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菩提心经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释永信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止恶扬善,行于正道,不着事相而无所住,因循事理,任运无碍,最后证得无上佛果——释永信。

《菩提心经》是少林寺主刊《禅露》的精品集萃。编者将《禅露》15年优秀作品结集成册,以佛门法师、学者对经典的解读及与佛教有关的感悟、体会等为主,精选了148篇佛理探究及佛学修习的文章,以小见大,小故事中讲述大道理,指引人们探寻佛学的真谛。

内容推荐

《菩提心经》是少林寺主刊《禅露》的精品集萃。编者释永信将《禅露》15年优秀作品结集成册,以佛门法师、学者对经典的解读及与佛教有关的感悟、体会等为主,精选了148篇佛理探究及佛学修习的文章。

《菩提心经》以小见大,小故事中讲述大道理,指引人们探寻佛学的真谛。

目录

第一篇 先知先觉

01.息诤论(一)◎菩提达摩

02.息诤论(二)◎菩提达摩

03.息诤论(三)◎菩提达摩

04.悟性论(一)◎菩提达摩

05.悟性论(二)◎菩提达摩

06.悟性论(三)◎菩提达摩

07.血脉论(一)◎菩提达摩

08.血脉论(二)◎菩提达摩

09.血脉论(三)◎菩提达摩

10.执相求理,终无是处◎菩提达摩

11.大乘入道四行◎菩提达摩

12.学佛的本起因谛◎本如法师

13.妙在“道”无形◎绍云长老

14.学佛也要定宗旨◎达照法师

15.时时与佛不二方是正修◎达照法师

16.一觉就是彼岸◎达照法师

17.诸法实相无男女◎妙一法师

18.圣言教中无二相◎妙一法师

19.“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妙一法师

20.心即是佛◎希运禅师

21.不做宗师◎义怀禅师

22.论出世间◎释永信

23.论行修的厌世◎释永信

24.舍离与布施◎释永信

25.佛之妄想◎释永信

26.慧能禅师语录:清净法身◎释延王编译

27.云居智禅师语录:见性成佛◎释延王编译

28.神会禅师语录:烦恼即菩提◎释延王编译

29.弘辩禅师语录:禅无南北◎释延王编译

30.义玄禅师语录:万法空相◎释延王编译

31.释永信方丈语录:压力与烦恼◎彭明榜 李阳泉整理

32.释永信方丈语录:信念◎彭明榜 李阳泉整理

33.释永信方丈语录:成功◎彭明榜 李阳泉整理

第二篇 禅学禅武

34.禅宗基本◎释永信

35.坐禅与禅定◎六祖慧能

36.禅宗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周来祥

37.关于“和”◎周来祥

38.《百丈清规》的滥觞◎徐文明

39.禅和人的关系◎释延王

40.坐禅开示◎虚云老和尚

41.如果人们拥有了禅◎释惟贤

42.达摩祖师的“四行”与戒律◎释永信

43.继承“四行”的传统◎释永信

44.少林寺禅学源流之一:跋陀、僧稠禅系◎释永信

45.少林寺禅学源流之二:菩提达摩、慧可禅系◎释永信

46.少林寺禅学源流之三:法如、慧安禅系◎释永信

47.少林寺禅学源流之四:福裕曹洞宗法系◎释永信

48.禅武同源之一:少林◎释延王

49.禅武同源之二:生活◎释延王

50.禅武同源之三:自然◎释延王

52.禅武同源之四:自心◎释延王

53.武术的禅与禅的武术◎释延王

54.少林打七◎释本如

55.少林打七的规矩◎释本如

56.少林武功的三大境界◎释延王

第三篇 佛禅入门

57.佛教的“空”◎潘宗光

58.佛教徒的“思”◎释正进

59.了生脱死◎释永信

60.“六和敬”原则的现实意义◎邹相

61.佛寺与道观◎释延王

62.无相戒的佛学意义◎徐文明

63.《金刚经》的体、相、用、宗◎恒毓

64.修行的四个先决条件◎虚云老和尚

65.八大人觉经◎安世高

66.因缘果报◎释永信

67.关于随缘◎释永信

68.六道轮回◎释永信

69.出家人的职责◎释永信

70.佛陀的四戒具足之一:戒杀生◎远尘法师

71.佛陀的四戒具足之二:戒偷盗◎远尘法师

73.佛陀的四戒具足之三:戒妄语◎远尘法师

74.佛陀的四戒具足之四:戒邪染◎远尘法师

75.佛门饮食养生三要件之一:食无求饱◎释延琳

76.佛门饮食养生三要件之二:戒肉食素◎释延琳

77.佛门饮食养生要件之三:禁酒饮茶◎释延琳

78.天王殿中的四大天王◎饶子群

79.学佛五忌◎达照法师

80.菩提◎张和增

81.菩提树◎张和增

82.菩提心◎张和增

83.菩提心是慈悲的最高境界◎邹相

84.从三个角度理解菩提心◎邹相

85.佛教中的端午◎佚名

第四篇 机锋辨禅

86.无法本是道◎善会禅师

87.作为佛子应该咋办?◎释慧贤

88.以教教禅◎释普雄

89.希望禅法常住每个人心中◎释通照

90.拉起手方可宗风大振◎释妙昊

91.当下即是正法时代◎释宗岳

92.正法、末法在个人的心中◎释心智

93.释迦拈花,迦叶微笑◎肖永明

94.修行者的入世困厄◎释永信

95.佛教徒与佛学者的立场◎释永信

96.信徒佛教与学者佛学的“互观”◎释永信

97.佛乃正信而非迷信◎释永信

98.在知识化时代,佛教不能知识化◎释永信

第五篇 体验佛禅

99.日常修行不可或缺的道心◎释永信

100.修行出偏或成就巩固◎释永信

101.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释永信

102.诸善诸恶均关其心◎释永信

103.漫谈“修持”◎释印松

104.缘起之苦◎佛使比丘

105.苦在生活◎佛使比丘

106.了生脱死正是大活人◎释永信

107.坚守自己的信念◎远尘法师

108.照一隅灯◎远尘法师

109.菩提树的影子◎延斌

110.妙音与妙灵◎钱二小楼

111.法远成佛之路◎远尘

112.破灶堕和尚◎徐金龙

第六篇 纯禅纯诗

113.纯禅纯诗◎释延王

114.仙诗非禅诗◎释延王

115.诗意中的禅境与仙境◎释延王

116.诗中的非仙非禅◎释延王

117.禅风与仙气◎释延王

118.无相颂◎慧能

119.在家居士修行无相颂◎六祖慧能

120.钟声◎释延王

121.法音◎释延王

122.醒世歌◎[明]憨山大师

123.五律禅诗三首◎昌莲

124.煜隐禅诗四首◎煜隐

125.晚霞◎吴小妮

126.尼庵听蝉◎吴小妮

127.石窟寺◎吴小妮

128.我真的很幸运◎吴小妮

129.山间禅者◎清净

第七篇 小公案,大道理

130.从禅宗公案想到的◎释永信

131.小公案,大道理:途中珍重◎邹相

132.小公案,大道理:本分事◎邹相

133.小公案,大道理:无明的产生◎邹相

134.小公案,大道理:唯我独尊◎邹相

135.小公案,大道理:求人不如求己◎邹相

136.小公案,大道理:解铃还须系铃人◎邹相

137.小公案,大道理:习劳◎弘一法师

138.小公案,大道理:地狱天堂一念间◎清凉月

139.小公案,大道理:苏东坡的“屁”◎清凉月

140.小公案,大道理:实相与布施◎释永信

141.小公案,大道理:卖掉贫穷◎继禅

142.小公案,大道理:无所执著◎蔡惠明

143.小公案,大道理:花禅◎陈元武

144.非关文字◎远尘法师

145.小公案,大道理:一剑斩尽◎非文

146.小公案,大道理:桃花悟道◎非文

147.小公案,大道理:地上与地下◎能仁

148.小公案,大道理:对牛弹琴◎能仁

试读章节

对佛法的真正认识,祖师们也经常讲,见性解脱,更重要的是见性是否透脱,在宗门下的老禅师来看,这些是不是能透脱的。不是你讲很多的大道理。

鉴于此,文殊菩萨问过释迦牟尼佛,如何是学佛的本起因谛?佛祖根本就没有回答他,只是默然。

文殊菩萨再一次起来说,世尊应该给在座的这些学生,以及将来的众生开示,如何是学佛的本起因谛?释迦牟尼佛才迫不得已告诉他“清净”,那是迫不得已说的,本来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但是文殊菩萨又狠狠地抓住这个机会问佛,如何才能清净,你说清净,那怎么样才能清净呢?佛没有办法,又只好回答给文殊菩萨“破无明烦恼”。文殊菩萨又不放过他,又抓住世尊追问说,你一定要为将来的众生开示,怎么样破烦恼,怎么样破无明。释迦牟尼佛就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说,如“闭目”,就是我们闭着眼睛,就是如闭目见虚空。你参透我了,才知道祖师们讲的涅生死的空话并不是虚有。

门这一块,除了对理论上的了解之外,大家一定要一起来共同在这菩提道上去用功,实证实修。就像练武术一样,这个力发不出来,你永远不知道它怎么样发出来,当你发出来了以后,才发现,哦,原来就这么简单,原来佛法无多指,你就会有这种感受。

13.妙在“道”无形

绍云长老

我们要认识一下达摩祖师到东土来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要面壁九年,这个一定要搞清楚。达摩和他师父在一起的时候,他师父就说,你将来要到正当的地方去念佛,但是他一句话也不说。他来的时候已经70多岁了,来到少林寺,上了少室山,面壁参禅。他的目的就是弘扬大乘佛法,最重要的就是顿悟法门。他的顿悟法门,有几句话: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这个“道”是什么道呢?我们不妨探讨一下。这个“道”无形,是妙不可言。今天又讲到他“背向何处”?背向何处应该是为什么面壁九年,面壁九年的目的是什么?他是有使命的,他的使命就是弘扬佛法。为什么这样说呢?真空才能有妙有。

14.学佛也要定宗旨

达照法师

学佛宗旨,首在开智慧,自觉觉他,广度众生,出六道苦海,了二种生死。不受世出世间一切苦厄。所谓成佛,即是成大智慧,梵语般若波罗蜜。因为般若方可度登彼岸,所以开智慧,乃成佛唯一法门,舍此别无二法。

学佛贵在自求自修、自除烦恼、自开智慧、自成佛道。求佛只如问路求医,走路吃药,还在自己。所以佛学考据,只如地图和药方,与本病并不相干。学佛是学习与佛无二无别,同一没有烦恼,清净自在,不是变一个佛。(灯光喻)

学佛的目的在断一切苦,得究竟乐。而欲得究竟乐,就在开智慧,求智慧在定,得定在于修法。目标宗旨既定,中途方不疑退,学得方法之后,一门深入,此生必可成就,不管你修净土禅宗密法,都要同此目的,同此宗旨。

15.时时与佛不二方是正修

达照法师

修行修什么?众生本来是佛,本来不用修,因冤枉而起无明之病,要恢复本来面目,所以叫做修。否则叫做建造,不叫修理。

修心与修理物品不同,修理物品需要工具,而修心还是靠自心,以妄心修复妄心,至心不可得,光明自在,起一切妙用为止。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于一切行住坐卧之时,检点观照自己,在佛堂打坐,或者诵经、念佛、礼拜,都只是一时的,而修行却是在于时时。

以般若观照自己,观世间一切皆平等,此即是大心,观自己本体与佛不二,此即是正修。

无论何宗皆以净土为归,或念阿弥陀佛以净其土,或参禅修密以净其土,明心见性后,方入正修。否则劳而无功,毕竟退转。所以在未明心见性之前,都是走的冤枉路,但是,这个冤枉路跑多了,脚跟就硬了,等到开悟之后,去除习气就更加容易了,因此,这个冤枉路还是要走的,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P15-18

序言

少林寺自建寺1500余年以来,历代高僧薪火相传,严格保持着佛教的宗法传承,为中国佛教的律宗、禅宗奠定了基石。中外文化交流是少林寺的优良传统,作为宗教实体,少林寺本身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少林文化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突出代表。为更好地弘扬少林文化,增进学者与佛教徒之间的互动交流、信徒与非信徒之间的互动交流,我提出创办一本内部刊物——《禅露》,并于1996年5月份发行创刊号。

《禅露》上刊登的大部分作品,通俗易懂、可读性强,与国际化结合,与时尚结合,与日常生活密切,与佛教修行生活密切,是一本读者喜欢读、值得读的文化交流刊物。转眼间,《禅露》杂志已走过15个春秋,先后出版发行60期,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与好评。今年年初,光明日报出版社社长朱庆博士及资深出版策划人舒霖先生,向我提出摘录《禅露》十五年优秀作品结集成册的建议,得到编辑部工作人员的一致支持。经编委会商议,决定将遴选出来的作品进行编校、整合,结集出版三本书:《先知先觉》《我思故我悟》《幸福禅》。这三本书将针对不同的读者群,在内容上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点,以飨读者。

关于“幸福禅”,我想谈两点体会。一是幸福在哪里?幸福在心境,心是快乐和幸福之源,幸福其实很简单,只不过我们把它想得太复杂了。二是何谓“幸福禅”?禅是什么?不胡思乱想就是禅。你整天不好好吃饭、不好好睡觉、不好好做事,就很难达到禅的境界,就很难感受到法喜的充盈。“幸福禅”就是安住当下,活在当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找到自己的心,自己的那颗如如不动的心。现在,大家追求幸福感的需求空前高涨,各个城市也以居民的“幸福指数”作为衡量政绩的重要标准。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人们的内心缺乏信仰,让贪欲之心过分滋生。试想,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也没有尽善尽美的人和事。我们若是将不满足化为牢骚与抱怨,则丝毫感觉不到幸福和快乐。反之,若我们因不满足而积极奋斗、努力,就能感觉到幸福原来就在身边。

禅在一笑一花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复杂;幸福也在一念之间,只要心中有快乐的种子,则幸福如影相随。我也相信这三本书,会给大家带来一丝清凉,一份禅悦,一份法喜。

是为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2:3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