼与读者共鸣。

目录

用真情拥抱生活(序)

上编

走近晚年的陈独秀

忆季羡林先生

永远的巴金

晚年魏巍二三事

我见到了孙犁先生

王洛宾:恒久的音律

迟到的哀思——致康濯

路遥,我来看看您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赵子岳:常青的绿叶

我的语文老师吕家灵

陆天明与《大雪无痕》

我与张扬的四次握手

杨绛先生:令人钦仰的大家

母亲河

张梅珍:生活永远是加号

生命在柯岩的作品中延续

“魂归井冈”的曾志老人

挥不去的影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

贴上封条的情愫

致伊慧老师

岁月有痕

书页里,那条绿色的线

写在女儿16岁的生日

陆璀和她的《晨星集》

下 编

穿行于历史问的思考——读《历史穿行——域外访史与社会主义寻踪》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要具体化——《延安整风实录》读后

小平的伟绩与风骨——读《邓小平与1975年的中国》

大党史下的陈独秀——读《解密档案中的陈独秀》

“那时的改革,用的名称是整顿”——读党史著作《中国改革的前奏》

阅读是一种游历——读张静如先生的《暮年忆往》

《党代会现场》是共产党苦难与辉煌历史的再现——读《党代会现场——99个历史深处的细节》

作家应该是讲故事的好手——读李西岳的《百草山》

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身影——《平凡的世界》论争并献给60岁忌辰的路遥

《平凡的世界》是可以传给子孙后代的书

在《张学新文集》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傅志寰《我的火车情结》读后

脱离群众是危险的——看《红色记忆》画册

我看毛建军的小说《北京人》

记住的应该是刻骨铭心的——大型文献纪录电影《为了胜利》观后

那个年代的艰苦与美好——看话剧《我在天堂等你》

《士兵突击》的突破

为了不变的信念——《激情燃烧的岁月》观后

由张思德“探监”与“捞琴”所想到的

他为什么感动中国——专题片《生死零距离》观后

中国不需要城墙——电影《西洋镜》观后

为什么眼里又噙满泪水——重听郭兰英的《绣金匾》

戏比天大——大型现代豫剧《常香玉》回眸大师人生

与导演邓建国商榷

历史记着你人民记着你——看电视连续剧《粟裕大将》

《一九四二》:彰显“以史鉴今”的力量

后记

试读章节

走近晚年的陈独秀①

11日下午,我怀着一份复杂的感情来到渝郊江津市拜谒“陈独秀旧居”。车子盘桓在崎岖的山路上,我的心在汹涌地澎湃着陈独秀跌宕起伏、曲折伟奇的往事。

我和陈全、阙洪玉等友人在江津市鹤山坪一座旧式的四合院门前驻足。

鹤山坪是方圆几十里的丘陵地带,是个山区。石墙院属于清朝进士杨鲁承的宅院,四合院,过去有石头砌成的两道外围墙,现在没了。坐南朝北对着长江的是正房。主建筑正堂七间,瓦房早已陈旧。当年陈独秀和第三任夫人潘兰珍就在一间正房里寝居。

陈独秀自幼丧父,6岁随人称“白胡爹爹”的祖父修习四书五经,得到的评价是:“这孩子长大后,不成龙,便成蛇”。17岁过继给四叔陈衍庶为嗣子。20岁丧母。嗣母就是一生未育的四婶谢氏。1939年,78岁时的嗣母在潦倒、失意、穷困、凄愁、蒙辱的陈独秀身边客死他乡。陈独秀曾哀伤地对三子松年说:“等战争结束,我们回安庆时,一定把祖母的遗骨带回去,要让她一个人留在四川做孤魂野鬼,你爹心里是不会安宁的。”陈独秀与家乡的发妻高晓岚共育三子两女,长子延年,次子乔年,三子松年。高晓岚长陈独秀3岁,不识字。陈独秀为办学想从家中拿钱,夫人执意不从,两人争吵以至于分居。后来,陈独秀爱上了思想进步且有文化的妻妹高君曼。

在高君曼病故后,潘兰珍在上海与陈独秀结识,开始照顾年长自己3l岁的陈独秀。潘兰珍与陈独秀虽不是结发之妻,但却是患难之交。陈独秀南京坐监,她就无微不至地照顾陈独秀,共同生活10年。人世间,于落难不弃,对富贵不附,实为做人的美德。

往东两间厢房,为陈独秀的会客室及其里面套间书房。陈独秀的灶房也在东边。陈独秀居室是东数第二间正房。陈独秀为已逝杨鲁承整理遗稿,杨家对陈独秀颇为敬重,住房也不要钱。我们参观了陈独秀潘兰珍居室、书房。陈独秀用过的桌、椅、床、被,潘兰珍的花衣服,还有他们二人弥足珍贵的照片。

房外是陈独秀用过的水井。走出后门是竹林,是陈独秀经常散步的地方,透过竹林,可以看到长江。极目远眺,重峦叠嶂,青山连绵。

陈独秀在江津之初心情非常沮丧难挨。寄人篱下的陈独秀感到说话、做事都得看房东邓太太的脸色极为苦恼,更有那指桑骂槐、含沙射影的污言秽语不时冲进半聋不聋的耳鼓里。陈独秀和潘兰珍忍气吞声,但邓太太终燃、“战火”,双方唇枪舌剑。忍耐度日的陈独秀愤然择房另居。这就是眼前的这座鹤山坪石墙院。它述说着一段让你遐思冥想、悠远而感伤的故事。

陈独秀誉其有“世外桃源”之感。说:“幽静安谧,与世隔绝,悠闲自得,是潜心著述的好地方,正满足了我隐居的心愿,难觅的栖身之地啊!”后来,陈独秀带领杨家佣人将院内外扫除一新,栽上花、植下树,又辟菜园种上瓜果葱蒜,著述之余,领略劳动果实的甘美。

据说,陈果夫、陈立夫宴请出狱后的陈独秀,传达蒋介石的意见:聘请陈出任劳动部部长之职。陈独秀即席直白:“……他叫我当部长是假,叫我点缀门面是真。他杀了我们多少同志,包括我的两个儿子,把我关了许多年……这不是异想天开吗!但是,今天国共合作抗日,在抗日的工作上,我可以和蒋先生合作。”

陈独秀选择了隐居式的颠沛流离生活。他于1938年8月3日从重庆乘轮船顺长江来到了江津。国民党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胡宗南和戴笠经蒋介石允许后,曾提着水果、茅台酒等礼品微服拜访陈独秀。开始,陈独秀拒不接见。后来,两人找到陈独秀的朋友、也是黄埔军校著名的政治教官高语罕通融,才得以见面。陈独秀表示,自己逃难入川,虽国事萦怀,但不问政治,也不曾有任何政治活动,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陈独秀请胡宗南和戴笠转告蒋介石,要好自为之。蒋介石得知陈独秀的答复后说:他还是识大局的。

在陈独秀晚年的岁月里,陈独秀有一个忘年交,叫杨朋升,他使我感念数日。从1939年5月至1942年4月5日,陈独秀致杨朋升信函达40件之多。其间,杨3次接济陈共计2300元,转交他人赠款亦3次计2200元,且赠信封及用笺,使陈独秀维持生计之外,得以著书立说。四面楚歌的陈独秀和杨朋升的交往使我感念数日。

杨朋升是四川渠县人,小陈独秀21岁。他青年时就读北大,喜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等人文章。五四运动前夕,经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推荐,杨朋升师从北大文科系主任陈独秀,陈独秀非常赏识这个四川娃,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可谓名副其实的忘年之交。杨朋升两度留学日本,归国后入军界。平生好书法。“一·二八”淞沪战役时,任88师副师长,率部英勇抗击日军。1937年9月,陈独秀到达武汉,杨时任武汉警备司令部领衔少将参谋,兼任武汉防空司令部筹备处办公厅副主任。陈独秀流亡江津时,杨朋升在成都任川康绥靖公署少将参谋。1938年,武汉沦陷后,两人又一前一后来到四川,杨朋升因对国民党不满,寓居成都修建“劲草园”,沉溺于书画。而陈独秀也内迁至江津。从你来他往诸多信书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二人独特而深厚的交情。虽曾为师且年龄较长,但陈独秀每封信的开头均称杨为“老兄”,杨夫人为“嫂夫人”,落款均为“弟独秀”,书信最长的有3页,最短的只有几十个字。

在信中,两人或作学术探讨,或倾诉衷肠,其中一封复函杨朋升信中说,“弟前在金陵狱中,多承蒙蔡先生照拂,今乃先我而死,弟之心情上无数伤痕中又增一伤痕矣。”陈独秀感念蔡元培对自己入狱后的多次声援营救。还有其中一封写于1939年5月5日的信。陈独秀的嗣母于此前两个月去世,其悲伤之情在给杨朋升的信中表露尽致。“弟遭丧以后,心绪不佳,血压高涨,两耳日夜轰鸣,几于半聋,已五十日,未见减轻,倘长久如此,则百事俱废矣!”1942年4月,杨朋升收到陈独秀的最后一封信。陈独秀对杨朋升多年的资助“却之不恭而受之有愧”。陈独秀病逝后,杨朋升很悲痛,在信封的背后写下“此为陈独秀先生最后之函,先生5月27日逝世于江津,4月5日书我也。哲人其萎,怆悼何极”。P3-6

序言

龙年初冬的一个中午,接到战友班永吉快递过来的新作《真心喜欢》书稿的部分篇什,并嘱我为其作序。

想到上世纪90年代初,我刚结识他时,他还是一个20多岁的文学青年。他正在一家部队医院当新闻报道员,正处人生路上艰难跋涉阶段,而如今已是中共中央直属机关的一名处长了,工作上是单位独当一面的骨干,且依然笔耕不辍,业余创作颇丰。十分难得,可喜可贺。

算起来,班永吉应该小我近10岁,可他的阅历和爱好与我竟有着那么多的相似之处:出生在农村,全家先是随在外边工作的父亲吃“商品粮”,后随母亲下放回到农村,母亲带着五六个孩子艰难度日,日子颇为拮据;上学时偏爱文科,最爱上的是作文课,很早就做起了作家梦;参军入伍后一手握枪、一手拿笔,“最是写作迷恋长”;笔端流淌着对父亲、一母亲、恋人、女儿以及老师、友人难以割舍的美好情愫,对巴金、季羡林等众多作家与学者风骨精神的敬慕向往;信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古训,经常穿越时光的隧道,在书里与那些逝去的和活着的哲入对话,惜时如金,随手记下那些曾经在心灵深处激起稍纵即逝的涟漪的共鸣……

看来,班永吉的诸多《真心喜欢》,的确也正是我的真心喜欢。

喜欢就是要热爱。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曾说:“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生命离不开热爱的滋润,事业离不开热爱的支撑。“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几十年矢志不渝来做一件事情,而且做得有益而又精彩,一定是因了热爱做基础与前提的;一项事业,在轰轰烈烈、生机勃发的背后,必定有潜心投入、痴迷其中的默默奉献的人。对于写作者来说也是这样,只有真心热爱生活,生活才会给予慷慨馈赠。一个以颓废漠然态度处世的人,断然发现不了生活当中的美,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感动自己和他人的好作品。翻看班永吉《真心喜欢》中的篇篇文章,似乎看到了他一路走来,一直是在用自己滚烫的心去感受人生,拥抱生活,甚至对生活对人生达到了至亲至爱的程度,善于在一段段平凡的经历、一件件小事儿中挖掘出人性的美,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用优美细腻的文字,串起生活赐予他的一颗颗珍珠,忠实地记录下生动难忘的人生轨迹。

喜欢就是要虔诚。虔诚,按汉语词典上的解释乃“恭敬”之意。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是对自己信仰的一种态度。一个人来到世界上,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达到虔诚、至诚的痴情境界,才能够做到全身心地投入,乃至具有为之献身的勇气和力量。《随想录》是巴金对文学和生活的种种问题发表看法的文集,不论是往事的追思,还是现实的感兴,既把笔触伸向社会和历史的深处,又坦率地剖析自己的灵魂,表现出巴金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冷峻思忖。在他长达7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巴金真诚、热情、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赢得了一代代读者的喜爱,广大读者称他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文学的良心和勇气,决定着一个时代的历史标高,打动人心的仍是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和主人公的命运。我觉得《家》、《春》、《秋》和《寒夜》等固然重要,在文学史上固然夺目生辉,但也正因为有了《随想录》,巴金才完成了他晚年的人生追索,彰显了他丰富而独特的人格。人类思想史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江水。巴金说过,为读者而写。其实,他也是为历史而写。同样,班永吉《真心喜欢》文集中的很多作品都体现出作者对时代、对社会、对人生的深邃思考。加之他从部队转业后有幸到了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接触到更多与我党历史相关的人、相关的事儿、相关的书籍,因此文集里的许多篇什都写了党史上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抒发了对党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景仰钦佩之情,写出了一位党员干部对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与思考,信党爱党、忧国忧民的责任担当跃然纸上,读后使人深受启迪。

喜欢就是有激情。热爱生活也好,忠诚事业也好,都不能只有心动而无行动。这个行动就需要有激情相伴随。伟大的事业需要有伟大的德性,也需要有足够的激情。而生命的激情历来是写作尤其是散文写作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写作是歌颂人间真善美的极佳手段,然而,弘扬真善美的精神需要有激情;写作是贬斥世间假恶丑的有力工具,然而抨击假恶丑的现象需要有激情;写作是学习成才的便捷载体,然而真正做到长期笔耕不辍需要有激情;写作是实现生命价值的有效途径,然而要写出具有穿透人心力量的佳作同样需要有激情。读过《真心喜欢》掩卷沉思,给我的印象是,这么多年来,班永吉正是以纯净的激情对待亲人,以饱满的激情对待事业,以恒久的激情对待读书,才使得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始终以文为伴。《真心喜欢》文集的问世,标志着他在写作道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在人生道路上留下又一串值得思考与回味的足迹。

写到这里,我不由地想起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中的名言:“我们的创作旨在让大地美丽,让号召人们为幸福、欢乐和自由而斗争的呼声,让人类广阔的心灵和理性的力量去战胜黑暗,像不落的太阳一般光华四射。”感谢班永吉的《真心喜欢》,为人们留下这样亲切的文字。它让人们相信真诚在世间最可贵,真爱是没有边际和尽头的,倘若再有持续的激情相伴其中,足以超越时空,温暖而幸福,柔软而绵长。

后记

在即将走进生命中第四个本命年的日子里,我集纳了以前发表和没有发表以及新近撰写的几篇作品,又整理成一个小集子。20多篇为写人物的散文,后20多篇为文艺小评论。有几篇文章是上篇的延伸阅读,其题目没有在目录中列出。

我从前的几个小册子的名字都与“心”有关,分别是《心路弯弯》、《无悔的心情》、《心旅不寂寞》、《心海漫行》。所以把此文集定名为《真心喜欢》,算作是“心心相映”吧。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论战中,有人说,“先生孩子后起名”,也有人说,“先起名后生孩子”。我赞成前者。这些作品真像是自己的孩子。

躺在床上休息时,我依稀想起两首歌,一是《红尘情歌》,一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很巧合,两首歌都是男女对唱。

记得在《想说爱你不容易》里有几句这样的歌词:

在人潮汹涌的都市

寻找内心完美的自我

你是不是有些在意

无数个夜里

悄悄地思念你

迟到的风里系着你

每页的日记里

轻声地呼唤你

醒来的梦里

在哭泣

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那需要太多的勇气

想说忘记你

也不是很容易的事

我只有矗立在风中

想你……

《红尘情歌》中唱到:

你知道我曾爱着你

你知道我还想着你

离别时说好的不哭泣

为什么眼泪迷离

分手时含泪看着我

到现在你是否记得我

爱情的故事分分合合

痛苦的人不止我一个

轰轰烈烈的曾经相爱过

卿卿我我变成了传说

浪漫红尘中有你也有我

让我唱一首爱你的歌

我觉得这两首歌,作者分别写出了一对恋人对均曾付出自己情感的青春之恋,他们都回忆着过去真心喜欢的那段故事。真心喜欢,是人的一生中最不容易做到的。  真与假、伪是对立的。真心是真实的心意;喜欢是对人或事物感兴趣,也有愉快、高兴的意思。喜欢还有喜爱的意思,但,喜欢与爱二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与联系的。“爱”比“喜欢”的意思更深一层。喜欢,前面加上真心二字,更不容易,就像“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那需要太多的勇气;想说忘记你,也不是很容易的事。”

真心,就是带着一颗真诚的心,没有虚假,没有伪装,完全地心甘情愿付出,不要回报,没有怨恨,没有私利,没有奢求。找到一个真心实意的人,很难。有人说:“喜欢是有时效的,没有你永远喜欢的人和事。”这是环境变化所致。

我对文学的喜欢,确实是真心的。本书中,每一篇文章的俯拾挑拣都是我精心选录的。喜欢这个人,喜欢那本书。喜欢他们带给我们的思考。阅读也是读者与作者的一种交流。我觉得,文字是情感的释放。文字,本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但当你赋予了它丰富的情感,它便拥有了生命和灵性,拥有了吸摄心魄的感染力。文字是灵魂的独自,读懂了一个人的文字,你便读懂了一个人的心。

人生三百六十行,第一位的就是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有足够的真诚,真心喜欢。对自己诚实,作真心喜欢的事,才会勇于面对各种挑战和风险,才会作出成就,才会为之付出。感动自己的作品,才能感染读者。

在前几天的一次题为《从中学语文教科书看文学对人生之影响》的演讲中,我说:人一辈子离不开文学。我们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就开始听妈妈讲故事、听音乐、听妈妈唱歌谣。文学来源于母爱,文学来源于生命。好的文学,好的故事,改变生活,照亮人生。文学帮助你发现世界,文学是一种灵魂的相遇。真正好的文学艺术作品,超越文学的力量。书中那些人、那些事,表现的不仅仅是那些人、那些事。它能使我们感受到更多、更大、更普遍的东西。文学的力量,永远助推我们前行,去迎纳美好的生活,去荡涤我们的魂灵。伟大的文学作品伴我们同行,伴我们拥抱美丽的禾来。

文学曾使我们真心地感动过,文学留给人们无限的思考,文学让我们感触文学的澎湃思想和真心涌流……

真心感谢为我的成长提供一切帮扶和智力支持的家人、师长、朋友。我会怀着无悔的心情,沿着弯弯的心路,去心海漫行,我真心喜欢,人生不寂寞的每一段心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8:2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