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色的远方(当代中国散文名家典藏)》是秦汉散文的精华选本,大部分篇什已发表于《延河》、《文学家》、《神剑》等刊物,并被选人各种年选。《琥珀色的远方(当代中国散文名家典藏)》中客观地记录了美丽的巴音郭楞和中国核试验基地马兰以及故乡陕北的风物与景观,人情世故。
作者真实的心境写照,一个民族沉浸在历史创造中满怀喜悦的真情表露,中国西部开阔人的视野和胸襟,品美文感悟壮美大气人生启迪。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琥珀色的远方(当代中国散文名家典藏)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秦汉 |
出版社 |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琥珀色的远方(当代中国散文名家典藏)》是秦汉散文的精华选本,大部分篇什已发表于《延河》、《文学家》、《神剑》等刊物,并被选人各种年选。《琥珀色的远方(当代中国散文名家典藏)》中客观地记录了美丽的巴音郭楞和中国核试验基地马兰以及故乡陕北的风物与景观,人情世故。 作者真实的心境写照,一个民族沉浸在历史创造中满怀喜悦的真情表露,中国西部开阔人的视野和胸襟,品美文感悟壮美大气人生启迪。 内容推荐 《琥珀色的远方(当代中国散文名家典藏)》是秦汉散文的精华选本,大部分篇什已在《延河》、《文学家》、《神剑》等刊物发表,并被选入各种年选。 《琥珀色的远方(当代中国散文名家典藏)》的作家客观地记录了美丽的巴音郭楞和中国核试验基地马兰以及故乡陕北的风物景观与人情世故。秦汉者,秦川汉子也。他出生于黄土高原,新疆是他的第二故乡,少小离家,他把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军旅,转业以后大半生在巴音郭楞度过。所以,他有着挥不去的草原情,天山、草原、大漠、戈壁,在作者眼里是那么美好。收入本集的散文《琥珀色的远方》,便是作者真实的心境写照,也是一个民族沉浸在历史创造中满怀喜悦的真情表露。本集美文分为四辑,一辑“草绿了我的心也醉了”中的感悟天山、拜见雪莲、仙境巩乃斯、巴音布鲁克的世袭贵族等篇什意境隽永、诗韵幽美;二辑“爱在天地动摇时”中的风走戈壁、与歌谣暗合的番号、罗布泊第一泉、永不消失的东方巨响、神话伟人山等篇什词句练达、铸金雕玉;三辑“穿过岁月不老”中的胡杨悲歌、复活的海、风走河床、沙枣礼赞等篇什情意蕴聚、嚼之有味;四辑“谁忆今朝笑”里的绝唱、童谣里的美食、热腾腾的那个油糕哟、我爱唱家乡的信天游、老腔等篇什朴素优美、平中见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静以观山,动以观水。圣山名水自不用说,即便是一个小小的山丘、一湾浅浅的池水,在静动之间也会有触动心灵的琴弦,心弛神往。于是,神秘瑰丽的大自然又多了一份醉人的魅力。 目录 本书简介 作家秦汉把文学之根深深扎在巴州大地(代序) 第一辑 草绿了我的心也醉了 感悟天山 拜见雪莲 陪你一起看草原 草原纪行 草原染绿的爱 煮酒草原论英雄 草原生态的血脉 草原鱼香 奎克乌苏石林 仙境巩乃斯 巴音布鲁克的世袭贵族 感恩草原 杨柳相依 遍地葵花 克尔古提的表情 梦与真的石头 成“精”的古榆 云影如幻 芦苇的表情 诗意芦苇 博湖冬韵 雪上飞 驼乡拾梦 第二辑 爱在天地动摇时 马兰情 风走戈壁 马兰城 与歌谣暗合的番号 罗布泊第一泉 永不消失的东方巨响 神话伟人山 文化长城 红山记忆 烈士陵园 马兰的树 楼兰纪行 第三辑 穿过岁月不老 天堂大峡谷 铁门关 天山绝恋 库尔勒香梨 梨花养眼 古诗中的梨花 梨花依旧笑春风 孔雀河 绿化树 库尔勒的水文化 滨水之韵秀梨城 年夜雪 守望一条没有航标的河流 胡杨悲歌 复活的海 梦幻龙城 风走河床 漠魂 围猎野猪林 赞美沙漠 大戈壁 红柳之魂 沉重的台特玛湖 沙枣礼赞 南疆的山 阿尔金山石林 天堂 找不到北的高原 别样的风情 第四辑 谁忆今朝笑 绝唱 陕北民歌 童谣里的美食 热腾腾的那个油糕哟 我爱唱家乡的信天游 山丹丹开花背洼洼红 对酒当歌 名堡镇川 布衣“秀才” 小川河 我的母亲河 槐花香 故土 乡材名片 杏花风起正清明 红稻黍 米脂的米 激情岁月 乡 音 “霸气”的关中 老腔 后记 试读章节 感悟天山 山,以“天”冠名,其气魄之大是世界屋脊喜玛拉雅山也无法比拟的。 我有幸从乌鲁木齐乘座飞往上海的航班,感悟了天山的魅力。 飞机升空约一刻钟,播音员告诉乘客,飞机正在翻越天山及其飞行高度…… 我透过舷窗向下鸟瞰,白皑皑的雪如同天山的云霞覆盖着大地,云若天山之雪从眼前掠过,要不是浮云偶尔撩开面纱露出地平线上雪峰逶迤的一脉青山,天山啊,简直叫人云雪莫辨!晨晖如一抹红唇吻着苍穹。雪峰在阳光的照耀下像金碧辉煌的佛塔一样悦目。阳光的刻刀雕琢出光与影的美妙层次,其韵味恰似一首优美动听的西部民歌,使人情不自禁地会想起.“在那遥远的地方”。 我猜想,那魁首般的万山之巅大概就是博格达峰吧。它峰美雪奇,就像一位头戴白冠身披白袍的仙人,岿然屹立在祖国的西部边陲,守卫着这方神圣的疆域。 云横天山,玉峰擎天。飞机踏浪前进,穿行在高峰空谷,但见天山裸露的山脊和黑色的岩石透着冷峻,显示出力的深沉与凝重。 天山,带给我灵魂的震颤。我被它神奇的魅力惊呆了,目不转睛地看着外面的景致,心里反复地琢磨着它玄妙的英名——天山! 忽然,在令人心悸的蔚蓝和洁白刺目的背景上,有一只猎隼跃人我的眼帘。它以舞蹈的姿势在空中盘旋,美得无与伦比。就在我如痴如醉地欣赏它的时候,它以高空直射深谷,转瞬间在如纱的白云间撕开一条裂缝,似一道黑色的闪电在我的视野里销声匿迹了! 雪峰无语,如镶银嵌玉的灵塔立在蓝天之下,我凝视着一座座圣洁的山峦浮想联翩。天山,你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神天福地?我的目光轻轻地抚摸着天山的冰肌雪肤,发现那高耸坚挺的雪峰不就是哺育万物生灵的大地的乳房吗? 啊,天山——圣母!圣母——天山! 拜见雪莲 雪莲,形似莲花,因长在雪山上亦称“雪莲花”。看似平淡无奇的雪莲花,却有着非常高洁的品质。 久仰雪莲的盛名,怀着一种朝觐般的心情,我在新疆的巩乃斯草原海拔3000多米的雪山上,专程去拜见它。 那是一座离天很近、很近的雪山,天高云淡,空气稀薄,由于高寒缺氧,我气喘嘘嘘地爬了大半天的雪山,苦苦地找啊找啊,恨不能将墨镜变成放大镜,满山遍野地搜索,才终于觅到了它的仙踪。 雪莲是一种非常神奇的植物,它甘于忍受严寒和寂寞,远离人世间的污染和干扰,始终不渝地坚守着一片神圣的领地。 或许,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吧,它把自己的尊容隐藏在积雪的岩缝中,在岩石的呵护下繁衍生息,展示顽强生命的辉煌。 夕阳照耀,层层白中带紫的半透明的膜质苞片,捧着桔黄色的花蕊,芬芳、甘冽、柔润……仿佛开启圣爱之门,豪不掩饰地袒露着壮美的胸怀,散发出一缕淡淡的清香。晶莹的露珠在嫩绿的叶片上放射着七彩光芒,犹如我们在电影《白蛇传》中看到的白娘子盗来的“仙草”一样闪闪发光。 雪山无言,岩石在宁静地呼吸,雪莲花在微风的吹拂下充满飞翔的欲望。我为此产生了忧虑,为雪莲花单薄而凄清、柔弱的模样忧虑。然而,雪莲花高贵而矜持的花瓣,却非常自信地展开轻盈的翅膀,在长风似歌的天山之巅,尽显王者气宇。让我跋涉的灵魂完全沉醉在这圣洁之花的梦乡里。 雪莲本来就玉骨冰心,再得山雪的清奇冷峻,头顶蓝天根植大地,吸取天地之灵气,益发卓尔不群。 假若我们可以把雪莲花比作一枚帽徽或者胸章的话,我猜想,那一定是上苍对天山的一种赏赐。以表彰这座融积雪和冰川为一体的大自然的固体水库对大干世界的卓越贡献。 雪莲的生存状态其实并不乐观。近年来,雪莲花不断遭到人类无休止地疯狂采掘。人,在利益驱使下,为了达到某种个人目的,不顾一切地毁坏雪莲。以至现在天山野生雪莲越来越少,濒临绝种的危险。 雪莲无言,欲哭无泪。 天山垂首,冰峰默哀。 P2-5 序言 在巴州,提起刘友军的名字,知道的人不多,提起秦汉的名字,很多人都说:“咋不知道,那可是我们巴州的才子!是巴州仅有的两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之一。”其实,刘友军和秦汉是一个人,秦汉是刘友军的笔名。 这些年来,秦汉把自己的文学之根深深扎在巴州大地,用真实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描绘着巴州,梳理着发生在这片大地上的故事和变化。 秦汉的高产令人吃惊,除了上班,他的业余时间几乎全用在了写作上,他去年完成的电影剧本《快乐的阿里木》目前已报到国家广电总局,预计今年开拍,而他写这个剧本只用了一周的时间。那一周,他一直被阿里木的事迹感动着,在这种感动中,人物、场景、对话……剧本中要表现的一切自然而然地从他心中涌出。 一个剧本还没有写完,另一个剧本又浮现脑海。无论走到巴州的哪块地方,随时都有人与事进入秦汉的视野,触动他的内心。他写诗,写散文,写报告文学,写剧本,他随时都处在创作阶段,只要一个细节如引线轰然点燃他的思绪,他就会彻夜不眠地进入写作。 上世纪五十年代,秦汉出生在陕北榆林一个小镇上,受外公影响,他从小看书。从四大名著到唐诗宋词,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到《红岩》、《青春之歌》……他读了一遍又一遍,看的过程中,一颗文学的种子在他心中扎下根来。少年时代读的书,为他后来从事新闻工作和文学创作贮备了足够丰富的营养。然而,他并不就此满足,在文学的路上,他有更高的理想。但他同时也深切地明白,路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尤其是在文学之路上,更没有捷径可寻。 其实,当初从部队复员时,他完全可以回到故乡去工作,但他舍不得巴州,他在部队修建南疆铁路的时候,看中了巴州的丰厚,他隐约感到,这里蕴藏着一座文学的富矿正等着他去挖掘。 复员后,秦汉留在了巴州,近三十年来,他当过教师,干过宣传干部,也做过新闻记者,但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干得极其认真,他同时也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贮备着。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耕耘和挖掘。他思想的汗珠对接着孔雀河的不息,他创作的激情在巴音布鲁克草原上飞翔。在他不问结果的执著里,他开始收获。那一篇篇发表在《西部》、《飞天》、《中国》、《文学家》、《报告文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杂志上的作品是他收获的一枚枚果实。他的诗集《巩乃斯放歌》,散文集《放眼华夏第一州》、《吾乡吾土》、《品读库尔勒》,长篇报告文学《红枣书记》、《马兰丛中的菩提花》,旅游专著《轮台,给你一把金钥匙》、《曾经沧海罗布人》、《中国阿尔金山》、《中国阿尔金山石林》,长篇报告小说《援疆干部》等20多部作品是他从巴州这座文学富矿中挖掘出来的珍贵宝藏。 夜深入静的时候,他思绪喷涌,快速地敲击着键盘,于是,现实中的人与事被记录,被升华,最终成为一本本书或一个个剧本,呈现着这片大地的丰富和多彩。这些年,秦汉的剧本创作在全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声誉,他的剧本《军功马》还获得了全国红色题材、现实题材剧本征集优秀剧本奖。已经拍摄完成的《西域大都护》即将上映。《楼兰劫》、《寻找彭加木》、《哈拉沙尔的尕娃们》等已经完成的剧本正在与几家投资单位洽谈拍摄事宜。今年4月初,他又完成了一个电影剧本《胡杨恋》。 秦汉在报告文学的写作上很有建树。2004年8月,他的长篇报告文学《揭秘中国第一爆》在《报告文学》杂志头题发表,并收入《2004年中国报告文学年选》,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 2006年3月,他的长篇报告文学《红枣书记》在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和《报告文学》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先锋杯”全国报告文学征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而他作品中的主人公——若羌县委书记张亚平也获得了“中国时代先锋人物奖”。 这些年,秦汉写下的散文随笔以及旅游专著,都表达着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品读库尔勒》是他2009年年底出的一本书,这本书从库尔勒的地名释义写起,写到铁门关、孔雀河,写到库尔勒的桥、库尔勒的巴扎,写到库尔勒的人,等等,洋洋二十万字,从中读到的是秦汉对巴州的深深情怀。 2011年9月,在中国大众文学学会和《散文选刊》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美文天下·首届全国旅游散文大赛”中,他的散文《绿野仙踪巩乃斯》获一等奖。该作品被收入由国务院研究室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的大型散文集《美哉天下·中国旅游散文优秀作品选》一书。他的另一些散文也在不断地获得各种奖项。 这些年,秦汉一直坚持着本土化创作的思路,立足巴州,写巴州,在他看来,巴州是他需要用一生去挖掘也挖掘不完的文学富矿。他说:“这里有我熟悉和喜爱的一切,我要一直坚持写下去。” 后记 在新疆生活久了,对这片神奇的土地有了一些认识,新疆是一片音乐的沃土,这里的人民都带有音乐的遗传基因,所以就像蹒跚学步的孩子,仿佛一抬腿就能踩着音乐。 就我所在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不光是维吾尔族如此能歌善舞,各个民族的人民全都能歌善舞。巴州有维吾尔、蒙古、回、汉四个主体民族。音乐、歌曲、舞蹈是巴州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他们的精神追求,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是通过歌声进行倾诉的。 音乐有陶冶人的心灵的功能。儒家一开始就把音乐看作“修身养性”的工具,没有独立的艺术观念,一切都要道德化,这样音乐可以使听者变成圣人,也可以使听者变成禽兽。 我对中国音乐文化仅略知皮毛,但已被其博大、精深、出神入化、天人合一的气质所折服。据我所知,孔子是非常肯定音乐的政治作用和教育作用的。他认为,音乐为“礼”服务,为政治安定服务,所谓“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而且音乐和道德是非常相关的,孔子云:“人而不仁,如乐何”。好的音乐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新疆音乐之奇妙是世间少有的,各民族的音乐都与本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生产和生活状态息息相关。 散聚在绿洲之中的维吾尔族人民性格开朗活泼,他们在果园文化环境中创造了自己的古典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人民举办“麦西来甫”活动的主要娱乐形式。 葡萄架下,维吾尔族人民欢聚在一起,摆上各种各样的瓜果,喝着浓浓的伏茶,吃着手抓肉、烤羊肉串、烤包子、抓饭,吃饭喝足之后,互相邀请翩翩起舞,其乐融融。 “麦西来甫”(维吾尔语:聚会的意思),是维吾尔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群众性娱乐活动。每逢佳节、婚事、喜庆活动都要演唱和舞蹈。乐曲热情奔放,舞姿轻巧优美。开始时,一人高唱序曲,接着手鼓响起,众人齐唱,歌声悦耳,旋律欢快。人们被邀对舞,扬手顿足、旋转翩跹。高潮迭起,情绪炽烈,欢歌笑语,令人心驰神往。 维吾尔族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早在11世纪70年代,哈喇汗王朝时的玉素甫·哈斯·哈吉甫所著《福乐智慧》叙事长诗,马赫穆德·喀什噶尔编著的《突厥语大辞典》,都闻名遐迩。维吾尔族的民间文学也十分丰富,有不少著名的故事、寓言、笑话、诗歌、民谣和谚语。《阿凡提的故事》在维吾尔族群众中广泛流传。尤其是民间歌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曲调高昂,节奏欢快、活泼、优美、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每逢盛大节日和喜庆吉日,或是劳动之余,维吾尔族男女老幼都要伴着“达甫”(手鼓),唱起悠扬激越的民间歌谣。 蒙古族亦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而且歌声粗犷、豪放,舞蹈洒脱、奔放。在巴音布鲁克草原上,一些很普通的牧民却有着歌唱家一般的嗓子,放开歌喉如同蓝天上的白云和蒙古包上飘散着的炊烟,高亢、嘹亮、悠扬,能让人遍体通泰,有微醺感,犹饮佳酿。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牧民的长调就令我迷醉。 长调是蒙古族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它可以歌唱反映游牧生活的歌曲,也可以歌吟人生的悲伤。其曲调缓慢而悠长,辽阔而深沉,具有浓厚的草原气息。 我曾多次到巴音布鲁克和那音克牧区采访,巴州的牧区属于高山草原,气候比较寒冷,我们走进蒙古包,热情好客的主人就用马奶酒、奶茶、酥油、手抓肉、烧酒招待我们。每当遇到这种场合,我是最高兴不过了,倒不是为了吃喝,而是领略民族风情。 巴州的蒙古人对贵客都要敬献哈达和美酒,敬酒一般都由女主人进行。女主人端起一碗酒,对客人唱道: 金杯呀银杯斟满酒, 双手举过头, 再端上一盘手抓肉, 请你吃个够。 这美酒甘甜, 这情意醇厚, 在这片美丽的草原上, 请你喝个够…… 听着这悠扬的歌声,喝着盛满情意的美酒,真有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那是直达心坎里的一种陶醉。 尤其是,边喝美酒,边听蒙古族民间艺人演唱《江格尔传》,虽然我听不懂一句唱词,但始终不肯离开半步。为什么?听那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演唱是一种艺术享受啊! 《江格尔》是蒙古族的一部著名英雄史诗。它在蒙古族民间流传很广,特别是新疆地区的蒙古族中更是家喻户晓。今天仍有不少民间艺人在演唱这部史诗。《江格尔》这一世世代代以说唱方式在民间口头流传的文学巨著,从19世纪初叶开始被陆陆续续整理成文字,并以卡尔梅克、蒙古、汉等多种文字印刷发行。其中汉文版《江格尔》全译本共6册70章15万行,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历时多年抢救挖掘,于2004年大工告成。 史诗反映的是以江格尔为首的勇士们战胜邪恶势力,建设美好家园的传奇故事。突出塑造了江格尔这一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蒙古族的“安代”旋律热情奔放,舞姿洒脱、曲调欢快,完全是对草原辽阔无际、雄奇壮美的赞颂,也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 巴州的回族同胞主要集聚在以焉耆为上心的“北四县”,追溯他们的祖籍主要来自陕西和青海等地。“花儿”是回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民歌形式,它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 有一年,我在焉耆中坊寺主持马洪武阿訇家采访时,曾有幸听过一次寺坊们演唱的“河州花儿”。据悉,由于“花儿”流传的地区不同,因此语言风格、音乐曲调和演唱形式也逐渐形成了若干不同流派和艺术风格。俗话说:“到了陕西甭喊(唱)乱弹(秦腔),到了河州甭漫(唱)少年。”意思是说,到了陕西和河州当人家唱秦腔或唱花儿的时候不要班门弄斧。 马洪武师傅的祖先原本是河州回民,清光绪年流落到新疆,因此把河州花儿也带了过来,并且传承下来,但已不是正宗的河州花儿了,可以说是河州花儿在焉耆的变异,既保留了传统的原素,又有许多创新的内容。所以我说他们唱的应该说是“焉耆花儿”。 这“焉耆花儿”的基本特点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兴起句,文词优美,格律严谨,曲调悠扬,长于抒情。一般四句一首,也有六句一首的。听起来率直、豪放、清新。它最大的艺术特色是即兴创作、自由发挥、幽默风趣、善于叙事见长。在句式结构上也比较自由,一般以七言为主,字句整齐押韵。既能独唱,也可以对唱。对歌时,在唱词上除叙述传统故事的“花儿”外,没有事先编好的固定的歌词,全靠歌手们根据唱歌时的环境和对方的提问,即兴现编。 音乐歌舞对人的熏陶作用,就像一个多民族居聚区各民族之间生活习惯的相互融合一样,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对人产生同化作用。我见过许多久居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同胞,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了许多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和行为方式。比如经常与蒙古族同胞在一起工作和生活的汉族同胞大多能饮酒;经常与维吾尔族同胞相处的汉族同胞也学会了跳“麦西来甫”;经常与回族同胞交往的汉族同胞也学会了喝粉汤、吃油香。 我已在新疆生活了三十多年,当地各民族丰富瑰丽的歌舞艺术时时感染熏陶着我,使我对她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我以为,这种感情不光是我有,生活在新疆的许多人都有。因为我曾见过许多汉族同胞跟各少数民族同胞在一起的时候,也能歌善舞,有的甚至唱得、跳得比一些少数民族同胞还好,还地道。这就是接受熏陶的结果。 感谢内蒙古自治区出版集团文化出版社和各位老师的推荐,能将我近年来写的一些散文结集编入《中国当代散文名家典藏》丛书,值此本书付梓之际,亦将我原来写下的一篇散文《接受熏陶》录人为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